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再別康橋 >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模板六篇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模板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再別康橋教案模板六篇

再別康橋教案 篇1

一、設計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對學生文學鑑賞能力的要求,針對新詩特點,以學生原有的詩歌積累為基礎,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知並鑑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體會“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難點:以意向為突破口,鑑賞本詩的意境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處於高中階段,閲讀並背誦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具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學習過一定的詩歌知識,對韻律、對仗等常識有所瞭解,同時,學生具有閲讀、鑑賞優美詩歌的主觀願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徐志摩的人生經歷,熟悉新詩的基本特點,掌握“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詩歌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民族的優秀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審美趣味。

五、教法設計

誦讀法、討論法、研究性學習方案等

六、媒體選擇

CAI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 導入:詩歌朗誦會

課前佈置學生利用網絡尋找有關離別的詩歌,在新課前配合古人吟詩畫面和FLASH音樂當堂朗誦,教師點評。

總結:同學們找到了許多離別詩,真可謂“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就讓我們帶着離愁別緒走進現代離別詩的經典名篇《再別康橋》。

二) 新課

1、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受本詩的節奏和情感。

2、學生活動:思考初讀之後對本詩的特點、主旨、手法的感受和認識,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

3、大屏幕:播放作者簡介、寫作緣起,促進學生理解。

4、學生聽示範朗讀:FLASH課件

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

5、學生分節試讀,讀後自評,然後學生講評。

6、教師點撥,講解每節停頓、語氣、重音和節奏,初步滲透“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及本詩的情感基調。

7、設疑:讀過本詩的人,都用一句話來形容讀詩的感受,那就是“怎一個美字了得”,那麼請大家思考,本詩美在何處?

8、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先小組內討論,把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全班提出。

9、釋疑:引出“三美”的詩歌創作主張

音樂美:雙行押韻,逐節換韻,疊詞的運用。

建築美:全詩七節,每節4行,平行兩級台階。

繪畫美:意象絢麗,動詞的使用。

10、熟讀成誦:全班配樂朗誦《再別康橋》

三)總結

輕輕的,徐志摩走了,正如它輕輕的來,他雖然不曾帶走一片雲彩,卻把永恆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也讓我們在七十三年後的今天真正體驗了詩歌的美,好,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八、教學反思

這節詩歌品讀課充分體現了創新教學思想和新教材以朗誦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

“詩歌朗誦會”複習了知識,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讀、初感”,保護了學生的自我認識,利於深層教學。

“寫作緣起”放在初讀、初感後,在學生個性認識的基礎上,使學生豁然開朗。

“示範朗讀”的FLASH畫面精美,音樂輕盈,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學生讀後自評”,直接指向停頓、重音等難點,使誦讀教學落到了實處。

“鑑賞評價”中學生先思考,後討論使討論極具實際效果,激發出思維的火花。

“熟讀成誦”對整節課的學習是一種檢驗,這是比較成功的新教材典型課例。

“課件製作”畫面優雅輕盈,音樂舒緩寧靜,給學生美的感受。

整節課,誦讀教學抓得比較實,真正體現了誦讀教學為突破口的教學主張,不過,後期在點撥的過程中,講解稍多,學生思考的時間稍少,如能把這種講解變成學生探討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再別康橋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通過學習,掌握現代詩歌運用意象進行抒情的鑑賞方法,同時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閲讀與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3.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文學習,感受現代詩歌的意境美,同時發揮想象,感受充溢於作品的真情。

教學重難點:通過合作探究,感受詩歌如何通過意象表達意境、抒發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既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也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勸慰。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二、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讀準字音

學習詩歌,朗讀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通過朗讀要把詩歌的情緒淋漓盡致的表達,也需要一個過程。今天我們的學習,就從朗讀開始。

首先,讓我們齊讀一遍這首詩,看看還有沒有自己拿不準的字音。

2.再讀詩歌,讀出節奏

詩歌一共七節,每一節請一位同學來為大家朗讀,希望請到的同學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儘量讀出每一小節的節奏。

3.三讀詩歌,把握特點

下面我們就剛才劃分的節奏,再一起朗讀一遍,咱們把節奏放慢一點,好好品味詩歌帶給我們的第一感受。

4.示範朗讀,體會情感

5.在這一首詩當中作者告別的對象有哪些呢?

康橋的雲彩、金柳、河水、青荇,還有康河。也就是他在劍橋時陪他度過、走過大學生涯的一切讓他感覺美好的景物。

5.詩人跟這些對象深情告別的時候,他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呢?

不捨、依戀、傷感、惆悵(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6.你覺得詩人深情告別的對象僅僅是沒有生命、沒有情感的景和物嗎?

不管是景還是物,現在,在詩人的心中,它已經是具有情感的對象。下面我們來看一看詩人跟康橋之間到底有一斷怎樣的故事。

走近詩人 走近康橋

徐志摩,現代詩人,1920年前往英國留學,攻讀劍橋(康橋)大學博士學位,康橋的生活,對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説“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機會了。”這首《再別康橋》是詩人第三次離別康橋後寫下的切身感受。

解説:徐志摩他是在1920年的時候到英國的康橋也就是現在的劍橋大學留學。他是這樣評價這一段重要的生活的:“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機會了。”這首詩是他第三次離別康橋之後寫下的切身感受。應該説讓他離開這樣美的所在,他肯定是很難受的。在康橋的生命中,徐志摩註定是一位匆匆的過客。而我覺得,在徐志摩的生命中,康橋一定不只是過眼的雲煙。所以,他非常的不捨。這一種離愁別緒,絲絲縷縷,纏繞於心頭,揮之不去,成了濃的化不開的康橋情節。

三、合作探究:

中國畫重在寫意,相比西洋畫注重形似而言,我們更多的是注重神似,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人作畫側重寓“意”於“象”,也就是將主觀情思寄託在所描繪的客觀物象上,這就是所謂的“意象”。舉個例子,比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裏的“梅”便是一個意象,它並非僅僅是自然界中的梅花,而是一樹帶着墨色的有個性的梅花,它已經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客觀景物存在了,而是寄託了作者特立獨行、安然自適的藝術境界。

《再別康橋》每一節都是一幅畫,現在讓我們分組來完成一項任務:首先每組選擇出最為中意的一幅圖,然後試着給它擬一個標題,看看每幅圖分別用了什麼意象?並且如何通過這些意象來抒發情感?

好了,下面我們按照詩歌的順序,一幅圖一幅圖地來交流欣賞。

1.揮手作別圖:寫詩人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河的情景。從第一節我們就能明晰地感受到詩人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對康橋的依依惜別)那麼第一節首先給我們呈現什麼意象?(雲彩)特點:飄逸柔美,與詩人淡淡的愁緒極為相稱。除了這樣一個意象,你們認為這一節它情緒的表達是通過哪個詞來體現的呢?(輕輕的)短短四行用了三個“輕輕的”。這裏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詩人為什麼開頭説“輕輕的我走了”而不説“我輕輕地走了”,這樣似乎更符合語法規範?(我們説新月派詩歌講求三美,不光形式上錯落有致,音韻上也要錯落有致,這樣一來音韻感覺好一些;另外輕輕的本該修飾“走”這一動作卻被詩人提到了主語前面,這樣一來就起到了調整語序的作用,而語序的調整主要又是為了強調,連用三個輕輕突出寧靜,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表現詩人難分難捨又不忍心驚動這康河美景,作者悄來悄去的瀟灑飄逸形象也躍然紙上)

2.金柳倒影圖: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為什麼不説楊柳、綠柳而要説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裏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裏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着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詩人此處還用了一個比喻,把柳樹比作新娘,當一名女子穿上嫁衣,便是她一生中最美麗的時刻,詩人將河邊柳樹比作出嫁的新娘,可見在詩人心中康河的一草一木已然不僅僅是毫無心智草木而已,它們嬌美、有生命力,澄澈温婉,看到它們就彷彿看到了自己心儀的女子一般,這裏邊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之情。這裏作者為什麼説“夕陽中的新娘”而不説“朝陽中的新娘”呢?夕陽中的新娘是帶着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似乎與情調不合。

3.青荇招搖圖: 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了水草的快活與輕鬆。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麼會在詩人的眼裏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對於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為詩人筆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作者情感的,那麼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4.榆陰清泉圖:寫榆陰下的清潭,詩人融情入景,將自己的依戀完全融入康河的風光之中。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麼説是彩虹似的夢?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説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願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願離開。

5.撐篙尋夢圖:詩人的感情達到了高潮,寫詩人揮篙泛舟,尋覓他那“彩虹似的夢”,晚歸時情不自禁要放聲高歌。這支長篙是詩人通往夢想彼岸的重要媒介,極具象徵意味。這幅圖畫完全展示的是詩人的夢境,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快樂的情緒達到頂點。

6.夏蟲沉默圖: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別,情緒驟然低落。詩人前面説要引吭高歌,但是這裏他並沒有放歌,因為在夢裏他忘了自己要離開,而現實中他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

7.依依惜別圖:跟開頭呼應,表露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美景,並融入了更多不得不離去的哀愁。我們把最後一節與第一節作個比較:最後為什麼不用“輕輕的”(避免重複),為什麼不用“靜靜的”“默默的”,受上一節的影響。本詩首尾呼應,迴環往復,結構完整。從情感抒發來講,如果説第一節還透着些許輕鬆,那麼通過中間的描繪,使最後一節更多了幾分無奈與淒涼,更強化了抒情氛圍。

四、藝術技巧鑑賞:

這首詩韻律柔和、朗朗上口、節奏感很強。這是什麼原因呢?在對徐志摩的介紹中有這樣一句:“他是浙江海寧人,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那麼新月派又是什麼呢?喜歡讀書的同學應該知道新月派是五四運動後出現的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它得名於“新月社”,這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詩歌團體,徐志摩就是其中一員,此外還有胡適、聞一多、梁實秋等一批知名的文學家。新月派的詩歌奉行 “三美主義”,即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以這首《再別康橋》為例,音樂之美體現在詩歌音律的整齊,音節和諧,節奏感強;迴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押韻,比如第一節壓ai韻,第二節壓ang韻,後面也基本如此。建築美體現在詩行的排列錯落有致,《再別康橋》一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從排版上給人以視覺的美感。那麼繪畫美又指什麼呢?我們看這首詩的七個小節,每一節彷彿都是可以畫出來的畫面,可謂“詩中有畫”,也就是説詩歌給人的畫面感十分強烈。那麼如此強烈的畫面感是通過什麼來表現的呢?大家思考一下,非常簡單,是通過多選用有色彩的景物的描繪。哪些景物?比如“雲彩”“金柳”“豔影”“青荇”“彩虹”“斑斕”,這些詞語都充滿了色彩感,詩的每一節幾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鮮明豐富的圖畫。

五、教師總結:

《再別康橋》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詩人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詩人把自己對康橋時代的回憶和即將離別時的情緒都融進康橋的美景之中,營造出一種清麗柔和又夾雜着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最後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全詩,在康河美景中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節課之後,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而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一定要讓學生自主去學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思考文意,教師通過引導,給他們一個表現自我的空間,我在這點上還是做得比較好的,以後我希望在這方面能不斷地完善。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第斯多惠説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的時間。引導學生多朗讀,通過朗讀,感受徐志摩對康橋的濃情蜜意。當學生真正感受到詩歌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就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完全沉浸於詩歌意境上。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問又加深了對語言、文意的理解,對其中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再別康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誦讀吟詠,感受詩歌中湧動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2.分析詩中意象,理解詩歌中創造的形象,感受詩中營造的意境。

能力目標 瞭解新詩的體裁、風格及藝術表現特點,理解詩中運用的象徵手法。

情感目標 作者創造的意境鮮明、富有動態的畫面——詩意美

知識點教法與手段

1.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2.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繪畫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重點與難點處理方法

1.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理解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教師講解學生思考討論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A.提問 1.找同學背誦《泌園春。長沙》 (5分鐘)

B.導語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徐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教師(2分鐘)

C.解題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詩壇上,曾誕生了這樣一位詩人:他出身鉅商名門,才情橫溢光耀,思想率真複雜,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又汲取了歐美文化——特別是劍橋文化的精髓,在中國的新詩史上創造了迷人的藝術奇觀。他就是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 年輕的詩人奔波雲遊,社交極廣,結交了許多文化名人,早年曾遊學於英美,因此康橋時期是詩人一生的轉折點。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教師(3分鐘)

D.讀課文 教師範讀一遍,學生自讀、齊讀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斕() 釁() 溯() 衍() 讕() 畔() 朔() 師生互動(5分鐘)

E.分析課文 1.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畫面美? 這首詩意境優美(詩中有畫)。通過聯想、想象,讀者可以感受到,七節詩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絢麗的歐洲風情畫卷,詩人用電影藝術中的蒙太奇手法,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將它們巧妙地剪輯到自己的詩作中,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立體的,給人以視覺上的審美享受。

2.怎樣理解《再別康橋》的音樂美? 這首詩韻律和諧。詩人深崇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尤重音樂美,因此除第五節不押韻外,其他六節都嚴格押韻,而且頻頻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四行一節,詩作的單行和雙行錯落排列,每句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8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此外,輕輕悄 師生互動(30分鐘) 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節奏相同,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3.怎樣理解《再別康橋》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以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一般離別,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而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師生互動(30分鐘)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一、作者簡介:徐志摩 筆名:雲中鶴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

二、現實(1) 飄然而去 依戀 金柳 借尋夢 水草 康橋景色 秀美 景

(2-5) 清潭 抒 星輝 情 現實

(6-7) 飄然而去 依戀

再別康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能鑑賞“新月派”詩歌的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2.能瞭解徐志摩的生平簡介,整體把握其詩歌特點。

教學設計

1.學情:現代詩歌較之於當代詩歌,思想內容比較容易把握。因為《再別康橋》是新詩中的名作,特別適宜朗誦,所以課堂上應少作分析,多多朗誦,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變化流程。

2.教材:對這首詩的理解有兩種説法:一是作者為了躲避與陸小曼的感情糾纏,再次到英國尋找以前與林徽音的舊夢,聊作排遣,另一種是説此詩就是表達對康橋的留戀與熱愛。教學中,可以根據文本寫景抒情的特點,採用第二種説法。

3.教法:誦讀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1928年夏天。倫敦。一個三十開外、身材頎長、面容清秀的年輕人在康河邊長久的躑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聽不厭近村晚鐘。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橋,還有那上游的拜倫潭,潭邊的果樹園……一切是那麼熟悉,而如今卻又不得不向它們告別。

這位風度瀟灑、相貌英俊而又略帶倦容的人是誰?他為什麼要到這裏?

他就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徐志摩,一個風流倜儻、灑脱不羈、放浪形骸的短命詩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於富商家庭。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卻又是痛苦的,這個我並不多説,有興趣的自己動手去查閲資料,我要説的是詩人的“康橋情結”: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談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説:“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夏天,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國途中的輪船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説,“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揚娜拉》等。

胡適説:“他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由愛、自由、美三朵鮮花所編制的詩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1、題目:題目中的“再”,交代了這是詩人第二次離開,第一次的離開,作者寫就《康橋,再會吧》,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此外,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從這點上説,這首詩較之於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

2、朗讀。要求入情入境地誦讀這首詩。

①正音,正字。青荇 榆陰 漫溯 斑斕 笙蕭

②教師範讀。

③學生自由朗讀。

④交流誦讀感受。(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着-激動-沉默-平靜)

三、討論:

1、胡適所説的詩人的“愛、自由、美”的人生觀可以在詩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無限眷念,難捨難分——真愛無聲

(開頭的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的寧靜與優美已經深深印刻在詩人的內心深處,以致於詩人在即將告別之際,也不忍打破康橋寧靜之美,這種細膩而真實的惜愛之情緣自詩人對康橋對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熱愛,也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結尾處的三個“悄悄”,比起“輕輕”,略顯沉重,但是,通過詩歌主體部分感情變化可知,詩人在壯懷激烈準備高歌一曲的時候,讀懂了“悄悄是別離的笙蕭”這一清淡雅緻的離別主題,因此以沉默的姿態悄悄告別,可以説,感情上更是加深對康橋的尊重和熱愛。可謂真愛無聲。)

學生也可以從選擇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條水草”表明永不分離等)來表現熱愛自然這一角度作答。

②尋夢放歌,瀟灑揮手——自由無邊

(儒雅的文人也當是性情中人,尋夢就是尋找自由,尋找愛情。當唱欲唱,卻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壓制,實際上卻體現了詩人還給靜謐的康河風光以自由而獲取自己心靈上的更大自由。從開頭的招手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感情由眷念到灑脱,境界頓出。)

學生也可以從“做一條水草“等語句分析詩人對待“物”的民主、平等態度。

③如夢如幻,如畫如歌——大美無形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着陶淵明的動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説,這是詩人現實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優美的意象,描繪出一幅靜美悠閒的西方油畫。加上整齊的詩行,鮮明的節奏,平平仄仄起來,聲調舒緩有致,參差錯落,就像一支動聽的小提琴樂曲。那旋律真是太悦耳、太讓人陶醉了!每節的換韻,又使得我們聽出了旋律的流動之美。首尾的呼應,又使得樂章的迴環嚴密。而這一切的造化了無痕跡,得益於詩人那顆敏感纖細的心,到這裏我們可以悟出:康橋是美麗的,康河的河畔是美麗的,而最美麗的當時詩人那顆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學生可以從意象上進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進行想象。不贅言。

2、進一步通過誦讀感受“新月派”詩歌的“三美”主張

建築美: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迴環呼應——(形式)

音樂美: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語言)

繪畫美: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意境)

四、課堂練習

怎麼理解詩題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再別康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並美讀全詩。

2、學會鑑賞本詩的美。.

3、理解詩人對康橋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愛的個性。

[教學重點]

鑑賞詩歌的美。

[教學難點]

體悟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鑑賞法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928年夏天,倫敦,康橋。一個風度翩翩又帶着倦容的年輕人,在夕陽的餘輝中踽踽而行。晚風拂起身旁的柳條,也連綿不斷的牽起他心中的愁緒。他是誰?為什麼來到這裏?

今天,我們將一起踏上賞美的旅程,去探尋《再別康橋》——這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的魅力,去聆聽徐志摩內心世界最純粹的絕妙迴響。

二、深情美讀,感知全詩:

(一)教師範讀全詩。

(二)學生齊讀全詩。

三、合作探究,鑑賞全詩

探究的中心問題: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你有什麼感悟?

探究的難點問題:怎樣領悟本詩的意境美?

1、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2、你對哪一種美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請持相同觀點的同學就近討論,然後彙報自己的發現和成果。

(一)音樂美派的同學先談談吧。

1、學生髮言(略)

2、教師小結:詩歌音調和諧,旋律完整,體現了音樂美。(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二)建築美派的同學接着發言。

1、[導]建築美是就詩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詩句和詩節的排列。

2、學生髮言(略)

3、教師小結:詩歌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間有八字句),節的勻稱,句的均齊,體現了錯落有致、曲折迴旋的建築美。

(三)繪畫派的同學,你們有何高見呢?

1、學生髮言(略)

2、深入探究詩歌的意境美

[導1]

⑴哪些美麗圖畫讓詩人心醉神迷?

——揮手作別圖、金柳夕照圖、青荇招搖圖、星輝尋夢圖。

⑵這些圖畫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

——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描繪出一幅幅動態的、立體的風景畫。

⑶你最喜歡哪一幅圖畫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可補充。

金柳夕照圖:以人喻物,詩人一任夕陽脈脈的餘輝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粧輝煌,似乎連發絲也透明,給人恍如仙子的感覺,即寫出柳樹的温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搖圖:以物喻人,寫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詩人情不自禁,唯願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多麼徹底地對所愛的投誠!

小結:在這樣一個物我相融、自然與人和諧的優美境界裏,抒發了詩人對康河深深的眷戀,表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性靈美的嚮往。

[導2]老師最喜歡的是星輝尋夢圖

與學生交流感悟:詩人寫潭底彩虹似的夢、夜空斑斕的星輝和自己放歌的狂態,營造了一幅鏡花水月、朦朧迷離、似夢非夢的圖畫,營造了讓詩人魂牽夢縈、心迷神醉的意境。

[導3]詩人在回國6年之後,帶着累累傷痕——追求英國式民主的政治願望破滅,追求個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鍾愛的康河邊上,想在青草更青處尋找到“彩虹似的夢”,這個“夢”到底是什麼呢?讀詩歌的第四、五節後,請同學們思考、討論(略)

明確:徐志摩要追尋的“彩虹似的夢”就是外化於康橋的美好願望和人生理想——對美、愛和自由的執着而徒勞的追尋。

教師小結:動態立體,意境鮮明,體現了繪畫美。

[導4]理想的幻滅是極其痛苦的,詩歌中能看到詩人極其痛苦的身影嗎?閃現在我們眼前的詩人作別的背影是怎樣的?它美在哪裏呢?

四、整合小結,評價詩歌

(一) 小結:

1、導:如果説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着陶淵明的動人幻想,那麼,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這是他現實中的桃花源。

2、小結:康橋——詩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詞,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徵。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這首優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於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

也是詩人執着而徒勞的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賞黃磊(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讀。

五、聯想遷移,拓展詩歌

(一)閲讀鑑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離別詩,並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二)點擊相關網站,查閲徐志摩更多精彩詩作。(略)

[若不能上網,則調出“精彩詩作”版塊,供學生欣賞。]

六、 結束,欣賞歌曲《再別康橋》。

同學們,讓我們乘着歌聲的翅膀,放飛心靈到康橋,去追尋徐志摩那永不泯滅的詩魂吧!

七、 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二十世紀最出色的離別詩

音韻和諧、旋律完整——音樂美

動態立體、意境鮮明——繪畫美

錯落有致、曲折迴旋——建築美

夢——追求愛、美和自由的美好願望和人生信仰

《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詩人康橋理想的告別曲

再別康橋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味詩中的意象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當堂背誦全詩。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情的領悟是難點與教學的重點;

2、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課前準備

1、背誦這首詩

2、把四個大組分別分成意象派、繪畫派、結構派、音樂派這四大派

三、教學設想

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

四、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1-2分)

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他就這麼悄悄地來,又這麼悄悄地去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雲彩,卻把傳世的《再別康橋》留給了詩壇,也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人們。現在,讓我們走進志摩,走進他的《再別康橋》。

二、走進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具體簡介見課件,課件中插入了徐志摩和劍橋大學的有關圖片)

三、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後讓學生讀,讓學生能找出差距

1、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

2、範讀正音:青荇(xìng)長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簫

3、學生朗讀

4、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着重要求學生掌握語速、語調和感情)。

四、朗讀直至背誦全詩(配樂)

1、教師背誦全詩

2、學生背誦全詩

五、走進詩情畫意(課件展示7幅圖畫,這7幅圖畫按詩節順序排列,教師一邊打開課件,叫一個學生一邊在展示屏幕前解説每幅圖畫。)

六、鑑賞品味

(一)思考、研討

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是藉助什麼形式傳遞出來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為何有那麼濃的康橋情結?

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你對哪一節詩感觸最深呢?請緊扣詩歌進行闡述。

(二)交流、領悟

1、針對第1題讓學生交流後明確:

●作者藉助景物描寫來抒發感情。(融情於景)

●抒發了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

●對於”詩人為何有那麼濃的康橋情結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圓其説。

2、本詩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的問題

(1)引導學生感受意象美

●先引導學生把握詩中的意象(提問詩中的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他們説出這是為什麼——有詩人的情感融入;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再由意象派派代表上台講意象美

●進而由教師總結出意象的含義——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本文的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温潤可人。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2)讓學生感受繪畫美

●由繪畫派的學生展示他們根據詩中內容所畫的畫。

●由繪畫派派代表上台講繪畫美

●教師總結: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輝斑斕等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

(3)讓學生感受結構美

●由結構派派代表上台講繪畫美

●教師總結:結構美主要體現在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全詩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4)讓學生感受音樂美

●由音樂派派代表上台講音樂美

●教師總結:這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復沓.

七、比較總結:《再別康橋》與下面幾首詩相比,有何不同之處?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引導學生思考後明確:

●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一般別離詩告別的是人,這首詩告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執手相看淚眼”或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其次,詩人為離別創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國“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結論:這首詩構思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八、課後作業

每人寫一首小詩,借景物抒發某種感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kangqiao/m9ne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