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雨巷 >

《雨巷》的古典情懷與現代意緒

《雨巷》的古典情懷與現代意緒

《雨巷》創設了一個富於濃重象徵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裏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雨巷》的古典情懷與現代意緒。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雨巷》的古典情懷與現代意緒

內容摘要:戴望舒以《雨巷》成名,這首詩的價值並非在內容與形式的完滿融合上,而在於古典外衣包裹下的現代意緒,它是戴望舒走向現代詩藝高峯前的先聲。

關鍵詞:《雨巷》 古典情懷 現代意緒

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是新詩曲折前行步程中不朽的界碑,以極富才情的創造和藝術天分成為新詩天空中最為耀眼的星羣。其中的戴望舒一生僅留下93首詩作,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精品佳作,《雨巷》《我的記憶》《樂園鳥》《我思想》等就是它們中璀璨奪目的明珠。《雨巷》更是擁有廣大的讀者羣,魅力至今不衰,何也?如果以史為基礎依據當今的詩學視野予以重新審視,或許我們能從中看到新詩軌跡的另一切面吧。

一.《雨巷》的古典情懷

《雨巷》是高一新詩單元最受學生歡迎的詩作之一。中學生為什麼會特別的青睞這篇課文呢?略為歸納,我想原因不外有三。其一,這首詩共分7個詩節,每個詩節行數相等,每句字數則有參差,富於變化。音節朗朗上口,每個小節第三、六節押韻,且押的是同一個ang韻,音韻鏗鏘並在詩中形成了抑揚頓挫的節奏,這些都便於吟誦和記憶。其二,是詩中採用的一些具有古典韻味的意象,如丁香、雨巷、油紙傘等。意象運用的不多但很集中,頗能撩撥起讀者感傷、悠遠的思緒。其三,意象的使用造成意境,詩中氤氲的是一種哀婉、朦朧的意境,這又似乎和我們所熟悉的温婉、含蓄的詩文路子相接續了。

如果照着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按部就班的講,很難把這首詩的精妙幽微之處傳達給學生,不免辜負了這首好詩。作為一篇可以展開論述的文章,不妨結合新詩發展的歷史進程對這首詩作一文本細讀的工作,把詩人詩中那抹無言的意緒呈現出來,以見教於大方之家。

高中以前,學生接觸的新詩極少,甚至不明新詩為何物,所廣泛接觸學習的也是古代的詩詞曲賦。詩詞曲賦所講究的意象的擇取、意境的創設等知識也為學生所接受併成為其賞析詩歌的主要依據。《雨巷》雖為新詩,但其中採用的一些意象和古典意象也有着某種相似的地方。“丁香”頻頻出現於古典詩詞中,名句眾多,如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之類。丁香喻指着凝結的愁思,白色的純潔,紫色的憂鬱。一千年來,意思固化,形成了常見的古典意象。在這裏,詩人運用這個意象直接使用了丁香的喻意,把它進行了意義的改寫,“丁香一樣的”作為一個形容詞詞組來修飾“結着愁怨的姑娘”,中心意象換成了“姑娘”,古典意象以丁香喻愁心,現在則轉化成了切實的人,化平庸為神奇。“油紙傘”“雨巷”“姑娘”“丁香”等意象的綜合運用,再加上詩人是浙江人,很容易地讓人想起“江南”的秀美與風情來。另外“悠長”“彷徨”“芬芳”“迷茫”“雨巷”“籬牆”等韻腳綿密的運用都加強了讀者對江南的想象。正是這種審美空間的開拓才使這首詩多了一些藴藉的風味。

撐着油紙傘的“我”(不能等同於詩人自己),在寂寥、悠長的雨巷中徘徊, “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般的姑娘,她是哀怨的,也是彷徨的(和“我”一樣),但我看她“靜默地走近”又“靜默地遠了”,這一切消散在雨中,像夢一樣,整個詩作形成了一個哀婉、悽迷的.氛圍。詩中洋溢的是一種憂傷、朦朧的意藴。第一詩節和末詩節又構成迴環結構,形成一種復沓、往還的音樂效果。如若認為《雨巷》是一首情詩,那至少是沒有真正理解這首詩。詩人對這種意境的創設幾乎遮住了詩人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涵,這正是這首詩與古典詩歌的血脈聯繫和精神淵源。古典詩詞重含蓄藴藉,以有雋永的美為最高格,《雨巷》所要表達的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期盼和感傷正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一種情感表達類型。讀起來就會很容易地滿足一部分飽受古典詩詞薰陶的讀者的期待視野。在課文整體感知時,很多同學認為這首詩寫得很美,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與“我”是能感應、契合的。這與在儒家禮教薰陶下形成的審美文化心理是相一致的,重情緒的內斂和表達的含蓄。《雨巷》所受到的交口讚譽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雨巷》的現代意緒

從新詩發展歷程上看,這首《雨巷》則有着與眾不同的意義,那就是顯示了新月詩風向現代詩風的轉變。前期新月詩人在新詩理論上的建設可以聞一多的“三美説”為旗幟,即在形式上強調“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在這種“新詩格律化”的主張之下,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作品,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1923),聞一多的《死水》(1925),朱湘的《採蓮曲》(1925)。這些作品取得成功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形式上的均齊和音韻上的諧和同詩人的情感表達構成的內在統一,對音樂性的建構尤為突出。從這幾部代表性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形式上的均齊開始出現了一種鬆動,表現出了一種自由。這種趨向在後期新月詩人中進一步發展,陳夢家明確地在《新月詩選·序言》中説:“我們絕不堅持非格律不可的論調,因為情緒的空氣不容許格律來應對時,還是得聽詩的意義不受拘束的自由發展。”①戴望舒的《雨巷》創作於1927年,此時的戴望舒只有22歲,剛剛涉足詩壇的詩人的詩作不可能一開始就體現為形式和內容的雙重超越。從新詩音樂性的角度看,《雨巷》正是對這種新月詩風的賡續。葉聖陶説這首詩是“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②就是注意到它與當時主流詩風的相似點和相異的地方,但更為看重後者。《雨巷》所表現的音韻上的特點和在個別字詞上的着意運用及其意境的營造確實不輸於聞、徐諸人的代表作。

我們説形式是為了內容的恰切表現,內容和形式互相依託、密不可分。《雨巷》最為成功的地方還是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上。詩中其實只出現一個鏡頭,那就是“我”彷徨在狹窄、悠長的“雨巷”,看着周圍的寂靜、空漠,一種寂寞、孤獨湧上心來。想想自己的追求和人生的漫漫長道,不禁有了一點懷疑和迷惘,站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丁香般的姑娘”的出現只是“我”的一種“希望”罷了,她“靜默地走近”又“走盡這雨巷”,這些只是“我”彳亍於雨巷的剎那思緒的表現罷了。這種情緒的集中表達和突顯只有在新詩中才得以出現,因為這是審美主體的直接表達,審美客體則是幻化的意象。這和古詩中借重審美客體的描摹與展現來曲折幽微的表達審美主體情感的表現方式是迥然有異的。所以這首詩的內核及意涵都是現代的,是現代人獨有的現代思緒。“丁香般的姑娘”是“我”的某種意往和追求,但卻又飄忽不定,“像夢一樣”若有若無,想捉住卻又無從把握,把“我”的內心思緒表現的淋漓盡致、境界全出。   戴望舒詩的創作總量並不大,早期的《雨巷》是他最廣為人知的一首詩,但這首詩並不是他寫得最好的詩作,因為這首詩佈局謀篇,層次井然,情感鋪染得濃墨重彩,留白較少,稍嫌着意為之,多了一點“作詩”的痕跡。雖然,因此詩一舉成名,獲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但出於“影響的焦慮”,戴望舒還是在徐志摩、朱湘等新月詩人的“強力”之下,他要突破這種“影響”,必須吸納新的因子以完成突圍。卞之琳曾稱讚戴望舒的詩風是“在親切的日常生活調子裏舒捲自如,敏鋭,精確,而又不失它的風姿,有節制的瀟灑和有功力的淳樸”。③這種轉變在《雨巷》中已有體現了,那就是對現代情緒的細膩展現。只是這種情緒不為多數人省察罷了。在歐洲遊歷的日子裏,他接觸了一些超現實主義詩人,深受洛爾迦、阿波利奈爾、許拜維艾爾等人的影響。詩風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創作出了《我思想》《我的記憶》等詩篇,這時才形成戴望舒自己的詩風。

這個時期的戴望舒已經成功超越了雨巷時期的自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戴望舒在《望舒詩論》中説,“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韻和整齊的字句會妨礙詩情,會使詩情成為畸形的。倘把詩的情緒去適應呆滯的,表面的舊規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別的人的鞋子一樣。”④這是對新詩音樂性的一種變更,不在刻意注重音韻的效果,而是詩情的自由表達。這是對《雨巷》中現代情緒的注重和發展。

總體來説,《雨巷》通過對古典意象予以重新生髮和熔鑄,又表達出了情感瞬時的纖微顫動,是一首值得吟詠、耐得起咀嚼的好詩。但在新詩發展的縱軸上,也要認識其存在的不足,以給與其適當的定位。《雨巷》有所創新卻不能溢出新月詩人的“影響”,沒有形成詩人獨有的體驗及其表達方式。它並不代表着戴望舒的詩風,這是應該注意到的。《雨巷》是戴望舒新詩創作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吹響“現代派詩”的號角,預示着另一個新詩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陳夢家.新月詩選.上海:新月書店.1931第15頁.

[2]戴望舒.望舒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第5頁.

[3]戴望舒.戴望舒詩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頁.

[4]戴望舒.望舒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第59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yuxiang/ovogx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