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陋室銘 >

陋室銘教案範文錦集十篇

陋室銘教案範文錦集十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陋室銘教案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陋室銘教案範文錦集十篇

陋室銘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讓學生了解押運的字和壓韻的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1

課前預習:查工具書,試譯全文。

一、 課前三分鐘 (課外閲讀讀後感,抽籤完成) 3'

二、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2'

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説)唐朝劉禹錫卻喜歡鄙陋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

三、 介紹作者、體裁(教師抽查學生回答,教師適當補充)3'

劉禹錫(772---843)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散文家。

銘,原來是刻,在這裏是一種文體,或歌頌讚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銘,意是刻在鄙陋居室裏的文章。

四、 學生藉助工具書解釋常用實詞和難句。6'(完成目標2)

陋:不華美、狹小 馨:香氣散佈很遠

白丁:封建社會裏沒有功名的人 牘:古時寫字用的木簡

何陋之有:有什麼狹小不好看呢?

(教師出示膠片)

五、 朗讀、翻譯、理解分析。28'

1、 請一同學讀一同學翻譯全文,學生或教師適當補充。(完成目標2)

2、 學生思考並回答教師出示的問題。

A、《陋室銘》中的那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銘》描寫陋室環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並以陋室比古賢的居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和節操?

3、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補充並進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標3)

我們要學習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貴品質。

4、 請學生自瀆領會。

5、 教師介紹什麼叫押韻?押運有什麼作用?

(寫韻文時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叫做押韻。韻文押韻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時便於吟頌和記憶,因為它具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6、 本文有那些押韻字?(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六、小結。2'

七、佈置作業。1'

A、 抄寫常用實詞和難句。

B、 背誦全文。

C、 寫一讀後體會,字數不限。

八、説課精要:安排學生先自己預習、多讀、自主試譯,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常用實詞,翻譯並背誦這篇短文。

2.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瞭解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能力目標:1.認識銘這種文體,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學習本文反向立意的寫法,從“陋”的反面“不陋”立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學習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

教學重難點

1.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培養生活情趣。

2. 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方法

背景導入,引起學生閲讀興趣。

朗讀中感受欣賞本文的音樂美、節奏美。

在合作中探究“陋室不陋”。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背景導入,引發興趣

劉禹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詩人,他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是個勢利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劉禹錫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見房子面對大江,不但沒有埋怨,反而很高興,寫了一幅對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此舉氣壞了知縣,於是知縣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並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環境還不錯,劉禹錫沒有計較,又寫了一幅對聯: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知縣見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於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陋室銘》。看來這篇“名文”是“氣”出來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千古名作。

二、 瞭解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是中唐傑出的政治家、散文家、詩人,有中唐“詩豪”之稱。文學上,前期劉柳(宗元)相知、詩文互遞,時稱“劉柳”;後與白居易詩文唱和,時稱“劉白”。 其詩涉獵題材廣泛,所做政治諷刺詩,辛辣尖鋭;所作懷古詩,沉鬱蒼涼,語淺意深;所作仿民歌詩,清新爽朗,別開生面。

三、 文體介紹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文辭精煉,有韻,讀來鏗鏘有力。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陋室銘”的意思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

座右銘:座右銘的銘文比其他銘文更為簡短,有的只是一兩句話或格言,置於座位的旁邊,用以自警。座右銘的內容是勉勵自己,鞭策自己,或約束自己行為的準則。

四、 朗讀美文,翻譯理解

朗讀美文

步驟一:學生自讀,標註難讀的字詞,注意朗讀的節奏。

步驟二:欣賞名家朗誦,感受本文的音韻美、節奏美。

步驟三:師生齊讀,找出韻腳。

翻譯理解

步驟一:對照課下註解,掌握重點詞語的含義。

步驟二:兩人一組,互譯全文。

步驟三:掌握重點句子的含義。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③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④何陋之有?

五、 合作探究,品味美文

問題引導

1. 本文題為“陋室銘”,但在結尾作者卻説“何陋之有”為什麼?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語點出“陋室不陋”的原因,這是本文的主旨句,因為主人的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

2. 請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主旨句是怎樣引出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類比的方法,將山水與陋室相提並論,以“仙、龍”比“德”,以“名、靈”比“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為主人的“德馨”而馨。(請同學們背誦這幾句)

3. 既然“惟吾德馨”因而陋室不陋,那麼作者從哪幾個方面突出作者美德,襯托陋室不陋的?(小組內合作探究)

----自然環境清幽:“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陋室自然環境清幽雅緻,令人賞心悦目,在如此優美的環境中生活,帶來的便是“華屋玉食,錦衣美酒”無法比擬的享受了,即使身居斗室又有何陋可言呢?

----交往人物不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時有鴻儒來往,常有高朋談笑,迴避了世俗的人際交往,可以和志同道合者縱情暢懷,談笑風生。沒有世俗的阿諛奉承,爾虞我詐,即使身處陋室也絕無簡陋可言。

----生活情趣高雅:“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在室中撫琴弄弦,展卷讀經怡然自樂。沒有繁弦急管那種嘈雜的聲音,沒有案卷公文勞損身體,完全是從容自由的,足見其主人的高雅脱俗,陋室也就不顯得簡陋了。

(請同學們背誦這幾句)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兩句用了什麼修辭?哪兩個字用的好?

----採用擬人,對偶的修辭,“上,入”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台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説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户窺視主人在幹什麼。

5.作者居於陋室卻不嫌其陋,居於陋室卻不失其雅緻的生活並能不失情感的描繪陋室,可見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人,即安於貧困,以守道為樂。

6.提到諸葛廬,子云亭作用何在?

----以賢者自況,表達出以他們為榜樣的志向與抱負。

7.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有沒有直接表現出來?

----沒有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通過陋室的景、人、事的描繪體現出來,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

六、 課堂小結

《陋室銘》中我們認識了一位在困境中不唉聲歎氣,不怨天尤人,而是怡然自得的劉禹錫,感悟出劉禹錫的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人生的打擊未損他的鋒芒,不折他的腰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一反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高昂的勵志高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彰顯出少有的樂觀豁達。“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道盡了歷史的蒼涼,人世的無常。悟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使他變得更加樂觀,更加瀟灑。

想必同學們也有自警自策的文字常置於桌旁,時刻自勉,請問你們的座右銘是什麼?請大聲宣讀,讓大家共勉!

七、 作業設計

1思考:作者懷瑾握瑜,身處陋室而不認為陋,聯繫自身該怎樣看待自身客觀條件中的不足?

2背誦默寫全文。

八、 板書設計

陋室銘教案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樺川縣第四中學的語文教師劉丹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銘》。本次説課內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方法的採用、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介

《陋室銘》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構思巧妙、韻味深長而膾炙人口,久為流傳,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及依據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為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能力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通過理解作者那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三)教學重點的確立及依據

多形式的誦讀及當堂背誦。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在多次誦讀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

(四)教學難點的確立及依據

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這樣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對文言文的閲讀和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學習,並設計學習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方法的確立及依據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一)誦讀法: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

(二)提問法: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

(三)練習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四)多媒體的運用:主要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的確立及依據

(一)導入新課採取情境導入法,出示陋室圖,讓學生將圖中的居室與自己的家進行比較説説對居室的看法,那麼身居陋室的主人怎樣認為呢?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學的課文《陋室銘》。

(二)示範背誦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三)學生朗讀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

(四)學生背誦學生在經過反覆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基本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背誦,隨後採用遊戲接龍的方式背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五)學生翻譯採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適時指導。

(六)思考閲讀

1、引導學生討論“作者為什麼要為陋室作‘銘’”?

2、再次背誦全文,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抱負和情操。

3、師生互動設計板書,圍繞中心設置三個問題,帶着學生深入課文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經過學生討論與教師指導,師生共同完成板書設計。

(七)反饋練習

1、按要求默寫

①寫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寫出表現陋室環境幽美的句子

③寫出表現陋室主人所參與事之雅緻的句子

本組練習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八)小結全文

讓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九)佈置作業

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和追求通過某些物品(體)表現出來,這樣學生檢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也獲得了及時反饋。

五、板書設計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龍)靈高潔傲岸的節操

陋室不陋託物言志

諸葛亮

自比何陋之有?安貧樂道的情趣

子云亭

本次説課到此結束,不當之處懇請各位給予批評指正!

陋室銘教案 篇4

一、解題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説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一正房,兩廂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着。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板書:學習目的:賞析寫作特色)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回答: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一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南陽諸葛廬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們一層層講解。(出示與第一層意義相吻合的山水畫膠片)

3.教師講解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回答:山水寫起。

4.教師講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説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説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乙這裏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5.提問:這裏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呢?山和水來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來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龍來比?

(回答)德。

用名和靈來比?

(回答)馨。

6.教師講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説,儘管這房子的確是個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覺得陋,反而處處可見其高雅明亮,“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麼,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請看下文(出示與“草色入簾青”相吻合的山水畫)。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台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板書環境)。作者寫陋室的環境採用什麼修辭方法呢?

回答:對偶。(板書:對偶)

7.提問:苔痕相對?

回答:草色。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陋室銘》教案五》,來自網!

提問:階綠相對?

回答:簾青。

提問:上相對?

回答:入。

除了對偶還用了什麼方法呢?

回答:擬人。

8.教師講解“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板書:擬人):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台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説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户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環境宜人,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麼人呢?(出示占人彈琴圖膠片)

9.教師講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的人物。鴻儒,大學問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裏指沒有學問的人,在這個陋室裏.常有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鴻儒談笑風生,高談闊論。

這兩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對偶。

10.提問:談笑相對?答:往來。

有相對?回答:無。

鴻儒相對?回答:白丁。

11.教師講解作者並沒有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板書:朋友)。俗話説,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説,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於襯托(板書: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懷。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説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書:生活)。調,彈奏;素琴,沒有裝飾的琴;金經,佛經;絲竹,管絃樂器,這裏指代不健康的音樂;案牘,指官府的公文。這幾句是説,在陋室裏,興致所至,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宂的公文勞累身心。這兩句用了正反虛實(板書:正反虛實)的寫法。

12.提問:哪些是正面描寫?是實寫?回答:“可以調素琴,閲金經。”

提問:哪些是從反面描寫?是虛寫?回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提問:“可以調素琴”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無絲竹之亂耳。”

提問:“閲金經”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呼應。

13.教師講解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現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陋室銘》教案五標籤:初二下冊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

陋室銘教案 篇5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勾畫閲讀提示的要點,明確學習《陋室銘》的素質教育目標。

師生討論,逐條板書或投影顯示本節課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要準確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家的身世、處境作一些瞭解。讓我們先複習有關劉禹錫的生平,瞭解他為什麼要寫這篇“銘文”。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人,自幼好學,21歲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調整仕途得失的一條基本心理原則。劉禹錫是中唐時期政治上的激進派,主張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擠,一再被貶,因而作此銘文,自剖肝膽,表達了自己處陋居窮而不改人格與德操的信念。

2.結合註釋學習“銘”,讓學生當堂記憶。教師當堂抽查。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指名學生朗讀,教師訂正讀音及節奏,全班學生齊讀。

[複習舊課知識點:引入新課的學習,當堂記憶並檢查,個別讀與集體讀相給合都是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對照註釋自讀,疏通文字,時間為四分鐘,教師巡視,個別解答學生的疑問。

2.教師結合課後練習及預習提示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文章中的哪句話能提獎全篇大意?是什麼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説明“陋室”值得銘頌,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頭兩句有何作用?

寫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是設喻引題,頌揚陋室。

(3)文中怎樣描寫陋室環境的?請用文中原話回答,再談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階入室,並無荒蕪之感,倒有一股生氣。

(4)要求學生背誦並默寫這兩句。

(5)文中是怎樣描寫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話,再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與學生邊討論邊明確:“談笑有鴻儒……無案牘之勞形。”作者的陋室充滿文化氣氛,來客全是飽學之士,與主人興致盎然地談古論今,可以想見其妙語連珠。意趣橫生的場面。客人去後,主人焚香彈琴,或翻閲經書,參悟妙理,可以想見其安逸瀟灑之風度。居住在陋室,遠離塵囂紛爭,心情平靜清暢,不受官場羈絆,免於勞體傷神,落個心靜體閒。

(6)要求學生在兩分鐘之內背誦,教師當堂抽查,對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學給予表揚。

(7)是不是劉禹錫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靜無為”的境界呢?

不是。

(8)從哪裏看出來的?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他用諸葛亮和楊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會永遠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華,兼濟天下。

(9)作者一方面寫自己的心靜體閒,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華,兼濟天下,是否矛盾?為什麼?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當權的保守派顯示自己並沒有遭受打擊鬱悶寡歡;另一方面,是等待時機,再圖報效國家。

(10)為什麼結尾説“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這是個文言倒裝句式,“之”起連接作用,無實義,意思是“有什麼簡陋的呢?”篇末以聖賢之語自勉,而且呼應開頭。意味無窮,是畫龍點睛之筆。

(l)全班齊讀(齊誦),再次體會文意。

〔這一部分的教學着眼於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講析上應深入淺出,在學生主動的學習中完成素質教育目標。〕

語文教案-《陋室銘》《愛蓮説》

標籤: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陋室銘》《愛蓮説》,

(四)總結、擴展

1.教師引導:這篇散文被選入唐宋名篇朗誦經典,讀起來清脆作響,落地有聲,妙不可言,後人紛紛摹仿它的結構和韻律作“銘文”,是什麼緣故呢?

古人作文很講究韻律美,駢散句結合,講究押韻,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韻,而且水火構思精巧,立意鮮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麼是駢句呢?看課後練習第三題。通過這道題的練習,讓我們瞭解駢句的知識。

〔讓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學會總結,抓住特點,也為課外作業的私利《成打下基礎。〕

(五)佈置作業

1.仿照《陋室銘》寫《XX銘》,長短不限,把握《陋室銘》的精髓並有所體現即可。

2.背誦並默寫《陋室銘》

3.預習《愛蓮説》,要求熟讀並完成有關練習。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教師板書或投影顯示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l.請同學朗讀自己的“銘”文,常見內容如《教室銘》、《作業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鍛鍊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豐富教學內容,以此活躍課堂氣氛。

2.利用投影學習字詞,教師出示內容,請同學判斷,集體訂正。

3.結合註釋瞭解作者。

4.教師引導,“説”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可以直接説明事物,闡明事物,也可以通過寫人、狀物來講道理。《愛蓮説》是一篇情致飽滿的“託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過傳神之筆,精妙細緻地描繪了一幅生動、可愛的蓮花寫生圖。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是一株蓮花,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蓮花的姿態。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當加以點評。

〔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加大課時容量,字詞教學可掃除詞語中的攔路虎,請學生描述,可以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鍛鍊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學過程

l.教師引導;周敦頤筆下的蓮花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聽錄音,邊聽邊用筆作勾畫。

2.請一名同學朗讀,同學作點評,然後全班齊讀。

3.請同學找出直接描寫蓮花外部特徵及內在氣質的句子,並結合註釋分析作者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蓮花的。

語文教案-《陋室銘》《愛蓮説》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褻玩焉。”從生長環境來看,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蓮而不妖”的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4.請同學在2分鐘內背誦“予獨愛……不可褻玩焉。”並且當堂默寫。

5.對照註釋自讀第二段,請同學翻譯第二段。

6.本文以“愛”為意脈,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襯手法。

7.作者賦予它們怎樣的品格?

作者連用三個擬人,把菊花比做“隱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現人的孤傲,呼應文章開頭“晉陶淵明獨愛菊”,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貴者”,用它的富麗濃豔表現世人的庸俗,這是反襯。

8.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描寫蓮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徵渾然熔鑄在一起的,作者名為寫物實則寫人的方法就是“託物言志”,其科學的定義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徵,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願,叫做“託物言志”或“詠物抒情”(投影定義內容)。

9.你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上文“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慨歎,慨歎當時與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

語文教案-《陋室銘》《愛蓮説》

標籤: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語文教案-《陋室銘》《愛蓮説》,

10.“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個感歎句,是作者對那時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貴的處世態度的強烈諷刺。

11.到這裏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生活態度,請同學們總結一下。

把蓮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現人的高潔,作者刻畫蓮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達自己鄙棄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現,歌頌德行高尚的君子行為。

(四)總結、擴展

1.本文記敍、抒情、議論相結合,全班齊讀,再次體會文意。

2.再放“蓮花”幻燈片或投影,想象像蓮花一樣的“君子”是什麼形象?可以聯繫實際來談。

[由“蓮花”入題到以“蓮花”結束文章的學習,線索清晰,又注重了學生想像力的培養。]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兩篇短文。

2.預習下一課。

語文教案-《陋室銘》《愛蓮説》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語文教案-《陋室銘》《愛蓮説》

陋室銘教案 篇6

《陋室銘》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完成當堂背誦教學難點:指導學生對文章精妙新穎構思的分析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師:提一個問題讓大家選擇一下: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須説若干句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設有一簡陋室,那裏綠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個?

2、簡介作者、解題,揭示目標:銘文體的初步認識,作者介紹,找尋壓韻。

二、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停頓。

1、學生自由讀。

2、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3、教師範讀。

4、齊讀。

三、理解課文內容,能粗譯課文。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註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

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指名粗譯課文(分組譯文,最後一句教師承包)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師:陋室陋嗎?生:不陋。

5、師:那麼,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

(1)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朗讀,並説説為什麼喜歡?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比興引陋室—馨

對偶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對仗誇朋友——雅實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2)小結寫法:託物言志(板書:託物言志)投影:“託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

(3)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體背誦。學生互相背誦師生競賽學生齊背

六、總結(略)

七、贈言和練習

陋室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文體特點。

2、熟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能正確翻譯全文並背誦。

3、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4、體會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學習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疏通文言詞句,把握文章內容。

學習難點:

體會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自主預習,初識陋室。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演變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本文主要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2、作者(劉禹錫)(772—842),字夢得,()代詩人。與柳宗元齊名,並稱(“劉柳”);晚年與白居易唱和,世稱(“劉白”),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王安石稱他“天下奇才”,白居易稱他“詩豪”,著有《劉夢得文集》。

詩人21歲中進士,授官監察御史。他熱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本文就是作者被貶到和州做刺史時所作。

3、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德馨苔痕鴻儒案牘

4、這是一篇銘文,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這篇文章通篇押韻,節奏明快,讀起來琅琅上口,充滿了音樂美。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在課文中劃出押韻的字,想一想,這些字的韻母都是什麼?

押韻的字有: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韻母:ing

5、譯一譯:

(1)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

①陋:狹小,不華美

②名:作動詞用,出名,有名

③靈:靈異,神奇。這裏作動詞用

④惟:只

⑤馨:能散佈到遠處的芳香,多用來形容德行的美好

⑥鴻儒:大儒。這裏指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人

⑦白丁:白衣,平民。這裏指缺乏文化教養的人

⑧亂:使動用法,使……擾亂

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

⑩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誌,無意。有什麼簡陋呢。

(2)用自己的話疏通詩文大意

山不在於高,有神仙居住就會有名。水不在於深,有龍居住就顯靈異了。這(雖然)是間簡陋的居室,只是因為我的品德是美好的,(也就不顯得簡陋了)。

苔蘚的痕跡漫上台階,青翠碧綠,青草的顏色映入門簾,郁郁青青。(在這裏)談笑風生的是學問淵博,品德高尚的人,來來往往沒有缺乏文化教養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無華的古琴,閲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達官貴人家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文書使身體勞累。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説:“(雖然是簡陋的居室,但只要君子居住在這裏)這又有什麼簡陋的呢!”

誦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得順暢,讀出感情。

二、理清思路,感受陋室

本文緊緊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開篇以“(),()。(),()。”起興,引出陋室。並用“(),()”一句統領全篇。

然後用“(),()”寫室外環境之清幽;用“(),()”

寫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寫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結尾用“(),()”作類比,並引用孔子的話“():()?”予以強調,表現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三、思考感悟,走進陋室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看課文:不放過任何一個詞──咬文嚼字)

(空間小、景緻少、人來少、擺設少:從圖畫上看,房子確實很小,一個人坐着彈琴,室內

就覺得擁擠,可見其小;文章內所提到的景緻,只有“苔痕”、“草色”,可見其少;自古讀

書的窮人就少,能成為鴻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階綠”了,更見來客少;室內陳設歷歷在目,其“少”一目瞭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嗎?(思維角度:主人、環境、交往、生活)

提問:名為陋室,實則不陋。文中哪些語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書:不陋)

(學生如果用自己的話回答,教師則要求學生用課文中語句再説説;如果學生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教師就要求學生再用自己的話説説文中句子的意思,並順勢突出個別句中的字、

詞意思及修辭方法等。並分析這些句子分別從哪些角度寫陋室不陋的特點?相關的句子有: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對偶,擬人寫自然環境清幽雅緻,這是寫室中之景)

"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台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説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户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偶,襯托,寫交往人物不俗,襯托自己的“德馨”,這是寫室中之人)

除了對偶,還有襯托。作者沒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俗話説,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懷。

(3)“可以調素琴,閲金經(正面寫,實寫)。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反面寫,虛寫)。”這兩句是寫室中之事,表現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為瑣事縈懷的心態。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閲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閲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

(板書:)不“陋”原因:居室環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3、文中哪句話揭示了全文的主旨?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討論後明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

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陋室;

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彩。

小結: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是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故而陋室不陋。

4、主題思想:本文采用()的寫法,通過(陋室環境),(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的描述,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託物言志——藉助某種事物來抒發感情。

物志

陋室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説》

蓮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情操

四、合作探究,品讀陋室

1、課文前兩句運用了什麼寫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明確: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一方面引出短文主旨,另一方面表明陋室不陋。

(這裏,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這種方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來“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本文寫自己的“陋室”,為什麼提到“諸葛廬”和“子云亭”?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歷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牀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

3、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作用?

教師點撥: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説:“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説:“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討論明確:總結全文,説明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不但説

明瞭“陋室”不“陋”,而且化用典故,以古代名賢自喻,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作者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峯。

五、仿寫閲讀,探究陋室

1、縱觀全文,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注意:用現代人的眼光辯證的看待劉禹錫)

稱頌的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人品高尚,情趣高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

批評的是:消極避世,脱離勞動人民,多了書生氣質,缺少為國為民的奉獻精深。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抵制,不能培養自己的意志。這種人在現代生活中,簡直不能生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對於作者這種交友方式,你有什麼看法?

示例①:這種交友方式可取,我們就是要與那些有知識有學問的人交往,這樣才能不斷進步。示例②:這種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小結:閲讀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古人的道德品質要批判的學習和接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是我們學習古人作品的境界。

2、閲讀材料《教室銘》,思考問題。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陋室,唯吾閒情。小説傳得快,漫畫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尋思看電影。可以睡大覺,作鼾聲。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形。雖非籃球場,好似遊戲場。心裏雲:“混張文憑。”

思考:材料是針對學生中的哪些現象來説的?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學習生活呢?

陋室銘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句。

2、領會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課堂學習過程與方法設計

一、解題

1.陋室,是劉禹錫的室名,就是簡陋的房子。據説是劉禹錫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時修建的。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書“陋室銘”三個字,現在安徽和縣仍保存着。

2.銘,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來歌功頌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後來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形式短小、文字簡潔,句式工整而且押韻。

二、作者簡介(板書:劉禹錫)

劉禹錫,是唐代進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學家。他一生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散文,受到同時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銘》就是一篇傳世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賞析這篇文章的寫作特色

三、課文分析

1.出示膠片(與本文有關的山水畫),齊讀課文兩遍。

2.提問:這篇短文可分為幾個層次?

3.教師講解 文章的題目是《陋室銘》,但是作者並沒有直接寫陋室,而是從什麼寫起呢?

4.提問:這裏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呢?山和水來比?

5.教師講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寫陋室(板書陋室),卻用山水(板書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寫的內容,這種方法叫比興(板書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方法,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章波瀾起伏耐人尋味。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興,暗暗施墨,徐徐點題,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麼,陋室究竟是怎樣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覺其陋呢?請看下文(出示與“草色入簾青”相吻合的山水畫)。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台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常年失修,極為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這是寫陋室的環境(板書環境)。作者寫陋室的環境採用什麼修辭方法呢?

6.提問:苔痕 相對?

7.教師講解 “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板書:擬人):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台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説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户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環境宜人,而與陋室主人來往的都是什麼人呢?(出示占人彈琴圖膠片)

8.教師講解 作者並沒有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板書:朋友)。俗話説,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説,要想知道他的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於襯托(板書: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懷。時有鴻儒來往,常同高朋談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説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書:生活)。調,彈奏;素琴,沒有裝飾的琴;金經,佛經;絲竹,管絃樂器,這裏指代不健康的音樂;案牘,指官府的公文。這幾句是説,在陋室裏,興致所至,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宂的公文勞累身心。這兩句用了正反虛實(板書:正反虛實)的寫法。

9.提問:哪些是正面描寫?是實寫?回答:“可以調素琴,閲金經。”

提問:哪些是從反面描寫?是虛寫?回答:“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提問:“可以調素琴”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無絲竹之亂耳。”

提問:“閲金經”與哪一句相呼應?回答: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呼應。

10.教師講解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就是東漢末年諸葛亮隱居南陽隆中時居住過的草廬;子云亭是指西漢學者揚雄住過並寫作《太玄經》的亭子。這兩句話是説我這個陋室正如南陽諸葛廬的草廬,又像四川揚子云的亭子。作者採用的是類比的寫法(板書:類比),用歷史上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原來也是陋室,由於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聞名天下,那麼我的陋室不也會如此麼?

11.提問:作者在這裏用草廬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還是在説明陋室不陋嗎?

12.教師講解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我這個陋室將與諸葛亮的草廬、揚子云的亭子一樣被後人所稱道;我本人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被後人所敬仰。文章添了這麼一筆,再生一層波瀾,內容更豐富,主題更鮮明。寫到這裏,我們感覺到作者的意思已經表達得夠完美了,可以收筆子。

但是作者是一個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後一筆,引用孔子的話結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峯:“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話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話再次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迴應“德馨”言盡而意無窮。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説,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説:“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講得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用孔子的後一句“何陋之有”。

13.提問:劉禹錫為什麼隱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14.教師肯定:回答正確。

這是作者有意設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板書:態度),安貧樂道,君子固窮,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語引經據典(板書:引經據典),力發千鈞,託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峯。

四、學生教師共同完成板書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引陋室 —馨 對偶 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 對仗誇朋友——雅 虛實 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五、總結全文

通過對陋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情懷,一個坦蕩樂觀、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文人形象躍然紙上。

(板書:學習目的:賞析寫作特色)

教師講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是説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水不在乎深,有蛟龍就會顯靈。這些都是古人的俗語。古代傳説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龍隱現,興雲作雨,所以人們認為水中有龍就會顯示神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雖然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因為我品德高潔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發散很遠的香‘乙這裏比喻道德高尚,名聲傳播很遠。

回答:對偶。(板書:對偶)

教師講解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陋室的人物。鴻儒,大學問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這裏指沒有學問的人,在這個陋室裏.常有學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鴻儒談笑風生,高談闊論。這兩句也是工整的?

教師講解 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現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總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為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為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經過作者反覆描寫陪襯,文章主旨已經突出,意思似乎已經寫盡,可是畢竟作者是大手筆,再用另外的寫作手法向深處開拓主題。(出示南陽諸葛廬圖)

教後反思

《陋室銘》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它的顯著特點就是語言精闢。採用大量的修辭方法,對偶工整,對比鮮明,互相襯托,虛實相生,引經據典,言志如詩,具有一種韻味如歌的音樂美,讀來如行雲流水,文氣通達起伏,是我國古典文庫中膾炙人口的珍品。

陋室銘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在積累鞏固古文言文的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設計理念:

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文大意,掌握作者情感傾向,結合個人的認知體驗闡發閲讀體悟,汲取精神營養。

知識與技能:

一、讀懂課文,理解文言大意,

二、把握文章結構,深入瞭解文章內容,

三、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

四、發表自己的感悟,

五、瞭解“銘”的特點和託物言志的特點,以及瞭解“興”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一、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瞭解文言大意,

二、合作學習,疏通文意,

三、師生互動,深入分析,

四、探究討論,拓展延伸,聯繫生活,發表意見。

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學習並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教學策略: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體

《陋室銘》課堂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考試銘》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惟吾閒情。小説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下圍棋,尋思看電影。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形。雖非跳舞場,堪比遊樂廳。心裏雲:混張文憑。”

看得出大家很開心,不光是因為這位同學讀得好,也因為它的內容確實引人發笑,這首“考試銘”只是一種模仿,大家知道是模仿哪首詩的?(生答)雖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沒有什麼價值。只有劉禹錫,有真情實感,才寫出流傳於世的佳作。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那篇傳誦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絕唱——《陋室銘》。

二、聽錄音

現在請大家先聽錄音,在聽錄音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錄音裏的停頓、字音。好了,來聽!

聽完錄音,大家肯定對題目有些不解。“陋室”當然就不用説了,那“銘”呢?誰來説説什麼是“銘”。(生述)

對,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

三、錄音朗讀非常優美,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那我們也試着來讀一下課文。(生齊讀)

四、個別讀

大家讀得很好,我們再請一位同學來讀,在他讀的時候,大家仔細聽。第一要注意他的停頓、字音。第二大家要把不懂的都畫出來。

(讀完之後)評價賞識:他讀得字音都很標準,就是停頓出了錯。大家知道是哪處麼?同學們來指出,總體來説,他讀得很好。大家給他鼓鼓掌。

五、討論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我相信大家一定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現在請大家暢所欲言,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巡視)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問我,一會我再考察大家討論的結果。

在大家的合作過程中,老師發現了一些共性的問題,也是我們學習的重點,現在讓我們共同瞭解並掌握它們。

第一、詞類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苔痕上階綠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長上。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擾亂,勞,使……勞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家解釋下這句。注意絲竹,這裏代指音樂。

第二、古今異義

無案牘之勞形形,身,今常用為:樣子。

惟吾德馨馨,美好。今為:芳香。

談笑有鴻儒鴻,大,淵博。今指鴻雁,書信。

無絲竹之亂耳絲竹,指管絃樂,這裏指聲音。今指絲綢和竹子。

第三、賓語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五、韻律

在大家的合作之下,這篇課文已經明朗化了,為了更深入得了解課文,讓我們充滿感情的再讀一次課文。

同學們讀的是越來越好了,那麼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發現這篇文章在文字上有什麼規律嗎?

有些字很押韻。能具體找出是哪些字嗎?名、靈、馨、青、丁、經、形、亭。稍微細心一點的學生應該還注意到,這些字都在第幾句的後面?二、四、六句等。也就是説都在偶句的韻腳上押韻,這也是前面我們所講到的“銘”這種文體的特徵,一般都是要用韻的。

六、分析課文

我們再來細細分析下課文,我問大家一些問題。

大家説説,這篇銘文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呢?作者寫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呢?

那大家可以從文中找出具體的表達作者寫作目的的語言麼?是怎麼樣引出德馨的呢?前兩句是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又從哪些方面體現作者的德馨呢?

作者已經從那三方面説明了陋室不陋,又為什麼寫“南陽……,西蜀……”?有什麼作用?

最後一句孔子的話是什麼意思?會不會重複?與早自習預習過的作者情況相結合考慮。

板書(多媒體顯示)

七、小結

作者先用比興、對偶,引出“陋室不陋”,又從自然環境的優美,往來人物的不俗,生活情趣的高雅襯托陋室不陋,表明“惟吾德馨”,又以“諸葛廬”“子云亭”做類比,暗示陋室不陋,引用孔子的話畫龍點睛,總結全文。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這種寫法就是託物言志。

八、拓展

那麼,大家是否同意作者這種獨善其身、安貧樂道的做法呢?可以各抒己見,如果你是劉禹錫,你在當時被排擠的情況下會怎麼做?

九、總結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時代不同,處境不同,就會有不同的人生態度,生活態度。希望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態度。

十、作業

討論題寫在日記本上。

板書設計:

台痕上……環境之雅

山仙

水龍德馨談笑有……交往之雅南陽、西蜀

(起興、比喻、對偶)(類比)

可以調……情趣之雅、安貧樂道、不慕榮利

(託物言志)何陋之有?

前後相呼應

陋室銘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藉助描寫陋室抒發感情的寫法,瞭解銘文的特點。

2.學習一些文言詞語,尤其是多義詞。 3.理解作品中表達的一種高尚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設想

1.疏通文意與對內容、寫作的分析結合進行。

2.可由《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課上儘量多給學生朗讀時間,爭取當堂背誦。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分析內容,點撥寫法。

2.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一、引入、解題

1.引入 提問:我們曾經讀過莫泊桑寫的散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福樓拜的宿舍和劉禹錫的陋室,有什麼相類似的地方? 歸納:都很簡陋:福樓拜的“屋子很簡陋,牆上空空的,傢俱也很少。”劉禹錫住的“斯是陋室”。他們都有很多高尚博學的客人:那一篇寫了幾位大文學家;這一篇説:“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二者表達了相近的情趣,但寫法不盡相同。前一篇描寫細膩,是寫人的散文,後一篇是記物的銘文。

2.體裁:銘。 銘,是古代文體的一種。銘,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時用於自我規戒或激勉。銘文,在語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對偶句,格調不同於一般散文。一般押韻。請找出本文的韻腳。 歸納:韻腳共八個字:名、靈、馨、青、丁、經、形、亭。其中“馨”字因語音變化,現在已不夠協韻了。

3.作者:劉禹錫。 請同學看《閲讀提示》有關部分和註釋①,瞭解作者情況及出處。

二、分析課文。

1.範讀全文,同學參照註釋,解決字音、字形、詞義的疑難點。

2.提問: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和用法。

歸納: 之①、②,結構助詞,都是提賓標誌,不譯。 名①,形容詞,著名;名②,動詞,命名。 鴻①,形容詞,大;鴻②,名詞,大雁。 是①,判斷動詞,是;是②,指示代詞,這。

3.討論、講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開頭至“惟吾德馨”)點明全文主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和日常生活,表達室主人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層(“南陽諸葛廬”到結尾)總結全文,説明陋室不陋。

(1)請學生看註解,將第一層譯成現代漢語。 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聞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提問:開頭三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歸納:前兩句用了對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襯陋室。 講析:“斯是陋室”,扣題。“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強語氣。四字包含兩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於德馨。 指名背誦第一層。全體背誦第一層。

(2)請學生看註解,將第二層譯成現代漢語。 校正:苔痕漫上石階,蒼翠碧綠;草色青葱,映入簾內。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讀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提問:這一層次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角度描寫的? 歸納:描寫居室環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寫周圍景色,第二句寫往來人物,三四句寫生活內容。 提問:這四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情趣? 歸納:表達出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提問: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歸納:角度開闊,寫到陋室方方面面。條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內,一“入”字將內外融合。虛實結合,肯定句實寫,否定句虛寫。句式整齊,有長有短,跌宕有致。四處對偶,精當而不拘板。“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用互文寫法。 指名背誦第二層。全體背誦第二層。

(3)請學生將第三層譯成現代漢語。

校正:(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説:有什麼簡陋的呢? 提問:在描寫陋室時,突然引出兩處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圖是什麼? 歸納:運用類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於説明陋室不陋,還含蓄的以古賢自況,進一步表達作者的志趣、抱負。 提問:結尾引用的孔子的話,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後一半,總結全文,有什麼好處? 歸納:孔子的話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點破,更耐人尋味。引文迴應“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指名背誦全文,全體反覆背誦全文。

三、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背誦。

2.將本課字、詞記入積累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oushiming/lld7l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