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薦】讀邊城有感

【薦】讀邊城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邊城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薦】讀邊城有感

讀邊城有感1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

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為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為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為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為心中的憂愁而死。

儺送二老愛着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為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着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為彼此的誤會交織着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讀邊城有感2

看完《邊城》,不知道是開心還是難過。故事看似還會繼續,但如果加上一個結尾,狗跟着貂似乎就沒什麼意義了。

人生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成了悲劇,很可能具有時代和地域的特徵。崔璀出生時是個悲劇。她是變態愛情的產物。不久,崔璀的父母相繼去世,這成為崔璀人生悲劇的基礎。悲劇之所以成為悲劇,不是悲劇的出現,而是悲劇的永恆。崔璀安然度過了她生命的前十年,但是一系列的人和事觸動了崔璀敏感的心,一顆充滿愛的小女孩的心。一段簡單而複雜的三角戀把崔璀綁成了一個結。但是這個結實際上拉着崔璀,在她面前有一個懸崖,這樣她就可以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很快,三角形的一邊破裂了,崔璀的命運不穩定。像是在深淵裏翻滾,天寶遇難,祖父去世,諾送走,悲劇彷彿有了延續。沈從文老師可能也覺得不好,給故事一個幻想。即便如此,悲劇的慣性還是衝擊着我的內心,讓我懷疑諾再也沒有回來。但是,當我習慣了喜劇,我就不忍心去想情侶結婚。這讓人同時產生兩種情緒,大概就是《邊城》的魅力吧。

我喜歡《邊城》,但更喜歡書裏的邊城。如果人能活在簡單的世界裏,那就不是一種樂趣。隨着信息技術和社會的快速發展,邊境城鎮已經不能容納如此簡單的民俗,也不能再成為邊境城鎮。我無法接受一個在空間上只是邊境小鎮的地方,只能躲在象牙塔裏,躲在《邊城》裏,享受人生難得的寧靜。然而,為了生存,我無法逃離現實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個時間某個空間有一個邊城,可以容納人們多餘的情緒。只在書裏,只在心裏。

閲讀《邊城》,讓我放棄一切複雜的人際關係,一切複雜的考慮和推理,享受那獨一無二的簡單。

讀邊城有感3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説,就再難澄清,再難説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説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痴痴盼想。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説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讀邊城有感4

翠綠色的山,清亮的溪水。創造着茶峒小鎮一班結實而又質樸的人。那邊的山,那邊的水,那邊的人她們惺惺相惜,過着平平淡淡而又閒適的生活。

生活正井然有序地開展着,擺渡的仍然往返於河岸中間,玩牌的仍然喧囂着殊不知這一切正常的彷彿讓人發慌。或許這確實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到來以前一直寧靜的。翠翠跟爺爺不離不棄的日常生活依然如此,卻不知道在哪一天,有一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因而她就有着祕密,那跟虎耳草與三歌有關係的祕密。這一歸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美的,由於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美開心的模樣就可以瞭解。

殊不知在不明的生命裏,每一個變化都填滿着變化,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產生哪些?就如同那歸屬於翠翠的感情,最終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清楚它是老天爺對童真的她開的一玩笑話,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寧靜的後邊,暴風雨來的是這般的強烈,全不管不顧一個軟弱的女生是不是能承擔祖父在一次暴風雨後去世,剩餘她伶仃一人,每日只有形影相伴;跟隨是愛人的出走,只交給翠翠悠長而又無期的等候,想念。翠翠僅有千辛萬苦的想念,千辛萬苦的想象:在晨曦温暖的渡頭,一切瀰漫着的霧氣皆以消散,漸行漸遠的某隻船舶,是他迴歸的標示,蹦跳,揮手,落淚,瞭解牢牢地相擁殊不知她每一次直到的全是過客,並不是歸人,也有的便是黯然的落淚,悲傷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由於大家而停止不前,在親身經歷過青春這一漂亮的憂愁後,生活仍要再次。

讀邊城有感5

從圖書館借來《邊鄉》,幾近是一口氣將它讀完。掩卷閉目,已經是深夜時分,一股莫明的悲傷濃濃的襲來,名著讀後感。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進茶峒的年夜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鄉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遠有了小小好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年夜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克不及落底,卻仍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鄉》裏的文字老是不經意的挑逗着我的心絃,文中隨處浸潤着湘楚景緻,隨處是質樸樸實的風味情面,字裏止間飄散着一種濃濃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難熬圍繞,像是觸及到了甚麼,是眷念女時那個有着温陽的夏季午後?還是現正在那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全國?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那官路將遠湘西領土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鄉時,有讀書筆記大全一小溪,溪邊有座黑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那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那便是沈從文先死帶給我們的他的邊鄉,一座沉默的鄉,一座樸實的鄉,一座宿命的鄉,從開初到完畢彷彿皆正在默默的啞忍着甚麼。翠翠,那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那座鄉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正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女開初,她便選擇了沉默,固然心裏起伏不定,皮相卻初末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女正在雷雨夜裏死,天保淹死,黑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情人離去。翠翠仍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守候,“那人年夜概永久不會回來,年夜概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死從人物的心裏深處,以細練而又細心,散濃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情面不自禁的融進人物的心靈全國,融進湘西那片質樸漂明的土地,融進那羣温良坦率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説話的沉聲陳説着全數仄易遠族的哀思,理睬呼喚我們炎黃子孫賦性的親信,正是果為愛得那般深沉才孕育了那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正在想,為何取名《邊鄉》,正在心裏它就那麼“遙遠”嗎?還是正在沈從文先死心靈深處正守護着甚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皆有一座“邊鄉”嗎?年夜概那座悲天憫人的鄉已隨着汗青的激流沉進那薄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死戰社會的深深思慮。

讀邊城有感6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

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

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

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讀邊城有感7

前些日子,有知己好友向我推薦沈從文代表作《邊城》,閒暇時,我買了一本《沈從文集》,重點讀了《邊城》一文,感想頗多。

《邊城》是一部反映湘西民情的中篇小説,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主要是通過描述女主人公翠翠與少男儺送的純情之愛,來揭示一種源自湘西古樸原始的“愛”與“美”。

這種愛與美在小説中,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之舉,更沒有附加銅臭的權錢交易,相反小説所表現的男女之情正是古樸原始鄉村孕育而生的自然戀情,它青春、陽光、清新、健康,猶如陽光下愛情的花朵,晶瑩透明。

縱觀小説描述的不僅是唯美的戀情,更有祖孫、兄弟之間的摯愛親情,還有處在整個邊城各個角落人們之間的一種善良互愛之情,這些愛與情不正是如今我想看到的人類最高尚的心靈之美嗎?

雖説小説翠翠和儺送的.愛與情以苦澀的悲情收場,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更是我為之惋惜的,但它又讓我懂了美好的愛與情有時並不能完全為自己所把握的一面,它有其社會屬性的另一面,以致這中間或有悲情、或有無奈,這讓我聯想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慨歎,當然我不排除也有人能衝破重重阻力追求得到自己的愛與情,如古代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但話又説回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自己的愛與情?

又有多少人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愛與情呢?也正因為這樣,“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就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鳴!

讀邊城有感8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這樣一個奇特的家庭:靠擺渡為生的老船伕和孫女翠翠二人。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埋下朦朧的少女情懷。儺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歡上翠翠,託人向老船伕求親。兄弟倆都愛上翠翠,他們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給人一種詩意。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沈先生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着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沈先生給我們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正如他談及《邊城》時所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邊城的人民是“一羣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們保持着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裏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着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繪的人性美首先體現在老船伕和孫女翠翠身上。老船伕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牽掛翠翠的將來。他的後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他和翠翠相依為命,對翠翠的摯愛展示了淳樸、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這個天真無邪的小女孩,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從小和青山綠水為伴,“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撐渡船的簡單生活賦予了她一顆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伕不貪財、不嫌貧、不偷懶,樂於助人,在這兩人身上我們看到了勤勞、善良、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着年齡的增長,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憂愁,對愛情的羞澀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煩惱。從小時候的學羊叫、學牛叫,到在頭上戴小花再到後來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儺送之間的愛情沒有山盟海誓,沒有駭人之舉,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過他們的愛情表達了人性美。

書中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和儺送兩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儺送不選擇碾房而寧願撐渡船;天保先是選擇車路(指託人提親),後選擇馬路(指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以奪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樣愛上翠翠,但“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於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 愛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

《邊城》的人性美還表現在邊城人民的鄰里之愛上。這裏的人民質樸,不存在爾虞我詐的奸險用心,鄰里之間和睦相處,患難與共。他們樸實無華:像老船伕拒收過渡人塞來的錢;到集市買肉時賣肉的老闆給他多稱一些;還有船總順順也總是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船伕過世時,面對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順順盡釋前嫌,忙前忙後……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質樸的邊城人民之間濃濃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風世代相傳,造就了邊城的山水情。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詩意地演繹着生活。書中所展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或許這就是需要我們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寫作滌盪着清靈之感,書中的結尾也給予了我們一個遐想的空間……

讀邊城有感9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寫於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這篇作品如沈從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於普通人、善良人的命運變遷,描摹了湘女翠翠陰差陽錯的生活杯具,誠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杯具。”

初次讀《邊城》是在兩年前初三時,那時興許還弄不懂沈老的用意所在。如今應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應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細心翼翼保護着的自我,開始懷念起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桃杏花裏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黃昏帶着薄薄的淒涼。那樣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輝,質樸中自有藴藉雋永之致,只能存在於過往,存在於夢中,存在於記憶,一去就永不再得。

怎能忘記那山,那人,那隻黃狗,那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潔淨和自由,她的故鄉是我窮盡一生也到達不了的遠方。應對似乎再找不回的完美,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應對找不回的過往,作者選擇用筆將其記錄下來。而對於那些猜測的目光,他曾説過: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後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欣賞我文字的樸實,那背後藴藏的悲痛也忽視了。

我不明白自我是否也是一個買櫝還珠的人,對於《邊城》這樣一個故事我只願單純地隨心而讀,不願加之以所謂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讀到了背後的熱情和悲痛,卻還是想許給自我一個期望。只是語序的不一樣,但又未嘗不能夠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個在月下唱歌,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的結局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像故事裏人物的命運一樣充滿不確定。他們善良,沒有一絲世俗的惡。即使戰火立刻就要蔓延開來,他們還是過着世外桃源的平靜生活。但他們各自在命運面前還是無力的,無法把握自我的命運。

這就是杯具的所在。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簡直是鍾靈毓秀。無所拘束,在天地間自由自在,充滿了靈氣。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清新脱俗的姑娘,在應對她的終身幸福時,卻只能是被動的、等待的姿態。自始至終都如此。她沒有別的選擇。她的命運不是自我掌控的。她的杯具不在外界的逼迫,而是我們常常感歎的、我們往往把一切職責都歸咎於的所謂“命運”。

結局暗示了這個故事無疑是個杯具。我相信“或許”只是作者委婉的説法。儺送不會回來了。翠翠要重複上一代的杯具了。

每個人心裏也許都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然後,我們都將餘下的歲月留在了等待裏,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閉鎖又如何,畢竟似水的流年還在記憶裏,以往的夢想還在心裏,閉上雙眼往昔的温暖還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還在,來過就未曾離開,那麼即使心已漸漸消瘦,也沒有什麼是不可釋懷的。

讀邊城有感10

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習慣了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在離這喧囂世界千里之外的地方還有一首美麗的牧歌、一條歡快的小溪、一羣純樸自然的農民。

在這窮鄉僻壤的茶峒小山城,有一條永不停息流淌的小溪,溪流如弓背,小溪是個沉默的精靈,默默看着一切,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也會有如此悽美的愛情,但就是在這,愛情同那嘔啞的竹管聲震盪在了寂靜的小溪中,也使它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故事的起起落落都圍繞着這條小溪,小溪即使沉默,卻也是整個小山城的生命所在。

《邊城》是一首原始的牧歌,每當讀它,都會將靈魂抽離這現代化的世界,讓人體會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那原始的民風和樸素的人性,滿懷着作者對大自然的感懷、對至善至美的人情與和諧寧靜世界的想象。雖然如此至善至美,每每讀起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憂傷。

這淡淡的、淺淺的憂傷便來自於翠翠和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以及妙齡少女一個個被擊碎的幸福夢幻。“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書中始終沒有靈驗,也許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又或是邊城的保守促使了這段悲情。兄弟倆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他們卻不與他人一樣,他們沒有爭鋒相對,他們沒有大打出手,哥哥毅然決然地放下機會,獨自將痛苦承受。然而,他的離去卻給大家帶來了更大的悲痛。最終,白塔下再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聲,曾經活潑的背影也變得深沉,而兄弟倆的諾言也被默默地小溪沖刷得不留痕跡,這是命運的註定還是上天的玩笑?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猶記故事中給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那座在半山腰上屹立不倒的白塔,它是一名歷經世事的長着,遠遠地眺望着爺爺和翠翠的家,悄悄地祝福着他們。它也是爺爺和翠翠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時,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放飛那被現實束縛的心,在心底滔滔不盡地傾訴着一樁樁故事。而故事的最後,誰也不曾想到,曾經屹立的白塔在一次風雨中倒下了,一同離去的,還有爺爺。我想,他們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滿臉淚光的愁容,又或者,翠翠已經長大,不再需要他們的守護。倒下的白塔和爺爺的身影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立在我的心中。

這白塔屹立的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是她靈魂寄託之地,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等待着那不確定的答案。不禁又是一陣心痛,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歸宿,又是我們的枷鎖。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中不斷尋找,而不是靜靜地等待。

讀完《邊城》,猛然感到這不僅是一篇小説,更是一首由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不能不被沈先生筆下湘西民族的民族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西邊的白塔,翠綠的竹林,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讀邊城有感11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一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正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這就是我所讀到的《邊城》。

在這裏面還隱藏着一段愛情的悲劇故事,就是翠翠的父母。雖然沒有正面講述,但仍能給人震撼。故事的結尾是悲劇性的,只剩下這個孤單的小女孩,守着孤獨的渡船。然而悲劇更能感染人的心靈。因為悲劇意識是任何一個成熟的民族,任何一種成熟的文化中所必須具有的。

小説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在這一篇中依我看是環境描寫最為成功,而且它為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刻畫起了重要作用。

讀邊城有感12

我無法深刻理解它的象徵,只感受到了沈先生的作品中所瀰漫出的沁人心脾的泥土味道;所營造出的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所散發出的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

“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乖巧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女孩兒翠翠;“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的爺爺,祖孫倆生活拮据,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當事情與錢發生關鏈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更讓人稱奇的是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通人性……這裏是一片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例如那間碾坊的主人,就是金錢相伴,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兒,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這與邊城風情,就有本質的不同。

然而,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白塔坍塌,為什麼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如此悲傷?翻看歷史——在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沈先生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温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屈辱,召喚我們炎黃子孫的本性良知。我有時候覺得,翠翠就是邊城文化的象徵。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之中到底該何去何從——於是,便留下了等待。

但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

……

讀邊城有感13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用含情脈脈的筆觸為世人描繪的一個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今日是端午節,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一番幾十年前的鳳凰古城的端午。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一個王字。大約上午十一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裏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説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目的愉快起見,便派兵士把三十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水中,讓人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捉到,誰就成為這個鴨子的主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莫不為這邊遠的小城增加光彩。這一天,是茶垌最有意義的二十四個小時,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歡樂中度過。他們是真正喜愛傳統節日,喜歡在節日裏做帶有地方風俗的事。傳統文化在他們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着,那是他們的精神寄託。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垌生活,着實讓人流連忘返。使我向往邊城裏的生活,嚮往端午節的到來,嚮往那裏的風土人情。在那裏,傳統節日是人們的精神寄託,他們重視節日的到來,不像此刻的我們為了“偷懶”而期盼節日的到來。

多年來人們就一向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後,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的賽龍舟勾心鬥角,少了以前的那種和平喜悦的氛圍。而其他人也僅僅是為了休息,才去觀看賽龍舟,沒有之前的進取熱愛了。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關於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當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並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我認為,想要保護本土民族文化,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像《邊城》裏那樣用心去對待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勉強地去理解節日的到來。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我深深思考,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我們應當為之努力奮鬥,使之發揚光大。不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座沉入歷史洪流的“邊城”。

讀邊城有感14

人嚮往着什麼?世界又究竟需要什麼?

一片樹林,一方天地,一汪泉水,這是多完美的世界啊。但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之時,一切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它開始有一間小屋,一個村莊,一座小城,它甚至有一個腳印,一輛自行車……可人究竟嚮往着什麼?人心究竟追求着什麼?是一棟棟大樓,一座座城鎮,一輛輛車,還是數不盡的財富,道不完的安定?

談及和諧,《邊城》所展此刻我們眼前的是那樣一幅畫面:“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一位老人,一個姑娘,一隻黃狗。溪水潺潺流過,流入小城,溪水卻依舊清澈,彷彿滲入城裏人家的完美,連接城裏城外人們的心。”那裏的生活,彷彿在不知不覺中早已譜出和諧,那麼自然安和――在如今飛速發展的世界裏,車水馬龍,燈紅酒綠,處處高樓大廈,一派繁榮之景;但背後,卻又是另一番景色――那裏草木不生,噪聲不斷,淨氣匱乏,飛禽走獸不在;那裏垃圾成山,泥沙入河,淨水難尋……如此環境,是和諧麼?不,根本不是。人們的身心均受到嚴重壓抑,所以他們最初從落後的鄉村奔入發展的城市,卻在最終又從發展的城市回到落後的鄉村。我們誰,也不想到最終,子孫後代,指着那突兀無林的骯髒的山,指着那泥沙堆積的污濁的河流罵自我的祖宗,責怪我們。所以我們,該念和,該譜諧。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但森林能夠改變氣候;一滴水不能掀起大浪,但汪洋能夠掀起大浪;一個人不能改變社會,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則能夠改變社會。每一個人的努力都能夠促成社會的發展,每一個人的一小步都可能給世界帶來變化。我想人們要的,該是美,是愛,是安,是平,是和諧。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中所描述的,甚至感受到的畫面――人與人的心靈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與發展的和諧……《邊城》讓我看到了人們的淳樸,勤儉,友善,和諧,那也許是我們在生活中難尋的完美,所以翠翠“天真活潑,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順順“大方灑脱,友善交友,正直和平”……那裏的人兒,完美到令人嚮往,和諧得讓人們感慨,有時也會讓人憂愁,思索。

念和譜諧,就像《邊城》觸動人心的,一個人要和諧,一個社會要和諧,一個國家要和諧,世界處處要和諧。人的和諧,就是冷靜與熱情同在,就是剛柔相濟,德威並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會的和諧,就是自由與正義同在,就是肝膽相照,苦樂同在,就是眾志成城,春意盎然……世界的和諧,就是善意與美德同在,發展與健康的統一。和諧,和的是心,諧的是情,和諧是真心真情的美。

《邊城》或許就是展現了那樣一幅人與自然相互接觸,完美和諧的畫面,但畢竟是故事,而故事往往又啟發着每一位讀者。到底是讓《邊城》告訴我們,還是我們告訴我們自我――轉念一想,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也該有所調整。和諧,從來不是説説而已。

念和,譜諧,念每個人心,譜世界完美。

讀邊城有感15

找出家裏塵封已久泛着青黴的香爐,點上一支香木。在山清水秀的家鄉景色裏,腿間攤着《邊城》,如品茗一杯濃茶細細地啜飲着這詩一般的故事。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的那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有一個叫茶峒的小山城。進城時有一條小溪,溪水清澈見地,游魚如在空氣中浮動,河底的小白石子、花紋的瑪瑙石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他們無論晴雨、喜悲都穿梭在碼頭和對岸間,觸目地青山,永遠給人安寧、沉穩的氣息,從不發愁,從不想到殘酷的事,簡單而有平凡,快樂而有寂寞地活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撐着過客。

他們和城裏的人和諧的在一起生活,淳樸的風情與大自然景色如光與影般和諧。在這平凡的生活下,發生着人生避免不了的故事。那些坐下來閒聊的話語。

忠厚老實的渡船老頭,因為女兒的殉情所以獨立撫養遺留下來的孫女。他給她取名為翠翠。因為在風日裏長着,故皮膚黑黑的,觸目為清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故天真活潑。儼然如一隻小獸物。這個自然養育的女孩有着美麗的容貌,漂亮的瓜子臉,使在城裏盛名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為之傾倒。

在一年熱鬧的端午節裏,船總順順的二兒子攤送在黑暗中遇見翠翠,就在幾句對話中,二老就喜歡上這個調皮的小女孩。而翠翠也在那時起開始朦朧的愛情,沉迷在小心大魚咬你的叮嚀裏。

意外地是船總順順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率直豪放的大老不掩飾自己的情感直接跟老人説明真心。而含蓄的翠翠一直惦記着那晚朦朧的情感,一直不肯答應婚事。不久,大老明白二老也喜歡翠翠,而翠翠也喜歡二老時。爽快的大老毅然放棄這段情感,押船出海。不幸遇難。重重地打擊鑲嵌在船總和二老的心中,使他們無法忘懷大老死去的原因。而翠翠一直不知道事情的原尾。她只是痴痴等待那晚唱歌給她聽,在夢中,她被歌聲浮起在懸崖邊摘虎耳草的人。她不再是單純的快樂了,她有時彷彿有點孤單,愛坐在巖石上去,向天空一片雲一顆星凝眸。她看着天上的紅雲,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大老的不幸,對於翠翠沒有多大的影響,但與爺爺之間,有看不見的缺口,無法填補。而二老認為是翠翠和老人害死他大哥,無法坦誠地表明自己的情感,雖拒絕另一樁婚事,但他也同時逃避現實。他選擇了遠走。而翠翠在爺爺在一晚暴風雨中逝世後,明白所有的事情。但她還是痴痴地等待。等待二老的歸來。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時間流逝,因暴風雨而坍圮的白塔重新修好了。清澈的小溪旁,依舊是有一座白塔,塔下依舊住着一户單獨人家。只是變成了一個老馬兵、一個憂鬱的女孩、一條黃狗。

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沒個日子皆在這種寂寞裏過去。

煙霧瀰漫,香爐裏的香木也早已燃盡。然而故事真的講完了嗎?

標籤: 邊城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ek9om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