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記承天寺夜遊 >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翻譯及註釋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翻譯及註釋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古文。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原文、翻譯及註釋,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脱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户灑入屋內,(於是我)高興地起牀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着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於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閒的人罷了。

註釋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解:把繫着的東西解開。

3、欲:想要。

4、户:一説指堂屋的門,又一説指窗户,這裏指門。

5、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然,的樣子。

6、行:散步。

7、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人。者:的人。

8、遂:於是,就。

9、至:到。

10、尋:尋找。

11、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天寺。

12、寢:睡,卧。

13、相與步於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裏。

14、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裏形容月色如水般澄淨明亮的樣子。

16、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裏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17、交橫:交錯縱橫。

18、蓋:句首語氣詞,這裏可以譯為原來是。

19、也:是。

10、但少閒人:只是缺少清閒的人。但,只。

11、閒:清閒。

12、閒人:這裏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裏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閒,自稱閒人。

13、耳:語氣詞, 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拓展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古文。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以及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全文情感真摯,言簡義豐,起於當起,止於當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整體賞析

文章開頭在點明事件時間後,即寫月色,把月光寫得富有人情味。“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可以想見他這時交遊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裏,依然來拜訪他。這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悦和興奮。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是寫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寫出這一對朋友情懷相似,對方的“未寢”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為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短短三句,沒有寫一個月字,卻無處不是皎潔的月光。“積水空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卻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積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橫”是從松柏倒影來烘托。兩句之間,又有正面與側面描寫之分,為讀者描繪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境界。這個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這幾句寫月光,也是寫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個透明的夢。

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四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來並不顯得新穎,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進而寫清澄的水中交錯着藻荇的清影,觸類生髮,把隱喻又推進一層,使人感到撲朔迷離,水月莫辨。正當讀者恍惚迷惘之時,作者卻輕輕地點出:“蓋竹柏影也。”使讀者恍然大悟。一個“影”字不明寫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現。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幾句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後一句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閒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文章中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敍來。雖然沒有奇景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户”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語言精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毫無修飾,卻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彷彿觸手可及。接着,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

這“美”也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藴豐富。“閒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説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隻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也不願做一個“閒人”。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自我安慰罷了。

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engtiansi/8p3o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