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哲理 >

勤能補拙的生活哲理

勤能補拙的生活哲理

知識從來就不垂青懶惰者。從來沒有任何一種咒語能象勤者的勞動那樣,能夠叩開知識的大門。勤者能叫時間留給串串的果實,懶者最終得到一頭白髮和兩手空空。

還記得那位仲永嗎,真可謂天資過人。“四五歲時,未嘗識書具,忽一日大啼,叫父親拿來文房四寶,當即作詩。八九歲則聞名鄉里,四處受人宴請,不再學習。二十多歲時矣然眾人矣。”仲永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誰不勤奮學習,誰不在學業上下功夫,哪怕天資再聰穎,也將一事無成!”

有這樣的疑問:誰天生為能者?每個人,幾乎可以説是一無所有地來到這世界上的。那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幾乎為零。被人們贊詡為天才的天才們也不過這樣——我們不僅看到天才們輝煌的一面,還要看到天才,在神聖的知識殿堂裏,孜孜不倦,辛勤奮鬥的身影——這才是成為真才的必備原因。

“發明大王”愛迪生説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再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項發明,每項發明都凝聚了這位科學家的多少心血。有這麼一則關於這位科學家的故事:新婚之日,新郎官離席忘返,焦慮的親友在實驗室裏找到了他——愛迪生正在專心致志地工作。

豈止愛迪生如此。經典力學的奠基人牛頓,宴請客人,等了許久,客人還沒來,牛頓便踱進實驗室。客人來了,吃光桌子上的食物,走了。牛頓做完實驗,覺得餓極了,看到桌子上的殘菜冷羹,自言自語地説:“噢,我已吃過了!”就是這種廢寢忘食的工作精神,使牛頓總結出三大定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取得輝煌的成就。在人類科學的發展史上,無不凝聚着先驅者的血和汗!可以這麼説,辛勤的工作,是這些偉人成為天才的原因之一。

天才們尚且如此,我們更須刻苦努力。笨並不可怕。認識有先有後。現在不明白並不等於明天、今後不知道。古人言:“天道酬勤”。只要勤,我們才有可能獲得知識,才能成為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的人。

標籤: 勤能補拙 哲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zheli/rnn9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