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陋室銘 >

《陋室銘》讀後感(2篇)

《陋室銘》讀後感(2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陋室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陋室銘》讀後感(2篇)

《陋室銘》讀後感1

《陋室銘》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後來被收進《古文觀止》,全文共81個子,成為該書字數最少的一篇文章。

劉禹錫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曾於貞元九年(793年)考上進士,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運動,被德宗皇帝貶至和州(今安徽和縣)當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在衙門裏三間三廈的房子,知縣見他被貶而來,百般刁難,安排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政治上的打擊,生活上的折磨,但他抗歷不屈,遂憤然提筆寫下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陋室銘》,並請人刻在石頭上,立在門前,流傳千古。

所謂“陋室”,即斗室,蝸居也,人不堪其憂,詩人把它寫成人間樂園。他想求得一方淨土,找一個世外桃源。在這裏,一切是那麼和諧、恬靜、閒雅和怡然,對於身心疲憊的詩人來説,也是一種特有的享受。儘管是“陋室”,但是“談笑有鴻儒,”“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牒之勞役”。詩人把陋室寫得如此優美,一方面表現出詩人的豁達大度,氣量恢宏,另一方面也是對當時官府的抗議和控訴。

住房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當今世界,老百姓住房條件的好與差,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改善民生的一把尺子。人們不會忘記,在抗戰時期,國難當頭,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哪有蹲身之處?即使是大學教授也難以安身。當時華羅庚和聞一多在西南聯大任教,兩家合住一間16平方米的房子,只是中間用一塊木板隔開。他們夜以繼日工作,在教學、科研兩方面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就在這個時期,華羅庚先生寫出了《堆壘素數論》和《數論導引》兩本專著及十幾篇論文,讓他成為數論學領域的新星。

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個民族的振興,離不開國民的共同奮鬥。第二次大戰後,德國的城市幾乎變成一片廢墟,當時有兩個美國記者到柏林區採訪。他們走到一個地洞裏,採訪一家工人,看到此景此情,一記者説:“我看德國沒有希望了。”另一名記者卻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説“我看德國人還是有希望的。”“何以見得”?前一位記者問。另一名記者説:“剛才你沒有看到,住在地洞裏的工人,還中了一盆蘭花,這就是德國的希望所在。”

戰後,德國人勵精圖治,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經濟發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政府造了大批的廉租房。據報紙披露,從1977年以來的三十多年,房價平均每年上漲僅為1%,創世界奇蹟。另外,據説德國年輕人77%租房住,老百姓安居樂業。

《陋室銘》一千多年來在我國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即使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我們知道,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會遇到挫折或處於逆境,就應該有一種“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爭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受到別人的尊嚴,詩人劉禹錫值得我們學習。

《陋室銘》讀後感2

《陋室銘》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名篇。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十一字,卻譜寫出一首陋室頌歌,一直流傳至今。《陋室銘》既不是詩也不是詞,詩要有韻律,詞要按節拍,它是一篇古體的散文。沉穩的內在永大於張揚的外表,渲染出的浮華遠不及純真的樸實。全文表達了詩人高尚的品質,字裏行間都滲透出詩人獨特的人格魅力。每次反覆讀誦的時候,都能感到意味深長。作為一個愛好文史的和州人,這不禁讓我浮想起一千多年前遠離家鄉的劉禹錫孤身一人蝸居陋寶在案前挑燈奮筆疾書時的情景,頓有惻隱與敬仰之意,油然而生。

劉禹錫在貶放到和州做刺使時,因遭知縣的排擠打壓,住所越換越小,最後住進一間斗室。劉禹錫無所他求,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心態,寫下了這潔身自好的《陋室銘》,感於劉禹錫當年的風骨。但真正令我感動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現的精神,更多的在於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深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全文中我最為欣賞的一句話。作者雖然居住的環境簡陋不堪,但卻十分重視內心的品德修養。”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我們難以想像當一個人的生活環境窘迫,但生活的信念和意志卻絲毫不動搖,並能保持一種從容的心境。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這確實是值得我們效仿和學習的。

從劉禹錫的這篇文章裏,我能感受到古人生活的一種境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種淡泊、優雅的生活情懷,真的讓人充滿了嚮往。而這樣的生活,引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呢?

那種淡淡地清高,無紛擾的清淨。室雖陋,但仍可“調素琴,閲金經”。那份灑脱,自如,隱隱中透露出的那份豪氣,是我所喜歡的。

引朋自家中坐,常以陋室自稱。雖無階綠,卻有入眼簾的草青。在茶香中談笑,不去考慮明日的行色匆匆,那一刻,只把身心交給放鬆。家中往來,多是白丁,卻依舊鴻儒般談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何謂仙?何謂龍?我覺得,那是自由的象徵!

做人做事,豈不也是如此?!每每遇到波折,我總反問:我又“何陋之有”?復讀此文,靜下心來,稍加剖析,便覺坦然許多。“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區區茅屋,卻因其主人,而聞名於天下。不要簡單地被外因,而忽視了“貴重”的內涵!

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物質文明發達,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裏,當今世界又有太多的誘惑,因而人產生了太多的慾望,而當慾望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心靈變得開始扭曲。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會迴歸到心靈的平靜,去重視品德的修養呢?也許我們可以用金錢買到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物質,我們也可以追求生活中我們所需要的一切,但我想今天我們所追求的僅僅就是這些嗎?我想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

讀罷《陋室銘》我倒願意做那片草綠,默默無聞活在自己的世界裏。讓我們帶着淡泊的心境,在今後人生中享受那份淳樸、心安理得的生活吧!

標籤: 陋室銘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oushiming/qxvr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