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哲理 >

不囿於得失不憚於失敗的人生哲理

不囿於得失不憚於失敗的人生哲理

一切不關外物,一切因心而起。要想在時光的逆旅中快樂行走,重要的是安住身心,不囿於得失,不憚於失敗。

于丹做客時下流行的節目《魯豫有約》時,曾説過這樣一段話:“人的成長就是,回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有時候你突然看見你自己的童年,你看見那麼一個不自信的生澀的莽撞的自己,就是傻傻地站在時間的那一端,然後你就會覺得,流光能改變人多少心裏的痕跡啊。”

是啊,人生短暫,與浩瀚的歷史長河相比,世間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皆為短暫的一瞬,一切都會被流光傾覆,一切也都會隨着時間而改變。唯一不變的是我們那顆純真的`心。然而太多人在生命的初期總是活在得失的糾結中,活在成功與失敗的煎熬中,殊不知,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得意與失意,在人的一生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生於俗世,時刻都在取捨得失中,如果能不囿於得失,不憚於失敗,平靜地面對一切世事,那麼就會領悟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真諦。懂得了捨棄的真意,靜觀萬物,體會與世界一樣博大的境界,我們自然會懂得適時地有所舍,而這正是我們獲得內心平衡、獲得安詳的好方法,同時也會使我們冷靜主動,變得更智慧、更有力量。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為得失所擾,不為失敗所煩呢?如何才能讓內心不為所動呢?禪宗智慧最具啟示性。

慧能禪師見弟子整日打坐,便問道:“你為什麼終日打坐呢?”

“我參禪啊!”

“參禪與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你不是常教導我們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靜地觀察一切,終日坐禪不可躺卧嗎?”

禪師説:“終日打坐,這不是禪,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弟子迷茫了。

慧能禪師緊接着説道:“禪定,不是整個人像木頭、石頭一樣死坐着,而是一種身心極度寧靜、清明的狀態。離開外界一切物相,是禪;內心安寧不散亂,是定。如果執著人間的物相,內心即散亂;如果離開一切物相的誘惑及困擾,心靈就不會散亂了。我們的心靈本來很清淨安定,只因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擾,如同明鏡蒙塵,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問:“那麼,怎樣去除妄念,不被世間迷惑呢?”

慧能説道:“思量人間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間的邪惡,就化為地獄。心生毒害,人就淪為低級動物;心生慈悲,處處就是菩薩;心生智慧,無處不是樂土;心裏愚痴,處處都是苦海了。在普通人看來,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對立的,但真正的人卻知道它們都是人的意識,沒有太大的差別。人世間萬物皆是虛幻的,都是一樣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終點,結束就是開始。財富、成就、名位和功勛對於生命來説只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心亂只是因為身在塵世,心靜只是因為身在禪中,沒有中斷就沒有連續,沒有來也就沒有去。”

就像慧能禪師所説的,“財富、成就、名位和功勛對於生命來説只不過是生命的灰塵與飛煙”,一切不關外物,一切因心而起。因此,要想在時光的逆旅中快樂行走,重要的是安住身心,不囿於得失,不憚於失敗。

失去不一定是憂傷,反而會成為一種美麗;失去不一定是損失,反倒是一種奉獻。只要我們抱着積極樂觀的心態,失去也會變得可愛。

普希金在一首詩中寫道:“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消逝,讓失去的變為可愛。”有時,失去不一定是憂傷,反而會成為一種美麗;失去不一定是損失,反倒是一種奉獻。只要我們抱着積極樂觀的心態,失去也會變得可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zheli/ez8k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