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精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3篇

【精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3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3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欣賞並理解古詩,能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讓幼兒熟讀、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活動準備

1.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瞭解一些節日民俗。

2.相關詩句字卡

3.自制課件

活動過程

一、聽老師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幹什麼呢?他想到了些什麼?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並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提問:古詩裏説了些什麼?

2.古詩和剛才的故事講的是同樣的事,你覺得它們有什麼不同?

三、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1.在這首古詩裏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

2.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

3.師生完整欣賞並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四、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1.提問: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麼呢?

2.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喜愛之情。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間接地瞭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我知道圖片是最為直接能吸引幼兒的視線的,故事也是幼兒最為喜歡、最容易理解的,把兩者有機結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學得特別的快,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內容,更加的直觀形象。孩子對於重陽節都十分的陌生,雖然能夠出示茱萸、重陽糕等相關圖片,但是這兩種物品對於幼兒來説是很少見到的,教師只是一筆帶過,老師應該適時的加以引導或者通過知識經驗準備來引導幼兒認識。

小百科:《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名篇之一。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第二首古詩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覆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後兩句是從“兄弟”的角度來抒發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重陽節與王維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緊扣詩眼,從“心”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能得知什麼?

2、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和王維的資料。(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説,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麼?

回憶源於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着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讀詩題,瞭解創作的來由。交流資料,為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打下基礎。抓住詩眼“憶”,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寫這首詩時會有着怎樣的情感,激起學生的閲讀期待。】

二、理解詩意,以“意”鋪陳

1、師: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放聲讀古詩,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3、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4、師:小聲讀,將自己未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5、組內交流,講講自己已經讀懂的,以及還沒讀懂的。

6、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重點引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麼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麼意思?

(2)“逢”

推薦識字方法:換偏旁(峯、蜂、鋒)

學生口頭組詞:逢年過節、相逢……

師:聯繫生活實際,想想“逢年過節”是指什麼時候?

師(範寫):應先寫裏面,再寫外面,把走之兒寫得長一些才美觀。

(3)“遙”——“遙知”

師:詩人身處長安,而家鄉在華山以東,近兩百公里。這麼遠,他怎會知道兄弟登高處,還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師範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提供資料: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形成註釋:異:別的,其他的;逢:遇到;遙知:遠遠地推想;遍插:身上到處插滿。

7、師:再讀古詩,藉助書上的註釋和大家討論後形成的註釋,自己試着理解詩歌的意思。

【以“多讀”為基礎,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從讀通,至讀準,到讀出“懂”與“不懂”。教學側重“不懂”, 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理解詞意。生字教學,側重難點字,回顧多種識字方法,注意字的筆順,指導把字寫美觀。理解詞意採取多種方法,或由熟詞入手,或聯繫生活實際,或根據相關資料,或聯繫上下文。基於本課註釋較少,將難點形成註釋,為學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學生剛剛接觸註釋,給予充分時間,鼓勵學生自己讀懂詩意。】

三、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領:想象“獨”,體會“思親”

1、師:讀一讀,想一想:17歲,王維身處“異鄉”作為“異客”是什麼滋味呢?(“獨”)

2、師:“獨”的背後隱藏着一幅幅畫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尋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獨的身影。

來到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

路過大院,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

出門遠遊,遊人結伴,互幫互助,而他

3、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麼?(“思親”)

4、指導朗讀:再怎麼想念親人,你仍在“異鄉”;再怎麼孤獨,你仍為“異客”。

5、揭示學法:古詩的語言精煉,學習時可以結合詩句,想象文字後的一幅幅畫面。身臨其境,自然能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二)扶:想象“佳節”,體會“倍思親”

1、師:反覆地讀一讀,第二句詩讓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2、全班交流,統一意見:佳節,往往是家家户户團圓的日子。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勢必會想起與家人團聚的情景。

3、師:你知道有那些佳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

4、師:把你們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一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節,我便想起 )

5、指導朗讀:平時也就罷了,而佳節來臨時別人家舉杯暢飲,慶祝團圓,而詩人卻只能孤獨地回憶這一幅幅畫面,你能説説他此時的心情嗎?(“倍思親”)

(三)放:想象“少一人”,體會“兄弟情深”

1、師:讀一讀後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組內交流。

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略作點撥:兄弟們會説些什麼?(“少一人”)會祝願些什麼?(聯繫茱萸的資料: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3、靜靜地默讀,這幅畫面最令人遺憾的`是什麼?(“少一人”)

4、餘音式朗讀:“少一人”是詩人此時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詩人的心中不斷地撞擊着,我們共同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一組讀後兩句詩,其他三組接連重複“少一人”。

5、師:表面上寫兄弟們想念詩人,但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麼?(詩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詩人,可見“兄弟情深”啊!)

【教學呈現一“領”二“扶”三“放”的思路。學法的設計,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設計為從形象可感的畫面來體會詩人的情感。古詩詞猶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寶庫,教學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詩詞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樣有“路”可循,由“思親”到“倍思親”,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再來看看“憶”,單單只是回憶嗎? “憶”怎樣解釋才更為貼切?(思念)

2、師:王維既然如此思念親人,為什麼不回去呢?(瞭解創作背景:詩人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個人的理想。)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思念如美酒越釀越深,才會寫出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會誕生思鄉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4、練讀全詩,力圖表達詩人思鄉的情感。

【教學回到詩題中的“憶”,與課堂初始的質疑遙相呼應,使教學完整。通過對“憶”的再認識,引領學生整體把握詩人的情感。瞭解創作背景,對詩人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體會詩人的無奈,才能體會那濃得化不開的思念。在此基礎上,學生練讀全詩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礎。】

五、指導背誦,學法遷移

1、再現三組畫面,依託畫面,練習背誦。

2、師:通過反覆吟誦來想象詩中藴藏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這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希望你們在學習其他古詩的時候,也能學到用到。

3、推薦學習:王維另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藉助形象可感的畫面,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背誦,提高學生背誦的效率。教學結尾,回顧學法,引導學以致用。推薦學習《雜詩》,給學生提供現炒現賣的機會,再次走近王維的心靈深處,以此來檢驗學生對學法的掌握情況。學生能學到用到,才是我們教學最終的目的。】

六、佈置作業

1、找一找王維寫的其他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2、嘗試用想象畫面的方法自學一首古詩。

【引導學生走出文本,拓寬學習的廣度,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鼓勵學生運用學法自主學習古詩,在實踐中檢驗學法的實效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2.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4. 感受詩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和親人朋友分別的經歷?分別時心情怎樣?

2、是啊,分別是傷感的,可是偉大詩人王維為了去京城學習,考取功名,17歲就離開了家鄉,告別了親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親人,於是揮筆寫下了一首千古名詩。

3、齊讀課題。

二、理解題意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或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結合課文下面的註釋來説。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憶”

(3)理解“山東”

2、你能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嗎?

過渡:是啊,作者在重陽節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親人,那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感受王維的思念之情。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課文錄音,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

2、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名詩,下面請同學們自由學習全詩。聽清要求:

(1)讀準生字的字音並能給生字找個朋友。

(2)想一想,從哪些詩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帶讀、齊讀)

(2)指名給生字找朋友。齊讀

(3)生字躲在了詩句中,你們還會讀嗎?齊讀古詩。

四、品讀詩句,瞭解詩意

1、你覺得哪句詩可以體會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學生讀

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1)大家都説這句可以看出王維的思鄉之情,請你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同桌討論一下。

(2)指名説。

(3)這裏的佳節指的是――-那麼,同學們,除了重陽節可以稱為佳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倍”是什麼意思?

(4)是啊,每當遇到美好節日的時候,詩人就更加思念親人,可見詩人平時也――――,

(5)誰能把這種濃厚的思念之情用朗讀表現出來呢?

(6)詩人為什麼會平時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呢?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獨、異。)釋:獨,異客。這句話是説。(句意讓學生説。)

(7)導:“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怎麼不思念自己的親人呢?(指名讀→評:突出獨、異、倍→範讀→指名讀、評議)

過渡:(填空:因為詩人―― ,所以詩人平時―― 每逢佳節就―― :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 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他會想到(誰幹什麼);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會想到(誰幹什麼)。)

2、教學三、四行

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討論詩句的意思。指名説

(2)詩人在家時,總和兄弟們一起登高,可見獨自在外,多麼遺憾啊。他知道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詩人呢。現在,就請你們做詩人的弟弟妹妹,説説家鄉的兄弟們會怎麼想,怎麼説?

(3)朗讀指導,並背誦。

① 點撥:這首詩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無華,讓我們再有感情地讀這首詩,想象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② 配樂範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③ 練習背誦。(師生接龍背→指名背)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ongdi/dnj28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