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滕王閣序 >

《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比較

《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比較

導語:《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一為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為蘭亭詩集所寫的序文,一為唐代著名詩人王勃寫的駢文名篇。前者是王羲之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者是王勃二十歲時的驚人之篇。

《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比較

《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比較篇一

一、全面比較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序。但《蘭亭集序》是書序,而《滕王閣序》屬“餞別序”,即贈序。前者是散句體,後者是駢句體。

內容上都是在全面描述了聚會盛況之後,“興盡悲來”,不同的是前者主要表達作者對生死問題的思考,指出“死生亦大矣”,批評了當時泯滅生死差別、將生死等同的虛無思想。後者則主要抒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失意與不平,雖有自我寬慰、振奮之詞,而終不免彷徨、痛苦。

兩篇文章折射出它們各自產生的時代面影。由前者可見:東晉時期士大夫崇尚玄學的風氣,不可避免造成士大夫們羣體精神上的敏感而缺貨生機;由後者可見:初唐時期,除舊佈新,然而整個社會還不夠革新、開入,因此,青年才俊雖有積極進取的雄心卻又深感步履艱難,困難重重。

兩篇文章表達方式都由寫景敍事轉而抒發感慨和議論,但行文順序有所不同,前者由聚會而引發感慨;後者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抒情,步步推進。議論抒情也有所不同,前者議論的核心問題是關於“生死觀”作者由“信可樂也”的感覺,聯想到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引出了對人生苦短的悲歎,“死生亦大矣”成為“痛的感覺,最後以“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順應自然(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事實)的態度;後者表現出兩種感慨:一方面因懷才不遇而感傷失落,另一方面保持樂觀心態,對未來寄予希望。

兩篇文章文筆都很優美。前者以散句為主兼及對偶,使得文章駢散結合,錯落有致。文字清新質樸、自然流暢,個別地方用恰當地使用了典故。後者通篇駢文,對仗工整,句式多變,運用大量典故增加了文章的內涵,還大量使用借代、借喻、誇張等修辭手法豐富文章內容的表達。

二、深入比較

(一)樂在山水與樂在盛會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既寫美景,又寫樂事 。但二者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側重寫山水之樂,後者側重寫盛會之樂。

蘭亭集會,是在山水明麗的會稽山陰。這裏遠有崇山峻嶺,近有茂林修竹,天高地遠,清風習習。羣賢畢至,為這青山綠水平添了幾分高雅。他們來這裏不是狂飲大嚼,不是猜拳行令,而是在曲水中漂起酒杯,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一觴一詠,暢敍幽情”,充滿流風雅韻。

滕王閣上的聚會,既有長輩如閻公者,又有童子如“我”者,勝友如雲,高朋滿座。宴會之盛,好比當年睢園竹林之聚,文采風流,可比曹植謝靈運。良辰美景之中,有賢主,有嘉賓,有文人,有武士,作者深深感歎:“四美具,二難並。”人生難逢的快慰之事都讓他享受到了。因此,他不斷的感歎:“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今茲捧袂,喜託龍門”“幸承恩於偉餞”“奏流水以何慚”。

(二)感人生與悲時運

兩篇文章都寫樂極而悲甚。但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於感悟人生,後者側重於悲歎時運。

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將至”,想到人生短暫,“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旺盛的生命終要走向死亡。正因為生活美好,才引起詩人對生命的留戀。

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畢至”的羣賢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書生”。雖“有懷投筆”,卻“無路請纓”,於是,文章也由熱情洋溢轉為扼腕浩歎,“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並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而自傷身世。

(三)樂生大悲與悲中有壯

兩篇文章都寫到悲。但程度有所不同,前者是樂生大悲,後者是悲有有壯。

王羲之悲的是人生苦短,在文章中,他始終沒有走出悲的境地。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引起“豈不痛哉”開始,到“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而發出的“悲夫””結束,自始至終處於一種難以抑制的悲哀之中。這是因為王羲之寫作《蘭亭集序》時,已經歷了宦海的沉浮,看透了皇帝和大臣們不顧亡國之危而苟且偷生的本質。因感到報國無門,便憤然回到家鄉會稽任職,不久,又辭官退隱。可以説,他是參透了世事的。因此,他的這種悲歎也可能是對世事的失望。再者,作者身處東晉那個亂世,苟活於亂世的人,多有種世紀末的悲哀。

可以説,王羲之擺脱不了的悲,既是個人的身世之感,更是對社會動盪的感歎。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把悲勢蓄得很足,但是,他最終從悲中走了出來了。他認為賈誼被貶,“非無聖主”;梁鴻被逐,“豈乏明時”。由此推想,王勃對自己的不得重用,是有一種“端坐恥聖明”的感慨,是想奮發有為的。於是,又樂觀曠達地唱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顯得悲中有壯,讓我們從原先的壓抑當中感受到了振奮。或許是王勃寫作此文時年輕氣盛。因此,他在文中抒發的悲情,未必真的是他自己的悲愁,他真的到了“老當益壯”之年嗎?沒有。所以,在寫過悲情以後很自然地轉入寫豪語。另外,王勃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初年,破舊革新,充滿希望,在那個泱泱大國,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王勃還是很有信心有所作為的,這可能是王勃最終走出情感低谷的時代根源。

(四)小巧與闊大

《蘭亭集序》筆調清新,有世外桃源之風。王羲之描寫蘭亭周圍的山水,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他寫到山嶺樹木,寫到流水天氣。每種景物只用一字修飾,山是“崇”,嶺是“峻”,林“茂”而竹“修”,流“清”而湍“激”,做到了“字不得減”。雖是簡筆,卻讓我們產生了豐富的聯想:蘭亭旁,該是羣山環抱,曲水彎繞,樓台亭閣,錯落有致,彷彿世外桃源。

《滕王閣序》用墨如潑,寫出人間萬千氣象。王勃筆下,景物的境界是闊大的。登高望遠,“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作者不但寫眼前景,而且通過想象,將整個洪都大地都收攏於自己的視野之內:“襟三江,帶五湖,控蠻荊,引甌越”。作者筆下的色彩是濃豔的,山是“層巒聳翠”,閣是“流丹溢彩”,抬望眼,落霞絢爛,碧水澄澈,鋪錦列繡,文采斐然。

景象的壯闊與秀美,結構的恢宏與小巧,色彩的濃豔與淡雅,構成了兩篇文章不一樣的美。

《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比較篇二

【形式上】兩文都是記敍遊宴盛會、即席賦詩的詩序,語言都講究辭采與對仗。但兩者相比,《蘭亭集序》整散結合,《滕王陶序》則更講究形式上的華美,逢句必對,辭藻華麗,因過分追求形式、堆砌典故而帶來了意思晦澀的毛病。

【內容上】兩文都從眼前的歡宴之事寫起,然後觸景生情,因事傷懷,抒發感慨,而後又由低沉逐漸轉向高昂,表現得積極向上。最後又都收筆於眼前之事。兩文相比,《滕王閣序》所寫之景更壯美,更絢麗,更豐富,所抒之情也更直露更酣暢。另外兩文抒情的內容也不一樣,《蘭亭集序》抒發的是人生短暫的感慨,《滕王閣序》抒發的則是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

【思想內容】答:這兩篇文章都是序文,也都是駢文。句式整齊,言辭華麗。都是先記敍了聚會的盛況,描寫了美麗的景色,而後抒發了自己的感慨。

《蘭亭集序》記敍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在記敍中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認為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否定了老莊的齊生死的觀點,而樹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識——“死生亦大矣”。

《滕王閣序》記敍的是重修滕王閣後大宴賓客的的盛景。作者悲喜交集,不乏阿諛之詞。在記敍中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涼感情和不甘於失敗的上進心理,表現出一個奮發向上但又受到壓抑的青年的內心痛苦和創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engwangge/dlerl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