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長恨歌 >

評析白居易《長恨歌》

評析白居易《長恨歌》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長篇敍事詩。此詩可分為三大段,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至“驚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為第一段,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生活、愛情效果,以及由此導致的荒政亂國和安史之亂的爆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評析白居易《長恨歌》,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評析白居易《長恨歌》

一篇《長恨》有風情!

白樂天 如是説。可見詩人的內心裏,實在給《長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

白樂天一生感時傷世,傳世之句多有力陳百姓之苦,苛政之弊,如“一吟悲一事”的《秦中吟 》,就是這樣一位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詩人,卻將一段宮闈畸戀寫得悽切婉轉,蕩氣迴腸,由此我想到了白居易自己的感情生活,原來他少年時曾與一民女湘靈相知相説,苦於家庭阻力不能結合,這種深深的痛苦寓於《長恨歌》的創作中,正是借詠史感懷自身的際遇。白居易雖然仕途坎坷,鬱鬱寡歡,甚至借佛道來麻木自己,尋找靈魂上的解脱,痛恨當時的朝政治腐朽朽,但我覺得,在這首詩裏,更多的是對愛情的歌頌,或者説對自己曾經情感的影射。

而另一方面,自古帝王不愛江山愛美人,聲色犬馬也像是他們的專利。於是一個王朝沒落的身影便隨着一個女人冤屈的腳步,向着一個終點,慢慢地走着。“紅顏禍水”便是一個絕好的理由,讓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國度走遠之時,給後人一個開脱的藉口。女人,只不過是一個悲劇的犧牲品,她們只是用自己的脂粉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去爭得一點點寵愛和一個男人的懷抱,而最終卻被賜死,這也告誡她們,在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的同時,也別忘記過度的開採帶來的後果。

最後的浪漫主義的筆,給我們一點點慰藉,也讓我在時間的端口,始終相信真正愛情的美麗。

《長恨歌》中的李、楊愛情故事,由於採用了民間的私誓情節,明皇、貴妃兩個形象也具有了普通男女的思想感情。人皆有情,君王也與普通人一樣有情,一樣為色所迷。所以,當《長恨歌》轉向描寫此種“色”、“情”時,便無法貫徹對唐明皇的批判,而變成對這位具有普通人性的多情男女的讚歎。詩中,“重色”已不再具有任何貶義,作者不過用他所知的宮廷生活營造出外在的環境,淡化其客觀效果並進行藝術處理,而將一個按照普通人的思想感情邏輯行動的唐明皇形象放人其中。當然,這也反映了男權社會中自然形成的男子中心觀念,而《長恨歌》中的楊貴妃形象則是一個在這種觀念支配下產生、同時又反映着男人們的複雜慾望心理的美婦形象。這一形象首先在描寫方式上與傳統和民間作品中的美婦形象接上了榫:與身份很俗但形象很高雅的琵琶女相反,貴妃的形象描寫反而採取了極俗的方式,一直寫到“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此處理,其實是在按照民間美婦作品的方式塑造楊貴紀這一形象,《長恨歌》的主題也就不期然而然地發生了變化。“女色禍國”實際上主要是封建史家的觀念,民間傳説中缺少這樣一種故事類型,例如妲己、褒姒的故事,便沒有一種民間流傳形式。相反,某些可能具有這種因素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中主題卻發生變化,女主人公並沒有被視為“禍水”,楊貴妃形象便是一個典型例子。民間作品中的美女形象,歷來都是人們所崇拜的對象,能以自己的聰敏智慧戰勝欺辱者,如《陌上桑》中的秦羅敷, 《羽林郎》中的酒家女,甚至《木蘭從軍》中的花木蘭等。楊貴妃的形象無法塑造成這樣,但民間傳説卻讓她成為蓬萊仙女,這等於完全免去了她應負的任何政治或道德責任。世代讀者對貴妃形象也頗有爭議,一種傾向滿懷憐惜熱愛之情,而一種傾向則要求追究她的政治責任,甚至遭到宋人的“理性”批評。而詩人在這一點上作出了最大膽的創造,實難能可貴。

與西方的女性讚歌相比,中國人對女性美的讚歎受到封建倫理觀的更多束縛,被制欲説教所抑制,被“禍水”的歷史觀所抵銷,被母性形象或無鹽之類的醜婦形象所遮蓋。但儘管如此,從《神女賦 》、《洛神賦 》到才子佳人小説,女性美的描寫仍是文學的最重要主題。對女性美的崇拜,與歧視、憎恨、恐懼女性的觀念混合在一起,成為封建文化最奇異的景觀之一。白居易在一個將這種種觀念最觸目地集中於一身的女性人物身上,在語言文字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和倫理觀念所許可的範圍內,使女性美獲得了最完美的表現。與它相比,《神女賦》《洛神賦》的語言過深、過曲,而小説白描語言則過褻、過露。這個語言運用的度的掌握,反映出作者對有關女性的崇拜、佔有、恐懼等多種心理因素所做的適當控制。《長恨歌》用直觀的描寫使貴紀形象世俗化,造成“近褻”的效果,但又通過馬嵬之死使她的命運悲劇化,通過相思、尋仙等情節使她純情化、崇高化。白居易善於運用此種描寫,使它與悲劇化、崇高化的主題構成適當的張力。與宋詞直至明清小説中更為世俗化、肉體化的女性描寫相比,《長恨歌》帶有神話色彩的處理方式,在對女性美的歌贊中保留了更多的對女性的尊重。

《長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亂歷史事件,或許可以寫成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但他卻選擇了另外的主題,這源於詩人儒家知識分子的`政治立場。其道德主題並不體現在直接的政治批評中,而是從更一般意義上來規範人們的倫理關係和社會行為,感情主題與歷史(道德)主題交織在一起。應該説白居易在此問題上並沒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説,他對道德問題的看法比較單純:禮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慾也應有適當宣泄。

白居易《長恨歌》評價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敍事、寫景、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敍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

一、詩歌內容簡析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到“盡日君王看不足”,主要描寫了李隆基與楊玉環的相識、享樂及玉環的貌美、得寵。

(一)兩人相識

作品中兩人是這樣相識的,“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即楊玉環到了該出嫁的年齡,然後通過選秀,被李隆基看中。實則兩人是這樣認識的嗎?楊貴妃本是蜀州司户楊玄琰的女兒,小名玉環,自幼由叔叔養大。開元二十三年,被封為唐玄宗之子壽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上後,先出家為道,號太真,至天寶四年納宮中,冊封為貴妃,受到玄宗的極度寵愛。李商隱的《龍池》詩:“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最後兩句寫夜半後,宴罷歸來,宮中的銅壺滴漏聲綿綿不絕,心中無事的薛王痛飲後早已睡去,而壽王卻徹夜難眠,一個“醒”字非常警策,可見其當時的痛苦情狀。所以作者所寫與史實是不符的,完全是出於政治的避諱。

(二)貴妃貌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採用誇張、對比的寫作手法,集中描寫了貴妃之貌美。無論是白居易的描述,還是其他文人的描述,貴妃的貌美都是比較抽象的。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豔;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但整體看,貴妃貌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豐豔”之美,宋代人在《楊太真外傳》書中介紹,玉環與玄宗翻書,翻到《趙飛燕外傳》,説漢成帝給趙飛燕造了避風台,玄宗説:“爾則任吹多少”;二是貴妃的皮膚特別白皙,作品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即是描寫語句。五代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貴妃每有汗出,細膩而多香,或試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

(三)貴妃受寵

首先是自己受寵,“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其實,貴妃與皇帝也是常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有磕磕絆絆的時候。史書記載貴妃與玄宗有兩次比較大的感情矛盾。第一次是天寶五載,貴妃因“妒悍不遜”,被玄宗趕回了孃家,後因高力士建議,玄宗接回,貴妃“伏地謝罪”,二人合好,從此“後宮莫得進矣”;第二次是天寶九年,因貴妃“復忤旨”,後來貴妃送給玄宗“一縷青絲”,從此玄宗對貴妃“寵待欲深”。其次是兄弟姐妹沾光。“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户”,楊玉環兄弟姊妹全都因她得以分封,家庭顯赫,讓人羨慕。楊玉環冊封為貴妃後,玄宗又追封其父為太尉、齊國公,其叔為光祿卿,堂兄弟楊17官鴻臚卿,楊17為侍御史,楊釗賜名國忠,封魏國公,丞相;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

(四)奢靡享樂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金屋粧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等句,反覆渲染玄宗得貴妃以後,如何縱慾行樂,如何沉湎於歌舞酒色之中,即玄宗的迷色誤國。事實上,玄宗與貴妃在華清池沐浴之場景確實是比較奢華的,温泉沐浴是有等級差別的,第一級別是御湯―九龍湯、蓮花湯,皇帝專用,第二級別是貴妃湯―海棠湯,楊貴妃專用,第三級別是太子湯,第四級別是公共温泉。雖然,玄宗與貴妃過着歌舞昇平的奢華生活,但二人在藝術創作方面卻是志同道合之人。據唐人著錄的《開天傳信記》記載,天寶年間,玄宗上朝聽政捂肚子,高力士問其原因,皇帝説昨晚夢見一曲子,沒來得及記下,笛子放在肚子處,剛才是一邊聽政,一邊按笛眼,把這首曲子記下來。玄宗還選樂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子弟”。貴妃則在舞蹈方面造詣極高,她將《霓裳羽衣曲》變為了舞曲,進行領舞。根據唐99李浚《鬆窗錄》的記載,當李白將《清平調詞三首》獻給皇帝的時候,貴妃則“持玻璃七寶盞,酌西涼州蒲桃酒,笑領歌,意甚厚”;而玄宗則“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

從“漁陽鼙鼓動地來”至“夜雨聞鈴腸斷聲”,敍述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出逃,馬嵬縊妃事件,玄宗與貴妃在馬嵬驛生離死別的場面。“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到馬嵬驛時,禁軍將士不滿情緒高漲,將領陳玄禮代表將士請誅楊貴妃,玄宗無法,只好賜楊貴妃死。“黃埃散漫風蕭索”,“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通過環境的描寫,寫出了玄宗在西南行軍的路上及在蜀地時痛苦的心情。

自“天旋地轉回龍馭”至“魂魄不曾來入夢”,書寫李隆基對楊貴妃的思念。

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裏揪心的“恨”,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羣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芙蓉如面柳如眉”的睹物思人及“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少”的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迴腸蕩氣。另外,從“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語句中,一方面説明玄宗對貴妃的思念至極、度日如年,一方面也側面反映出玄宗晚年孤獨的生活。

自“臨邛道士鴻都客”至結尾,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行動寫人,寫出了貴妃內心的焦急與迫切;“雲鬢半偏新睡覺”,“風吹仙袂飄飄舉”,“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描寫見情,描寫楊貴妃的外在形態,展示其內心情感;最後當道士即將離開的時候,貴妃“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最後感覺還不能表達自己對玄宗的思念,又將“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重重誓詞:“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一同寄去,敍事見情,把楊貴妃不念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詩歌的末尾,用“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迴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二、對李隆基、楊貴妃的歷史評價

(一)李隆基

縱觀歷史,由於李隆基晚年的荒淫、迷色,導致唐朝由盛轉衰,但對一個人物的評價要一分為二。首先,李隆基是一個有為的皇帝。他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還克己復禮,重用賢相,虛心納諫,崇尚節儉,“焚後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樂而出宮嬪,明其教也”。其次,李隆基的時代是一個富裕時代。杜甫《憶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最後,李隆基時代還是一個向上的時代。《舊唐書17q玄宗本紀》記載,“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但到了天寶時期,尤其是晚年,除任相失誤,拒絕納諫外,自己也變得驕奢淫逸起來。元稹《上陽白髮人》:“天寶年間花鳥使,撩花狎鳥含春思。滿懷墨敕求嬪御,走上高樓半酣醉。”加之唐代節度使制度,軍事重心外重內輕,使得唐朝由盛轉衰。

(二)楊貴妃

楊貴妃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她對政事不關心,也不幹政,否定“紅顏禍水”説。她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自己沒有選擇幸福的權利,只不過是皇家王權的禮物和玩弄品,天生麗質不是自己的錯,然而卻是釀成悲劇的開端。本來與壽王李瑁是郎才女貌的一對,但卻被玄宗看上,再到後來的馬嵬縊死,都是自己無法改變的,真所謂“紅顏薄命”。正如晚唐詩人羅隱《帝幸蜀》詩評價:“馬嵬煙柳正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

總之,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敍事、寫景、抒情相結合,敍事有致,張弛自如;抒情深摯,纏綿細膩;語言優美明麗,自然流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anghenge/zwn7k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