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哲理 >

有關哲理文章800字

有關哲理文章800字

導語:生活中,總是藴含着許多的人生哲理,人生像一首詩,它有自己的韻律和節奏,也有生長和腐壞的內在週期。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有關哲理文章,歡迎大家瀏覽。

【篇一 藴含人生哲理

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的坦途。假設你只是一棵無名的小草兒,雖然沒有花兒的豔麗,樹的偉岸,但你仍以你頑強的自信為大地編織着絢麗多彩的衣裳;假設你只是條孤苦伶仃的小溪,雖然沒有大海的浩瀚無比,大江的奔騰喧囂,但你仍有勇往直前的膽量與鬥志邁過一顆顆絆腳石,匯成浩蕩的江河。庸人總以為“過了這個村兒,就沒這個店兒”,於是便在稍縱即逝的機遇旁邊唉聲歎氣,悲觀失望;睿智者總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堅定與執着,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中體味到應有的珍重!

摔倒了怕什麼?爬起來拍拍身上的泥土繼續向前走。失敗了怕什麼?關鍵要知道此時不搏何時搏?朋友們,感悟自信,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憑着你的拼搏與執着為人生開拓出一段精彩的旅程。

人的一生在平凡中度過,也許正是這些平凡光陰的累積為我們塑造輝煌。當我們飛黃騰達的時候請不要忘記這輝煌背後的努力。我們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考驗才搏得了那輝煌的一瞬。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座金礦永遠都不會是滿的。所以,當我們有一時成就時,也不要放棄奮鬥。否則,我們的人生只會是一個毫無果實的軀殼,黯然失色。

人生短暫,生命如朝露,莫忘惜之。朋友們,讓我們感悟人生,感悟那走過與未走過的足跡,讓奮鬥之芽在我們的人生中萌發,讓我們的人生擁有希望。所以切記:

人生不止,奮鬥不息!

【篇二 藴含人生哲理】

一直以來,我都不知道人生是什麼,我常常在思考什麼是人生?我要過怎樣的人生?不過,逐漸長大後,我慢慢懂了,人生是愛,是奉獻。

在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教訓告訴我們:如果在家裏,有陌生人敲門千萬別開門,和你説話千萬別搭腔,給你東西吃千萬別要;如果在路上,有車禍發生,千萬別管;有老人摔倒在地,千萬別扶;就算錢掉在地上,你也千萬別拾,因為説不定那就是個陷阱……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以致每個人變得麻木不仁。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千萬別”充斥着我們的頭腦?人與人之間為什麼不能互相信任,互相坦誠?彼此排斥,相互猜疑,難道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所謂的感情嗎?我冥思苦想,深深地困惑了……

當你車胎爆了,在路邊傻等時;當你生病住院,痛苦呻吟時;當你丟失東西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時;當你迷了路,像沒頭蒼蠅到處打聽時,當你遇上小事大難,束手無策,一籌莫展時……此時此刻,我知道,你現在最需要的,是微笑,是温暖,是幫助,是能叩響你心扉的——愛!可是,你想過沒有,如果那需要幫助的是個陌生人,你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慷慨援助之手嗎?如果沒有愛的播種,又怎能乞求愛的回報呢?

俗話説:遠親不如近鄰。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存在着這樣一些人,他們寧願犧牲自己,把自己框在很小的生活圈內,也不願意和外界接觸,對於那些與己無關的事情更是漠不關心。而與這類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遠在海峽彼岸,骨肉情深的台灣同胞們,他們雖然和我們不曾相識,但是如果我們有困難,他們一定會盡全力相助。當內地許多白血病患者找不到救命的配對的`骨髓而發出一聲聲急促的呼喚時,是他們一次次傳來無私的迴應,是他們送來了剛從手術枱上抽取的新鮮的骨髓,是他們為病人帶來了生存的希望,是他們拯救了內地同胞的生命。是什麼力量讓他們這樣做?是愛!只有愛才能將我們聯繫在一起,只有愛才能將世間不快樂的事變為快樂,只有愛才能使眼淚變成歡笑。

俗話説: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你給一個億萬富翁十萬元很可能換不來一個滿意的微笑,而你給一個温飽難繼的家庭送去100元卻會使其感激不盡,永生難忘。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都因為有愛而生存。因為有愛,苦難的跋涉者揚起了生活的風帆;因為有愛,黑暗的沮喪者露出了堅強的笑容;因為有愛,人的生命軌跡才如此亮麗。讓我們每個人都來播種愛的種子,讓愛串起我們每一個人,有你,有我,有他……

【篇三 藴含人生哲理】

若説女人是一種藝術,人生便是一部哲學。

那麼,它是一部怎樣的哲學?又該怎樣認知這部哲學呢?

人生哲學,因時而異。它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特殊的意境:猶童年如詩,青年如夢,中年如畫,老年如散文,從而構成整個人生多姿多彩的心身的歷程。

人生哲學,因地而異。人們生於不同的國家,身於不同的民族,甚至是處於某個不同的角落,都可能因地方的不同,從而影響環境,造成經濟的差距,引起風俗,信仰,人情的差異,使人的世界觀,方法論更為廣泛,難以捉摸。

於是,不一樣的人,有着不一樣的人生。

人生哲學開始徘徊,在迂迴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搜索枯腸。

所以,人生哲學,因人而異,有的人的人生是一個圓心的圓圈,有的人的人生是有兩個焦點的橢圓,而我的人生是三個頂點構成的三角形事物、外界、自我

孰不知萬物皆為事物,是世之所存必不可少的元素,她們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活着,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是因為我們存在,我們應更好的活着,為自己,為他人,在倫理道德、法律允許的條件下。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要有憧憬、動力、方向,還在有自身的把握和認識--自我。

雖説,我們的生活會受到好的或不好的外界因素地教導與干擾。模仿、學習、崇拜誠不可少,但要有個限度,別迷失,喪失自我,應懂得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問題。

如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觀點,講的是成功之路,失敗在所難免。失敗過。會去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並長久地堅持下去,且取得成功之路。

但在現實生活中,失敗就一定會是成功之母?成功就不會是失敗之母?想必這樣的觀點定有不少人想過,提過,那為何它會苟活於“失敗乃成功之母足下,不見光日呢?

是失敗乃成功之母較有權威,較大眾化?還是人們樂於活在自欺欺人的圈子中?或者迷失自我?

若説權威、大眾,孔子的人性本善,孟子的人性本惡就夠格吧。那為何想互對立的觀點,至今仍存。且不分雌雄呢?又為何無人願意掙脱枷鎖,提出新的觀點,如“人本無知,無善與惡“呢?這,該不會是人們喪失了自我吧?

因,人生是一部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哲學,它沒有也不可能有唯一的標準,我們應正確地認識自我,以便更好地認識並服務於人生哲學。

【篇四 藴含人生哲理】

李白曾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愁情,蘇軾也有“多情卻被無情惱”的煩悶,但也有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開朗豁達。詩情如此,都是詩人情感的流露,而我們常人又何嘗不是如此?

有位哲人曾説:“一花的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也有哲人曾説:“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些至理名言,這些人生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是很清楚的。

人生處處有詩意,生活處處有哲理。詩意的人生,在於我們用詩意的心情對待,哲理的生活,在於我們用理性的心理洞悉。

王維用“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向人們描繪了一幅清靜閒淡的隱士生活圖,而我們又何嘗沒有嚮往過這樣的生活:在身心極度疲憊的時候,我們渴望這樣閒適的生活,這不是逃避,只是暫時的休息;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充滿了他對愛人深切的思念,而沐浴在愛河中的人,也會偶爾吟湧兩首情詩給自己的愛人,不是有人説過嗎:在愛情中,誰都可以成為詩人。杜甫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重抒發了愛國之情,而我們雖説不必如此沉重,卻也都在內心深處飽含着對國土的愛戀。

……

詩中點點滴滴都浸潤着生活的滋味,人生中也浸潤着詩意。

有位哲人曾説:“一花一世界”。的確,我們都可以從生活中很微小的地方看到一種哲理,一個奧祕。牛頓由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可是他不是哲人,他只是從生活中發現了真理,卻做出了比哲人更大的貢獻。也有哲人曾説:“把你的茶杯倒空,那麼你就會快樂。”確實,一個人在生活中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別人的看法塞滿了他人生的茶杯,那麼他會活得很累,生活中,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我們都不是哲人。一直都很喜歡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一句話深藴着對待生活、人生的態度:淡泊、寧靜。只有以一顆淡泊寧靜的心去對待生活,才會真正懂得生活的含意。能夠對生活有如此理性的看法的諸葛亮,他卻不是哲人。

……

哲理充滿着生活的每個逢隙,生活中卻無時不在創造哲理。

生活中,我們都可以是詩人,也可以是哲人:讓詩意的輕風吹潤我們的人生,讓哲理的陽光浸潤我們的生活吧!

【篇五 藴含人生哲理】

我們小時候大都很崇拜嚮往科學家,但當我們長大後會發現,我們更加驚服於詩人或哲人。科學家固然重要,他們使社會發展,而使詩人能成為詩人,哲人成為哲人。而詩人哲人也必不可缺,他們使我們心靈得到淨化。

詩人和哲人是一樽“思想者”,他們赤裸裸的尋找着真理。愛因斯坦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裏,宇宙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這個問題使眾多偉大科學家茶飯不思。終於,哲人回答:“因為我們存在,我們能在這裏思考這個問題,所以宇宙的確是這樣子。”無奈的答案,卻不能否認,霍金也只能大歎:也只能是這樣子啦!

西哲説: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人,就註定要思考一生。思考是詩人與哲人的生命之泉,但又有誰能夠不在這泉中洗衣燒飯搓澡?我們終不能避免世俗,漸漸我們失去了詩人的眼和哲人的心。每當花明月夕之時,哪一個少年不曾一度是詩人呢?每當靜夜掠起,每一箇中年人都是哲學家。但每當天明之時,我們又不得不繼續追逐系在我們額前的蘿蔔。

我們終究不能保持着這份敏感。“我們沒有時間和空間來思考時間和空間。”而我們愈思索,終會愈迷惘。海明威用結束了自己的思考,三毛則用絲襪,海子他更省事,直接躺下。這不能不説明些什麼。或許,他們是用死亡來書寫最後的詩闡述最後的哲理。牛頓用他的前半生為數學、物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後半生則投身於神學。我們都笑他罵他,但我們是否想過,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迫使他一生竭力為我們這些後輩服務?或許,他也曾經迷惘,於是希望能在神學中找到出路,找到解脱。他或許是最偉大的哲人。

我們越來越清楚,當我們思考之後,無論如何也得全心投入後面的工作中。我們知道詩人哲人並不好過,精神上的困惑,是最可怕的枷索。於是我們變得沉默。

“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辭強作愁。

如今盡識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詩人哲學家,只是——我們不願意。

標籤: 文章 哲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zheli/qklr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