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讀《邊城》有感【薦】

讀《邊城》有感【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邊城》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邊城》有感【薦】

讀《邊城》有感1

“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

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温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讀《邊城》有感2

讀了《邊城》,不知是喜還是悲。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若加個結尾,又似乎是狗尾續貂,毫無意義。

人生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儼然成了悲劇,這大概是帶了時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劇,她是畸形戀情的產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繼死去,這成了翠翠人生悲劇的基礎。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不是悲劇的產生,而是悲劇的永恆。翠翠平安地度過了人生開端的十幾年,然而一連串的人和事觸動了翠翠敏感的心,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的心。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三角戀結成一個結捆住了翠翠。但這個結實際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懸崖,讓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樂。不久,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折斷了,翠翠的命運已無法穩定。

她像墜入深淵,天保遇險喪命,外祖父的離世,儺送的出走,點動成線,悲劇似乎具有了延續性。沈從文先生也許心裏也不好受,給了故事一個幻想。雖然是這樣,悲劇的慣性仍然衝擊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着儺送再也沒有回來。然而看慣喜劇的我又不忍而想着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讓人同時產生兩種情感,這大概就是《邊城》的魅力。

我喜歡《邊城》,但我更喜歡書中的邊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個淳樸的世界裏生活,何嘗不是一件樂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也飛速發展,邊陲小城無法容納那樣淳樸的民風,再也無法成為邊城了。我無法再接受一個只在空間上是邊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進象牙塔裏,躲進《邊城》,享受人生難得的安靜。可是為了生存,我又無法逃避現實中的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一空間某一時間,有一個邊城,能容納人的多餘情感。只有在書中,只有在心中。

讀《邊城》,讓我放棄一切複雜的人際關係、一切繁雜的考慮推理,享受那份獨特的淳樸。

讀《邊城》有感3

初讀《邊城》,還是在初中那會兒,由於一個偶然的契機,我有幸得以在07年寒假隨家人去到那個民風淳樸的湘西小鎮。初聞沈從文先生的名字也是那個時候,竟而知道了《邊城》,知道了鳳凰,知道了翠翠和那段與她有關的青澀愛情

當我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小説時,就被封頁上邊城特有的湘西風韻所深深打動着,心想着原來這就是我即將踏上的旅途。就這樣,懷着一份美好的憧憬走遍了鳳凰。不知道是否因為這種先入為主的人文情懷的沁潤,抑或是湘西秀美的邊城小鎮的景緻之美實在讓人難以抗拒,我對邊城的印象依舊是清晰的秀麗,時至今日,我彷佛仍能夠想象到煙雨朦朧的小巷裏,雨滴淅淅瀝瀝打落石板的輕脆;餘輝斜照的渡河邊,年老的風車靜聽時光裏細水的長流。守着這樣的澄澈純靜,人性也會變得美好善良,難怪沈先生筆下的《邊城》給人的感覺亦是如此細膩真實。

是的,小説給人的感覺就像一篇散文。閲讀小説的感受,就像品味一杯回味清醇香甜的美酒,讓人從頭到腳都散發着那麼一股醉人的氣息。沈先生的筆觸如玉的温柔,感情充沛而濃郁,不矯飾,不冷漠,就是以一種有温度的口吻把故事娓娓道來。開始兩章的環境設計就美得讓人不忍錯過任何一小段,“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蓬船。”每每讀到這樣的文字,腦海中就會不停地編織邊城的環境,一面編織,一面想象,想象有關那裏的一切人和事。

在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裏,似乎不能指責誰是誰非,更多的悲劇,源於善良樸實的湘西人民在“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讀完《邊城》,會有一種淡淡憂傷的氣味縈繞,“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不知道儺送的回與不回,這個等待的結局,有心的留白,作者留給讀者的,關於團聚或離散的思索,似乎在每個人心裏都會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正如沈先生最後寫道的:“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媽媽一點懷古的幽情,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邊城》也許就是這樣一部小説,它以湘西的美麗風貌為背景描寫了一段純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沈先生用純簡的筆觸,直達人心的句子,平靜温婉的描述,觸及着不單單是讀者的感觀,更觸及到了讀者心中最敏感温柔的地方。

讀《邊城》有感4

那是一個湘西邊城內的故事,一座城,一條舟,一次黃狗,一羣人,好幾年……

入眼,是一條陋簡的舟,在清幽乾淨的江面緩緩駛着,老翁的銀髮在日光下的閃着光,手裏動作不停,有力的撐着、划着杆。船上是個俊俏的女孩,望着天,眼裏有光,有云。邊上是一隻亂竄的黃狗。這就是一個家庭了,同時也是《邊城》中的人物主線。或許是批判黑暗社會、抨擊人性類的作品讀多了,《邊城》倒顯得像是餐桌上一堆雞雞鴨魚肉中的青菜小粥,不是寡然無味,而是別有風味。

沈從文先生在書中選擇先對過邊城人文景物的描寫,無論是景、地理位置,還是質樸的民風,都刻畫得深入人心,使我在心中暗歎:邊城真是個地傑人靈的好地方。

大概是因為邊城那淳樸的風氣,以至於那故事也沾染了些。沒有波濤洶湧,邊城裏的江河一直都是細水長流。

故事前段是渡船老翁和孫女翠翠的日常生活,平淡卻也有趣得緊。讓人不自覺青靜下心來,偶爾透出,一絲愉悦。很舒服。後段是圍繞翠翠的婚嫁展開的。倒也不復雜,也就是兩兄弟都喜歡上了一個女人。

大概是因為和老翁有着莫名的擔心,因此我也是偏向於翠翠和大佬在一起的,但翠翠喜的是二佬。以至於讀着時不免帶着愁思,生怕她像《雷雨》中的四鳳一般,走了老一輩的路。

一路看下來,整個作品是極好的,上下繞着一股暖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暗來箭明槍,正如“洗淨塵埃的田園”。

沈從文先生曾在舊題記中説這本書是寫給“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無從接近學校,置身於文學批評外的人”,雖説我是從文先生口中無法讀懂這本書的一類人,但我會多讀幾遍,再參透多些的。

望能多次品讀後,能為城中一磚,江中一水。

讀《邊城》有感5

捧讀沈從文的《邊城》一書鯨的自述,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因繞於心。恍然間,似來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淘寶大學。作家以誠摯的情感夜遊世博園,精美的語言,詩意的情感,把我們帶進與現實世界完整不同的唯美時空裏,讓我們沉醉於一曲清爽悠遠的牧歌聲中。在產業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小説沒有波折龐雜的情節:翠翠在蔓延葱鬱的山林中不知不覺的長到了十五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渡船、如今心中竟湧出了“薄薄的悲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艾萊依羽絨服,點染這清風白月浸透着流水潺潺。青春的夢如一般晶瑩剔透的玻璃球……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安靜古樸的湘西鄉間風景,展示出小説人物與自然的協調關係:近似原始單純生涯,渾厚自然的民風耐克鞋,仁慈渾厚的'天性,與那仁慈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脆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想畫、更像音樂的夢境……我要説最榮幸的人是《邊城》的讀者,由於這些人在心底存了一個夢,他駐留在湘西的一個邊城……

讀《邊城》有感6

"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這便是《邊城》裏的湘西,這便是湘西的山和水,清爽爽,秀幽幽。

《邊城》是一幅清新、自然、秀麗的鄉土山水畫。山水唯美,鄉土中孕生的故事純粹。然而它最不缺的便是瀰漫始終的悲涼氣氛,悠悠散發於美得如夢如幻的湘西世界。

故事以兩個青年的愛情為主線,貫穿了沅水邊小城茶峒裏的種種人事和自然。沒有刻意的精雕細琢,文字淡雅而釋然,卻在字裏行間映射出了湘西柔美而濕潤的景色,那是傳統價值尚存,人與人之間保持着恰當好處的距離,純粹的近乎完美。然,悲劇便是將美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於是沈從文用極美的文筆寫下了一個極大的悲哀。所以能讓翠翠夢中漂浮起來的歌聲在那一夜之後再也沒有響起,大佬落入漩渦後再也沒有回來,二佬下了桃園踏上了一條不知歸期的路,爺爺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鬱郁離開人世,藏在翠翠心頭的愛終究只是陷入了也許永遠沒有盡頭的等待——"也許那個人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小山城裏眾人的悲劇在於他們是自然的,他們只能有一種自然的符合人性的人生髮展模式。因為愛而導致的自然與人的衝突的命運悲劇,有一種淡然而深刻的悲劇美。"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倘若這黃昏不美也罷,可偏偏由於它是美的,卻已是黃昏,稍縱即逝。

"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藴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在沈從文讚美故土清新的人事、自然時,就已包容着他獨特的悲劇意藴,傳達出這位湘西之子對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最本真的審美和藝術關照。簡樸的受偶然的命運支配的人生形式儘管帶有悲劇性,但仍不失為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美與悲的交融纏綿展現的是更深刻的人生,恰似我們的生活,總有一些美好的瞬間,也有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但正是由於這種不完美,才顯示出生活本身的美好。熱愛生活,積極對待生命中的美,也用樂觀的心態看待遺憾,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讀《邊城》有感7

夕陽緩落,染紅了清澈的江水,景色勾情,扣動着多情的心絃。

守在渡船裏,你仰望着夜空的繁星點點,卧在草坪上,你傾聽者大自然的吟唱。那在夢中浮起過無數次的山歌,而今已停息,當黎明佔據了黑夜,時光也在不經意的流走,翠翠,你還在等待什麼?

在風雨中,相依為命的親人走了,在歡樂與濃情中,為你唱山歌的男孩也走了,孤單的你卻在時光的變換與情感的期待中煎熬。春天,花兒漫山,鳥兒雙飛,萬物欣欣向榮,而你的心卻無法復甦。秋天,雁羣南飛,落葉歸根,而你的歸宿又在哪兒,哪兒才是你心靈的依靠。冬天,雪花紛飛,萬物凋零,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待的人也會到了吧。。。。

梁祝生死相依,福禍與共,是因為他們曾經一起度過難忘的時光,有着矢志不渝的愛情誓言。而你呢,沒有海誓也沒有山盟,只有純真懵懂的情感,只有天籟般的山歌,你卻如此的堅守,此般無怨無悔的付出。

讀《邊城》有感8

有人説:夕陽是美麗的,瀑布是壯麗的,彩虹是絢麗的,而人生的風景是至善至美的。夕陽的美麗是人生的盡頭,瀑布的美麗是人生的號角,彩虹的美麗是人生的希望。那淡淡的憂愁,那淺淺美麗是朦朧的幸福。

天邊是映紅的雲彩,太陽失去了激情,只乏力地照着連綿的山,它終究會落下,空着來,精着去,留下的,也只剩那緑草的見證。是啊,夕陽是唯美的,但也是悽美的。夕陽過後是黑色的天地,黑暗的籠罩。美麗的背後是無盡的付出,那老船伕便是最好的例證。平庸的度過一生,他那原始、純樸、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是那樣可貴,沒有都市大街的汽笛聲和喧囂聲,有的,只是那無盡的水聲,拉船聲,堅守着自己的崗位,他也曾似太陽般大放光彩,可夕陽時期的他,在雷雨夜靜靜地走了,沒有絲毫的反抗,也只能乏力的順從。或許,夕陽留下了的是些許的憂傷,而老船伕留下的,只是翠翠那無盡的哀傷。

那淺淺的紅日,不再刺眼,那是自然的光彩。沒有高樓大廈,只與那温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裏精密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優美意境。可帶來的,仍是那絲絲的憂愁,那份平凡寧靜那難以抹去和淡淡淒涼是如此的吻和,那亦是翠翠,這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聽着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淒涼”,翠翠心中湧出的茫然無依、説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和保持在自然渾樸中的朦朧、混沌的感覺,就似夕陽帶來大地的感覺,那是份憂愁的美。

曾經的我們,一度感歎瀑布的壯觀宏偉,卻忽略了那瀑布的上游也只是條靜靜流淌的河水,我們能注視着孤苦無依的翠翠,我只幽幽地划着船,將沒有焦點的眼睛投向遠方。“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那會是永遠的等待嗎?我們無從可知,只是這和諧理想境界的平凡,也似那流淌的河水,悄無聲息。可是流水形成了瀑布,寧靜的生活還會在命運的變數下翻起浪花嗎?翠翠的命運,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

瀑布,是自然傑作。在這種自然的氣勢之下,藏着的,卻不僅有瀑布。細緻,然而絕不瑣碎;真實,然而絕不教訓;風韻,然而絕不弄姿;美麗,然而絕不做作。這不是一個大東西,然而只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這就是《邊城》,一個藝術家的心力。那種流動的旋侓,優美的意境和瀰漫的情愫。流連在簡單的言語中,這份令人憂愁的美麗也化身其中。

水流有力的衝擊着石頭,那麼,是他將翠翠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嗎?或許,是吧。翠翠與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就像那瀑布,還未舒展酒杯重重的甩在巖石上,留下的,只是無助與無奈的悲傷。那淺淺的憂傷,是最親近的人相繼離開,只是條老狗和翠翠那淡淡的憂傷。

彩虹,只是虛幻的存在。那時的我們,嚮往着七彩的天橋,長大後才明白,那只是個美麗的錯誤,僅僅是光的折射,絢麗的色彩不復存在,原來美麗也是會變味的。翠翠的幸福,也只是初始的,就像我們對待彩虹的快樂,也只駐留在那繽紛的色彩上,明白了原理,也就失去了那份幸福。那本應令人倍感幸福的美麗,給人的,只是如絲般綿長的憂愁。這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豈是簡單的美麗二字。

雨過虹現,“電光從屋脊上掠過時,接着就是訇的一個炸雷”雷雨路過,帶走了那船伕,帶走了翠翠的無知無慾,經歷了風雨人會長大,可是,風雨過後,是否會有彩虹的出現?她的儺送,是否會出現?她那份簡單卻不易得到的幸福,是否也會變味?

彩虹,即使沒有雨水的沖刷也能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可以自己製作彩虹,但那單純的幸福,也就不復存在。風雨中,我們明白,擁有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我們一直都是幸福的,那麼,風雨後的彩虹,除了絢麗還有希望,那份失而復得的幸福,我們能夠擁有她,能嗎?

咖啡的美好,在於苦澀之後濃濃的香甜;生活的美好,在於風雨之後淡淡的幸福;憂愁的美好,在於它並不完美。“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的”,那些許的期待,那些許的瑕疪,過完那短暫的一生,翠翠守候她渡船,我們守候專屬的憂愁。憂愁的,亦是美麗的。

讀《邊城》有感9

沒有槳舵

沒有漂亮的白帆

只有牽起兩岸的一根繩纜

那是一葦古老的渡船

它曾搖曳出滿山的清翠

迷失於月下的山嵐

它曾傾聽過隔岸的山歌

醉心於溪流的潺湲

它總是迎接親切或焦急的呼喚

滿載一船樸拙的鄉音

還有山客滿擔子的交談

它總忘不了送上免費的茶葉

還有滿荷包的夠勁的旱煙

它曾微笑吊腳樓的銜水依山

滿意於端午節鑼鼓的吶喊

它曾頷首河街人自發的解紛排難

擔心着失意人的獨上險灘

它不知道

等閒平地會起波瀾

一夜雷雨

不見了那隻古老的渡船

還有溪邊那叢油綠的幽蘭

只剩下

亂紛紛巨石鋪在河灘

人們説

可以做磨盤還有石碾

多年後的今天

人們又想起那葦渡船

於是又有仿造的這隻

毫不寂寞的躺在岸邊

夕陽古渡

不時傳來陌生的杜鵑

讀《邊城》有感10

《邊城》這個名字很美,城裏始終充實着一種安寧樸素純粹的味道,而且我更願意把“邊”理解成這座城市的安分樂生,而不是偏僻。

沒有起伏跌宕的情節,連對愛情的表達也只是剛剛萌芽,頂多是驚鴻一瞥了。“驚鴻”也談不上,一切都顯得過於平淡了。溪邊白色小塔,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一段無關痛癢,無關風雪的故事。日升小船開渡,西沉小船收渡。沉澱着積了厚厚一層的也許並非滄桑的歲月。

因為課文是節選,我並不想説這所有故事所帶來的憂傷結束。在課文裏表現着一種純真,一種忠誠,一種難以表達的平靜,以及透露着些許的情犢初開。在翠翠每一聲“爺爺”裏,在大黃狗的跟隨裏,在好似表框着的風景裏,在翠翠心裏。

好像這一切鬥魚當前腐爛的現實相為悖着,作者更願意表達的是對美好人生的憧憬還是懷疑呢?總之課文裏明麗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籠罩着一層蔣暮。只是這份無法言喻的內心裏始終有着永不褪色的真實。

是有這麼一句話的“一切絢爛之極又歸於平淡了”。大概與《邊城》有着同樣的感受吧。

讀《邊城》有感11

早就開始讀《邊城》,或許是因為作者吧,鳳凰城的一山一水養育出來的文學家——沈從文。

沈從文從來沒有接受過什麼高等教育,僅僅是小學畢業,然後便入伍,隨軍外出,1922年,沈從文脱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卻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最終只能在北京大學旁聽,後來一邊打工,一邊勤奮寫作。1924年,沈從文迎來命運的轉機,他的作品陸續發表。四年後,他遷居上海,創辦紅黑雜誌,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在社會上也漸漸有了令人羨慕的地位。

兩年前就讀過一遍《邊城》,那時只是出於對作者的喜愛加上評價甚好。把它當做一本許多人推薦的名著來讀,讀過後也並沒有留下太多印象。去年去了一趟鳳凰古城,真真切切地感受了那兒的風土人情,突然有了再讀一遍的慾望。現在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沈從文五十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時間輾轉於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養了兩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從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説、散文,大都與水有關。這本也不例外小説敍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淒涼”。在文中,沈從文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它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作者在為我們描繪着人與自然相處得融洽、優美和諧的同時,卻不難體會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傷。那艘渡船似乎成為了爺爺和翠翠的一種寄託,誓死也不願棄離的寄託。除了湘西人民純樸的生活,和自然的美景,文章更多的是講述了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翠翠與二老初次見面就產生了朦朧的情愫,可害羞的翠翠一直小心翼翼的收藏者這一份情愫,表現出來的大多是沉默,即使是最親的爺爺也未曾透露。然而,大老對翠翠又是那般痴愛,多次請人説媒,翠翠在惶恐之中已有了自己的心思,卻不願向任何人傾訴。作者將翠翠這朦朧、混沌的感覺保持在淳樸的自然中,以樸素而詩意的筆觸輕輕點染,翠翠對生活的期待,她孤獨的心靈,純樸的心境都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現。其實無論天保還是儺送,他們的愛情都是自然純潔的,再互相表明態度後,他們打算公平競爭。但是二老悠揚的可以使靈魂漂浮起來去摘到虎耳草的歌聲顯然更佔優勢。不想天降橫禍,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後來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她才楊馬兵口中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苦澀不堪。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疑,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會······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翠翠與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的幸福夢幻擊碎。當我們隔着靜靜流淌的河水,注視着孤苦無依的翠翠時,我們不禁擔憂,翠翠的命運,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讀《邊城》有感12

風輕輕撩開霧氣,生怕驚動了霧氣裏沉睡的小城,靜謐安逸地躺在青山綠水中,彷彿千百年未曾走過的寂寞。有山有水的地方,定會有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就象從這小城流過的小溪,潺潺不絕。只是在這,它們乾淨得猶如藍天下的白雲,沒有驚心動魄的生死劫難,難捨難分的柔腸滿懷,只是一個關於等待的故事,滴滴的叫人心疼。

語言詩化,意境優美,且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

女主人公叫翠翠,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生長在自然便有着山水給予她的天真、純潔,像一朵野百合期待她的春天。而當春天到了,她卻錯過,錯過一個使她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用最傳統的浪漫描繪彼此目光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歌聲讓翠翠做了個頂美頂甜的夢,而一切又只能是夢,夢醒了,大老死了,二老走了,爺爺不在了,祭壇的白塔修好了,而月下依舊是條渡船載着酸酸的日子,慢慢前行着……

茶峒的美好在於它的一塵不染,當外面的世界充斥着戰爭的陰霾,而這兒依舊是青山碧水,與世無爭,所以當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爭掙扎中的情形,似乎就從不曾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他們純樸、善良、熱心、真摯。端午日的熱鬧是一種無法言表的震撼,勝過任何一場音樂會,任何一部電影,是自然孕育下的人性真情一面的流露。而翠翠和二老的初次相遇便在這樣的日子,不知二老走後,每到端午時節,她會不會想到傍晚河邊發生的故事?

小城的與世隔絕雖阻絕了外面世界的干擾,卻也帶來了她的封閉與落後,涉及物質和思想。而更多的遺憾則是人們思想上的保守。翠翠喜歡二老,卻不敢表達,無法大膽地去愛,去追求,以至於給二老的是一種若即若離,無法緊緊把握的感情。每一次的錯過,都埋進了以後的悲劇,與其説兩人的愛情悲劇是大老的死、爺爺的猶豫不絕造成的,我想不如把他們放進這個環境裏,於是更多的是自然給予的結局,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何嘗又不是太過美好燦爛下的無可把握的悲哀。就像看着太陽升起時,卻無法留駐一片純白的悵然落寞,於是,便奢望兩片雲會有交集的時候,再化做雨雪,再有一個故事,但也許這個人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是永遠的等待,等待他的歌聲,等待故事的結局……

那是世間最美的風景,只是少了看風景的人。

讀《邊城》有感13

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朦朧羞澀的愛意在翠翠心底悄然滋生。

在讀這本書時,我曾經想過:如果沒有那次端午的龍舟賽,翠翠就不會愛上儺宋;如果沒有月夜的歌聲,天保就不會死亡,儺宋就不會在愛情與親情中煎熬,爺爺也不會傷心孤獨地死去……但這終歸是假想,翠翠與儺宋的愛情終歸是悲哀的。

這一樁樁事都發生在邊城這個明媚秀麗的地方。溪邊的碾坊、水車、河上的方頭渡船,攀渡的纜繩,河岸的白塔,青崖,黃狗,山上的翠竹、叢林、鳥語,甚至自然中的霧靄風雪都被作者寫得美不勝收,它們是邊城的亮點,構成了邊城的温馨、祥和。我覺得大概也只有這麼個世外桃源才會有着那麼天真善良,那麼水靈靈的翠翠。

在讀到翠翠的母親與父親間的愛情時,我感動於這種美好的悲劇,母親的殉情是她對於愛情的忠貞的體現。而翠翠與儺宋之間延續了這種悲劇,儺宋困在了親情與愛情之間,他難以抉擇只好下了桃源,我從中體味出了愛情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作者在最後加上了這麼一句富有朦朧色彩的話語。給了我們很大的遐想。我的內心自然是希望這個人明天回來,回來打開心結,回來與執着等待着的翠翠相愛團聚,回來築就一段愛的佳話。但願這是一個以喜劇收場的愛情故事。

恍惚間,我好似被作者以秀麗清新的筆調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中,陶醉於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聲中,感動於這段悽美的悲劇之愛,心中卻湧出了淡淡的淒涼。

寧靜古樸的邊城,和諧的人兒與自然,原始簡單的生活,善良純厚的本性,這是作者對理想美的追求,對人情美、人性美的嚮往。儘管這種理想化的人性與現實有着距離,但我相信它們,追尋它們,渴望它們。

這是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這是一曲愛情的絕響,令人回味悠長。

讀《邊城》有感14

黑色是最徹底的奢華,白色是最耀眼的絢爛……

當這本書出現在我的視線裏開始,我不禁好奇,是什麼情節,什麼內容令博覽羣書的語文老師有窒息的感覺。直到看完書的最後一頁,被那個悽美的愛情故事所打動。窒息,那抹憂傷的愛情《邊城》裏有一種美麗悽美的樂音。借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悲劇彈奏出來令人回味。

在湘西那個小小的山城茶峒,一切都是白色的。白色的翠翠,白色的儺送,白色的天保,白色的爺爺,白色的天空,白色的世界……那個像小野獸一般活潑可愛的女孩,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在凡間駐留。白色的世界裏有情竇初開的心靈擦出的黑色。

白色的開始,黑色的結束,白色的綻放,黑色的凋零。白色在一切世界的污染中,總會漸漸地轉變為黑色。

故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不是美麗動人的翠翠,也不是善良正直的儺送,而是那最後得不到翠翠芳心而為情而逝的天保。身為兄長的他沒有強行與弟弟搶心愛的女孩,沒有按照當地規矩來一次拔刀相對的拼死搏鬥。他用犧牲自己的愛情去成全弟弟的幸福。最終,他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逝……

結局是令人心痛的,結局是令人放不下的。也就是老師口中的“窒息”。

白色的邊城上空開始漂浮着那抹黑色的憂傷。那個人沒有回來,可能永遠回不來,可能明天回來……

人們以為沒有愛的邊城裏,有了白色的愛,等到那個人走了,白色的愛變成了黑色。那是白色與黑色的距離。

讀《邊城》有感15

這是一個夢,是沈從文在都市裏的夢,夢幻這邊城的寧靜,安詳。哪裏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沒有都市裏冰冷的現代科技的氣息,有的,只是一羣淳樸的人。

邊城淳樸,淳樸到不用日曆來記錄時間的流逝,而靠莊稼的成熟,民間的節日,人們的紀念日。而翠翠,就是隨着一年一度的端陽節成長,蜕變。她的感情隨着龍舟的飄蕩而成熟,在湘西的山水滋養下,她如山,堅強,如水,温婉,在湘西的小城裏,她像一隻百靈鳥,穿梭在白河的水上,她的情竇也在這裏初開。她淳樸,然她的淳樸卻讓她膽小,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達愛慕。一切因善而起,因善而終,總也躲不過那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初讀時,我以為這是一個完美的鄉野愛情故事,卻沒想到她的悽婉,沈從文殘忍的剝去了這份愛情裏的美,卻用這份不完美的愛情成就了《邊城》的完美。

一切的悽美讓人心痛,我不知二老的歌是怎樣的,但兩情相悦卻未能善終讓人不忍。我只記得儺送説的那句: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條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現在決定要碾坊吧。説的那麼淡,那麼冷。

不勇敢,是最大的遺憾,有些事,要説出才會有結果。翠翠得愛情在百白河上生,在白河上滅,她的命運,就如同一片在波濤上的羽毛,本以為靠岸時會有温暖,但卻在到岸時零落,母親的悲慘命運烙印在了她的身上,這彷彿是一種必然。

我以為,所謂的“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不過是一句安慰罷了,若有情人不成眷屬,剩下的便不是情,是淚。

等待不是悲劇,翠翠至少還有期盼,這樣的結局,終究不是完全的破滅。

標籤: 邊城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xz32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