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老人與海 >

老人與海鷗課文

老人與海鷗課文

老人與海鷗》寫的是一個老人人與海鷗之間充滿深厚情誼的感人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老人與海鷗課文,歡迎查看,希望幫助到大家。

老人與海鷗課文

  老人與海鷗

那是一個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約來到翠湖時,海鷗正飛得熱鬧。

在喂海鷗的人羣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鷗的領地。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cuō)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在海鷗的鳴叫聲裏,老人抑揚頓挫地唱着什麼。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暱(nì)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您給海鷗取了名?”我忍不住問。

老人回頭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鷗:“當然,哪個都有個名兒。”

“您認得出它們?”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陽光下飛快閃過,我懷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個腳上有環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給我看,他忽然對着水面大喊了一聲:“獨腳!老沙!起來一下!”

水面上應聲躍起兩隻海鷗,向老人飛來。一隻海鷗腳上果然閃着金屬的光,另一隻飛過來在老人手上啄食。它只有一隻腳,停落時不得不扇動翅膀保持平衡。看來它就是獨腳,老人邊給它餵食邊對它親暱地説着話。

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海鷗最重情義,心細着呢。前年有一隻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着玩,後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它去年沒有來,今年也沒有來……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古人説‘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你看它們那小模樣!嘖(zé)嘖……”海鷗聽見老人喚,馬上飛了過來,把他團團圍住,引得路人都駐足觀看。

太陽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時候不早了,再過一會兒它們就要回去啦。聽説它們歇在滇(diān)池裏,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盤旋的鷗羣,眼睛裏帶着企盼。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樣。

沒想到十多天後,忽然有人告訴我們:老人去世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們彷彿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我們把老人最後一次喂海鷗的照片放大,帶到了翠湖邊。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麼大事。我們非常驚異,急忙從老人的照片旁退開,為海鷗們讓出了一片空地。

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視着周圍盤旋翻飛的海鷗們,注視着與他相伴了多少個冬天的“兒女”們……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後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着,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xuán)渦(wō)中脱出身來。

……

在為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抬着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揹着那個藍布包,撮着嘴,好像還在呼喚着海鷗們。他的心裏,一定是飛翔的鷗羣。

《老人與海鷗》解讀

《老人與海鷗》節選自人類學家鄧啟耀先生的《寂寞鷗靈》。原文篇幅較長,選入課文後,作了較大的刪減和改動。

課文講述的是一位退休老人十多個冬天,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往翠湖,只為了去給海鷗餵食。天長日久,老人與海鷗之間結下了難解難分的人鷗情緣。老人去世後,海鷗們就像失去了親人一樣翻飛盤旋、連聲哀鳴,不忍離去。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真實,所以感人。在這個文本中幾乎不需要過多的寫作技巧,“海鷗老人”這個普通的小人物身上散發的人性光輝足以令讀者動容。

作者鄧啟耀用樸素的語言給我們描述了兩個場景,先寫老人喂海鷗,再寫海鷗送別老人。這樣的兩個畫面,一悲一喜,互為襯托,達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在這兩個場景的銜接中,用了一句“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自然過渡。這裏的“和”字用得特別好,不僅寫出了老人對海鷗像親人,同時也寫出了海鷗對老人也像親人。這個過渡句也是本文的中心句,課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寫老人對海鷗像親人,後半部分主要寫海鷗對老人像親人。

我們先來看看文本的第一部分“老人喂海鷗”這個場景,作者通過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把老人對海鷗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寫得感人肺腑。同時也從側面寫出了海鷗對老人的依戀和信任。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文本中有一段很精彩的動作描寫:

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從這段描寫中可以看出,老人喂海鷗的動作跟其他人餵食的動作大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裏呢?老人是“很小心地放”、“退開一步”、“撮起嘴”、“呼喚”、“邊走邊放”。那麼老人為什麼要很小心地放?其他人又是怎麼餵食的呢?原文中有兩處描寫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

“他和那些穿得花花綠綠、擠在一堆向空中扔麪包團、觀賞海鷗飛旋啄食的人不一樣……”

“他不往空中更不往水裏投食,而是把一些仔細掰過、大小剛夠海鷗吞下的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公園圍欄上,然後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羣呼喚。”

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還原這兩處描寫,讓學生深入地理解老人為什麼要“很小心地放”,而不像有些人那樣把食物拋到空中,也不像有些人那樣把食物撒到湖面上,從而感受到老人對海鷗就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小心、周到。

課文的題目是“老人與海鷗”,重點在“與”字上。既要看到老人對海鷗的愛,同時也要看到海鷗對老人的愛。

你看,只要老人撮起嘴一呼,“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

在這裏,海鷗吃食是多麼地特別,多麼地可愛。“應聲而來”寫出了海鷗對老人的聲音是如此熟悉,一個“掃”字便掃出了海鷗對老人的.信任。只有老人的呼喚,才會這樣一呼百應,也只有在老人面前,海鷗們才會一掃而光、無所顧忌。

最讓人稱奇的是這一句的描寫:

“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海鷗吃食居然還會有節奏,多有意思呀!這又是怎樣的節奏呢?老人走,海鷗起;老人放,海鷗落;老人快,海鷗快;老人慢,海鷗慢。表面上看起來海鷗是依着老人的節奏起起落落,實際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鷗的節奏在邊走邊放。讀到這裏,讀者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配合默契、人鷗共舞的曼妙畫面。

原文中關於這一處的描寫還有這樣的句子

“老人把嘴脣撮起,嘟嘟噥噥對它們説許多話。看它們吃得高興時,自己也忍不住往缺牙的嘴裏扔一塊,津津有味嚼半天,不知是捨不得咽,還是提示海鷗們別那麼急。

海鷗見他嚼得有味,而且慢了節奏,便張開紅嘴對他嚷了起來,像些饞嘴的孩子。這時他便十分得意地又從袋裏摸出一把,按豆一樣,姿式誇張地邊按邊點頭邁步,如同一個檢閲三軍的元帥。”

雖然原文的語言沒有改動後的文本那麼凝練,乾淨,但不知為什麼,我特別喜歡這幾句的描寫,讀着讀着,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老爺爺逗孫兒的天倫之樂的畫面,那麼和諧,那麼感人。

除了動作描寫,文本着墨最多的是語言描寫,並且在每一處的提示語中都有神態描寫。這些神態描寫、語言描寫,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親情寫活了。比如:

在海鷗的鳴叫聲裏,老人抑揚頓挫地唱着什麼。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暱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一邊是海鷗的鳴叫,一邊是老人抑揚頓挫地唱,這一唱一和,多麼和諧的一曲歡歌!“親暱”得變了調,那是父母垂愛兒女的呼喚。“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多麼樸素的名字,想必每個名字背後都有一個老人與海鷗的故事吧。

老人回頭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鷗:“當然,哪個都有個名兒。”

老人對“我”,只是回頭看了一眼,便“依然俯身向着海鷗”。在老人的心裏眼裏,只有他的海鷗,其他的一切幾乎不復存在。“哪個都有個名兒。”老人把每一隻海鷗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每天給他們餵食,陪他們玩耍,還給他們起名字,這是怎樣的愛啊!

“你看你看!那個腳上有環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給我看,他忽然對着水面大喊了一聲:“獨腳!老沙!起來一下!”

每一位父母談起自己的孩子都會“得意”。

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海鷗最重情義,心細着呢。前年有一隻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着玩,後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它去年沒有來,今年也沒有來……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古人説‘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你看它們那小模樣!嘖(zé)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laorenyuhai/jlovv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