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赤壁賦 >

《赤壁賦》教案2017

《赤壁賦》教案2017

《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分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下面是文章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

《赤壁賦》教案2017

《赤壁賦》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相關文言常識;

2.瞭解作者情感變化及其感悟;

3.品味語言,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點】 目標1、3

【教學方法】

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赤壁”之爭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蘇軾及相關背景。 (師生共同回憶。)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既不准他簽署公事,又不准他到安置之地,過着半囚徒似的生活。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蘇軾被貶黃州以後經常來赤壁磯頭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蘇軾又舟遊赤壁之下的長江,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脱,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課文又稱《前赤壁賦》。當年冬,蘇軾再遊赤壁,又寫下了一篇賦。

蘇軾所遊得是黃州的赤鼻磯,並非赤壁大戰處。見課文註釋①。 2.關於“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螭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後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

3.學生聽課文朗讀,正音正字。 4.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5.學生默讀課文,藉助註釋,初知文意。 6.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存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段──忘情塵世的灑脱。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筆下的月亮是怎樣變化的?試分析。

明確: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悦輕鬆、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呈寧靜、輕鬆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後,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

2.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明確: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3.怎樣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

明確: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有兩層意思。一是“變”與“不變”是相對的,無論水、月或人自身,都時時在變,又皆可無盡,因此不必為“吾生之須臾”與“長江之無窮”悲傷。二是要知足常樂,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風明月──則盡情享用。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的,但也有負面因素,一是關於“變”與“不變”的解釋是相對主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辯證法,二是主張隨遇而安也可能導致鬥志的消減。但蘇軾是在走出監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自由的情況下説這番話的,反映了他的坦蕩、曠達和強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從宇宙的變化説到人生的哲理。闡述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表現了作者超然獨立、不計得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作者從水、月中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苦悶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話從某種角度上來説也反映了作者的內心痛苦。)

4.藝術特色。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明確: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説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駢散結合。 明確: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湧”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3)形象優美,善於取譬。

明確: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5.學生討論古代文人“達”時與“窮”時的思想變化。

(可結合陶淵明、李白等,言之成理即可,教師引導其思想積極方面。)

四、梳理·積累

1.一詞多義。

(1)屬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囑託,引申為“勸酒”)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通“囑”,囑託) 司命之所屬(《扁鵲見蔡桓公》) (在)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隸屬、屬於)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滕王閣序》) (動詞,屬於、是) 若屬皆為所虜(《鴻門宴》) (表複數,這些,類) 神情與蘇、黃不屬(《核舟記》) (類似) 或是下屬稟見 (部屬)

(2)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名詞,傘蓋)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覆蓋、遮蓋) 蓋餘所至,比其好遊者尚不能十一(《遊褒禪山記》) (大概)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 (大概)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 (大概因為)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大概因為) 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勃之陋也 (因為)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連詞,假若)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 (句首發語詞)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大概,引申為原來)

(3)曾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曾經)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 (通“增”) 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竟,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龍説趙太后》) (連„„都)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 (連„都)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 (還)

(4)歌

扣舷而歌之 (動詞,唱) 歌曰 (名詞,歌詞) 倚歌而和之 (名詞,歌聲)

(5)下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動詞,攻克,打下)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方位名詞,位置低的,與“上”相對)

(6)之

縱一葦之所如 (往,到,動)

哀吾生之須臾 (助詞,主謂之間不譯) 惟江上之清風 (結構動詞,的) 耳得之而為聲 (代詞,它) 月出於東山之上 (助詞,不譯)

(7)於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介詞,在)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助詞,表被動) 月出於東山之上 (介詞,從)

(8)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相當於“然”) 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相當於“然”) 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句中停頓)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句中停頓) 日食飲得無衰乎 (揣測語氣)

2.通假字。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屬”通“囑”,讀zhǔ,勸人喝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繆”通“繚”,盤繞) 餚核既盡,杯盤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亂)

3.詞類活用。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方位名詞,“西”“東”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潛蛟 (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婦 (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名做動,唱)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名做動,攻下)

4.古今異義。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古:詩經的篇名;今:美好的樣子)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古:水氣;今:二十四節氣之一)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 (古:端正;今:危險) 5.文言句式。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定語後置)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主謂倒裝) 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賓語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賓語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被動句)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狀語後置)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 (判斷句)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筆譯全文。

標籤: 赤壁賦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ibifu/82p3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