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記承天寺夜遊 >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合集15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合集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合集15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並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本設計擬通過帶領學生反覆地誦讀課文,以讀帶講,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通過品味寫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閒人”的意藴引導學生認識蘇軾高潔、澄澈的心境和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 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理解文意;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資料引入等突破重難點。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有這樣一個古人,他頻遭貶謫, 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説: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説:“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後,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後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這個人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

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點名朗讀,糾錯、指導。

3、 齊讀,讀出韻味。

三、藉助註釋,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詠美文,理解意藴,感悟作者情懷。

(一)、 覓東坡知音。

1、生齊讀開頭到“相與步於中庭”,問:東坡為何在冬夜起行?

2、哪個詞能表現出東坡夜遊的興致很高?

3、還有一些詞能體現蘇軾的心理活動,請你找出來並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與東坡賞月: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一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齊讀寫景句,問:有人説,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那麼,請大家仔細地品讀這句話,看看月亮藏在哪裏?

2、再讀,想象此句描繪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蓋”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狀態,感悟作者迷醉於眼前美景的情態。

3、“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的蘇軾,又有着怎樣的心境呢?你能否從中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

4、再讀,讀出月色的朦朧美和作者內心的寧靜、喜悦、空明、澄澈。

(三)聽東坡抒懷

1、承天寺的這幅月夜小景的確美妙絕倫。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像承天寺這樣的美景到處都有,為何只有蘇軾才能領略到呢?

2、閒人為何意?(出示資料:“烏台詩案”及被貶黃州的處境。)

3、是否清閒的人就都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呢?那麼“閒人”還應該怎樣理解呢?(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感受東坡的艱難境遇,從而理解他的閒情逸致。)

4、的確,蘇軾的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難得的是他始終隨緣自適、自得其樂。貶官杭州,他説“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貶官黃州,他説“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官惠州,他説“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你從中看到了有着怎樣心境的蘇軾?

5、再次齊讀,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與蘇軾同行。出示20xx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的文字後,師生共讀課文,根據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誦課文。

四、生展示背誦成果。

五、作業佈置

1、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2、推薦閲讀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讀出韻味。

2.通過品讀,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3.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閒、超逸的心境。

 【教學過程】

一.猜字,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記承天寺夜遊》,請打開課本第195頁。上課前,我們一起做個遊戲,放鬆放鬆:

屏顯:猜字

這是一個繁體字,是個什麼字?

學生自由競猜

2.它就藏在課文中,並且文中有一句話描繪了它的構造方式。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把它們找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提示:描繪“”的構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這個字是:“閒”(板書)。

3.古人造字是有講究的。月亮照進門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閒――人身無事。月亮照進門裏,這番景色,看了很愜意,悠閒――情緒安適。

板書:

身 情

無事安適

這是“閒”的兩個境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領略“閒”的最高境界。

二.朗讀,整體感知。

1.剛才,我發現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兒。現在,哪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一下?

生朗讀畢,引導學生評價,主要從音準和停頓兩個方面來評價。

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下面兩句的停頓。

屏顯: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結合註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以提出來和同學交流,或詢問老師。

4.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84字,卻融敍事、寫景、抒情為一體。誰能用簡短的一句話概括它的主要內容。

提示:一個晚上,作者和張懷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賞月。(提示學生要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四要素來回答。)

三.品讀,體悟“閒”字。

1.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歎?

提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屏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誰來説説這個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張懷民自稱為什麼?

預測,明確:閒人

4.此處,作者自稱“閒人”。他的“閒”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屏顯:此處,作者自稱“閒人”。他的“閒”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提示:1.行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請關注描寫作者行為的詞句。

2.“一切景語皆情語”,請關注作者筆下的景物。

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5.學生交流,教師引導、點撥。

(1)行為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A.抓住以下幾個重要詞語進行品析:

解衣欲睡――無事可做只有睡覺,空閒。

欣然起行――看見美麗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閒情逸致。

遂至――於是,就。説明做事不假思索,隨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與步――肩並肩,手拉手散步。説明兩人是同病相憐、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閒。

B.小結:在這個美麗的月夜,蘇軾“閒”而早睡,“閒”而看月,“閒”而尋友,“閒”而賞月。他行事自由,無所拖累,他已經到達了“閒”的第一個境界。(畫△將“身-無事”框起)

C.但他在“閒”字裏,心情卻是起伏變化的。哪位同學能把他心理活動的變化的過程讀出來?

指導朗讀:要讀出作者當時複雜變化的心情:解衣欲睡(無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興)――念無與為樂者(鬱悶)――懷民亦未寢(欣慰)――相與步於中庭(閒適)。

(2)景物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A.指名翻譯這個句子。

提示:庭院裏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積水,水裏的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可結合“如”、“蓋”引導。

B.這個句子描寫的是什麼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麼詞語形容水的特點的?

提示:空明。

D.註解中對“空明”的解釋只有“澄澈”,我覺得還遠遠不能表達“空明”的豐富內涵。你還能從“空明”讀出水的什麼特點?(或怎麼樣的水才能清澈見底?)

提示:純潔、寧靜。

E.“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純潔、寧靜。你覺的“空明”還是在寫什麼?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導:心如止水(沒有雜念,拋棄了煩惱和個人得失)。

F.小結:這就是“閒”的第二個境界。(畫△將“情――安適”框起)

G.讓我們一起讀這個句子,讀出作者寧靜、純潔的心情。

學生朗讀,並作指導:語速緩慢、平和;“蓋”字要讀出“恍然大悟”的感覺。

四.遷移,感受曠達。

1.蘇軾從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詩人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看一些詩句。

屏顯:(寫月光詩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生齊讀後,師結:別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為什麼,蘇軾能獲得和別人不一樣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別人不一樣。

3.知人論世,體悟作者心情。

屏顯:(1)蘇軾其人:蘇軾出身世族地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蘇軾在家庭氣氛薰陶下,受儒家經時濟世思想的影響,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許國。

(2)寫作背景: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羅織罪名,投入監獄,險些丟了性命。四個多月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蘇軾此時的心情應該也會是苦悶、孤獨的,從前面行為中就能看出他的無聊。那他怎麼還能有這樣的心情?

屏顯:蘇軾,你真是個________的人啊!

預測,明確:豁達樂觀、閒適灑脱,等等。

4.引用林語堂《蘇東坡傳》評價語及蘇軾貶官詩,補充説明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

屏顯:

(1)他有遠大抱負,卻五次遭貶。

他一生坎坷,卻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他心智卓絕,身上元氣淋漓,朗然剛正,悠遊坦蕩自在。他身居要職卻從來激情飛揚,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間盛宴,一生載歌載舞,深得人間快樂。(林語堂《蘇東坡傳》)

(2)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

貶官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五.總結,提升感受。

1.最後,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課文,讀出蘇軾的豁達樂觀。

2.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讓我們感受到了“閒”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讓我們再次走近蘇軾,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顯:(在《平湖秋月》樂曲聲中字幕徐徐升起)

蘇軾從承天寺夜遊中收穫了許多歡樂,這是他的悠閒賜予他的。

他恬淡閒適之心地並沒有虧待他,不但讓他享受了山水之樂,自然之情,也給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靈感和靈氣。

於是,人生失意,身處困境時,他留下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於是,中秋之夜,骨肉分離時,他卻説:“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懷一顆閒適恬淡悠遠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鳥,皆美之化身,自得其樂。

去功名利祿遠點,則利慾不薰我心,清貧能守,則博愛及物。

清風明月在懷

功名利祿看透

六、鞏固,佈置作業:(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3

一 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語文應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同時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教學設計貫徹了這一教學理念,注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培養自己的學習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個字,卻藴涵深厚,文章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文章風格清麗、冷峻而又不乏灑脱,表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是讓學生體驗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文言文的瞭解比較明確,他們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並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由於想象力欠豐富,學生在學習本課文時可能對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領會文章要旨時比較難,這就需要老師對寫作背景作詳細介紹。由於學生比較活躍,我的教學目標指向能力養成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策略。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把握文言文的停頓,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品味遊記散文的優美語言,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鑑賞能力。

六 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文為優美的文言遊記,我的教學目標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運用自學——情景的教學模式。選用問題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及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利用錄音機、小黑板等教學手段進行。

七 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1、查閲蘇軾生平,瞭解蘇軾。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疏通文意。

教師教學準備:1、上網查閲資料,鑽研課文,參考精品教案,認真備好課。

2、錄音機及磁帶。

八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情境導入

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愛那皎潔的月亮;喜愛那朦朧的月光;喜愛那月色中的山川與草木。月亮正如橫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難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體會月夜帶給我們的美感吧!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其詞開豪放派新風。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革新,實行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後被貶為黃洲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洲,寓居於承天寺,本文就寫於這一時期。

(二) 查一查

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遂: 念: 相與:

蓋: 但: 欣然:

2、翻譯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三) 讀一讀

1、師朗讀。

2、學生自讀,師作朗讀指導(隨時正音,點撥句子停頓)。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語句順暢,停頓正確。

4、教師指名誦讀,師生評價。

(四) 想一想

1、整體感知

生讀後思考:

這篇短文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各段內容。

學生分小組討論,明確答案後回答:(1)尋友夜遊(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學生回答意對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幫助解決,如不能解決,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①、作者雖貶黃洲,成為“閒人”,但並未因此而消沉,依舊保持着豁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閒人”的“閒情”,請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詞或者句子。

師點撥:文中開頭寫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寫出他內心的喜悦和閒適的心境。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於筆端。因此,文章融情於景,處處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閒情雅趣。

②、師問:作者與好友欣賞到了月下美景,他採用什麼修辭手法描寫了月色的什麼特點?

生答:作者通過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繪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點。

③、師問:你能具體説説這幾個比喻句嗎?

師點撥: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當作水中來比喻,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

④、師問:如何理解最後一段話?

師點撥: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處處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卻能處處找到。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藉此闡明瞭這一真諦,但結尾的“閒人“點睛,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閒情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活是多麼熱愛,對美是如此執着地追求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把握文章內容。

2、積累: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悟:抓住關鍵詞句,聯繫寫作背景,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複雜的心境,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引導學生朗讀,感知文章內容,體悟微妙複雜情感。

2、想象體驗法:想象體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色之美。

3、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本着“長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遊記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在反覆誦讀、想象體驗、知人論世的過程中深入領悟作者微妙複雜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近作品

1、由國慶旅遊的話題導入。

2、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3、走近文題。

請同學們看文章的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

⑴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⑵聆聽範讀。

⑶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⑷全班齊讀。

2、讀懂課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子

⑵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朗讀一遍課文,要讀得順暢、明白、有感情。

三、賞——同遊承天寺,賞庭中月色

1、文章敍事部分敍述了什麼事?作者為什麼要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2、蘇軾與張懷民這對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麼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

面對如此美景佳句,請同學們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你喜歡的方式或者用“步於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四、品——走進蘇軾,品月下情懷

1、面對此情此景,同為貶謫之人的蘇軾和懷民,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找出課文原句,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2、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蘇軾的感慨?怎樣理解這個詞語?

五、歸納小結,收束全文

1、根據板書,齊背全文,讓經典常駐心間。

2、結束語: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樂觀。

六、作業設計

1、請練筆:

面對承天寺這輪空靈的明月,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説些什麼?請寫一寫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請選讀:

①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 ;

③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敍 事:尋友賞月 樂觀曠達

寫 景:庭中月色 閒人

抒 情:月下抒懷 傷感悲涼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遊記。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語句清新,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餘味,言簡意賅,比喻精當,情景交融,內涵豐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學生好好體會其中的美麗之處。

教學設想: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在課堂上要通過朗讀的多種方式,理清文章內容,把握重難點。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翻寫成優美的散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着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雲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遊》,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學生放範讀,根據範讀,糾正自己的讀音,確定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互聽,交流。

3.請學生給大家讀一遍,師生一起點評,全班齊讀課文。

4.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户:門;遂:於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5.放音樂《二泉映月》,請同學朗讀描寫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學品味月色描寫,試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後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譁,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不好。改變了原文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四、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五、能力擴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6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瞭解背景(導入)

1、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災;常山求雨;整肅流賊 。

40歲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43歲任湖州太守。

44歲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49歲任登州太守:教習水軍,加強海防建設。

53歲任杭州太守:築蘇堤。

55歲被貶潁州太守:賑濟淮浙流民,治理潁州西湖。

56歲任揚州太守:改革税務,識破道士巫術。

58歲被貶惠州:建議捐資修建鐵索橋。

61歲被貶儋州:打鑿東坡井,解決當地百姓飲水問題。

(引導學生了解蘇軾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積極向上,政績裴然)

2、瞭解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有人故意扭曲蘇軾的詩句,網羅其罪名,蘇軾因此被投入監獄,坐牢103天,幾次瀕臨砍頭之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但不得簽署公事,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形同流放。在黃州,他寫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後《赤壁賦》,《赤壁懷古》以及《記承天寺夜遊》。

 二、走進作品,共賞月色

(一) 朗讀正音

1、讀準字音

2、讀對節奏

3、讀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麼引起蘇軾夜遊的興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蘇軾與誰一起夜遊呢?(瞭解張懷民、理解“遂”“相與”的意思)

3、夜遊中,蘇軾與朋友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説説大意)?(翻譯、賞析)

4、看到蘇軾筆下的夜景,你還能想到哪些寫“月”的詩句?

 三、放飛想象,感悟蘇軾

1、夜遊中,蘇軾與朋友會談些什麼呢?説説你的根據。

2、理解“閒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四、飛躍升華,與蘇軾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有什麼感悟呢?

 五、背誦全文,小結課堂

1、根據提示背誦全文

2、小結課堂,推薦作品

(1)蘇軾作品推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2)林語堂《蘇東坡傳》、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誦讀,培養語感。

2.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並做積累。

3.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閒、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2.學習作者樂觀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重點難點:

1.重點: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2.難點: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教學方法

學、探、導、練(即自學、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師引導、課堂練習)與誦讀法相結合。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攔路虎”留在課堂討論。

老師:製作“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上課:同學們好!

請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與同仁的到來。

上課之前,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片,用心聆聽美妙的樂曲。(點擊多媒體)

導入:展示月夜圖片,教師導入本課(第12個圖片)

導語:

月亮,撩人心扉,有時她給人若有若無的希望,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有時又無情地觸及你的痛處,傷人情思。……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月色入户

夜遊之因

敍事

欣然起行

月色——積水空明

繪景皎潔

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悲涼灑脱

抒情漫步的悠閒達觀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

教學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反覆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品味文中寫景的優美語句,瞭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與過程

1、誦讀,培養古文閲讀的語感。

2、品味作者藴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體會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學習他面對逆境豁達樂觀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難點:領悟“閒人”之意,體會並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品讀法,多形式,高頻率的品讀課文。

2、合作探究法

3、創設情境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簡介作者及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營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課文並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4、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同桌合作,分類積累文言詞彙並翻譯課文。局部

疑難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5、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句,當堂檢測,學生可搶答。

(設計意圖:採用搶答方式掌握重點字詞釋義,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

生對字詞的理解。)

三、再讀,析“夜遊”

學生分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問題

1、作者何以夜遊?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賞月,見到何種景色?

5、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教師鼓勵並引導明確,其中穿插背景介紹。

預設:喜悦、鬱悶、悲涼、寂寞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再緊扣文本讓學生品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細讀、品“月色”

1、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

2、選一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

3、比照文本,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分析該比喻句的妙用。

4、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月的境界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

預設:心胸開闊、寧靜、輕鬆、擺脱被貶的煩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想象及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在領略月色之美和寫景

的妙處,體會作者內心世界的同時突破重點。

五、深讀,悟“閒”情

1、過渡:讓我們再次走進幽雅、寂靜的承天寺,在美麗的月色下,蘇軾、

張懷民或許正以一種寧靜、喜悦的心境交談取樂……那麼,他們可能會説些什麼

呢? 學生自由回答

2、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這句話的含義?

3、提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請默讀課文,

看能不能再課文中找到一點“閒人”的身影?

教師鼓勵學生所答,然後引導集體歸納。

明確:閒情雅緻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理解“閒人”一詞的深刻含義,進而領悟作者在文中藴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突破學習難點。)

六、拓展延伸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

(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暢談感悟中學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加深對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課堂總結及作業

1、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2、為蘇軾和張懷民“步與中庭”時設計一段對話。

板書設計:

月:空明澄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閒人:清閒之人 悠閒之人

閒情雅緻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9

一、導入:

1、美麗的月色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還記得有哪些描寫月亮的古詩句嗎?面對一輪明月,詩仙李白曾感歎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宋】蘇軾

2、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怎樣的情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作品《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作者。)出示學習目標:

有味地朗讀課文有味地細品語句深挖詩人的情感

3、作者簡介(學生讀大屏幕)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聽範讀,要求注意讀音、停頓。

2、學生自由讀。

3、一生讀。4、再齊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夜遊的興致,讀出一點複雜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決障礙。

1、利用課文註解,讀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點字詞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讀一句,一生翻譯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語言説説課文的意思。

4、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文章寫的是蘇軾晚上睡不着覺,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張懷民,兩人一起賞月。

四、讀出作者,讀出情感。

1、你從“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讀出什麼?(讀出傷感)

A.十月已入寒秋(讀出淒涼)

B.十二日夜,臨近十五月圓,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讀出憂愁)

2、帶着這種體會齊讀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讀出失落、欣喜)

4、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末寢,相與步於中庭。

點撥:(1)無與:沒什麼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讀出失落)

(2)遂字體現作者怎樣的心理?毫不猶豫(讀出果斷)

(3)為什麼尋張懷民?張懷民何許人也?

預設: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

5、懷民亦未寢。最重要的是哪個字?可看出什麼?

6、相與步於中庭。(讀出享受)

五、細讀品悟、焦點探究。

1、這樣的一對閒友閒步與中庭,看到了怎樣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這月色有什麼特點?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來是月光皎潔而又空靈;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與水草,不但縱橫交錯的形狀像,有清風拂過時,那影子微微搖晃,彷彿水草在浮動。

這裏有恍然大悟的感歎。很天真。由此我們推想,他剛才肯定迷失在這月光裏。忘記了月光,忘記了自己,可謂是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輪明月彷彿正穿越時間的千山萬壑向我們走來。這麼美的句子我們應用什麼語氣來讀呢?(欣悦的、欣賞、心胸開闊、心靈透亮、忘卻煩惱、忘卻得失、心無雜念、超脱榮辱、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語氣)。下面讓我們逐層讀出以上的感受。

4、其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帶着“開闊、空曠、月光照亮萬物”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2)帶着“心胸開闊、心靈透亮”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3)帶着“忘卻煩惱、忘卻得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已經忘記了因為作業被批評的不快,忘記了因小矛盾對同學的埋怨??

(4)帶着“心無雜念、超脱榮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已經忘記了月考的失利。

(5)帶着“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忘記一切,讓身心飄浮於月光之中,空無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讀給我的感覺是具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來齊讀課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師生齊讀課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修飾一下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靈!皎潔無暇!清朗幽美!)

7、(板書)澄澈透明、皎潔空靈、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賞析

不光月色美,還有好多的美點。〔幻燈展示〕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與步於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張懷民的悠閒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寫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朧之美。(畫面之美、寧靜之美、色彩之美)

生:“蓋”原意是“原來是”,可看出作者欣賞景物時很沉醉,沉入進去了,覺得那些月色就是積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會才發覺是竹柏影。

師:沉醉其中,產生幻覺。

生:“閒人”二字可見作者被貶的憂愁,但對現在的生活持樂觀態度。

師:呵呵呵,不只是對現在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活也是很樂觀的。

總之,我們可以明確這篇課文有“六美”

1.美在內容的精緻。一個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個字表現出來的。

2.美在內容的豐富。寫了一晚、一遊、一景還有一感,這麼短的文章卻有着這麼豐富的內容。

3.美在結構的靈動。別看只有一個段落,但起承轉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寫。特寫鏡頭,寫月色而不露痕跡。

5.美在情感的波瀾。

6.美在“閒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懷

1、一起讀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們這樣兩個閒人罷了。

3、你認為文中“閒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具有閒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

5、蘇軾在被貶的境遇中依然能夠邀友同樂,踏月夜遊,何其灑脱!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着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讚頌一下蘇軾的曠達胸襟吧!出示板書填空:的曠達胸襟(積極樂觀向上。從容面對苦難。豁達樂觀。不慕名利,坦蕩豁達。)

7、(板書)積極樂觀、坦蕩豁達的曠達胸襟

8、什麼樣的人才能悟到這樣的境界?(熱愛生命、逆境堅守)

9、請大家再誦課文,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蘇軾豁達的情懷。(齊讀課文)

八、回味內化,點撥延伸

1、誦讀改編的詩文,讓我們用悟的心態再來觀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遊承天寺》

欲睡難眠月入户,

欣然相與步中庭。

積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無月少閒人!

2、蘇軾完美的人格,是我們人生最好的導師。

九、結束語:

人生之路,充滿坎坷。面對困難,蘇軾用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用他“但少閒人如我兩人者耳”的曠達、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邁,穿越千年時空映照了我們,也祝願我們面對困難時,也能像東坡那樣,心靈永遠澄澈明淨,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無與為樂。

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藴涵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説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看看東坡快樂人生的真諦。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學生朗讀

3、 自己先根據註解翻譯課文,瞭解大意。

三、課文分析:

尋“樂”:

1、 思考:東坡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思考:他為何獨尋張懷民?

(無與為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們兩人樂的是什麼?

欣賞美景。

(2)什麼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4、思考:(1)看着這樣的美景,東坡發了什麼感慨?

設想:“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徵。哪裏沒有美?只是缺少閒人罷了。

這句話暗寫當時世俗醉心於功利的現實,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悶和隨緣自適、寧靜、心胸開闊、心無雜念的心境。

瞭解“烏台詩案”: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佈置作業:

1、翻譯

2、練習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通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麼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力,並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3、覺悟目標:

通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因為本課的教學立足點就在於要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只有突出講解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才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發自內心地去依法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同時也能為後兩框內容的學習奠定一份情感基礎。

2、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的含義。因為在平時許多學生常將環境問題的含義認為就是人類任意排放廢氣物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也是環境問題。所以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讓他們學會全面地理解什麼是環境問題。

三、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本課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2、教師和學生通過報刊雜誌、互聯網廣泛收集有關環境問題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用幾幅美景圖片和韓紅的《家鄉》歌曲把學生引入美好環境的氛圍,然後峯迴路轉發問: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是危言聳聽?給學生一個突兀的感覺,創設一個疑問,導入新課的學習。

2、解決環境問題的含義這一教學難點:

用豐富的圖片資料、事例和漫畫,從環境受污染的種類出發,形象地告訴學生,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出現了問題,從而引出環境問題的含義。再用一條連線題幫學生回顧環境問題的兩個具體表現。

3、解決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這一教學重點:

通過超連接的形式,把圖片、文章、事例、數據與環境問題的具體危害聯繫在一起,生動形象地説明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五、課堂小結

用回放課件的形式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再讓學生通過上述的資料談談對人類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認識,使學生有了情感昇華,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從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1.由月亮話題導入

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就是温柔多情的。要麼是謙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着團圓,要麼暗示着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亮來抒寫自己的情懷……

2.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這就是有名的“烏台詩案”。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差,於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遊樂于山水之間,詠唱江山,感懷英雄,抒發鬱悶心情。

二、書讀百遍 其義自現

㈠ 初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1、讀準下列句子的節奏

⑴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⑶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㈡ 再讀課文

要求:參考註釋理解課文,能整體翻譯課文。

三、學中求問 問中求學

㈠ 學中求問

要求:參考註釋理解課文,掌握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小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詞。

㈡ 問中求學

要求:解決各組提出的問題

弄清重點詞意

四、讀思結合 不殆不罔

三讀文章,探究思想

1、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問題。

2、問題整理歸納

⑴ 作者為什麼會夜遊?又為什麼到承天寺去?所見夜景如何?引發怎樣的感歎?(用原文回答)概括層意。

⑵ 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裏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並以其中一句為例,説説你選擇它的理由。

⑶ 夜遊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⑷ 細細品味文中描寫“庭院月色”的語句,簡要説明景物特點,體會這一句的妙處。

⑸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閒人”的含義?

⑹ 本文寫作時,蘇軾已被貶黃州。當時,他備受監視,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後一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師生交流,問題解答。

⑴第一段: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夜遊的原因。

第二段: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段:惋惜無人賞月。

⑵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②懷民亦未寢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賞趣味相同

③相與步於中庭。 理由:關係親密

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運相同

⑶ “欣然” 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者” 有點遺憾

“遂”、“尋” 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懷民亦未寢” 心有靈犀的喜悦

“相與步於中庭” 從容 閒適

⑷ 月色空靈皎潔。(空明澄澈等)

“積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 “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 漫步的悠閒,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⑹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學以致用 小試身手

“一切景語皆情語”,仔細閲讀下面這首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六、學而省之 評價收穫

1、小結:

文章通過對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極其生動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這篇文章給你的寫作有何啟示?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生活是寫作源泉。要寫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寫真生活,抒真情感。

七、學而習之 不亦樂乎

佈置作業:

1、積累吟詠月亮的詩句。

2、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 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通過閲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附:板書設計

敍事──尋伴夜遊 閒人記承天寺夜遊 寫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悶 抒情──月下感歎 曠達樂觀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3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課文以自然山水為主題,課文均為文言文,這些模山範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除了學習文章寫景的方法,品味詩文優美的意境,還必須瞭解作者的情感,這是深入領悟景物意藴的一把鑰匙。景是情的載體,情是景的靈魂。

學習本課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豁達樂觀心態。

學情分析:

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詞語,也掌握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思考問題的能力較弱,本課要求在瞭解蘇軾遭遇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經歷後對文中“閒人”一詞的理解可能難度較大。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識記常用的文言詞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寫月色的語句,體會其清幽寧靜的意境和表達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閒人”含義,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豁達樂觀的心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對月色的描寫並體味其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閒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心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懷,留下了諸多吟詠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舉一些嗎?它們都表達了怎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記承天寺夜遊》,體會大文豪蘇東坡面對挫折時的微妙複雜的心境。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三、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整體感知文意。

1、設置背景音樂,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節奏。

2、自主學習後同桌討論交流疑難字句(圈點勾畫),教師提示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疏通文意。

重點字詞:户 欣然念無與為樂者遂至相與空明 交橫

蓋 閒人

四、合作探究(每個大組討論一個問題,第二大組討論第2、3題)

涵泳品味寫景的妙處

1、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由積水想見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寫出月色之清,夜風輕拂,竹柏疏影橫斜搖曳生姿……作者輕筆點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潔空靈、清麗淡雅的月色圖呼之欲出。

體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為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設置此環節在於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從被貶官的鬱悶,到見月色入户的“欣然”,到無人同樂的失落,再到尋張懷民的喜悦,懷民亦未寢的心有靈犀,賞月的閒適,暫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現了作者的曠達胸懷。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閒人”的含義?

這個問題對學生很有難度。提示:第一注意夜遊的時間:元豐六年(被貶官已經四年,有職無權),第二聯繫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和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這樣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的想到閒人的兩層含義:被閒置的人和具有閒情雅緻的人,同時理解了作者在面對人生逆境時的曠達胸懷。

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鬆愉快的複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自 ,又有為“閒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五、課堂背誦及小練習

六、課堂小結

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樂者少,蘇東坡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他的才華橫溢,更在於他堅毅、豁達的性格。請以“月”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敍事: 尋友賞月

寫景:(積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議論: 閒人 曠達胸懷

教學反思:

這節課根據我班學生的特點由淺入深,從字詞文意到品賞體悟,緊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學生學有所得。自學質疑、小組討論的方法教會學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論世的方法則教會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練習鞏固的環節則針對學生的基礎較差的現實,通過不斷的複習鞏固所學的知識。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領會到蘇軾寫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不足之處是背誦沒有當堂完成。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4

【設計思想】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作者被貶黃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觀月而生幻,問月而釋懷,抒發了“閒人”的幽情,表現了樂觀豁達的胸襟。教學中注重朗讀,着力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疏通課文,積累常用的文言詞句。

2.反覆朗讀之後能背誦全文。

3.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4.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藴。

【教學重點】

1.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2.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藴。

【教學難點】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藴。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月亮始終受到文人的青睞,一縷月光,勾起了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縷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傷感與寂寞。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蘇軾的頌月佳作《記承天寺夜遊》。

二、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1.聽課文錄音,記下疑難字詞的拼音並劃分好節奏。

2.生自讀課文兩至三遍,爭取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3.抽查一位學生朗讀全文,糾正錯誤的字音與節奏。

4.學生邊讀邊譯,記下不懂的詞句,以備討論。

5.全班同學開始質疑問難。

明確: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 “欣欣然張開了眼” 朱自清《春》 )

蓋竹柏影也: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蒲松齡《狼》)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林嗣懷《口技》 )

6.聽課文錄音,模仿讀課文兩遍。

7.經過剛才的練習,請同學們來讀一讀自己認為寫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讀賞析,體會作者心境

1.試着概括作者夜遊的過程。

可概括為:欲睡→起行→尋友→散步→賞景→抒懷。

2.作者在文章結句將前文敍事寫景的內容收攏到一個“閒”字上,同學們在作者夜遊的過程中能隨處感受到這個“閒”字嗎?

明確:

①被貶而閒,閒而早眠——元豐六年正是作者貶居黃州四年之際,作者當時孤寂困苦。

②閒而喜月——月色的親密探訪,立即喚起了作者的閒情雅興。

③閒而尋友——無與為樂,閒愁最苦。

④閒而賞月

⑤閒而抒懷

3.品讀“庭下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請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4.比較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下積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橫。

5.思考:“閒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清閒的人有閒情逸致的人

6.思考:課文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明確:樂觀豁達。

7.當堂背誦《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預習準備】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牀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為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再次朗讀。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户外?

2、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⑴叢中蛙鳴不斷。⑵村中狗吠雞鳴。⑶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為什麼?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説點什麼嗎?

2、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貶官謫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標籤: 承天寺 教學 夜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engtiansi/q2dd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