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邊城 >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15篇)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讀書筆記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15篇)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1

邊城是沈從文(現代小説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説代表人物)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為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運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伕、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築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藴含着純樸的人情味,瀰漫着“桃源”般神祕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淒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淒涼之中,卻因為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可我又總覺得,能夠理解夢境,能夠書寫夢的人,必定是一個真實的人。可能因為夢總是太美又太虛幻,只有經歷過真實的人,才會知道什麼時候是確確實實的真,什麼時候卻只是夢而已。《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給讀者構造的一個美麗而誘人的夢,也只有沈從文這樣經歷過生活的真實的人,才能書寫出如此讓人信服而神往的夢。他有過自由自在探索世界的夢幻童年,他“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為現象所傾心”,以後又有了不平凡的隨部隊展轉的軍旅生活,對於社會這部大書又有了更為真實而深刻地瞭解。所以他筆下的邊城雖只是一個美好的夢,但“這夢既非虛幻,也不拘泥於現實,而是追求一種真實,藝術的真實。”所以小説描寫邊城美麗景色的同時,又透出一份無奈和愁苦,主人公感情雖真摯卻敵不過現實的種種不幸。夢境有了真實的影像,夢境才更能喚起人們的同感。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2

湘西,花桓,茶垌。或許,這三個地名跟我永遠不會有聯繫,但是,沈從文先生的佳作《邊城》,卻讓我對這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小山城產生了濃濃的愛慕~仰慕那裏的山,貪戀那裏的水,喜歡那裏豪邁的人。

《邊城》是關於翠翠的故事。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也許,讀者都幻想過他們以後幸福的生活,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後,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確實,自那以後,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生着改變,最後,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天真快樂,只留下無盡的等待。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卻不是一個完美的故事,然而,缺陷更讓人記憶深刻,在習慣各種大團圓結局的氛圍中,不完美的作品更歷久彌新,這,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句號,等待,更耐人尋味。

《邊城》,不僅美在作品,更美在真正的邊城。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那裏純樸的民風,好似一股清泉,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温馨。總是讓人臆想連篇,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快樂地生活着,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來往於溪間,爺爺扯着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大黃狗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

曾以為自己已經習慣了早已打不起任何波瀾的平靜的生活,好像什麼都不能吸引自己集中精神了,可是,邊城,硬生生地打破了這個僵局,好像又回到了曾經年少無知的時代,在圖書館查閲各種資料,貪婪地領略着湘西的絕美,想更多地瞭解那個神奇的地方,想融入其中。

看着各種鳳凰遊,我也有個期望,或者説是決心更恰當吧,在年輕的時候,找個時間,自己一個人,在湘西住上幾天,可以不去鳳凰,但是,一定要在去花桓,靜靜地漫步茶垌,不為什麼,只為領略那份無法言語之美。在喧囂的城市裏,給自己留個等待,有等待,是好的。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3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這篇小説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二三十年耐的恬靜生活為背景,敍述了一個悲劇故事。

在風光秀麗的湘西,在峒水流域的一個小城市中,70歲的擺渡老人和15歲的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翠翠美麗純潔,情竇初開,她愛上了城中管碼頭的船總的二兒子儺送,麻煩的是大兒子天保也喜歡翠翠,最嚴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這場競爭——團總將它作為女兒的陪嫁,正託人放口風,要求儺送作女婿。

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伕願意讓翠翠自己做主,因此沒有直接答應天保的提親,待天保明白儺送也愛翠翠,同意儺送提出的公平解決辦法,兄弟倆輪流對翠翠歌唱,誰唱動了她的心,她便歸誰。結果,天保自知不敵儺送,賭氣乘船下行,不料溺水而亡。順天家以為這樣的事發生與老船伕有關,儺送也以為他做事“彎彎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對他冷淡了許多。老船伕陷入了不為人理解的孤獨。

儺送父子的冷淡,翠翠外柔內剛的脾性,當年女兒悲慘的死,全部綜合在一起,“命運”彷彿給了老船伕當頭一棒,他終於無力再抵抗,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隨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後來翠翠終於明白了老船伕死前的一切,她因此明白了祖父活着時所不提的許多事,她把事情弄明白後,哭了一個晚上。她終於獨守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可是“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解釋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城人民淳樸善良的心靈。

《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土抒情的經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典之作,集中表現了湘西的人性之美,只是它最集中地表現的一個方面。在這部小説裏面,人性之善良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説表現渡船老人,表現順順及兩個兒子之間的關係。拿渡船老人來説,他的職責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良,本分,凡是一切的傳統的美德,他都有。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實於自己的職責。

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表現出的這種詩意,一個是善,一個是美,這種美實際上是沈從文在《邊城》裏所強調的一個重點——詩意,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如果我們把《邊城》看作是一個完美的詩意的中國形象的造型,那麼這個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體現,它構成了《邊城》的樂園圖式的核心。

《邊城》的結局是悲劇,但這裏也有很多構成悲劇的因素。比如從現實的方面去理解《邊城》的悲劇性,就是作品裏面碾坊和渡船的衝突。碾坊代表了一種實用的,功利的以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於心靈相互吸引的傳統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生了衝突,在作品裏面,實際上是以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樣一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死去,兩人沒有結合,都有與現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的衝突有密切關係。

第二個層面,就是這種命運感,也是《邊城》的這種憂傷和悲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就是這種宿命感,它在作品裏呈現的是非常豐富的。

悲劇的發生,實際上最顯見的一個原因是一連串的誤會造成的。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4

沈從文的《邊城》裏流淌着一條温情的河,河上擺渡的老人和翠翠,唱着一曲温暖的歌。

老人擺渡50年,經歷了“凡是一個善良的中國鄉下人,一生中生活下來所應得到的勞苦與不幸”,但是他一如既往的愛着這方水土,愛着這方水土上的每一個人。

這位老人,從不肯收過渡人的錢。“有人心中不安,抓一把錢擲到船版上時”,老人必定“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還以一副“吵嘴時的認真神氣”説着:“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實在“卻情不過”,老人象徵性地收了一點錢,“為了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託人買來茶葉和草煙。茶葉放進大缸裏,用開水泡好,給人解渴;草煙,則慷慨奉贈給過渡人。“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老人每一次進城,總是把酒葫蘆熱情慷慨地遞給每一個愛喝酒的人,這一口口酒水裏傳遞的是邊城人温潤甘甜而醇厚的鄉情!

老人的這份淳樸與善良,怎能不讓人動容?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5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雅、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題記 (沈從文如是説) 湘西是一個美麗又多愁善感的奇妙之地,那裏亦是大文豪沈從文之故鄉。不錯,作家筆下的《邊城》也同樣被賦予了淡淡的哀愁。可以説,所有的哀愁皆來自這片寂寞的山水,也來自那個令人心碎的翠翠。

首次讀這本書是在高二,那時我的心被質樸而又純潔的翠翠所填滿,她讓我對湘西充滿了迷戀與嚮往。她是古典或流水的神聖的化身,她是詩歌或古老的夢境······總而言之,翠翠是美與愛的化身。她善良、熱情、純真,又從小常看着爺爺向那些疲憊的旅人贈飲一杯涼茶,甚至不收過渡者的賞錢,過着勤儉、靜謐的生活。在豆蔻時節,翠翠漸漸情竇初開,因為在一次龍舟競渡時邂逅了船總的兒子儺送,便暗暗地喜歡上了他。沈老人家在書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翠翠的懵懂心理和少女的美妙情懷,表現了人類感情極美的一面。在最後,儺送出走,祖父與世長辭,年少的她是極其傷感的吧:一面懷着對祖父的懷念及對意中人濃濃的思念,一面又依舊守着渡船,雖然很孤獨寂寞失落,但她心中仍然充滿着對未來的憧憬。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她仍舊一如既往,平和地生活着、默默守望着。作者塑造翠翠這一人物形象,尤其是翠翠的愛情觀,更是表現了人間淳樸美好的感情。

其次是勤勞堅強的老船伕的身上洋溢着淳樸厚道的人性美。他是一個老船工地位卑微卻堅守做人的原則,體現着中國的傳統美德。他管理渡船五十餘年,無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雨,他都忠實於自己的職責,把渡船當做自己分內之事,毫不懈怠。“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地忠實地在那裏活下去。” 他是溪邊渡口的擺渡人,“在職務上毫不兒戲”。他對孫女的愛可謂至深,在翠翠成人之後,他就對孫女的婚事擔憂操勞,他對大老二老兄弟的私下暗示,對老馬兵和團總媒人的探問,他親自上街打探消息,並啟發翠翠去戀愛去響應儺送的愛慕。翠翠愛聽二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裏等候;當二老在愛神面前猶豫時,他就焦急、盼望,甚至會為孫女連唱十首歌曲。他既愛孫女,希望她有一個好的歸宿,又擔憂她再走母親的老路,卻無法直接説出來。最後他對於翠翠的婚事無能為力,只能帶着孤單和遺憾撒手而去。這些都體現出老船伕的寬厚仁愛、善良樸實。

再者,書中有一個特別顯眼的形象——白塔。白塔是苗族傳統價值觀念的象徵,如風俗淳樸、重義輕利等,也就是沈從文説的“正直素樸人情美”。在小説開頭這樣寫道:“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結尾提到:“碧溪岨的白塔,與茶峒風水有關係,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個自然成。”“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長大,看着老船伕一天天老去。翠翠心裏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訴説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如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説,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白塔起到了烘托氣氛的效果,把小説連結得更緊密一些。

《邊城》主要謳歌了邊城人民的人性美,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表現為誠與義。邊城人民無不坦誠相待,都具有重義輕利的淳樸作風。小説的主要人物身上寄託着沈從文的人性道德理想。其二,表現為美與善。主人公翠翠善良美麗,温柔純情,與二老儺送一見傾心,二老出走後,她靜靜地等待着他的歸來,其對愛之執着於此可見一斑。另外,淳樸厚道的老船伕、大度豁達的大老、篤情專一的二老、質樸熱誠的楊馬兵、慷慨豪爽的順順,都體現了永久價值的人格美、德性美與靈魂美,這使邊城人民的生命形式成為一種理想化的生命形式。其三,表現為人性與神性的內在統一。沈從文説:“美固無所不在,凡屬造型,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無不可見出其精巧處和完整處。生命之最高意義,即此種‘神在生命中’的認識。”邊城人民不僅性格單純,而且信仰也很單純,但在單純之中又顯示出神性光輝。

毫不誇張地説,看完《邊城》,心靈得到了洗滌,情操得到了陶冶,靈魂得到了皈依。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6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向人們展現了湘西小城的風土人情,凸顯了人性中的善良與淳樸。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依山傍水,風光秀麗,彷彿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一切融於自然,讀之似身臨其境,寧靜幽遠,使人不知不覺中心平氣和。

處於最好又最壞的這個時代,簡直不能相信世間存在美好如斯的人。淳樸厚道,仗義疏財,不以金錢論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擺渡不收錢的老船伕,“出力氣不受酬誰好意思的過渡人”,慷慨的豬肉販子。最富有的順順家的兒子拋卻門當户對的碾坊姑娘,要娶窮渡船人的孫女,人人不以功利為念。

“呆在小公司有什麼用?像那些創業公司,就那些人。在大企業的人,圈子不同,檔次都不一樣。”“月入幾萬和幾千的人,格局不同,眼界不一樣,沒法成為朋友。”聽着是否很有道理?別逗了。古有管寧、華歆割席絕交的故事,是因志趣不相投。相比古人風姿,現代人相去甚遠。不過是以金錢論人的陳詞濫調,加上幾句格局,眼界就獲得諸多人的贊同。不過是物慾縱橫的社會,拜金主義的新瓶裝舊酒,眾人居然紛紛表示是真理,淺薄而庸俗,是人性墮落價值觀扭曲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

古語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何況那些稱不上真知灼見的謬論。若無清醒的腦子可以自由思考與判斷,只會人云亦云地把謬論當真理宣傳,還是少看那些言論為妙。

目睹近年來各大影視劇,兄弟反目,姐妹成仇,小時候所觀看影視中的江湖俠氣蕩然無存,簡直無背叛不成劇。莫非真是古人用心在“愛”,現代人缺少了心用嘴皮子説着愛。故事源於現實而高於現實,背叛與傷害在社會各個角落時時上演着。許多人除了自己找不出一個可以毫無保留去信任的人,這可真是悲劇。

天保與儺送同時愛上了老船伕的女兒翠翠,沒有你死我活的互相傷害,哥哥唱情歌比不過弟弟做出了退讓。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兩兄弟間誠摯的手足情,這樣的人性之美在這個日益冷漠的社會更應該得到宣揚,而不該對背叛與傷害習以為常。

爺爺死了,翠翠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着遠走他鄉的儺送的歸來。儺送是會回來的吧?這樣的.悲劇結尾讓人唏噓不已。若翠翠向儺送大膽表明自己的心跡,結局將會不同。並不能怪翠翠,在那個年代,女子是羞澀的,羞於吐露自己的愛情。到底覺得遺憾。在這個開明的時代,若有所愛,請大膽説出你的愛。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7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裏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裏,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户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薰染變質。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8

我過去不喜歡《邊城》,現在依舊不喜歡。

忘記最早知道這本書的確切年紀,大概總不會晚於高中。

生平買的第一本書是冰心的《繁星春水》,是在小學。抱着寶貝書,好像收藏家抱着珍貴古玩,貼心窩兒放着,格外珍惜。後來就迷上了看書,初中算是主動有意識像猛禽出擊狩獵似的尋找各種可以閲讀的紙質讀物,雜誌也好,小説也好,一點也不挑食。

聽聞沈從文的大名也大抵是在那個階段。據説他給張兆和寫過許多情書,卻被張兆和告到了校長鬍適那邊。小道消息似乎比沈的文字更有魅力。

再來就是應試教育規定必須背的那些玩意,課本還節選了《邊城》的一部分。那是我第一次讀《邊城》,節選的部分如果記憶不刻意作怪的話,我記得是翠翠去鎮上看船,被儺送送回家,還有儺送和天保在崖上給翠翠唱情歌,翠翠説好像在夢裏採了一把虎耳草的部分。

很多人告訴我喜歡《邊城》,我也每每鄭重其事地説我不喜歡《邊城》。原因呢,那時也説不太清,僅僅看了幾章節選,就堂而皇之地告訴人家我不喜歡《邊城》是不是有點草率呢?現在我看完了《邊城》,我依舊還是那個態度,我不喜歡《邊城》。

我承認這部小説相當完美,像手工藝匠人經久打磨出來的藝術品,細節豐滿,人物立體,情節也完整,可是因為所用的材質我並不鐘意的緣故,所以到底是不愛的。我討厭那些人物彎彎曲曲的性格,缺少些北方人的直爽。你若説那是邊城人民特有的地方性格,我也不好辯駁什麼。倘若遇見這樣的人呢,我肯定會刻意保持距離,不願多麼交心。

要我説,整個《邊城》的悲劇完全是人物性格引起的。翠翠喜歡儺送偏偏不説,羞答答的;老頭子也是怪,非對天保説,車路馬路任你選;儺送喜歡翠翠卻不去問翠翠的心意,而和自家兄弟一起去崖上唱歌,最後鬧成了一場天大誤會,葬送了天保,也在翠翠和自己之間劃了一道天塹。

除了天保明言自己喜歡翠翠以外還有什麼人是乾脆的?老頭子雖然愛翠翠,但他在這一悲劇上要負一半責任,在和儺送發生誤會前後幾乎沒有一次明確地説出自己的想法,每次都七拐八繞,讓人摸不清究竟。

我尤其不喜歡翠翠小女人的作態,喜歡就是喜歡,你不好意思告訴意中人,哪怕告訴親近的爺爺,也不至於讓老頭子去和天保説走什麼車路馬路。老頭子之所以對天保説這句話,也是因為對翠翠的心意那時還不了然。倘若翠翠一早就讓爺爺清楚,可能老頭子就會果斷地拒絕天保,也不會有後來兩兄弟鬥歌發生,天保也不至於下茨灘喪命。

你説翠翠這樣是因為中國傳統女子都是這樣,一定要含蓄委婉,即使喜歡也不能説出來,一定要讓男人來先對自己表達,這樣才算矜持,才算得體合乎禮節,我也就呵呵。那我倒讓你去算算中國古典戲劇和生活中多少女子為愛私奔呢?我就欣賞卓文君,為了愛和司馬相如私奔,敢當壚賣酒,在司馬相如移情別戀時,也敢以一首《白頭吟》申飭。不管男人女人都是人,你為什麼不敢主動表達你的情感呢?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何必讓別人去揣度你的心意呢?如果説翠翠的個性是時代使然,是環境使然,那我也因為唾棄這時代和環境的畸形,而一併不喜歡這部小説。

我喜歡童話,童話中的世界全是純粹的善和純粹的惡,善與惡對比分明,善永遠會打敗惡,所以王子和公主一定白頭偕老。可《邊城》算什麼呢?沈從文將他純粹的美的幻想都熔鑄在這部小説裏了——一個沒有惡人的純粹的烏托邦的世界。小説中的人全是守望相助,全是捨己為人,老頭撐渡船不肯要船錢,為渡客提供煙絲;順順對老頭子也好,送東西;儺送和天保也是好人,人格上簡直完美無缺。可《邊城》能當作童話來看嗎?《邊城》並不是童話啊,這是一部烏托邦的小説。哪怕是烏托邦中刻畫的人也總得是個複雜的人性吧,有善的同時也應該有人之所以為人的自私、狹隘等等脾性吧。這在《邊城》中一概沒有。

但我承認除了我不喜歡的部分以外,《邊城》在藝術性上幾乎無可指摘,裏面的風俗人情,乃至一些生活環境的描寫都很真實,讀的時候,就好像這個四川和湖南交界的臨水邊城真的存在於眼前似的。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9

中篇小説《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脱,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脱,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説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小説中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一部極力張揚人性美的小説卻以悲劇而告終,這不能不使讀者陷入無邊的悵惘。作者自己曾説:“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故事中5月中的斜風細雨,以及那6月中夏雨欲來時悶人的熱沐浴着濕潤與和諧的水邊小城,樸實、率真的人們在和諧的環境中自然地生活着。比如翠翠,思想是那樣的單純,沒有任何雜念,氣質中透着自然美。所以“文明”社會古舊的禮法與習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難以施威。然而,當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都順乎自然向前發展時,卻有着這樣那樣的陰差陽錯與偶然,彷彿一切的一切冥冥之中都是命運的安排。現在和過去的、生存和死亡、恆久與變動、天意與人為等諸種命題,常人都是無法解釋而又無法擺脱。所以説籠罩在整部小説之上的是一種無奈的命運感。

處處閃耀人性光環的小説卻是個悲劇的結局,生活在純自然的狀態下的湘西人卻處處受命運的擺佈,快樂、自由生活的人們都有一種難解的淒涼……也許就是這一點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才提升了這部小説的閲讀價值吧。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10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這些名人名言都告訴我們讀好書的重要性。《邊城》就是一部很耐人尋味的作品,讀了這本書,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汪曾祺曾經評價:“《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的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那樣過事雕琢,流於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台瑪瑙櫻桃。”

《邊城》是一部懷舊的作品。沈老曾經告白讀者:“我準備創造一點純粹的詩,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温馨的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作品所描繪的人生,是在一種洋溢着詩情畫意和濃厚的地方色彩的特定環境中展開的,社會背景與矛盾被詩化了,淡化了。這與當時動盪殘酷的社會現實是有很大距離的。有人認為這表現出作者對現實政治的隔膜。而我卻認為這是沈老故意為之,他刻意創造了一個純美的世界,表達了他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着追求。那麼詩意的理想化世界;那麼純真的兩個年輕人;那麼美好的一段剛萌芽的愛情,結果卻是悲劇。這是作者的有意處理,以此引起讀者對“美”的毀滅的痛惜和思考。正如題記所寫:“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即是對邊城歷史與現狀進行獨特的思辨與批判。創作《邊城》時沈老雖然宣稱是創造“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而實際上卻正是針對湘西的“現在”,與非人性,非人道的現實生活“粘附”起來,為滿目瘡痍的現實所感發,呼喚着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會的迴歸,並以此對當時湘西封建宗法社會進行批判。所以認為他的創造太過於天馬行空,不切合當時政治背景,是對他的誤解。沈從文是一位以“美”和“愛”來反觀黑暗現實社會的人道主義作家,而且具有深厚的悲劇意識。讀了《邊城》且內心湧動出一股哀傷情緒的人,就會理解。

《邊城》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説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脱這種命運的途徑。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説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脱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裏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説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

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作者以純淨的筆觸譜寫出一首愛與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實的人情世態,健美古樸的風俗習慣,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調爽朗明快,色彩絢麗清新,是一幅優美別緻的風土人情畫卷。而青年男女的情愛,父子祖孫間的親愛,人民相互之間的友愛,以及自然萬物之愛與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無痕跡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節和人物形 象之中。沈從文在談及《邊城》時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的青山綠水是美的,邊城的故事是美的,邊城人那種沉浸於生活、融會於自然的心態也是美的。

沈從文小説獨具地方特色。他的題材、人物、自然景色、風土人情、語言,無不塗上“湘西”的標記。題材是湘西社會日常生活中攝取的;人物是湘西農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鄉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從文更是描繪風土人情的高手,他畫出一幅幅風俗長卷,婚嫁、習俗、服飾、神話、傳説、信仰、禮節……無所不有,無所不奇,使他成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他特別善於揭示這些一代一代流傳的古風習俗人情世態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驚歎。加上沈從文運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語,這更使他的小説充滿濃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美麗的人,美麗的景,美麗的邊城···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11

15歲的花季,每個正在成長中的少女的腦中充滿的都是各種奇妙的幻想。在她們不願向別人透露的心中不乏有情竇初開的悸動和遇見心上人的抨抨心跳,這是每個少女共有的祕密。中國京派小説代表人物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就描寫了一位15歲妙齡少女和她善良祖父的故事。

《邊城》這部小説共有4位主要人物。任性,嬌氣,孝順的翠翠;閲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苗族老船伕;豪爽,正直,與人搏鬥時敢於挺身而出,吃苦,出力時從不退縮的天保,儺送兄弟。這四個人的行為,感情便成了《邊城》的線索。《邊城》作為一部中國的鄉土抒情的經典之作,也就是作為一部“牧歌”的經典之作,集中體現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這部小説的主要內容是:在風光秀麗的湘西峒水流域的一個小城市中,與世無爭的70歲擺渡老人和15歲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美麗純潔的翠翠在一次端午與船總的二兒子儺送邂逅,並對他一見鍾情。沒想到船總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翠翠。更嚴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這場競爭——團總將它作為虐人的陪嫁,正託人向順順放口風,要儺送作女婿!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伕竭力奔走,為翠翠的事操碎了心;另一方面,儺送兄弟也約好以唱山歌的方式來贏得翠翠的心。結果,天保不敵儺送,不幸敗北,又在一場意外中喪生。儺送和船總順順都誤以為是老船伕的錯。儺送被逼賭氣下行,老船伕因為不被人所理解,心力交瘁,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只留下翠翠一人獨自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

《邊城》的結局是一個悲劇,末尾不禁令人傷感。回頭想想,在這裏面有很多構成悲劇的因素。從現實來講,碾坊和渡船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碾坊代表了一種實用的,功利的一金錢地位為標準的婚戀觀;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種自由的,出於心靈相互吸引的傳統古樸的愛情觀。這兩種愛情觀發生了衝突。在作品裏邊,事實上是以碾坊為代表的這種力量,這種勢力取得了勝利。爺爺之死,兩個人沒有最終結合,都跟現實層面的這兩種力量衝突有着密切的關係。

在這部小説裏,人性之善展現的是十分充分的。就渡船老人來説,他的職責就是管理那個渡船。他勤勞,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傳統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論風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於自己的職責。他因為是食公家的糧祿,所以過渡人看他忠實,有時候給他一些錢物,而他一概極力退還。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所得來的一些錢物,他總是想方設法的超量去報答。老船伕身上的閃光點另人折服,人性的光輝不可泯滅!

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是《邊城》所強調的重點。沈從文先生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態,讚美了邊城人民淳良的心靈。

當我們步上這個已經有些渾濁的社會,表面的交際應對能力我們應完善具備,但離開各種需要應酬的場合之後,褪下偽裝的面具,用真實的一面面對佳人,朋友是必要的。在污濁的社會,讓自己的心靈出淤泥而不染,在偽裝的生存利殼下永遠保持着一顆善良的心,並不斷滋潤它,使它能一代代地遺傳下去,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人性的美必定要延續下去,這是每個中國人必須揹負的責任。所以,作為祖國的下一代,我們一定要揹負起這個重任,人性的光輝不能滅,中國人民的光輝更不能滅!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殘忍社會,金錢,權利,慾望已漸漸控制了每個人,善良的一面漸漸被覆蓋,行屍走肉已不足為奇,真正的淳樸的人們卻被排擠。從現在開始,自我反思吧!悟出自我,找出人性的光輝!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12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為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運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伕、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築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藴含着純樸的人情味,瀰漫着“桃源”般神祕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淒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淒涼之中,卻因為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沈從文先生常説“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

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讀《邊城》除了對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還留下一份感動,感動的是翠翠為所愛的人執着的無怨無悔的等待,這種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穫幸福,可能一輩子都毫無結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為翠翠的執着而震撼,也許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既然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不為所愛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畢竟是生活在一個詩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現代社會太浮躁,有多少人還能有那麼一種執着的浪漫的情愫呢?

不説為了不可知的未來而等待,就算是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誠的努力,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我們渴望得到真愛,卻又總是擔心害怕,總想一切確定無疑之後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馬上抽身離去。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13

潺潺的流水清澈見底,如一條潔白的圍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纏繞着,聲聲鳥鳴,淳樸粗獷的山歌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蔚藍的天空,構成了這美麗的茶峒,孕育了樸實善良的茶峒人······

《邊城》能夠説是一本淨化我們靈魂的書,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裏我們早被城市的喧囂所吞沒,為自我繁忙的學業而奔波。虛偽,欺騙,功名利祿是這個黑暗社會的主色調,此時就需要一本書來幫忙我們找回人性的美麗與淳樸,找到靈魂深處那已經少的可憐的分別已久的寧靜。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而如今,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迅速擴大,讓《邊城》中美麗的景色早已不復存在。樹木被伐,圍湖造田,霧霾天氣,噪音不斷,垃圾成堆……這一切都説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傷痕累累,而此刻的人們又十分嚮往空氣清新,寧靜安適的鄉村,可惜這一完美的願望早已被工廠的滾滾濃煙所吞噬。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日,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但當我翻開《邊城》時,沈從文用筆墨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與和平。“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説:“這個大方灑脱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説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這一系列的描述都讓我們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讀完《邊城》我彷彿感到有一陣微風拂過我的臉頰,吹去我一臉的泥濘與疲憊,期望這和風繼續吹拂,為更多的人帶走塵世的污濁,洗刷他們的靈魂,讓這世界再多一些純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愛吧!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14

除了魯迅,還有誰的文學成就比得上他沈從文《邊城》高呢?”——汪曾祺

《邊城》是沈從文小説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小説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川湘邊界茶峒交界那如弓背的溪流,如弓弦的山路,如黑燕的瓦屋,如天擎的白塔……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山靈水秀、天地和諧的風俗畫。以至於“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條小河中,蜷伏於一條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蹟,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如此美的鄉土定然養育了美的人物,小説同樣刻畫了一羣善良、淳樸的人物。閲讀此書,我似乎與三位主人公進行了一次人生的回眸,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

“船總,在川湘交界茶峒這個地方無人不知您,您有一副豪爽的胸懷,一顆仗義疏財的仁善之心,有一種光明磊落、正直無私的美德,在此地一提起你們爺三,無人不豎大拇指,您自豪嗎?”

“我在此地結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因此我做事問心無愧,也不忌諱這是自誇。不過你莫説‘三人’,因為我的大兒子天保已經——已經死了。而且二兒子儺送至今也沒回來,這使我太痛心。這都要怪翠翠他爺爺,不,也許不全是,但定與他有關。”船總傷心地説。

“不要太難過,凡事都要看的開些,人生道路難免有風浪,可絕不能讓陰雲永遠遮住太陽,畢竟晴天是多的。”

“翠翠,想你爺爺了吧?”

“我自幼是爺爺養大的,爺爺對我親情無限,為我擔憂,對我關懷備至......他性格直爽,人人也都知道他的正直。我的好爺爺,可是他--他卻永遠離開了我。”

“不要太傷心,現在有楊兵馬幫你,長大了總歸有一天要獨立,要離開爺爺,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知道,我一定會好好活下去,因為--因為我還要等二老。”

“儺送,你秀拔出羣,做事細膩,長得像岳雲,但冒犯問你一下,你可別不高興。”

“問吧,沒事。”

“你還會回去嗎?”

“唉,我不想回去了。畢竟哥哥的死這件事有關,我忘不了哥哥......再説我已經答應了山寨中團總的親事,若回去我與其成親又忘不了翠翠。如此既對不起翠翠又對不起大哥,也許這是我最好的選擇……”

三個人的話語中無不透露出一絲憂傷的氣息,但三人的正直善良、善良可愛、細膩淳樸又讓我肅然起敬!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淳美的鄉土養育了純美的人,為什麼上演了卻是一出令人斷腸的悲劇故事呢?

《邊城》讀書筆記範文15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了解的一部小説,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説了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是它!”

有人説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了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悦,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 似乎我已成為了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了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了,因為 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説過人物是順着小説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 “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為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裏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着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閲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眾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是有很多相似之處嗎 ?

一個世界是不能沒有愛情的,因為愛是人類活着永遠不可泯滅的永恆的主題!《邊城》的世界當然少不了愛情。有人説,《山渣樹之戀》是史上最純美的愛情故事,可是與挪送和翠翠的相比,相信你會有一些新的看法。至今我的腦海裏仍時常會浮現翠翠隻身一人站在渡口邊守望的情景,“他或許明天回來,或許永遠也不會回來了”,我時常孩子氣的抱怨到“為什麼作者不直接寫出結局呢?”這也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它留給我們美麗的想象空間,或許這也表現出作者當時矛盾的社會心態吧!

從《邊城》的世界裏我窺出了許多現實社會沒有的東西,當然我不可否認的是那裏也有一些和現實世界相似的東西,如他們傳統封建的觀念,可是,這並不影響這個世界所展示的美麗主題。社會發展的腳步是前進的,我們如今已無法阻擋物質橫行這個主流世界的發展,這就好像很難從現實世界與《邊城》世界中區分誰是天堂,誰是人間一樣。可是,我們是否可以大膽的想象呢,我們為什麼不將現實與《邊城》相結合,將人間與天堂相融合,共同構築一個“人間天堂”呢,也就是一個精神與物質同行的世界!從《邊城》中窺影,窺出一個理想世界的美麗倒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biancheng/vdggz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