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登鸛雀樓 >

《登鸛雀樓》顏體書法

《登鸛雀樓》顏體書法

引導語: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登鸛雀樓》的顏體書法作品。

《登鸛雀樓》顏體書法



  《登鸛雀樓》古詩講解

白日依山盡。

重點在依山盡三個字,依就是山中有云,雲有有山。依是相互作用的,就光與影,影與光一樣。我們可以體會出一種動感:不知山生雲,還是雲依山。這就是第一句。

黃河入海流。

我們知道這首詩的題目是鸛雀樓,作者上了樓就看到了黃河。遠遠的來,遠遠的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我們要讓孩子去想象天際流、碧空盡的那種意境。一條白練遠遠的來,又遠遠的去。有媽媽説孩子問了什麼叫世界?世為時間,界為間。我們這個時候看到到就是一個動靜合一的世界。白日依山盡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但動的不是那麼快,那麼匆忙忙。白日依山,雲與山的關係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越近越動,越遠越靜,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的。我們眼前的動的就快,遠一點的動的就慢。我們在近處看飛機劃的一下就過了,看天空上的飛機慢的`比蝸牛。讀詩要細品。

“無上甚深微妙法”,什麼叫甚深呢?就是要入細入微的去體會。這樣子體會,才能發覺動與靜的關係。這個白日依山是有靜有動、有動有靜,並且是有層次的,近的在動,遠的如靜。

我們要看到這一層深意:靜中有動才是大動,動在有靜才是大靜。比如於無聲處聽驚雷。突然一個炸雷才是真響,要老是轟隆隆的你也就麻木了。同樣的道理,黃河入海流也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是遠遠的來遠遠的去。靜是什麼呢,我們站遠了看河是靜的,看不到動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理?站遠了看河,只是一條白練,是靜的。動,是心中動動,靜是眼中之靜。

那麼我為什麼要講世界呢?這個動靜之中就體現了世界--時間與空間。時間在過,空間在變;時間不動,空間未變。看那黃河還是那黃河,入海而流,空間是沒有變的;你看那白日,還有高日也是沒有變的。時間在變與不變之間變化,空間也在變與不變之間變化。

欲窮千里目。

這個目是指眼力嗎?眼力能窮盡嗎?不能。窮就是極目力之所極。我們不知作者講的是什麼眼,但可以肯定作者講的是意象中的眼,可以理解成胸襟、氣度、智量。要把一個東西看清楚光靠肉眼是不行的,

要有胸襟、氣度、智量。有了胸襟、氣度、智量了,説不定就有天眼、慧眼了,名稱不一樣而已,但內質是一個。

更上一層樓。

這個樓是有形的,是詩中表達出來的,但更是無形的。不要簡單的理解成有形的,如果理解成有形的,你就是上了東方明珠,上了珠穆朗瑪峯,你的肉眼也盡不了千里。而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huanghelou/nmmv2z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