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登鸛雀樓 >

登鸛雀樓教案範文5篇

登鸛雀樓教案範文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登鸛雀樓教案範文5篇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套光盤)、畫紙,彩筆

主要板書計劃

16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層樓。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讀讀背背,抄寫,描筆順等。

課外

背誦古詩。

第一教時

任務:

讀通課文

策略:

藉助課件展開教學。

流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 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説説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 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 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説一説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 啟發和鼓勵學生用和聯繫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 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5 師配音範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 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業

1 抄寫古詩。

2朗讀課文。

第二教時

任務:

閲讀感悟。

策略:

藉助光盤展開教學。

流程:

一複習

讀讀生字新詞。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 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自由讀。

3 指名讀。

4 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 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 夕陽、山峯、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 畫好再塗上顏色。

7 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 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 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説得精彩。

三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 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 師小結。

四作業

1 背誦古詩。

2 閲讀補充讀物上的古詩。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採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而後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後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後融情於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後,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並解題)

3、 (師範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麼?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麼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麼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裏呢?

2、 你能説説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通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麼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佈滿燦爛的雲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麼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麼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願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並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願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麼,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後想一想,然後説一説。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後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範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藉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瞭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麼?(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着,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範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覆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詩人,他想怎麼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説,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聯繫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覆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後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屍字頭,裏面是“雲”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八、複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後練習3。

登鸛雀樓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查資料多媒體課件鼓勵學生背誦古詩詞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初讀古詩

1、(課件示鸛雀樓圖)很久以前,在我國山西有一座樓閣,示“鸛雀樓”詞,指名讀。(表揚已經認識這幾個生字的學生)(識字大王)

説説名字怎麼來的如有生在課前已查到,鼓勵學生説,並獎勵查閲資料的認真。(查資料能手)

課件示“鸛雀”圖,説名字來歷:因這座樓上常有這種叫“鸛雀”的鳥飛來棲息,所以被人們取名為“鸛雀樓”

2、鸛雀樓初建時不怎麼有名氣的。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時,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這是一首怎樣的詩呢想不想學

這首詩的題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讀題,齊讀。

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學這首詩。請小朋友先自己練讀古詩,看誰能不光把古詩讀準確,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讀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背出來的話,逗他們説不要上這一課了,談話中引導説出還要更準確地讀好詩、背好詩,學習生字,理解詩意等,讓他們都能認真地上課)

4、檢查生字

課件示沒有拼音的詩,且閃爍生字“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看,古詩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們招手了,我們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你認識誰就和誰打招呼,不會的可以請小朋友幫忙!

指名一後進生上台做小老師領讀,讀對全體跟他讀。(——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舉得這麼高,就請你)(給他帶上進步的桂冠)

再請一名學生(也給你帶上進步的桂冠)

5、檢查讀詩

生字都認得了,那讀好詩句就不成問題了,誰來讀

開小火車讀每句詩,注意引導讀出詩的節奏。(課件可畫停頓線)

6、那誰能把這首詩連起來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7、指導質疑

請小朋友自己再輕輕地讀讀詩,想想哪裏你不懂交流疑問。

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小朋友彆着急,我們還是有解決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嗎(1我們可以藉助課文裏的插圖,因為這些插圖跟古詩的內容有很大的關聯。2反覆讀,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多讀了,自然就懂了。3發揮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詩的一大好幫手)

學習方法示於卡片。

二、品讀詩句

1、我們先來看看文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麼呀(在哪裏看他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

問:白日指什麼(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裏的雲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依山是説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着西山)

依山盡是説太陽——

指名再説説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連綿起伏的山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

指名讀,評,(“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她讀出了什麼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句寫的什麼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説。

從這句詩的哪裏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黃河水流是什麼樣的呀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示圖,交流。示詞,認讀。

誰再來説説這句話描繪的情景,爭取用上我們説過的詞語。

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為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揮——想象。

我們也來發揮想象,把黃河奔騰入海的情景畫出來。指名板畫。(必要時師幫助)

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男女比賽,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着連綿起伏的羣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這氣象是多麼雄渾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美美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

指名,兩邊賽讀,齊。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裏呀看着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讀——

他在想什麼

引:千里目指想怎樣

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並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説: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這是因為——讓生試説。

板貼:登高才能望遠

指導讀。評。

什麼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是呀,不管什麼人,不管做什麼事,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欲窮千里目!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

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的決心

5小結

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喜歡嗎那把它連起來好好地練練,呆會請你起來朗讀,老師還幫你們準備了配樂呢!

自由練習,指名,賽讀,齊讀。(可老師參與)

三、情境中指導背誦,

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這首詩先寫——是詩人看到的,再寫——是詩人想到的,非常好記,是吧誰來背

設置情境:注意,你現在就是大詩人王之渙,此時,你正站在鸛雀樓上,展現在你眼前的是夕陽挨着羣山下沉和黃河水滾滾流向大海的壯麗情景,你詩興大發,請—

(活脱脱一個小王之渙呀!)誰也來做一回王之渙我們一齊來吧!

回去背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也欣賞欣賞!

四,延伸教學

小朋友,其實象這樣好的古詩詞呀,古詩書上有好多好多。我們平常應該多去讀讀、背背。我們要讓我們的小腦瓜裏多積累一些好的古詩詞,因為這對你以後的學習是非常有好處的。

老師知道,我們二2班的小朋友已經在這樣做了,是吧那誰來向大家展現一下你的小本領呢指名背詩。

這麼多小朋友想背呀,可時間不允許了呀。這樣吧,你們再準備準備,這個禮拜的班會課,我們來舉辦一次古詩誦讀會,到那時你們再來大顯身手,好嗎

過:下面我們要來練另一樣小本領了。

五、識字、寫字

1、記生字

這課的生字怎樣記住他們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記。

交流:先説説難記的,再讓編出字謎的小朋友説説。

相機區別: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幾個字要提醒小朋友別寫錯或用錯

2、指導寫

問:哪些字感覺比較難寫,需要老師教的

示字,説説要注意什麼寫此字。(背景音樂)

結束:小朋友今天表現非常出色,老師要獎勵你們一句祝福的話.

示:祝小朋友身體健康,學習更上一層樓!

齊讀

登鸛雀樓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説説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説説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説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着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標籤: 範文 教案 鸛雀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huanghelou/pw4x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