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湖心亭看雪 >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範本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範本

引導語:《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作品,文章描繪了所看到的幽靜深遠、潔白廣闊的雪景圖,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範本,供大家參考,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文學網()。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範本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範本一

 教學目標

1、 熟讀美讀課文,理解“絕、拿、強、更、痴”等字。

2、 賞析雪後奇景,體味白描手法。

3、 解讀張岱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賞析雪後奇景,體味白描手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無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飄揚的雪花,凝聚了春霧夏雨秋露的情緒,播撒而來,從每一個點上摩挲着我們,感化着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 、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朗讀課文,圈點課文生字詞。

崇禎(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挐一小舟(ráo) 毳衣爐火(cuì)

霧凇沆碭(sōng)(hàng)(dàng) 鋪氈對坐(zhān)

焉得更有此人(gèng) 餘強飲三大白(qiǎng) 喃喃 (nán nán)

2.聽老師朗讀課文,用“∕”劃出課文朗讀的停頓。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 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理解課文重點詞語。

(1)一詞多義

是:①是日更定(代詞,這 );

②是金陵人(表判斷)

一:①上下一白(副詞,全);

②長堤一痕(數量)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詞,還);

②是日更定(古時夜間的計時單位)

白:①強飲三大白而別(酒杯);

②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異義

①餘挐一小舟(古義:撐,劃;今義:拿東西,捉拿。)

②是日更定(古義:完了,結束;今義:確定,決定。)

(3)詞類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詞用作動詞,下雪。)

②客此(名詞活用為動詞,客居。)

4.作者鏈接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號陶庵。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湖心亭看雪》選自《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 風霜 雨雪的產物,是中國夢文化的藝術結晶,是國破家亡後的一曲曲悲哀輓歌。沒有希望,沒有奢求,沒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夢憶。以夢憶為解脱,將家國之歎、故園之思、人生之悲寄予夢憶之中,這就是《陶庵夢憶》的藝術真諦。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疏通文意

1.自由朗讀課文。

2.翻譯文言文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

3.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4.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二)整體感知

1.“看雪”的時間是什麼?地點是哪裏?

【交流點撥】崇禎五年十二月,更定矣,餘往西湖。

2.寫雪的句子是什麼?

【交流點撥】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3.寫湖心夜景如何?(原文回答)

【交流點撥】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4.舟子對作者的評價用哪個字概括?

【交流點撥】痴。

(三)文本探究

1.本文開頭説“獨往 湖心亭看雪”,後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還出現了舟子,顯然不止一人,這與“獨”是不是相矛盾?

【交流點撥】作者去賞雪,帶着閒情雅緻去了,在作者心裏,這裏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記一切俗念,只想着賞雪,這是一種脱俗的想法,所以“獨”字表現他的超凡脱俗。

他認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進不了他的內心,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獨”字表現他的孤傲清高。

【教師小結】“獨”字充分展示作者與眾不同的情趣,遺世獨立、不隨俗流的高潔情懷,也反映他內心深處的孤獨與落寞。

2.如何理解文中“莫説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現在何處?

【交 流點撥】(1)“痴”於行:不尋常的天氣,不尋常的時間,不尋常的行蹤。是日更定,獨往湖心亭看雪——與眾不同、不隨流俗。

(2)“痴”於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既痴迷,又備感孤寂落寞。

(3)“痴”於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鄉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教師小結】痴行——痴景——痴情: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

(四)語言賞析

1.比較原句和改句在表達效果上有什麼不同?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 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霧凇沆碭,天雲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交流點撥】三個“與”字,營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給人天地之間茫茫一片渾然一體的感受,如果去掉,“天雲山水”就好像有了明顯的界限似的。

“一痕”寫出了作者視野的開闊;“一點”顯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瓏;“一芥”讓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讓人眼前一亮。這些誇張之語顯得貼切自然 ,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天地的'空曠,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視角好像在高處在遠處。由“痕”到“點”到“芥”到“粒”,量詞一個小似一個,給人一種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2.這段文字簡練 樸素,不加渲染,這是什麼寫作手法?

【交流點撥】這是白描的寫作手法。

【教師小結】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如:

“一個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着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魯迅《故鄉》中的楊二嫂

“他留着濃黑的鬍鬚,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髮……”

——唐弢《瑣憶》中的魯迅先生

四、拓展 延伸

1.試從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兩方面來分析《江雪》與《湖心亭看雪》的區別。

五 板書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範本二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以及雪後西湖的奇景、作者遊湖的雅趣。

3.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賞析課文熔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以及消極避世的意緒,學會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以及雪後西湖的奇景、作者遊湖的雅趣。

難點:

1.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賞析課文熔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2.理解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以及消極避世的意緒,學會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四幅西湖風光圖片)你知道這些圖片展示的是什麼地方的風光嗎?

是西湖。

回憶一下我們曾學過哪些有關西湖景色的詩詞。

(很好,看來大家積累了不少古詩文,善於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大法寶呢)

有人説,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筆下西湖的陰晴風雨已經被描繪得變幻多端,搖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將有怎樣一番動人的意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着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領略西湖的雪景。

(二)瞭解作者

誰告訴我張岱是誰?你是通過什麼瞭解到張岱的?(你表現很棒,因為你懂得藉助工具書、註解來預習課文)

“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説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這節課我們就賞讀《湖心亭看雪》。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順,讀通

下面先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老師來考考大家,這些字音你都讀準了嗎?

橈 毳衣 霧凇沆碭 一芥 鋪氈 強飲 (幻燈)

下面老師請一個學生讀課文,這次要求更高一點,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注意節奏。

好,你不僅讀得字正腔圓,而且讀得有板有眼。

2、讀懂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我們來齊讀一遍,讀的過程中去發現一個字,一個評價張岱的字。

“痴”

“痴”説通俗點就是什麼?

傻,笨,舉止異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為就是古怪,顯得呆氣。比如:有一位老師,研究數學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數學題。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電線杆,他忙道歉連聲説:對不起,對不起!現在,我們説張岱也很痴,舉止也有些異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來回答嗎?

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麼難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

絕?消失

想到了哪首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為什麼這時會鳥飛絕,人蹤滅?

天太冷。

可以説是天寒地凍呀,作者還選擇了哪個時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點

天寒地凍時晚上8點,你會做些什麼?

躲在空調房看電視,躺在被窩看書。

張岱卻選擇去湖心亭看雪,你能從他的行為中看出他什麼性格嗎?

有着與眾不同情趣的人,是個孤獨的人。

張岱説是獨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嗎?有沒有同行的人?

舟子。

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説同往看雪。另外張岱很清高,孤傲,不願與舟子為伍。

是呀,芸芸眾生不可為伍,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賞析雪景,體味白描

孤傲的張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呢?請讀出文中集中描寫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讀出氣勢和感情。

寫雪景的有兩句。我想請男、女同學合作來讀一遍。男生讀前句,女生讀後句。大家想想,為什麼請男生讀前句?

因為這句顯得很有氣勢,而男生就很有氣勢。這句寫的景很大氣,應該男生讀。

很好。那就請男同學讀出這種大氣、讀出氣勢來。

你們説讀好哪幾個詞,就能讀出浩大的氣勢來?

讀好“上下一白”.

三個“與”也要讀得舒緩點。男生再讀一遍。

這次讀得真好。不過,我發現了這句話中的一個問題。

(屏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個“與”顯得拖沓應去掉,你認為呢?)

我認為不能去掉。“與”字寫出天、雲、山、水萬物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話,彷彿物與物之間有了界線似的,分開了,沒有那種天地蒼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現在女生讀一讀後句,你們説説要讀出什麼意

味?

輕柔點、渺小的味道。

女同學讀得很好,尤其是量詞讀得真好。只是這些量詞用的妥當不妥當呢?我們一般會選擇這樣的量詞來形容這些物呢?

(屏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為什麼?)

不要改。這樣寫,更好地表現了朦朧。

更好地表現了霧凇沆碭,天地蒼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這些景物為什麼會顯得這麼渺小?

天地一片蒼茫,顯得很空曠、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於天地之間,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讓我們頓生“寄蚍蜉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之感。

聽到你們這樣精彩的發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們描寫一段雪景,你會怎麼描寫?

我會用上一些比喻和優美的詞句。

張岱用了修辭手法沒有?

沒有。

這樣寥寥幾筆,不加渲染,勾畫景物的寫法叫什麼手法?

白描。

(屏顯:張岱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天地之浩大蒼茫,人物的渺小輕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隱隱約約感到作者具有怎樣的品性嗎?

超凡脱俗、孤獨

你已經觸碰到了張岱的內心。我們看看張岱對自己的敍述,進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自為墓誌銘》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陶庵夢憶〉自序》

經歷國破家亡的重大變故,張岱的心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不再追求繁華靡麗,因為這一切都是過眼雲煙。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轉而注重自身的內心世界了,追求與自然的融合了。

讓我們齊讀這兩句,感受天地蒼茫,感受天人合一。

這麼融情於景的佳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背呢?同學們讓我們背起來吧!

(五)解讀張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獨脱俗的張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誰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見到張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詞表述:大喜。

同學們你們揣摩一下這個大喜,用朗讀來表現大喜之情。

讓學生朗讀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聽出了欣喜和激動啊。你現在可以把這句話譯成現代漢語嗎?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這樣?怎樣?文言文翻譯中有時可以增添成分,讓意思表達的更明確,現在就請你在這樣 的人間加上詞語。

有此雅興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張岱,喜悦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張岱也和他們一樣滿心歡喜嗎?

強飲三大白而別

“強”字做什麼解釋?

盡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強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辭。

張岱為什麼沒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動呢?

張岱是孤傲的,他選擇這一特殊時間出行,本想獨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擾了清淨。

另外,我們要學會“知人論文”,結合張岱的生平,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張岱當時的心情。讓我們把目光投注到課文註釋一

“明亡後不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仕”?

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説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陶庵夢憶》,憶什麼?憶前塵影事。

引用資料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駭駭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作自輓詩,每欲引決……

--《〈陶庵夢憶〉自序》

是什麼讓張岱無法大喜?

思念故國的愁緒。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字裏行間我們總能讀到這種追念故國的情思。請默讀全文,試着尋找作者表達對已逝明朝留戀的詞、句。

崇禎五年十二月

這是什麼紀年?明。文章寫於明亡後清朝時。

實際上,張岱集子中凡紀昔遊之作,大多標明朝紀年,以示不忘故國。

--《詩的小品 小品的詩》

張岱就是這樣痴迷於他的故國。

 (五)小結課文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huxinting/9799m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