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水調歌頭 >

水調歌頭教案範文錦集七篇

水調歌頭教案範文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水調歌頭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水調歌頭教案範文錦集七篇

水調歌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瞭解這首詩的作者生平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2.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3.背誦這首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配樂範讀、打拍朗誦、足踏朗誦,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2.利用“主題”來建構以中秋月亮為題材的詩詞從而學會對詩詞的對比、區分與整合。

3.古詩四步教學法:知詩-誦詩-析詩-品詩。引導學生知內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終背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再現詩的意境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並以次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創造,溝通課內外,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審美情趣,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領會詩意,體會詩意,並積累名句。

重點突破:多形式反覆誦讀,情景教學,名句賞析。

教學難點:藉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體味作品所藴涵的情思,理解詩人的豁達樂觀情懷。

難點突破: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名句賞析、討論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鳴。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情景教學法

3.討論點撥法

4.古詩四步教學法

學習方法

1.朗讀理解

2.小組合作

3.發揮想象

教學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帶、多媒體課件、《明月幾時有》歌曲磁帶、《水調歌頭》書法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詞)

在大自然的景物裏,月亮是極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發人的藝術聯想,一勾新月會讓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們寄託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學們能調動積累,説一説我們學過的有關明月的詩句嗎?(學生回答)那麼蘇軾仰望明月,他會聯想到什麼呢?

二.初步感知:教師播放《明月幾時有》歌曲,多媒體配以優美畫面

三.指導學生朗讀:(誦詞)

(1.)教師範讀全詞(配以《春江花月夜》),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詩意

提示重點字讀音(多媒體出字)

闕(que)瓊(qiong)綺(qi)勝(sheng)

(2.)手打拍朗讀、足踏朗讀,(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跟讀)

要求:充分體會作品的節奏、韻律,感受其聲韻美

(3.)抽生讀,配樂。

要求:字正腔圓,正確斷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闕讀

要求:抑揚頓挫,略帶感情

四.整體把握詩意(析詞)

(1.)學生藉助註釋,理解詩意

教師提供背景,學生參考助讀資料

(2.)教師設計相關問題,知道學生解讀詩意

a.詞的上下兩闕主要寫什麼?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

b.上闕中哪兩個字最能體會作者對明月的嚮往?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又是哪兩個字把蘇軾帶回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體會作者感情起伏

c.下闕中由中秋圓月聯想到什麼?哪兩個字最能突出月圓人不圓的憂傷情懷?又是哪兩個字把筆鋒一轉,聊以寬慰,富有哲理?哪兩個字又最能體現作者豁達樂觀的情懷?

d.上下闕的聯繫何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並作補充講解

我欲何似

上闕:飲酒問月――幻想上天――――——熱愛人間身世之感

又恐

無眠但願

下闕:月圓人離――難眠懷弟――――——美好祝願思弟之情

難全

五.品詩

(1.)學生髮揮想象,描繪意境

教師利用音樂烘托,多媒體畫面激發興趣,散文描述來激發學生想象,並帶領學生進入意境

(2.)(學生活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自述眼前畫面,師生互相補充完整

(3.)問: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那些詞句上?

(學生活動)學生暢談對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賞析美術作品、書法、繪畫,融合音樂,激發學生別出心裁讀古詩,並教育學生熱愛古詩詞

2.名句互通,踏雪尋蹤、聯繫課堂內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六.總結:這首詞雖飽含人生哲學,但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感覺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説教。詞中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後還是以理遣情,不脱離現實,無悲觀消極情緒,卻是豁達樂觀的祝福。怪不得人們説:“中秋詞自蘇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七.齊誦本詞。要求:沉浸詞中,飽含感情,讀出感情的起伏變化,讀出全詩高潮。

水調歌頭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重點:

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教學難點:

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教學設想:

本教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以“情景教學”作為指導的思想,通過善設、再現詩的意境來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和感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把課堂延伸至課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詩詞的朗讀和背誦是教學本課的關鍵。設計了幾種新的朗誦方法和教學方法,體現了詩詞教學的特點。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如:音樂烘托法、繪畫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能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本課安排一課時完成:學習生字詞,查作者相關資料等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學完成。

教學過程

一、課前三分鐘活動

由一學生講述童年趣事

二、前提測評

找學生講講課前查找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多媒體展示簡介作者生平。

展示以下生字:闕(què)瓊(qióng)綺(qi)勝(sheng)。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傳誦甚廣。

三、導學達標

(一)、導入: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歷來被列為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同學們,你們家過中秋有什麼習俗嗎?古人過中秋喜歡吟詩賦文來抒發自己當時的感受,為我們後人留下許多優美詩篇。

(二)、初讀課文呈現課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聽配樂範讀,學生小聲跟讀。

1、全班自由朗誦一遍.注意字詞的準確讀音,

2、劃分朗讀節奏

3、反覆、朗讀體會情感。(選配古箏曲目《春江花月夜》)

4、展示朗讀技巧,全班模仿配樂範讀有感情大聲跟讀,注意語速、重音。

5、學生單人配樂朗讀,教師點拔。

6、男生配樂朗讀上闕,女生配樂朗讀下闕。

(三)、瞭解寫作此詞的背景幫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蘇軾因烏台詩案倍受折磨,被貶黃州。寫此詞時,作者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蘇軾兄弟情誼深厚,他與蘇轍在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但無緣相會。時值中秋,蘇軾賦詞懷之。

(四)、品味、賞析詞的內容.(重點)

整體感悟:

1、展示思考題:筆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詩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麼?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2、聽王菲演譯這首詞的MTV歌曲

3、感染學生,引發無窮的想象

4、學生初步談感想,鼓勵個人獨到的見解。

5、重點賞析

1、學生説説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2、發揮想象描繪詞的意境。(由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述,3、教師點撥難解的字詞或投影出來。)4、學生思考、討論、質疑以下問題:A、這首詞中你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的?B、用自己的話説説作者心中的天宮是怎樣的?他嚮往那美好的天宮嗎?你認為作者是怎樣想的,覺得天上好還是人間好?如果真有天宮的話,你願乘風而去嗎?為什麼?C、這首詞你最喜歡哪幾句?為什麼?(欣賞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賞析: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全。但原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人月無常,自古如此。這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這樣,惟望各自珍重,希望從共賞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釋卻離怨。D、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兩者的聯繫何在?(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後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上闋主要寫什麼?(寫了什麼景?)上闋----望月(寫景)下闋呢?(抒發了什麼感情?)下闋----懷人(抒情)?上、下兩者的聯繫何在?(借景抒情、情交融)

(五)歸納小結,投影板書主題:這首詞中飽含着深奧的人生哲理,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實現,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織着詩人對人生不如意的慨歎和如何擺脱情感困擾的理智的矛盾,最終是理智擺脱情感困擾,表現出詩人那熱愛生活、執着人生的情感。(活動形式:小組討論,選派代表回答,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的答案)

(六)(每個人對詩詞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創造。美好的詩詞意境引發人們無窮創造。有的用繪畫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來表達。)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製成配圖卡片或寫下來。投影一副《蘇軾對月飲酒圖》,(事先佈置預習作業)(教師配樂示範朗讀自己改寫的範文,以引起學生想創作的心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範讀)(選配古箏曲目《西廂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改寫:中秋之夜,皎潔的月亮緩緩地升起來了。庭院裏顯得特別幽靜,詩人蘇軾獨自在涼亭下自斟自飲,面對如此優美的月色,詩人浮想連篇,在這本應家人團聚的佳節,只有月亮在我身邊陪伴,舉起一杯酒面對天上的月色,想邀請月娥一起來歡飲,這美好的月亮在什麼時候才出現呢?請問你居住天宮,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為什麼不回答?哦!那我就飛到月宮上問個明白,那裏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許會比人間潔淨吧?可是聽説月亮雖有美玉砌成的樓閣,卻是“水氣”結成的寒宮,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處的寒氣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獨舞自娛,與那舞動的影子歡愉吧,畢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宮又怎麼比得上在人間好呢?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轉過紅色樓閣,又低低地照進美麗的窗閣裏,復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詩人,是什麼原因使詩人無法入睡呢?是思念,是離愁,思念遠在他方的弟弟,詩人不由埋怨起月亮來了:你為何總在人們離別時這樣圓滿呢?哦,月亮,這不是你的錯,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時盛時衰,既然人間自古以來就有悲歡離合,月亮當然也會有陰晴圓缺了,又怎能強求?只要彼此永遠健康,能在千里之遙共賞明月,有了這份心願也就足夠了,祝福天下的離人總有團圓的一天。)

(七)能力遷移。你試發揮想象説説下列詩句的意境,理解詩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

2、天涯共此時

3、舉頭望明月,

4、低頭思故鄉

四、目標檢測

背誦和理解這首詞

五、.佈置作業.

1、改寫這首詞或繪成圖畫。

2、背誦整首詩,直到會準確默寫。

3、課後繼續收集中秋詠月詩詞,準備朗誦會。

4、背誦這首詞。

5、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緒萬千……

六、板書: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1、上闋:飲酒問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闋:難眠懷弟----------------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

2、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襟和對親人的思念。

(以上教學過程是初步構想,上課時可靈活處理。)

六、備課後記:本節課教學,體現新課程標準教學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重視字詞句的理解的同時,善於啟發學生思維,發展想象的創新能力,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課堂氣氛活躍、由於教學內容較充實,學生由於個別分析能力侷限,討論時間在保證充足情況下,後面教學環節較緊湊,結尾匆促,日後注意培養學生討論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水調歌頭教案 篇3

一、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二、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牀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後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集》裏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2、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看,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二)預習檢查。

1、給紅色的字注音。

宮闕(què)玉宇(yǔ)

朱閣(gé)綺户(qǐ)

無眠(mián)嬋娟(chán juān)

2、範讀。

3、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下面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通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1、播放“配樂朗讀”一遍。

2、學生齊讀。

(四)詩詞賞析。

1、根據註解,疏通文句。

請大家看屏幕,並對照課本的註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1)歸去:回到天上去。

(2)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的仙宮。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

(4)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月兒轉過硃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6)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説的。嬋娟,即嫦娥,這裏指月光。

2、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兩者的聯繫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後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1)上闋主要寫什麼?寫了什麼景?

明確:上片望月,既懷逸興。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人間,幻想、現實,兩方面同時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温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一片光明。

板書:上闋————望月(寫景)

(2)下闋呢?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板書:下闋————懷人(抒情)

(3)上、下兩者的聯繫何在?

明確:這首詞上片寫景,執着人生,下片抒情,善處人生,上下片內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説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板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板書: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明確: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五)能力訓練。

1、在這首詞裏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想和想象。

(1)講解“聯想”的定義。

(2)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提問: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

明確:明亮。

(3)講解“想象”的定義。

(4)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提問:人們由“天河現水牛”圖藝術地創造出“牛郎織女”圖以及由此聯繫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中間是通過什麼來實現的?它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通過想象來實現。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

2、現在,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

放映思考題。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珍珠、瑪瑙、魚目、地球、圓月、各種球類等等...

(2)看圖二,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猴子撈月亮、孫悟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天空——我們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遨遊太空、宇宙——神祕的外星人等等。

(3)總結: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髮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20xx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六)音樂欣賞。

聯想力和想象力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便是背誦這首詞,讓我們通過“音樂欣賞“來加強記憶。

1、播放鄧麗君的MTV“但願人長久”。

2、第二次播放,讓學生輕聲跟唱。(提醒:歌詞的“何事長向別時圓“有別於課本的“何事偏向別時圓”是因為採用了不同版本的緣故。)

(七)歸納小結。(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八)作業佈置。

1、背誦這首詞。

2、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調歌頭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情緒變遷及其原因。

2學習詞中的想象手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作者情感的分析。

難點:情感變化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關於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進士,宋神宗時,王安石實行變法,他持不同政見,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縣)、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後被新黨中部分人羅織文字獄,興起“烏台詩案”,下獄,經救援出獄,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舊黨執政後,被招還,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但又與舊黨意見分歧,遭排擠出任杭州、穎州等地地方官。當變了質的新黨再度上台,蘇軾又被貶到惠州(今廣東惠州)、儋州(今海 南島儋縣)等地,徽宗即位時遇赦北還,死於常州。

蘇軾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各個藝術領域都有傑出的成就。它的詩歌題材廣泛,敢於反映現實生活。他的詞,開拓了詞的境界,其風格豪放婉約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揮灑自如,隨物賦行,寫景抒情,十分自然。有《東坡全集》。(參考內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雜染佛禪,既能關注朝政民生,保持獨立的見解,又能隨緣自適,達觀處世。宏博通達的學識才華和飽經憂患的人生體驗,也玉成了蘇軾詩歌體裁多樣,內容廣博,立意新奇,呈現出“吞五湖三江“的氣象。他的一生政治諷諭詩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蘇軾詩中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抒發人生感慨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如《赤壁懷古》、《題西林壁》)

蘇軾的詩今存2700多首,有着豐富多彩的風格,或雄奇奔放,或富於理趣,或簡淡自然。他歲善於運用新奇形象的比喻來描繪景物,闡發哲理。尤其是長篇古詩大多博用比喻,聯想無窮,語言流暢,氣勢奔放。他還善於幽默曠達的筆調,隨時生髮奇警新鮮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這都表現出宋詩重理趣,好議論的特徵。他的詩詞衝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豔科”的舊框框。他和南宋的辛棄疾行成詞壇的“蘇辛”豪放詞派。他的散文,書,畫等成就都很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資稟忠愛,議論英發,歷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為天下所宗仰,蓋過歐陽修為文壇領袖。喜交遊,推獎後進不遺餘力,一時知名之士皆歸之如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號稱蘇門四學士。有東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超越》

二、詞的簡介: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説,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餘”。也叫“長短句”。

詞一般以“闕”或“片”為單位,一般認為只有一片的稱為“小令”或“單調”(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兩片的是“雙調”(比較常見)、“三疊”和“四疊”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較少見。詞必須有“詞牌”,最初“詞牌”與內容相關,後逐漸成為一種形式,只起到規定字數和格律的作用。

三、寫作背景: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任太守,與弟弟子由經年未見。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節,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詞作。

(也可在分析詞作的過程中插入介紹)

(在中秋詞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説:“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餘詞盡廢。”)

四、全體朗讀並正音。

五、分析全詩(每一句的分析要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

筆勢夭矯迴折,跌宕多彩。它説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寫詞人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嚮往和疑慮,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寫詞人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詞人執着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小結: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三句,

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

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裏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圓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

寫詞人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於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脱、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

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願,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藴。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複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嚮往,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感情。

小結: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詞人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

六、總結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繫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有關中秋月亮的古代詩句: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

課外比較閲讀

(1)《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字仲初。一生困頓,晚年淒涼。早年以宮詞著稱。中年以後,詩風轉變,樂府詩反映勞動人民生活面貌揭露統治暴行,與張籍齊名。)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陰下,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他們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睡鄉。“冷露無聲濕桂花”: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意境悠遠,耐人尋味。“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到誰家?”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裏凝神矚望嗎?同是望月,而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説“落誰家”,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的深沉含蓄。此詩意境很美,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氣氛,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

(2)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原詩共四首,此為第一首。抒發了壯志難酬、宏圖難展、無人可與共語的極度的寂寞孤獨之情。李白愛飲酒作詩。月下獨酌本是極孤獨苦悶極寂寞無聊的事,作者卻又歌又舞又醉飲,煞是熱鬧!月、影本是無知無情之物,作者偏把它擬人化,視為知己,引為同調,與卑鄙齷齪的塵世相比,真可謂是無情勝有情了。

詩的題目是《月下獨酌》,而李白豐富的想象,描述了一個孤獨而又不孤獨的場面,表面看來,詩人真的能夠自得其樂,而背景則是無限的淒涼。詩的整篇,都給人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可能正是這種無與倫比的孤獨感成就了這位千古奇才。

(3)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此詩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恆、美好而神祕的月的形象,於中也顯露看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於言表。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覆覆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説,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恆、美好而又神祕的月的形象,於中也顯露着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轉,脈絡貫通,極迴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一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故“於古今為創調”(王夫之《唐詩評選》)。

水調歌頭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通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二.教學重點:

學會通過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四、教學工具:

課前把課文內容製成幻燈片、影片等多媒體。

五、教學設想:

1、本教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以情景教學作為指導的思想,通過善設、再現詩的意境來達到感染學生的目的。、

2、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直觀性和感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把課堂延伸至課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詩詞的朗讀和背誦是教學本課的關鍵。設計了幾種新的朗誦方法和教學方法,體現了詩詞教學的特點。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如:音樂烘托法、繪畫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過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朗讀,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能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強烈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4、本課安排一課時完成:

①學習生字詞,查作者相關資料等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學完成。

六、教學過程:(一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活動

(由一學生講述童年趣事)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讀書報告。

(二)、導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歷來被列為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同學們,你們家過中秋有什麼習俗嗎?古人過中秋喜歡吟詩賦文來抒發自己當時的感受,為我們後人留下許多優美詩篇。

2、媒體呈現課題:

找學生講講課前查找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多媒體展示簡介作者生平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傳誦甚廣。

(三)全班自由朗誦一遍.注意字詞的準確讀音,劃分朗讀節奏。

1、多媒體展示以下生字:

1.闕(què)

2.瓊(qióng)

3.綺(qǐ)

4.勝(shēng)

2、投影內容,反覆朗讀體會情感。(選配古箏曲目《春江花月夜》))

3、聽配樂範讀,學生小聲跟讀。

4、展示朗讀技巧,全班模仿配樂範讀有感情大聲跟讀,注意語速、重音。

5、學生單人配樂朗讀,教師點拔。

6、男生配樂朗讀上闕,女生配樂朗讀下闕。

(四)瞭解寫作此詞的背景幫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蘇軾因烏台詩案倍受折磨,被貶黃州。寫此詞時,作者41歲,除政治不得意外,蘇軾兄弟情誼深厚,他與蘇轍在潁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但無緣相會。時值中秋,蘇軾賦詞懷之。

(五)品味、賞析詞的內容.(重點)

整體感悟:

1、展示思考題:筆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詩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麼?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2、聽鄧麗君演譯這首詞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現畫面,感染學生,引發無窮的想象。

3、學生初步談感想,鼓勵個人獨到的見解。

重點賞析

1、學生説説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發揮想象描繪詞的意境。(由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教師點撥難解的字詞或投影出來。)

2、學生思考、討論、質疑以下問題:

A)這首詞中你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的?

B)用自己的話説説作者心中的天宮是怎樣的?他嚮往那美好的天宮嗎?你認為作者是怎樣想的,覺得天上好還是人間好?如果真有天宮的話,你願乘風而去嗎?為什麼?

C)這首詞你最喜歡哪幾句?為什麼?

(欣賞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全。但原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無常,自古如此。這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這樣,惟望各自珍重,希望從共賞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釋卻離怨。

(六)歸納小結,投影板書主題:

這首詞中飽含着深奧的人生哲理,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實現,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織着詩人對人生不如意的慨歎和如何擺脱情感困擾的理智的矛盾,最終是理智擺脱情感困擾,表現出詩人那熱愛生活、執着人生的情感。

(活動形式:小組討論,選派代表回答,教師歸納總結學生的答案)

(七)(每個人對詩詞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創造

美好的詩詞意境引發人們無窮創造。有的用繪畫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來表達。)試發揮想象力根據這首詞的內容製成配圖卡片或寫下來。投影一副《蘇軾對月飲酒圖》,(事先佈置預習作業)

(教師配樂示範朗讀自己改寫的範文,以引起學生想創作的心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範讀)(選配古箏曲目《西廂詞》)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改寫

中秋之夜,皎潔的月亮緩緩地升起來了。庭院裏顯得特別幽靜,詩人蘇軾獨自在涼亭下自斟自飲,面對如此優美的月色,詩人浮想連篇,在這本應家人團聚的佳節,只有月亮在我身邊陪伴,舉起一杯酒面對天上的月色,想邀請月娥一起來歡飲,這美好的月亮在什麼時候才出現呢?請問你居住天宮,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為什麼不回答?哦!那我就飛到月宮上問個明白,那裏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許會比人間潔淨吧?可是聽説月亮雖有美玉砌成的樓閣,卻是水氣結成的寒宮,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處的寒氣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獨舞自娛,與那舞動的影子歡愉吧,畢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宮又怎麼比得上在人間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轉過紅色樓閣,又低低地照進美麗的窗閣裏,復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詩人,是什麼原因使詩人無法入睡呢?是思念,是離愁,思念遠在他方的弟弟,詩人不由埋怨起月亮來了:你為何總在人們離別時這樣圓滿呢?哦,月亮,這不是你的錯,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時盛時衰,既然人間自古以來就有悲歡離合,月亮當然也會有陰晴圓缺了,又怎能強求?只要彼此永遠健康,能在千里之遙共賞明月,有了這份心願也就足夠了,祝福天下的離人總有團圓的一天。)

(八)能力遷移。

你試發揮想象説説下列詩句的意境,理解詩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九).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改寫這首詞或繪成圖畫。

2、背誦整首詩,直到會準確默寫

3、課後繼續收集中秋詠月詩詞,準備朗誦會。

板書: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上闋:飲酒問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闋:難眠懷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題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襟和對親人的思念。

(以上教學過程是初步構想,上課時可靈活處理。)

20xx年11月5日

教學後記:

本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體現新課程標準教學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基本上達到教學目標,重視字詞句的理解的同時,善於啟發學生思維,發展想象的創新能力,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課堂氣氛活躍、由於教學內容較充實,學生由於個別分析能力侷限,討論時間在保證充足情況下,後面教學環節較緊湊,結尾匆促,日後注意培養學生討論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水調歌頭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瞭解有關詞的文學常識,理解詞句的含義,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讀——悟——賞。

3、情感與價值觀:理解詞人超然達觀的思想,及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語句,瞭解詞意,體會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説話訓練

2、欣賞音樂《但願人長久》

3、介紹有關詞的知識

4、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朗誦全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注意畫出你認為比較重要的詞語,或不太熟悉的詞語。

2、指名朗讀,齊讀。

3、本詞的上片和下片都寫了什麼?又有什麼不同?

三、品析詞句,感悟主題

1、找出你最感興趣的詞句讀一讀,並説一説其中所藴涵的感情。(你最喜歡文中哪些語句,為什麼?你感觸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為什麼?最能激發你聯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詠誦的僅僅是天上的明月嗎?

四、表情朗誦

1、體會語氣、語調,背誦。

2、分組比賽。

五、拓展訓練

積累有關“詠月”的古詩名句。

六、小結

由學生小結學到什麼,悟到什麼,教師補充。

七、佈置作業

寫一篇詩詞鑑賞。談談自己的理解,能寫多少算多少。

附: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

蘇軾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圓月 襯托離別

水調歌頭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一、通過朗讀,瞭解詞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

二、通過品味,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重點:

朗讀並學會通過想象感悟詞的意境。

難點:

體會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首先播放《花好月圓夜》MTV。

師:首先讓我們來聆聽一首優美的歌曲。(播放音樂)

同學們如果熟悉的話可以跟着哼唱。

師:優美的音樂能喚起人的情感,帶給人以美的'感受,當我們沉浸在這優美的旋律中,你的頭腦中首先浮現出一個什麼形象呢?

生:月亮。

師: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花好月圓人團聚,月亮的圓缺,給了我們無限的思念。明月與詩詞好像天生就結緣,明月激發詩興,詩詞隨明月而發,相伴而留香千古,在眾多詠月的詩詞中,蘇軾的《水調歌頭》被公認為中秋詞中的絕唱,這節課我們就來鑑賞這首詞(板書課題)。

二、美讀意境

通過多次朗讀,讓學生熟悉文本,讀的琅琅上口,讀出情韻。

1、聽讀感受意境。

2、練讀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出你的體會、你的個性。

3、配樂讀在古韻悠揚的樂聲中,學生吟誦,讀出感情。

三、走近蘇軾

所謂知人論世,讀蘇軾的詩詞,一定要了解蘇軾其人,解讀他當時的背景。在學生先前預習、查找的基礎上,通過投影打出蘇軾與本詞有關的經歷: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 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散文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詞開豪放一派。書畫上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從21歲中進士到現在(1076年)已20年,其間,父母相繼過世,妻子早逝,與弟弟蘇轍6年未見,而且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多次被貶官。

我們學過的蘇軾作品有: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記承天寺夜遊》庭下如積水空明。

《赤壁賦》(《核舟記》提到)。

四、質疑賞析

上片的學習主要質疑,下片的學習重在欣賞。

學貴有疑,善於提出問題是學習思考深入的結果。在賞析時,我先請學生在閲讀和理解方面提出疑問。

學生圍繞作者的心理活動,抓住三個動詞進行提問。

問了什麼?幾時有?是何年?問月表明作者思索的深刻,彷徨的心態。

欲:詩人想幹什麼?乘風歸去。詩人飛天的渴望是對天上的想象,是瓊樓玉宇的美好,是一個出世的夢,是一顆玉潔的心靈。

恐:因為天高而擔憂摔的重,因為擔憂高處不勝寒而鬱結。

學生的創造性質疑在於問了這樣一個不被人關注而又很有探索價值的問題:詞的首句為什麼把句式進行調換?

從做學生到做老師,我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確實是個有意思的問題。這就是學生的發人所未發,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按意思,句式確應為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出乎教者意料之外的問題不能不討論,於是討論熱烈展開,思路漸漸明確:句式調換,是為了強調詞人的疑問,渲泄詞人的感情,至於向誰發問,因為不需要回答,顯得不十分重要。問在開篇,給人以爆破般的感覺,充滿氣勢的力量。

學生還抓住字詞進行質疑,這種微觀的問題更能切入文章的精髓。如學生問:為什麼説歸去而不説去?

學生在討論中出現了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是偏義複詞,歸義已虛化。歸去就是去。

師:意思就是去,那乾脆就去去。柳永《雨霖鈴》中就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第二種意見認為,歸可能是襯詞,湊足音節的。因為詞是按律而唱的。可以換為我欲乘風而去。

師:意思也通。但作者就是用的歸去,是否另有含義呢?換個角度,從作者的心境考慮考慮。

第三種意見認為,歸涵義深厚。老師誘發到:藴含着哪些深意呢,你們能否品味品味?

生1:詩人把月宮當自己家鄉,到月宮就像回家一樣,所以説歸去。

生2:説歸去,彷彿詩人是仙人似的,今天又要回去了。

生3:説歸去,我感到了詩人在人世受壓抑,憂愁煩惱。

生4:天上瓊樓玉宇,像郭沫若想象的天上街市不僅美麗富饒,而且精神自由。

生5:我想到了騰格爾唱的《天堂》。(師:能唱兩句嗎?)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哎耶,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羣哎耶,還有你姑娘,這是我的家哎耶。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師:天堂就是我的家鄉,所有要歸去。)

生6:詩人所營造的月宮,不在建築美、物品美,而在那是蘇軾理想的精神歸依之所。

另有學生質問:影子為什麼是清的,難道還有渾濁的影子?這什麼意思?

通過師生互動,這裏的清影,是寂寞孤獨的影子。因為,清還有寂靜的意思。作者遠離故鄉和親人,中秋團圓時節,孤身仰望明月,顧影自憐。所以清影是説自己孤獨寂寞的身影。同是見月,同是在月下,也同是飲了酒,李白是舉杯邀明月,蘇軾是起舞弄清影。

美在天上,美在想象,美易破滅,虛幻的美是不真實。位越高,才越高,人品越高,越易受打擊,心裏越孤單,越覺寒冷。大學士高高在上,終遭貶。想逃避,但終究回到人間,表現了詩人執着於人間,留戀人間的温暖,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去也為月,留也為月,都是月亮惹的禍。

在下片的欣賞中,首先欣賞詞人對月移過程的描寫。

描寫人間的月色,通過三個動詞來展現:轉、低、照。

1、用最美的語言描述月移過程:月光慢慢轉過了翠閣紅樓,輕輕灑進了雕花的門窗,脈脈照着不眠的離人。

2、這句暗含的真實意思是什麼?

賦月光以人的感情色彩,説明望月時間之長,思念之深。與天上的瓊樓玉宇相比,人間也是朱閣綺窗,富貴華麗。暗含着還是人間好。

不應有恨,何事偏向月時圓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話,怎樣欣賞?我啟發學生憤悱:勸月不要有恨,實際月亮有恨,詩人也有恨,恨什麼呢?

月不懂人情,人離你卻圓。恨人生不得志,恨人生的無常。恨世事的難料。我與弟弟分別這麼久,卻不能像月亮一樣團聚,這讓我有多痛苦;我借酒澆愁卻愁更愁,月亮卻又明又圓。這也是我無眠的原因,都是月亮你惹的禍,都是你的錯。詩人對月的怨恨越深,越説明他對弟弟的思念深切。

你還欣賞詞人曠達語嗎?請找出來體會。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有聚有散,有離也有合,就像天有陰有晴,月有圓有缺,這是人生無法擺脱的遺憾。與其煩惱,不如讓我們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悦 ,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

學生共同的喜好的欣賞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這是詞人的詩意想象,也是詞人的美好祝願,既祝福自己也祝福天下人。親愛的弟弟呀,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你我雖然遠隔千里,不是共享同一輪明月嗎?我們同在一片明月下,平安長久就是福。我的心也真,我的情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分片賞析了詞後,總有散的感覺,這就要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統整全詞內容,我設計的是:假如你是蘇軾,你怎麼向我們説詞的內容。

我把酒對天發問:明月,你從何時就有了?在你美麗的宮殿裏,現在是何年何月了?我真想駕着風,像個仙人,飛到瓊樓玉宇的月宮中去。我又擔心月宮太孤寂清寒,於是我決定留在人間,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冷清的天宮哪裏有人間這樣有樂趣。

月光慢慢轉過了翠閣紅樓,輕輕灑進了雕花的門窗,脈脈照着不眠的離人。月亮,你該不會故意跟我們過不去吧,為什麼偏偏在人們別離之時圓呢?這豈不是加深了人們離別的愁苦嗎?雖然你的陰晴圓缺總是與人世的悲歡離合不一致,但我知道,你的陰晴圓缺是自然現象,我們的悲歡離合是人之常情,在所難免的。我想借你表達一個美好願望──祝每個人都平平安安、美美滿滿地生活,縱然遠隔千里,只要能共享這一輪明月、心心相通就是幸福了。

五、聽唱會境

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調歌頭》flash,學生通過詩畫唱,再悟詞境。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又有情,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有學生隨着跟唱。聽唱跟唱後,學生朗讀體會意境。

大家已經整體感知了詞的內容,同學們不妨暫時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設想自己就是蘇軾,仕途坎坷,被貶密州,思念親人,不能相見,中秋之夜,獨飲月下,此情此景,讓我們插上聯想與想象的翅膀,動情地朗誦《水調歌頭》。

六、述説感悟

學生學了這首詞後,有怎樣的收穫呢?我要求學生用這首詞裏,有一種 在裏面的句式説感悟。

有一種思念在裏面:看月圓,思念與弟弟團聚。

有一種苦悶在裏面:歡飲達旦,大醉,借酒澆愁;對人間不滿,想乘風歸去。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傷愁苦。

有一種豁達在裏面:在人間受排擠,但他還是覺得人間美好,天上瓊樓玉宇何似人間朱閣綺户、平安生活。是他豁達的心化解了滿腹的苦悶。

有一種祝願在裏面:祝願每個人平平安安,長長久久地幸福生活。

有一種哲理在裏面:人生悲歡離合在所難免。

有一種浪漫在裏面:詩人端起酒杯問蒼天。在這裏作者把天想象成能與之對話的對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於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聖,表現了蘇軾的豪放與浪漫。

有一種矛盾在裏面:他既嚮往月宮,又擔憂想那兒的寒冷;既想擺脱人世的煩惱,又不忍心離去。表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有一種線索在裏面:詞以月貫穿,句句寫月,創造出明月一般皎潔的意境。

有一種文采在裏面:擬人、反問、句式倒裝,抒情、議論、想像、美麗的傳説,共同成就了這首詠月絕唱。

有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裏面:詩人對無情的月亮寄寓了無限的深情,營造了悽清而優美的意境,既抒發了感慨,又思念了弟弟,更表達了人生哲理,還創造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佳句,使我們見月就產生這種情感體驗。

同學們已被蘇軾不凡的才氣與豁達的個性所感染,也讓我們更加喜歡蘇軾,更加喜歡他的詞,現在就讓我們飽含着對這位大文豪的仰慕,共同背誦這首詞。

七、借月許願

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古人望月產生了無限的遐想,表達了無限的情思,寄託了美好的願望。讓我們也來許個心願:

好花常開,幸福常在。

祝天下人團圓幸福。

祝每個家庭和和美美。

祝兩岸早日團圓。

你們的祝願是一瓣瓣的心香,美好而多情,願你們的祝福早日變成現實。讓我們在漫漫的人生長路上,笑對人生,做一個最好的你!

【教學點評】

楊先武老師執教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為安徽省新課程典型課例被拍成光盤,其教學的主要特色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創設情境,以情激情

情感是教學藝術魅力形成的關鍵因素。通過《花好月圓》MTV導入,渲染情境;通過範讀,榜樣引路;通過音樂伴讀激發學生讀詩的慾望;通過古詞新唱,感悟詞的意境。學生陶醉其中,隨意跟唱,不經意地融入意境。教者以激情傳遞着作者之情,感染、喚起學生的激情。

二、以多種形式的讀為主線

聽讀、評讀、自由初讀、邊讀邊查、探討研讀、自練朗讀、教師範讀、學生範讀,最後的本課小結,也以師生齊誦全詞而代之。整個教學過程的起承轉合、思研議結,縱究橫拓,都始終扣在誦讀──理解這根主軸上。緣起於讀、發散於讀,領悟於讀,歸結於讀(情感體驗與體現)。為語文尤其是古詩詞教學中如何讓讀走出峽谷,多層次、多種形式的靈活運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鑑的範例。

三、隨機點撥,相機誘導

討論到聯想和想像的時,聯繫到學生學過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講歸去時,引用騰格爾唱的《天堂》。為理解詩人對人世的熱愛引用《還珠格格》主題歌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悦,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引導多是隨學生之意的商量、探討,隨課文之意的設疑、設境。如即時引用都是月亮惹的禍,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詞,增添了趣味。

四、美文美教,注重學生的感悟

學生暢意的讀,詩意地説感悟,理解詞的內容時,問學生假如你是蘇軾,你會怎麼説?總結時,要學生用有一種( )在裏面的句式來説,富有創意。最後讓學生借月傳情達意,寄託美好心願,學生表達了強烈的真誠情感,又與詩人一起共鳴,從而陶冶了美好的情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shuidiaoge/2y0rw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