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彙總7篇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彙總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小石潭記教案彙總7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實詞和短語。

2、通過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一、導入,引出作者和課題:人物競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歲中進士,後參加王叔文政治集團,主張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寫下著名的《永州八記》

(3)他對唐代的古文運動有獨特的貢獻,他的山水遊記是中國遊記文學的奠基作品,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柳宗元 《小石潭記》

二、熟讀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 2、推薦學生朗讀 3、糾正字音和節奏4、全班齊讀

三、整體感知

1、課文寫的是哪個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請大家再仔細讀讀課文,看看作者都寫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 石 樹 魚 源 岸 環境

3、小石潭的特點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一個字或詞語

預設: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見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學生朗讀,解釋。

v鏈接材料: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吳均《與朱元思書》) v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酈道元《三峽》)

v高峯入雲,清流見底。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2)青

句子: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學生朗讀,賞析。

妙哉!這裏有青青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它們交錯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此等仙境 ,令人心馳神往 。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樹環合 寂寥無人

總結1:小石潭景色清幽、悽美,但它卻被遺棄在荒野之中,無人賞識。甚至連一個名字也沒有。那麼柳宗元為什麼給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寫“石”的句子

(1)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

(2)其岸勢犬牙差互

(3)悽神寒骨

四、細讀課文,落實重點實詞。看能否用一個四字詞語來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點, 投影:這是一個 的小石潭。(找景物,説特點)

並引用原文説説你的理由,哪些詞語體現了這一特點,你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嗎?細讀課文,落實重點實詞。哪些句子是快樂的,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學們討論(學生討論2分鐘)

例如:讀完此文,我彷彿看見了一個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這樣寫道,“全石??為巖”。我是從“為坻??為巖”這幾個詞語看出來的。

注意:為,成為的意思。這句話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明確:

教師預設:

填詞 理由 重點講解

樹木青葱――青樹??披拂――學生看註解理解

羣魚戲水――潭中??.相樂――定點寫景

水清見底――潭中??.相樂――側面描寫

源頭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勢崎嶇――其岸勢??.其源――犬牙

環境悽清――坐潭??幽邃――學生看註解理解

五、品讀課文,指導朗讀

同學們邊讀邊試着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小石潭給你帶來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幾個同學小聲議一議。、哪些句子是悲傷的,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學生自由發言

投影:這是一個讓人感到

(説心情,談感受)

教師結合學生的理解指導品味詞、句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接下來請大家聽聽我來讀這篇課文,看看我是怎樣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學生齊讀課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過渡語:如此悽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麼感受呢?

預設: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孤寂)以其境過清(悽清)

那為什麼前面提到“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怎樣理解?

v出示課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遍遊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遭遇,寫下了有連續性的、精美的山水遊記多篇,合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結)

v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 遊者相樂的愉悦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

七、拓展:千古文人山水夢,“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1、(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絕)萬徑人蹤滅。(滅)孤舟蓑笠翁,(笠)獨釣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獨往湖心亭看雪。(張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記承天寺夜遊》)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吳均《與朱元思書》)

2、教師讀自己寫的詞:“報國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貶謫永州,十年愁斷腸。縱然閒情又逸趣,釣江雪,孤獨傷。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魚暢,岸似犬牙,亂石寫文章。雖有快意躍然起,離別時,又淒涼。”

七、結束語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他們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了,於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他們寧願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石,他們寄情於闊大寧靜清寒靈動之山水。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尋找心智的獨一。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一、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聽寫字詞。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目標展示】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新知研習】

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讀,這節課我們從其他的角度入手,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1.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説説題文之間有什麼聯繫?

參考: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衝擊到石上才會有如此悦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麼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説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遊者”等。

2.請問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讀課文?

參考:

①“動與靜”,“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為動,“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淒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悦耳,“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後來寫游魚“似與遊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説成是“寄情山水以銷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讚歎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請你品品文章的語言美在何處?

4.作者看到潭水游魚覺得它們“似與遊者相樂”,小石潭的環境卻使他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該怎樣理解作者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

明確:作者寫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徹時游魚的活潑生動,流露出作者一時開朗明淨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鬱悶。但內心的孤寂是無法真正排遣掉的,後來寫“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觸發了作者貶居中羈旅孤寂的心境。

【歸納總結】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鞏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開發旅遊資源,在潭邊要修建一座亭子,請你給亭子命名,並撰寫一副對聯。

【預習指導】

預習《記承天寺夜遊》,解決朗讀和字詞的音、形、義。

收集描寫月亮的詩詞名句。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小——“下見小潭” 抓住特徵,描寫細緻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魚、溪流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記——“記之”“同遊者”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準備

文章以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遊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多媒體手段,將配樂範讀、錄像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設計思路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遊記,卻不能當作一般遊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遊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於景色寫得多麼美,技巧多麼高,也不在於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於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於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複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彩屏顯示課題。)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彩屏顯示。)

l(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為坻(di3)

B.為嶼(yu3)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爾(chu2)翕忽(燈)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愴(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做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怡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悽神寒骨: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彩屏顯示以下問題。)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彩屏顯示。)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彩屏顯示。)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

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彩屏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彩屏顯示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説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彩屏顯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亻台然不動 亻叔爾遠逝

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裏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彩屏顯示。)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範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彩屏顯示。)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裏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附總板書: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

|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於景

|

記錄同遊者......資料鏈接

1.柳宗元,字子厚(7xx_8xx),原籍河東(今山西省城、運城一帶)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稱柳河東。曾任唐朝禮部員外郎,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間,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發佈政令,革其鄉法,使已淪為奴婢的人,仍可出錢贖回。家甚貧者,柳宗元自己出錢助贖;重視農業生產,曾親自組織農民開荒種地,植竹栽樹。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動於時。他寫的《天説》《地對》《非國語》以及被貶後續成的《貞符》等,都是哲學論著,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給當時的神教學説以猛烈抨擊,且創立了生人之意為歷史前進的動力,否定天和聖人創造歷史的觀點。 2.柳宗元在文學上的貢獻尤為突出。他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並稱韓柳,被後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矯健,説理透徹。《捕蛇者説》揭露社會矛盾,尖鋭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筆鋒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詩文,被劉禹錫彙編成《柳河東集》,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單元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記》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貶官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設定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悲涼的'心境;

4、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感受祖國山河的美,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本文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方法

羅素説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激發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課文,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徵,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誦讀教學法、課前資料交流、開放式討論、提問法、練習法等。

四、 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人數均在55人以上,且學生語文素質參差不齊,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表達自己的閲讀體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習慣於在課堂上保持言語沉默,甚至思維 “休眠”,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獲得成就感尤為重要。

(二)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説,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與學習夥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採取師生互動的形式,與作者同遊、與作者對話,體會課文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寫作能力;

4、人人都來當導遊,寫寫導遊詞並與同學、老師交流,提高寫作、口語表達能力。

、課前預習

1、通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2、對照課文註釋與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讀懂課文大意;並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

3、利用網絡或書籍,收集有關柳宗元與《小石潭記》的資料。

對於文言文閲讀,新課標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能利用圖書館、網絡蒐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之所以佈置這樣的預習題目,它的好處在於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工具:多媒體

八、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伴隨着一曲《高山流水》展現一組充滿大自然魅力的山間圖片,教師緩緩導入,

隨之課件展示課題 。

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圖片欣賞,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導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走進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1、請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作家、作品的資料;

2、教師視學生交流的內容作補充(用多媒體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記”以及寫作的背景);如果學生交流能較好地完成這一環節,教師補充省略。

我設計這一環節,為下面深入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鋪墊。

(三)、走入《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1)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後總結;

2)範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並給予聽讀要求;

3)學生齊讀,然後男女學生朗讀比賽。

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2)集體質疑

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

新課標要求學生 “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並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3、當堂檢測

發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練習內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後全班校對。

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信息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四)與柳宗元同遊

1、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寫法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①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2)自主閲讀3分鐘後,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教師做定性評價並板書明確。

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我設計這兩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2、學做導遊,介紹“小石潭”

1)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設計一段導遊詞,允許發揮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遊客”的遊玩興致。

2)請4——5名學生給全班同學導遊(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

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説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五)品味文章,與柳宗元對話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説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麼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情愴幽邃”。請結合寫作背景,説一説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新課標要求學生 “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説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六)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瞭解,你有什麼啟發?

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髮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節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七)佈置作業(二選一)

1、你也曾遊覽過一些風景名勝,請寫寫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處,按遊覽順序寫一則遊記,要求寫出該景物的特徵及任務的心情。

這個作業的佈置讓學習不再停頓在課堂內,能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到的知識得到延伸。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2、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着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這是一題拓展性的練習。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對過去已讀過的古代詩文作品加以總結、梳理,然後對自己感受最深、體會最切的一兩個名句寫一段賞析文字,從而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學習目標:通過朗讀、品析理解課文內容、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學生抄寫、翻譯課文,參照譯文校對答案,老師簡單加以點撥。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看圖猜詩

《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柳宗元是孤獨的、悽苦的,因為他被貶官了,被貶到了荒僻的地方。柳宗元寫《小石潭記》和《江雪》是在同一個地方,時間接近。所以,學習《小石潭記》時我們不但要注意到文中的景色,更要注意體會作者的心情。(板書:景 情)

2、從複習第五單元課題人手,從“書”“傳”“説”“序”引入到第六單元的“記”體裁。指導學生看完學習摘要後板書課題:小石潭記

3、簡介作者,背景,解題。(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查找的資料,然後播放課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二、誦讀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

簧(huáng)竹 清冽(liè) 披拂(fú) 佁(yǐ) 然

俶(chù)爾 翕(xī) 忽 寂寥(liáo) 幽邃(suì)

二讀,讀得流暢

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做到字音準確,朗讀流利。

三讀,讀出節奏

1.在音節的勻稱配合中讀出節奏。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在句子的長短交替中讀出節奏。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四讀,讀懂文句

1、説説課文中“以”、“為”的不同含義

(1)全石以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過清( )

(2)全石以為底( )

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

2、説説下列字詞的含義

(1)心樂之(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勢犬牙差互( )

(4) 悽神寒骨( )

3 、補充省略的內容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五讀,概括文意

老師讀課文,讀一段請一個同學概括文段大意。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理解

圍繞着題目的“小石潭”三個字進行品讀

“小石潭記”是一個很有趣的題目,“記”表示文體,以前學過,這裏不重複,剩下的“小”、“石”、“潭”三個字都值得細細品味。

1、以“石”字為例,作品讀指導

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到了“石”的句子。

學生回答,老師指導: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這句直接點到了石頭。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這句話寫到了“石”,“ 坐潭上”自然是坐在石頭上面。這是屬於間接寫到石頭的句子。找到這樣的句子需要我們理解文章的字句,發揮聯想能力。而且,“悽神寒骨”不但寫到了石頭,寫出了環境的悽清,還寫出了作者的淒涼失意、憂愁苦悶之情。這是由景領悟出情。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也寫到了石頭。翠綠的藤蔓,飄拂在潭邊的石頭之上,構成了一幅多麼美妙的圖景。這是對文章的一種審美思考。

我們的品讀就可以這樣找句子,這樣品味。

2、話題品析活動

學生按照剛才提示的角度,在下面兩個話題中選一個對課文進行品讀。

話題一:説説石潭的 “小”

話題二:説説石潭的 “潭”(提示:可圍繞潭水和潭邊的景物談)

課文整體感知,

3、出示問題,小組先討論,然後教師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小石潭的?

(2)、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來驗證這個“潭”確實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嗎?

四、小結

“以柳之流連景光,模寫山水,曲致微妙,心與物化,亦韓所無有也!”——《讀柳之厚山水諸記》

《小石潭記》所寫的景色是曲折變化、細緻入微的,在這景色之中,又飽含着作者內心的感情,所以有人評價説它是“心與物化”。這樣的評價是中肯的。

板書設計:

景 情

小 石 潭 作 者

幽 寂 憂愁苦悶

悽 清 淒涼寂寞

附:教學反思

上完這節課,讓我對中小學教學銜接的問題又了一些新的認識。

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實質應該是要讓學生更順利地、更好地形成語文素養。八年級,學生已經習慣了初中的學習生活。從銜接的角度講,更多的則是如何引領學生向更高的層級邁進,以最終符合中學學習的要求。具體反映在教學中,則應該是引領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究,實實在在地掌握所學習的內容。

因此,這節課,我主要是從以下方面着力:

一、正確把握教材

這是一節課效果的根本保證。我認為,只有在正確把握、處理教材的情況下,才談得上教學的方式方法的選擇與運用。這節課,我抓住課文的景和情的關係,引導學生通過揣摩文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這是成功的保證。

二、巧妙設計教學過程

時常看到一些步驟繁多、流程複雜的教學設計,一方面,我佩服設計者的心思細密,另一方面,我也會懷疑這樣的設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可行性。一節課要成功,要能真正地讓學生形成語文素養,其教學設計必須是重點突出、思路簡潔、層次分明的。這次的《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主要就是兩個板塊:誦讀感知、品讀理解,每一個板塊都層次分明。尤其是後一個板塊,具有很強的探究性。這樣有利於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也有利於活動的深入開展。像這次的話題品析活動,就生成了一些內容:

師:下面我們進行話題品析活動。請同學們在以下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來品讀課文,兩個話題分別是:一、説説石潭的 “小”;二、説説石潭的 “潭”,提示:可圍繞潭水或潭邊的景物來談。

學生小組討論

生1:我説的是小石潭的“小”。“全石以為底”可以看出小石潭的“小”,石潭是以整塊石頭做底,那石頭不可能太大。

生2:我也是説小石潭的“小”的。從第四段“坐潭上”可見石頭超出了水面,水面應該是很淺的,估計石潭也大不到哪裏去。

生3:我也説潭小。第三段“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是寫溪水的,這溪水是石潭的源頭,這溪水是很小的,可見流入石潭的水也不多,潭應該也是很小的。

師:“明滅可見”也有可能是青樹翠蔓的遮擋造成的,當然,你從這裏猜測石潭的小,也符合文意。

生4:我説的是潭的小。第二段開頭説“潭中魚可百許頭”,後面又寫到這魚“爾遠逝,往來翕乎”,可見魚很小,又只有百許頭,潭大不到哪裏去。

生5:第四段説“四面竹樹環合”也説明潭不大。

學生經過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較之於小學與七年級的學習,更進了一層,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

三、教師要恰當地指導

老師的正確指導是把教學引向深入的保證,是課堂教學有效的關鍵。老師應該在學生無疑處引導學生生疑、在學生疑惑出指明方向、在學生不明白處講解。本課教學的成功,與老師對學生的指導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1、朗讀指導當講在關鍵處

在新課程背景下,老師們都很重視學生課堂的朗讀。然而,八年級的朗讀,與小學、與七年級的朗讀應該有什麼不同呢?顯然,應該在此前學習的基礎上向更高的層次邁進。本課的朗讀教學,我就比較注重讓學生透過朗讀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語言形式、感受語言的優美之處。請看教學實錄:

師:我覺得,朗讀《小石潭記》要讀出文章的節奏。讀出節奏,其實就是要讀出文章的變化。變化從哪裏來?要依據課文的特點。

本文在形式上有以下特點:

首先,本文有一種整齊之美,整齊之中寓有變化。像“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三個四字詞語組合在一起,有一種整齊之美。朗讀時首先要注意其內部節奏。“青樹翠蔓”是一個並列短語,停頓為“青樹/翠蔓”的形式,但如果三個短語讀起來節奏一樣的話就不好聽了,“參差披拂”這個短語朗讀時中間可以適當拖長,可以這樣讀……(老師範讀,學生朗讀)

其次,本文還有一種變化之美,本文的句子有長有短。如“近岸”,短,讀起來簡潔有力,琅琅上口,後面的“卷石底以出”要稍長,讀起來顯得舒緩,有抑揚之美,朗讀時要注意。(老師範讀,學生朗讀)

這樣的指導,既讓學生知道了課文形式的特點,明白了朗讀的要點所在,又有老師的示範,所以,這個環節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2、指導當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學生的思考應更加深入,這既是學生成長的需要,也是向九年級過渡的要求。為此,對學生的發言,老師應該迅速地進行判別,並且給予指導。請看教學實錄:

師:文中哪些句子是寫了“石”的?

生:“全石以為底”。

師:還有呢?

生:“卷石底以出”。

師:還有呢?

生:“為坻為嶼,為堪為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師:還有呢?

(生愕然,有的學生露出了驚訝的笑容。學生們低頭思考。)

生:“坐潭上”,因為作者不可能是坐在水上面,所謂“坐潭上”應該是坐在潭邊的石頭上。

師:他找的這個句子和剛才大家找的句子不同,剛才同學們找的都是直接寫到“石”字的句子,他找的這個則是間接地寫到“石”的句子。找這樣的句子難度更大,需要我們細細地思考,理解句子的含義並且展開聯想。

幾個“還有呢”,讓學生出乎意料,引發了他們的深思並使之最終有所發現。接着,點明學生前後回答的不同,教給他們思考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就有了真正的收穫,後面的課堂活動也才有了成功的基礎。

四、學生課堂活動的時間要有保證

這節課生成了一些東西,但也有着明顯的不足。在品讀理解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兩個話題,但是學生的回答都是圍繞着話題一的,而且都沒有能夠講到景物描寫背後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什麼呢?我想還是課堂活動時間不夠造成的。設計時我只給這個環節留下了12分鐘。事實證明,這還遠遠不夠。沒有足夠的時間就不能讓學生更深入的思考,從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在另一個班再教《小石潭記》的時候,我對教學環節作了調整,給學生更充足的品讀時間,收到了更好的效果。以下是當時部分學生的回答:

生1:第四段説:“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這是説小石潭環境的幽寂,同時,從第五段看,同遊者有三個人,隸而從者有兩人,總共有六人遊小石潭,但作者卻説“無人”,我想,並不是説真的沒有人,而是柳宗元受到環境的影響,是心裏面十分憂愁苦悶、淒涼寂寞的反映。

生2:由柳宗元想傳遞的感覺可以推想出,他所見到的潭是“小”的。如果是“大石潭記”就不容易突出作者被貶官後的寂寥、淒涼的心情了。

生3:我反對你的説法,其實大的景也可以突出孤寂的感覺。

生2:但是我覺得大的景通常是抒發大的感受,像國破家亡的悲涼,以死報國等偉大的情懷啊之類的,例如《過零丁洋》;而小的景更適宜於抒發小一點的感受,這是一般的情況。所以我覺得小石潭應該是比較小的。

雖然回答還顯得稚嫩,但是思考的角度、深度都比原來的一節課更進了一步。是否可以認為這樣的討論更有效呢?是否可以認為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的方向呢?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小石潭記》教案設計5。

2、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的憂與樂是本文的學習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檢測:

1、《小石潭記》作者( ),字( )( )河東人,著名文學家,“ ”之一。我們學過他的文章《 》

2、翻譯下列句子,並解釋加點的字

(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2)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3)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4)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二)、導入新課,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是因為變法失敗而被貶到永州的,他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呢,今天通過我們學習的《小石潭記》便可知道。

(三)1分鐘、明確學習目標:幻燈顯示,內容見前面。

(四)精講點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2、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下列問題:(1)、作者是如何發現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3)、游魚和潭水各有什麼特點?

3、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課文中寫景中融有感情,試説説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遊覽到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明確:觀魚時寫魚“似與遊者相樂”折射出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小石潭記》教案設計5》。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悽神寒骨,悄愴”是作者悲涼悽苦的反映。

(2)課文的按遊覽的順序來寫,試説説本文的思路。

明確: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氣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於抓住景物的特點,生動細緻地加以描畫。請你説説本文是怎樣描寫景物的。

明確: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圍繞着石的特點來寫潭的。先用水聲、水色從側面烘托:水聲清脆;水色清洌,正由於它是個石潭。接着從正面落墨,寫出石潭中石頭的種種形狀和姿態。又如第二段對潭水的描寫,是分別從游魚,陽光、影子等各個角度去點染的。整段文字沒有一個水字,但沒有一處不寫水。正面寫魚,側面寫水;寫的是魚,見的是水。先寫魚的空遊兩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課堂小結: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的氣氛,抒發了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六)強化訓練:觀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感受。

(七)佈置作業:

語文基礎訓練8——10題選做,1—5題必做。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江山多嬌。入選的課文都是描寫壯麗山河的,讓學生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遊記“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從不同角度描寫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淒寒、幽愴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被貶失意時的悲涼、悽愴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畫意。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對於景物的描寫以及抒情方式的表達有一定的基礎,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對文章的分析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學時側重於對文言詞彙、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的講解,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被貶之後寄情于山水的那種淒涼、憂傷的情感。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時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2、能夠運用所學的文言詞彙閲讀淺顯的文言文。

二、過程與方法:採用合作、討論、教師點撥等方法,藉助註釋疏通文意。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被貶之後寄情于山水的那種淒涼、憂傷的情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9r47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