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陋室銘 >

《陋室銘》教案範文六篇

《陋室銘》教案範文六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陋室銘》教案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陋室銘》教案範文六篇

《陋室銘》教案 篇1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註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讀等。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3.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問: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5.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陋室幽雅的恬靜的自然環境。

6.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7.提問:“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9.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説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陋室銘》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藉助描寫陋室抒發感情的寫法,瞭解銘文的特點。

2.學習一些文言詞語,尤其是多義詞。 3.理解作品中表達的一種高尚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設想

1.疏通文意與對內容、寫作的分析結合進行。

2.可由《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課上儘量多給學生朗讀時間,爭取當堂背誦。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分析內容,點撥寫法。

2.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一、引入、解題

1.引入 提問:我們曾經讀過莫泊桑寫的散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福樓拜的宿舍和劉禹錫的陋室,有什麼相類似的地方? 歸納:都很簡陋:福樓拜的“屋子很簡陋,牆上空空的,傢俱也很少。”劉禹錫住的“斯是陋室”。他們都有很多高尚博學的客人:那一篇寫了幾位大文學家;這一篇説:“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二者表達了相近的情趣,但寫法不盡相同。前一篇描寫細膩,是寫人的散文,後一篇是記物的銘文。

2.體裁:銘。 銘,是古代文體的一種。銘,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時用於自我規戒或激勉。銘文,在語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對偶句,格調不同於一般散文。一般押韻。請找出本文的韻腳。 歸納:韻腳共八個字:名、靈、馨、青、丁、經、形、亭。其中“馨”字因語音變化,現在已不夠協韻了。

3.作者:劉禹錫。 請同學看《閲讀提示》有關部分和註釋①,瞭解作者情況及出處。

二、分析課文。

1.範讀全文,同學參照註釋,解決字音、字形、詞義的疑難點。

2.提問: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和用法。

歸納: 之①、②,結構助詞,都是提賓標誌,不譯。 名①,形容詞,著名;名②,動詞,命名。 鴻①,形容詞,大;鴻②,名詞,大雁。 是①,判斷動詞,是;是②,指示代詞,這。

3.討論、講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開頭至“惟吾德馨”)點明全文主旨;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和日常生活,表達室主人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層(“南陽諸葛廬”到結尾)總結全文,説明陋室不陋。

(1)請學生看註解,將第一層譯成現代漢語。 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聞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提問:開頭三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歸納:前兩句用了對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襯陋室。 講析:“斯是陋室”,扣題。“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強語氣。四字包含兩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於德馨。 指名背誦第一層。全體背誦第一層。

(2)請學生看註解,將第二層譯成現代漢語。 校正:苔痕漫上石階,蒼翠碧綠;草色青葱,映入簾內。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讀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提問:這一層次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角度描寫的? 歸納:描寫居室環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寫周圍景色,第二句寫往來人物,三四句寫生活內容。 提問:這四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情趣? 歸納:表達出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提問: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歸納:角度開闊,寫到陋室方方面面。條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內,一“入”字將內外融合。虛實結合,肯定句實寫,否定句虛寫。句式整齊,有長有短,跌宕有致。四處對偶,精當而不拘板。“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用互文寫法。 指名背誦第二層。全體背誦第二層。

(3)請學生將第三層譯成現代漢語。

校正:(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説:有什麼簡陋的呢? 提問:在描寫陋室時,突然引出兩處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圖是什麼? 歸納:運用類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於説明陋室不陋,還含蓄的以古賢自況,進一步表達作者的志趣、抱負。 提問:結尾引用的孔子的話,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後一半,總結全文,有什麼好處? 歸納:孔子的話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點破,更耐人尋味。引文迴應“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指名背誦全文,全體反覆背誦全文。

三、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背誦。

2.將本課字、詞記入積累本。

《陋室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作者。

2、掌握本課實詞重點語句。

3、能順暢的翻譯課文。

4、能用原文回答問題。

5、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及難點:

同目標2、3、4。

教 具:網絡教室。

課 時:1

教 法:小組討論,自學

教學過程:

一、以《酬樂天揚州席上出逢見贈》導入,學生介紹作者。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官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

1. 讀準字音

2. 朗讀課文,可採取多種方法朗讀,如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學生個別讀、集體朗讀等。

3.

四、學生分小組進入網絡完成學習任務。

1、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 有龍則靈:靈異。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 草色入簾青:映入。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管絃等樂器,這裏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2、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

3、提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4、提問:“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是寫什麼?

寫陋室幽雅恬靜的自然環境。

5、提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是寫什麼?

寫陋室來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樣的高雅。

6、提問:“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幾句寫什麼?

寫室中事。可見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提問:“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這兩句寫什麼?

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8、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説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完成課堂反饋

《陋室銘》教案 篇4

一、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字詞,背誦本文

2. 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

3. 體會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二、 教學重點

1.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內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託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學難點

背誦並默寫課文

四、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五、 教學過程

(一) 課堂導入(3分鐘)

PPT展示圖片金箍棒和羽毛扇,問同學們是否認識這兩樣東西,是否也想擁有它們。大家之所以喜歡金箍棒可能是因為孫悟空,也可能是因為它本身能夠變化,具有魔力,那麼,一把平凡的羽毛扇為何能夠婦孺皆知,流傳千古?原來是因為它的主人諸葛亮。這樣説來,某樣東西的價值似乎與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聯繫,今天我們要去看看一間簡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間,微妙的關係,一起學習《陋室銘》。導入課題,並圖解“銘”這一文體。

(二) 聽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

1. 聽示範朗讀。要求一邊聽一邊給拿不準的字注音,並且劃分節奏

2.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 齊讀。要求聲音洪亮,整齊劃一。

 (三) 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過渡:讀完以後,你能不能告訴我,這“陋室”真的“陋”嗎?如果不能,也沒關係,可能對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為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現代漢語有很大區別,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內容就讓我們一起來疏通文意。

具體操作:本文共計九句話,全班12個小組,前9組,每小組翻譯一句話,其餘三組做評委。然後每組推選一位發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釋重點字詞,再翻譯整句話。

(四) 抽絲剝繭,感悟情思

經過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經瞭解了文章內容,那麼現在能回答老師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嗎?(ppt展示問題)作者筆下的這間“陋室”真的“陋”嗎?請説説理由。(學生一邊回答,老師一邊板書)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認屋子簡陋,又不覺得簡陋,因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陋室環境清幽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閒,同時也看出作者較清貧,但作者卻苦中作樂,體現出作者的'安貧樂道。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賢人的志趣和抱負。

 (五) 遠觀全文,探究寫法

問:作者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在寫物,可真實情況是寫物還是寫人呢?答:寫人。

問:主要寫人的什麼?

答:品德高尚

問:那同學們,作者借陋室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種寫法叫什麼?

答:託物言志

(PPT展示)託物--陋室

言志--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六) 回顧全文,歸納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 作者以“陋室”不陋,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平樂道的志趣。

 (七) 當堂背誦

比一比,看誰背得準又快

具體操作:以大組為單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龍”形式背誦,比比看哪一組最流暢、清楚、快速。

(八) 拓展延伸

(PPT展示兩組寢室圖片,一組是巴蜀中學的,另一組是本校的。前後豪華與簡陋相對比)

教師:雖然我們住得沒有其他學校豪華舒適,但我卻希望這簡陋的屋子因為有了優秀的同學們而綻放無限光彩。老師期待有一天你們能成為柏家中學的驕傲。讓我們深情齊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 板書

陋 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 環境清幽 安貧樂道

室 不陋 交往之雅

銘 情趣之雅 高潔傲岸

反問引用

託物 言志

六、 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最大優點在於朗讀環節,每一次朗讀都給出了明確的目標。其次是重點較突出--翻譯課文。但是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改進。首先,課堂整體氣氛不活躍,尤其是在翻譯環節的發言,形式過於單調,沒有充分發動大部分同學積極思考,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説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譯過程中沒有給予學生必要的方法指導,本課較簡單,可以讓學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譯,有疑問時看課後註釋,若不能及時解決,可提出來讓同學們一起討論,若還是沒有結果,老師再進行點撥指導;再次,本課採取小組逐句翻譯的形式,這不適用於簡單的文言翻譯,不妨大膽讓學生自行翻譯;最後,本堂課最大的弊病是教學時間掌握不當,內容不夠精當,故導致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今後的教學任重而道遠,希望能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取得更大進步。

《陋室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

【過程與方法】朗讀,小組討論,教師啟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完成當堂背誦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對文章精妙新穎構思的分析

【課前準備】

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師:提一個問題讓大家選擇一下: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須説若干句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設有一簡陋室,那裏綠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個?

2、簡介作者、解題,揭示目標:

銘文體的初步認識,作者介紹,找尋壓韻

二、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停頓。

1、學生自由讀。 2、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3、教師範讀。 4、齊讀。

三、理解課文內容,能粗譯課文。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註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

論。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指名粗譯課文(分組譯文,最後一句教師承包)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

5、師:那麼,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述陋室不陋的?試結合文章的語言加以分析。

2.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朗讀,並説説為什麼喜歡?

四、板書: 陋室銘

劉禹錫

山水 比興引陋室 —馨

對偶 擬人描環境——青

襯托 對仗誇朋友——雅

實 對比話生活——靜

類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經據典表態度——樂

五、小結寫法:託物言志(板書:託物言志)

投影: “託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六、集體背誦。

學生互相背誦 師生競賽 學生齊背

七、佈置作業 :

A(學優生):默寫

B:(中等生):朗讀並背誦

C:(後三分之一學生):朗讀並背誦

反思:

《陋室銘》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詞彙,瞭解“銘”的特點。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作品的現實意義。

4、用不同時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地評價古人。

教學重點:

1、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難點:

1、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大唐的歷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三十四歲那年,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一覺醒來被趕出了朝廷。十年後,召回長安後,因到玄都觀去賞桃花,寫了一首惹禍的詩:

紫陌紅塵扶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因為這首詩,他又被貶到連州。一貶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歲再回到長安時,玄都觀裏的桃花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一片亂草。這不怕惹禍的詩人,又寫了一首《再遊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職業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這個人就是劉禹錫。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作品《陋室銘》。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讀課文,要求大聲朗讀,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停頓。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字詞讀音、停頓等。

2、學生自由讀。

3、指名讀(注意正音、句讀)。

4、齊讀。

三、理解課文內容,能粗譯課文:

1、自由讀課文或默看註釋,理解句意,讀懂課文。遇到疑難,互相討論。時間:5分鐘。(教師巡視,解決疑難。)

2、學生質疑,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3、指名粗譯課文(告訴學生:中國語言具有含蓄美,許多意思和意境都是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所以大家在翻譯時,不求十分精確,只求大致理解。)

4、齊讀課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問題,理解中心、寫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處?

明確:空間小、景緻少、人來少、擺設少:房子很小,一個人坐着彈琴,室內就覺得擁擠,可見其小;文章內所提到的景緻,只有“苔痕”、“草色”,可見其少;自古讀書的窮人就少,能成為鴻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階綠”了,更見來客少;室內陳設歷歷在目,其“少”一目瞭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嗎?

(換角度想:同樣一篇文章,剛才讀,讀出陋室簡陋,現在卻要讀出不簡陋。這不是自相矛盾,這需要換角度想。思維角度:主人、環境、客人、生活。)

3、作者寫陋室有何用意?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陋室的狀況嗎?(聯繫點:“銘”這種文體的特點。)

①(陋室簡陋狹小,陳設簡單,確實簡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觀,安靜清幽,有鴻儒談笑來往,可撫琴讀書,無樂音亂耳,無公文勞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卻不覺陋室之陋。

②聯繫“銘”這種文體,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稱述功德。

(啟發:抓住“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等句子,體會作者不願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揚名立萬;不願高官厚祿,安貧樂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這篇銘文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結寫法:託物言志

4、齊讀,體會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談談你對劉禹錫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稱頌的是:人品(不慕榮利、不求聞達、安貧樂道)是高尚的。

批評的是:逃避世俗,脱離勞動人民,缺少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抵制腐敗,不能培養自己的意志,這種人在現代生活中,簡直不能生存。

小結:閲讀古人的作品,要擇其善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閲讀古人的作品,要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對古人的道德品質要批判地學習和接受,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這是我們學習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師:請大家來看這樣一則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學不在深,作弊則靈。斯是教室,唯我閒情。小説傳得快,雜誌翻得勤,琢磨打籃球,尋思遊戲廳,可以打瞌睡,觀窗景。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勞心,自習説閒話,講課聽不進。心裏説,混張文憑。

這則材料是針對我們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什麼問題而言的?

3、師:同學們,你一定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吧!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你能不能學一下劉禹錫,為你的居室描上一筆,用來表達居住的感受?

六、總結:

師:短短的一節課,我們只能説是初步瞭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這並不奇怪,因為至今老師也不敢説已經讀懂了它,已經完全領會了劉禹錫的精神境界裏的積極一面,並把這種精神帶入到生活中。我們還有必要在課後熟讀並背誦,使之成為影響我們修養的一部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oushiming/4jzm0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