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小石潭記》中考複習題

《小石潭記》中考複習題

《小石潭記》寫石潭、樹木、潭水、游魚、潭身、潭岸等,無不形象生動,各具特色。下面是《小石潭記》中考複習題,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小石潭記》中考複習題

【文學常識】

《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唐)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一詞多義】

1.尤

下見小潭,水尤清洌(特別的)

而處尤劇 (更加)

2.為

全石以為底 (作為)

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成為)

3.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大約)

不可知其源 (能夠)

明滅可見 (能夠)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值得)

4.樂

如鳴佩環,心樂之 (感到快樂)

似與遊者相樂 (逗樂)

5.隸

隸而從者 (隨從)

世隸耕 (屬於)

6.而

潭西南而望 (表修飾)

乃記之而去 (表承接)

隸而從者 (表並列)

7.清

以其境過清 ( 悽清)

水尤清洌 (清澈)

8.以

以其境過清 (因為)

卷石底以出 (相當於“而”)

全石以為底 (作為)

正見清河,具以情告(把)

【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詞作狀語,向西)

2.如鳴佩環,心樂之(意動用法,感到快樂)

3.皆若空遊無所依(形容詞作狀語,在空中)

4.影布石上(名詞作動詞,映現)

5.潭西南而望(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6.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像蛇一樣)

【行文思路】

第1段: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2段:潭中游魚。雖然沒有寫水,但寫魚、陽光和影子都從側面寫出了潭水的清澈。

第3段:寫小石潭曲折的岸勢。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小溪的岸勢,形象逼真。

第4段:寫了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5段:交代同遊者。

全文是按照作者的遊蹤來寫的: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的走勢——潭中的氛圍——離開小石潭。表現了作者想要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終還是無法解脱。

【字詞精講】

1.居

(一)坐,表示停留在某個地方。可翻譯為處於,處在(某種地位或者某個地方)。

“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核舟記》)引申為停留,“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和“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中的“居”就是停留的意思。

又引申為居住。《愚公移山》中的“面山而居”的“居”就是這個用法。

還可以表示當或者擔任。現代成語中“居之不疑”就表示對於自己所處的地位毫不懷疑。

(二)用在“有頃”“久之”“傾之”的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時間,意義比較虛。史記李將軍列傳:“居久之,孝景崩。”

真題鏈接:2009年上海中考題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9.上文選自《小石潭記》,作者是 。我們在教材中還學過他的文章 《 》。(2分)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11.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第二自然段寫潭中魚的姿態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寫小石潭險峻的岸勢和源頭。

C.第四自然段寫潭的四周環境和作者的感受。

D.作者感情隨景而變,由樂而憂。

對比閲讀練習:

一、文言文閲讀(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題,每題2分,第13小題6分)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小石潭記》)

【乙】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影布石上(發佈) B.以其境過清(悽清)

C.往來而不絕者(斷絕) D.遊人去而禽鳥樂也(離開)

11.下列選項中“之”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乃記之而去

A.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醉翁亭記》) B.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銘》)

12.下列對【甲】【乙】兩段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第二段正面寫水,側面寫魚;寫的是魚,見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寫滁人之遊,再寫太守與眾的宴酣之樂,最後寫太守的醉態。

C.【甲】【乙】兩文都表達了作者被貶官後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記敍、描寫為主,【乙】文則在記敍、描寫的基礎上加以議論。

13.把“文言文閲讀” 【甲】【乙】兩段選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3分)

(2)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3分)

答案:

1. A(布:映照)

2. C(“之”代詞)

3. A(甲文第二段應為“正面寫魚,側面寫水”)

4. (1)(魚兒)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跟遊人逗樂。(“往來”“翕忽”“樂”翻譯各1分)

(2)(山中)野味野菜,各種各樣地在前面擺着,這是太守舉行宴會。(每個短語翻譯個1分)

《小石潭記》《小石城山記》比較閲讀(2016年鄂州市中考題)

二、閲讀下面兩篇短文,完成11―15題。

【甲】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②。其上,為睥睨樑 之形③;其旁,出堡塢④,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⑤,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於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餘未信之。

【註釋】①黃茅嶺:在湖南零陵縣城西面。 ②垠:邊界,盡頭。 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牆。樑 (lì):屋的正樑。 ④堡塢(bǎowù):村落外邊,土築的小城堡,用以守衞。 ⑤箭:小竹子。 ⑥中州:中原,指現在的黃河中下游一帶。 ⑦夷狄:古代漢族統治階級對中原以外少數民族的侮辱性稱呼,這裏指偏遠地區。 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⑨楚之南:湖南一帶是古代楚國的南部。

11.請用“/”給文中劃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其 氣 之 靈 不 為 偉 人 而 獨 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少 人 而 多 石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其岸勢犬牙差互

(2)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3)益奇而堅

(4)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

1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勞而無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 環而攻之而不勝

D.是二者,餘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

15.這兩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到湖南永州而寫的作品,在《小石潭記》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圍清幽冷寂的氛圍,表達了 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記》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卻在荒遠之地,抒發了自己 的不平之氣。(2分)

答案:

11、其 氣 之 靈 /不為 偉 人 而 獨 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劃對一處1分)

12、(1)像狗牙那樣(2)悽清(3)更加(4)有的人(每小題1分)

13、(1)小石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2)從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過黃茅嶺下來。(每小題2分)

14、D(2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ypez2k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