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思鄉詩 >

如何鑑賞唐代思鄉詩?

如何鑑賞唐代思鄉詩?

思鄉,實際是思念家,思念家人,就是思念家鄉親人, 睹物思人。羈旅思鄉詩主要寫客居他鄉的遊子漂泊淒涼孤寂的心境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鄉思是古代詩歌最基本的精神母題之一。或為羈旅之愁;或為行役之苦;或為宦遊之艱。總之,出門在外的客子總會為物所動,書寫他們內心的沉鬱的鄉情。綜觀這些各言心聲的思鄉詩,抒情角度可以概括為兩種——從己入筆和從對方入筆。下面結合具體詩歌作一淺談。

如何鑑賞唐代思鄉詩?

一、從己如筆,抒寫切身感受,表達思鄉之情。 如李白的《靜夜思》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地頭思故鄉。

詩人直接從自身寫起,表達無限的鄉思。無邊的月輝流水般瀉入室內,淌入詩人頗不寧靜的心田。於是如霜的皎潔便勾起了靜夜深思遊子的迫切歸情。身姿俯仰之間,思緒早已箭般飛回了闊別的故鄉。全詩筆意輕淡,角度直接單純,而思緒綿長,如流如水,如泣如訴。

再如杜甫的《春望》。此詩歷來被稱為感時憂國,思家念親之作。全詩八句,前四句感時憂國,後四句思親念家。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人同樣直接從己入筆,抒寫面對家書的感慨,雖未年高,但身心卻垂垂老矣的喟歎。離情充溢,沉着藴藉。家書的可貴,就在於它載着深情冒着烽火而來;出現在兵荒馬亂之際;報告着妻兒家小的平安。面隊這樣的'家書,詩人怎會不欣喜萬分,歸心似箭呢?愈搔愈短的白髮,誰又能説不是因思鄉而生呢?真可謂“白髮鑷不盡,只緣根在愁腸中”,或如謝眺詩云:“有情知望鄉,誰能鬢不變”。總之,全詩從己入筆,描摹自身之態,抒寫思鄉之情,詩人對家人的眷眷思念躍然紙上。

二、從對方落筆,想象對方情狀,表達思念之情。

同為杜甫思鄉作的《月夜》,卻採用了與《春望》截然不同的抒情角度——從對方落筆。

今日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詩人開篇從妻子兒女入筆,曲寫思情。想象妻子在此同樣月圓之夜,望酣睡兒女,卻輾轉難眠,孤身一人,悽然而立,眷念生死未卜的丈夫,不知他如今飄至何方。詩人以白描手法,清晰的勾畫了一幅《閨中望月思親圖》。而對妻子形象真切不爽的描繪,實際上達到了詩人自我情態毫髮畢現之效,詩人最後以設想日後重逢之喜反射如今天各一方之苦,仍為曲傳相思之筆,曲寫思情。思緒纏綿,不絕如縷。

再如:邊塞詩人高適的“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也是從對方入筆,表達四鄉之情。真可謂思念之人必為至親至愛,身處異地而心幽靈犀,兩地相思,一樣深情。

以上淺顯分析了古代思鄉詩的兩種抒情角度。分開來談,實為方便。實際上這兩種抒情角度時常出現在一首詩中,雙“管”齊下,表達思情。例如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人前兩句從己入筆,描寫切身感受;後兩句改為從家鄉的兄弟入筆,表到思歸之情。前後兩句殊途同歸,珠聯璧合。

瞭解古代思鄉詩的抒情角度,有助於我們對此類詩歌整體結構的探究,從而進一步瞭解詩歌的內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sixiangshi/r093e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