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哲理 >

人生哲理的散文3篇

人生哲理的散文3篇

人生哲理散文:凡事適可而止,量度而行

人生哲理的散文3篇

好比喝茶一樣,茶放多了會苦,茶放少了無味,適量最好。飲茶要適量,喝酒要適量,運動要適量,吃飯要適量,午睡要適量,吃多傷胃,久坐傷腰,知足而樂,處處適量就好。理想目標要適度,標準低了,變成短期目標,高了,成了空想。期望值要適度。太高了,會因無法實現而喪失信心。太低了,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批評或表揚要適度。過高或過低都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首領説,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太陽落山了,地主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

工作和生活中有好多種不走回來的人。他們認為要做好這一件事,必須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須得去做更前面的事。他們逆流而上,尋根探底,直至把原始的目的淡忘得一乾二淨。這種人看似忙忙碌碌,一副辛苦的樣子,其實,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起初,個別人也許知道,然而一旦忙開了,還真的不知道忙什麼了。

慾望的永不滿足不停地誘惑着人們追求物慾的最高享受,然而過度地追逐利益往往會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適度是依靠實踐中來,需要自己去實踐體會揣摩總結不斷調整適度標準才行。因為,人與人不一樣,每個人的適度標準幾乎都不相同,適度是因人因事因時因場合而異的。

只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冷靜對待。不斷遊刃有餘地把握適度的份量。就會成功!適可,恰好可以,到適當的程度就停下來,不要過頭。人生亦是如此,適可而行方始步,量力而行卻止履。適度、適量最好。

人生哲理散文:有所畏,有所不畏

孔子説:“勇者不懼。”不懼的,是跌跌撞撞後的遍體鱗傷。孔子説:“君子有畏。”畏懼的,是發人深省的聖人之言。由此觀之,真正的勇士,並不是只知橫衝直撞的莽夫,而是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卻不畏懼披荊折棘的拓荒者。

勇者有所不畏,不畏迷濛未來的不可預見性。第一隻下樹的猿猴是勇敢的,因為它克服了對地面未知的恐懼;第一隻飛翔的始祖鳥是勇敢的,因為它消除了對藍天遙遠的恐懼。生物學意義上的進化,實則是一部書寫勇敢者不懼的精神史書。人類社會的產生延續,也應以勇敢不懼的精神為先決條件。

但勇敢並不意味着對一切無所畏懼。勇敢者更應擁有對正義的堅守,對至善的執念,對人類根本信仰的畏懼。歷史上暴君亡國的例子數不勝數。他們自持君主專制的封建傳統,目空一切,興土木,厚賦斂,但卻忘記了“君舟民水”的金玉良言,一朝榮華在,轉眼亡國君。西方偉大的哲人尼采也曾説出“我是太陽”的豪言壯語,然而,這太陽卻太過耀眼,以至於刺瞎了他的雙眼。尼采的無所畏懼亦是造成個人悲劇的重要原因,可見,無畏主義終將使人走上自戕之路。真正的勇士,絕不是永沒有畏懼的時刻,他們始終懷着對人間真善美的敬畏之心。

正如魯迅所言:“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之所以將真正的勇士如此定義,是因為勇敢不僅意味着對死亡與黑暗的無所畏懼,更意味着對個人價值的艱難創造和對理想社會的'不懈追求,這基於對天下蒼生,對人間正義的畏懼。

神農氏就是這樣一位真正的勇士。為了探尋醫藥的奧祕,他走過大江南北,嚐遍百草,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他心繫萬千黎民百姓的福祉,不畏行走的勞頓和死亡的恐懼,最終在我國醫學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曼德拉,這座屹立於彩虹之上的不朽豐碑,一生堅持反對種族隔離制度,早年被南非逮捕入獄,身陷囹圄27載。但他沒有畏懼牢房的陰冷黑暗,心中始終懷着對自由與光明的敬畏,最終終結了南非種族隔離制度。正如香港音樂人在寫給他的歌曲中唱道:“黑色皮膚給他的意義,是一生奉獻。”

君子有所畏,所畏真諦也;君子有所不畏,不畏驚險也。當今社會,有關中學生的負面報道不時見諸報端——打架鬥毆、頂撞老師、違法犯罪……更有甚者,因不堪沉重的學習壓力而選擇自殺。中學時代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更應該始終將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法律的人生法則牢記於心,同時也要有勇氣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艱難困苦,不輕言放棄。

聖人孔子的良訓猶在耳邊迴響,光陰不過百代之過客,人生在世,要做就應當做真正的勇者,懷着一顆敬畏之心,毫不畏懼地踏上未知的荊棘路。

人生哲理散文:少説是一種智慧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説:“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大師對話語的精闢見解讓人頗受啟示。

語言是人類思想交流的工具。生活和工作之中,人與人之間運用適當的語言,可以聯絡感情、增進友誼、增添樂趣、促進工作。然而,話語過多、誇誇其談,便會讓人生煩起厭。

“善言不必多,言多必有失。”歷史上的文臣武將,都明白“多言必敗”“多事多患”的道理,都知道管好口舌的重要性。東漢名將馬援,很討厭議論別人長短的人,他説:“兒孫中有人有這種行為,讓我難受,我寧願去死。”清代名臣曾國藩也認為“多言失德”,他説招致品德敗壞的是“長傲”與“多言”。

話語過多,往往顯示出自己的虛偽淺薄。俗語“一壺水不響,半壺水叮噹”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看一個人,評價一個人,智者不會光聽這個人是怎樣説的,而是要揣摸這個人是怎麼想的,更要看這個人是怎樣做的。少説話,不是不説話,是要抓住合適的時機説合適的話。説話之前,注重觀察、審視、醖釀和蓄力,如同拉弓射箭一樣,拉弓蓄力,射出去的箭才錚錚有聲。麻雀每天從早到晚,啾啾叫個不停,卻不引起人們注意;楚南有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一飛沖天,一鳴驚人”。

少説話,多傾聽。清代文學家張潮説:“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鬆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生此耳。”傾聽自然,迴歸自然,淨化心靈,找回真實的自己。你也可以傾聽自己,與自己對話,真正讀懂自己,瞭解自己,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加熱升温,擯棄虛華與浮躁,驅逐煩惱和鬱悶,創造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和旋律。

少説話,多微笑。對同志、朋友和家人,多一些微笑,保持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面對無奈事情,淡然處之,微微一笑,若無其事,乃是最好的應對辦法。面對天災人禍,多一些微笑,保持豁達的心境和樂觀的態度。

少説話,多思考。多思考,就不會片面看問題;多思考,話語和行為就會少出錯或不出錯;多思考,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就容易被人接受。

少説話,多幹事。生活和工作中難免陷入困境,不將“難”字掛在嘴上,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克服困難的能力。做出成績後不表功、不炫耀、不居功自傲,要學會守拙,善於推功攬過。被人誤解、受到委屈時,也要少説話,忍辱負重,顧全大局,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少説是一種處世哲學,是一種生活藝術,還是一種美麗、一種智慧。記住大師的告誡,話語像黑夜的星星。黑夜的星星雖然少,但給人光亮,照人前進,被人欣賞,受人點贊。

標籤: 散文 人生哲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zheli/ljxwj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