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鄉愁 >

《鄉愁》的寫作手法

《鄉愁》的寫作手法

鄉愁》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湧而進的波濤,到最後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寫作手法

1、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徵: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後的夫妻分離──後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遊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後的船票──後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我們看到這首詩構思的巧妙,四節詩以時空的隔離與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如油畫的着色,那色彩便是鄉愁,一層層加深。

2、鄉愁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表達出來後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致於無所依附,而是投射於具體的對象上。這也是詩人寫詩常用的一種技巧:託物寄情,這種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藝術效果,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正語反出,以一種輕描和淡寫,使鄉愁濃縮於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反射出濃烈的思鄉情緒:“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表數量的詞語也運用得很準確。

3、這首詩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一,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但整齊中又有參差,長句與短句互相變化錯落,體現了自由詩的特點;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在音樂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基調。

《鄉愁》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現代詩歌朗讀的基本技巧,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2、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在朗讀中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難點:

培養學生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來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模式及方法】

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誦讀法、啟法式點撥、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藉助畫面及如泣如訴的背景音樂《思鄉曲》讓學生進入思鄉情境,並談談思鄉感受,再過渡到台灣同胞因為海峽相隔,更因為政治上人們所共知的`原因,長期不能與親人相見,他們的鄉愁又是多麼濃郁、多麼哀痛!讓我們一起來走進台灣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聽聽他發自內心的呼喚吧!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教讀

詩歌欣賞三部曲: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第一部:朗誦吟詠

我們都知道,朗讀是品味詩歌語言的鑰匙,我們只有對詩歌有感情地反覆朗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學生初讀詩歌,交流朗讀詩歌該注意哪些方面?

感情基調、語速、節奏、重讀。

2、聽朗讀:

(媒體播放 flash 示範朗讀)

進一步體味詩歌憂鬱深沉的感情基調,學生試讀,體味每一節的感情。

第一節:稍平淡,回憶。

第二節:增加遺憾的語氣。

第三節:深深的失落和哀痛。

第四節:表現而今的惆悵。

課件展示朗讀指導。

3、學生自由朗讀,體味作者感情:

小結: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深情朗讀,我們體味到了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

第二部:再讀詩歌,品味語言

思考討論:

標籤: 鄉愁 寫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angchou/830l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