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哲理 >

人生的哲理故事集合15篇

人生的哲理故事集合15篇

人生的哲理故事1

在古希臘,有人向蘇格拉底提問:你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人,那麼,你知道天與地之間距離有多遠嗎?

人生的哲理故事集合15篇

“三尺。”蘇格拉底回答道。

提問者一臉的不解,提出質疑:三尺?這世界上除了嬰兒以外幾乎所有的人都有三尺高,如果天地之間相隔僅有三尺,那豈不是每個人都不能正常站立?那豈不是每個人都會捅破天庭了嗎?

面對提問者的質問,蘇格拉底淡淡地説:“是的,所以每個人都要學會低頭!”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似乎每個人都雄赳赳,氣昂昂,害怕低人一頭,於是常常碰壁。

低頭是禮讓和謙遜,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只有學會了低頭,才能避免更多的碰頭,才能更多地看清自己,才能更多地看清腳下的路。

人生的哲理故事2

多比幸福感

1960年,美國因貧富差距懸殊,產生了許多社會矛盾。

窮人不但仇恨富人,還對政府有牴觸情緒,這些不好的因素,就像一枚枚藏在暗處的炸彈,令人不安。

為緩和社會矛盾,美國政府想了許多辦法。比如,給富人增税,給窮人增加福利,提高汽車、豪宅等奢侈品的售價,在窮人密集地設廉價超市等,但都收效甚微。

有一天,一個叫羅伯特的電視記者拍攝到這樣兩組畫面:一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此人在辦公室裏超負荷地忙碌着,雖然西裝筆挺,但神情憔悴,滿面疲憊;另一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寫字樓工作的清潔工,他身着藍色帆布衣服,破舊卻整潔。只見他一邊清掃垃圾,一邊哼着美國鄉村歌曲,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總經理是美國的富人代表,而清潔工則是美國的窮人代表。這兩組鏡頭在電視上播出之後,奇蹟出現了:許多窮人不再仇恨富人,居然還有富人開始羨慕窮人的生活。

很多政府官員和社會學家都覺得奇怪,僅僅是兩組極普通的鏡頭,怎麼就有這麼大的威力呢?羅伯特道出了其中的祕密:以前,許多鏡頭都習慣於對準富人的資產和窮人的疾苦,矛盾便出現了。而這一次,他將鏡頭對準的是富人和窮人的內心。

人生的哲理故事3

兩名小和尚潛心求佛,均拜在高僧門下。

悟佛成道是小和尚的目標和追求。

多年過去,小和尚已變成老和尚。其中一位和尚得到高僧認可,成了寺院住持。另外一名和尚卻徒增歲月滄桑,依然是寺院中最平凡的一位。

這名和尚甚是不解,乃至不平。同樣認真誦經悟禪多年,其執著之心佛主可鑑,為何他成了住持,而自己仍是一名普通的和尚呢?

當年的高僧一語點破:“執者失之。”

和尚不解,同樣的“執者”,為何一個“得之”,一個“失之”。

高僧手轉佛珠,曰:“他是專者,你是執者。”

和尚仍是不解,專者和執者有何區別?

高僧又曰:“專者,專心而無旁騖,一心向佛,心無雜念;執者,必有執心,有執心必有慾念,有慾念則必然失之,不能成佛。”

和尚聽完,啞口無言,若有所悟。

正所謂執者失之,凡事一旦上升為“執”,則增加許多欲念及奢求,從而導致分心或者加重心理負荷,長此以往,必然失之。

人生的哲理故事4

 禪道人生的哲理故事

高僧與弟子

一位高僧即將涅槃,他的一位得意弟子跪拜在高僧面前問道:“師父,您離開我後,我應該怎樣活呢?”

高僧反問道:“你跟隨我修行求道,為誰活呢?”

弟子回答道:“師父,我跟隨您修行求道,首先為自己活,然後為他人活,爾後為眾生而活。”

高僧説道:“你不是明白了嗎?”

弟子困惑道:“師父,我不明白你這話的意思。”

高僧説道:“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夢中;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腦中;為眾生而活,永恆地活在眾生的心中。”

高僧説完這番話便安息了。弟子跪拜在地,凝望着高僧的形體,崇敬不已。

古往今來,芸芸眾生,造就的人生往往也是如此——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夢中;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腦中;為眾生而活,永恆地活在眾生的心中。

小沙彌與老和尚

有一次,一個小沙彌向一位老和尚請教道:“師父,怎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呢?”

老和尚回答道:“努力修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量。”

小沙彌説道:“師父,您這是説,一個人只要具有大的心量,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實現自己人生最大的價值嗎?”

老和尚搖頭道:“並非如此。”

小沙彌困惑不已道:“這是為什麼呢?”

老和尚説道:“一個人只有不斷地修行,努力擴大拓寬自己的心量,讓自己具有足夠大的心量,才會努力去積累與之相當的能量。如果心量不大,即使有機會積累能量,也不會放在心上。比如讀書就是積累能量,心無大志者,看見書就會犯暈,哪還會對這種能量引起重視?在心量和能量之間,心量是基礎。一個人只有具備足夠大的心量,才具有足夠大的能量;他不去運用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去惠澤天下、造福眾生,也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實現自己人生最大的價值。”

小沙彌恍然大悟道:“師父,您是説,努力修行,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努力踐行,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實現自己人生最大的價值。”

老和尚説道:“是呀!凡事心想事成,修行修煉是基礎,行道做到是途徑。”

努力修行,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努力踐行,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心量與能量,實現自己人生最大的價值。

人生的哲理故事5

從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學生,其中有個學生向他請教:“老師,你能講講我的價值嗎?”老師拿出一塊石頭,説:“你先幫我做件事,,我再告訴你人生的價值。你把這塊石頭拿到集市上賣,可別人無論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學生拿着石頭到集市上去叫賣,有人願意出2塊錢買這塊石頭。這個人剛出完價,又來了一些人,大家紛紛説這塊石頭真光,都開始抬價,一直把石頭的價抬到10元錢。學生高興地回去和老師説:“老師,你這塊石頭居然能賣10塊錢呢!”老師説:“你再把這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學生到了黃金市場,有個老者看了這塊石頭的成色,説裏面一定是塊寶貝。大家開始競爭這塊石頭,抬到了1萬塊錢的價格。學生有些動心了,興高采烈地跑回去對老師説:“您這塊石頭居然能賣到1萬塊錢,真是想不到啊!”老師笑着説:“你把這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上去賣,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掉。”

學生拿着石頭到了珠寶市場,剛一叫賣,就有人出到10萬塊價格。一眨眼的功夫,石頭的價格已經升到了30萬塊錢。學生忍住了極大的誘惑回去了,對老師説:“想不到您還有這樣一塊寶貝呀!我的任務完成了,您該告訴我這塊石頭的價值了吧。”老師對學生説:“這塊石頭真的是無價之寶,它裏面有名貴的玉,但你不識貨,它頂多值10塊錢。”

啟示: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塊玉,我們要以珠寶商看玉石一樣去審視自己,有的人打磨了自己,他就成了玉,打磨得越好,他的價值就越高;有人守着自己的玉一輩子都不打磨,他一輩子就是一塊不值錢的石頭。這則案例啟示我們,去思考人生價值的內涵,即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是什麼?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價值的?

關於人生的哲理故事2

一個多愁善感的小女孩,在家裏西窗前看見一行送葬的隊伍,不禁神情黯淡,淚流滿面,蜷縮在窗前發呆。爺爺看見了,把小女孩叫到東窗前,推開窗户讓她看,只見一户人家正在舉行婚禮,喜慶幸福的氣氛頓時感染了小女孩的心情,她破涕而笑了。從此,在她幼小的心靈中,永遠銘刻下了爺爺頗有哲理的教誨:人生有悲劇也有喜劇,有失敗也有成功,有痛苦也有歡樂,你不能只推開一扇窗,只看一面的風景!

另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女孩,在滑雪中不幸摔折了腿,住進了醫院。她躺在病牀上不能動彈,苦不堪言,度日如年,整日以淚洗面。與她同病房、靠近窗口的是位慈祥的老太太,她的傷已快痊癒了,每天能坐起來,痴迷地觀賞窗外的景色。小女孩多想看看窗外的世界呀!可她的腿上着夾板做着牽引,不能坐起來,病牀又不靠窗,自然無法觀賞窗外的景色。每當老太太推窗觀景時,小女孩羨慕極了,情不自禁地問:您看見什麼了?能不能説給我聽聽?老太太爽快答應:行,行!於是,老太太每天給她細細描述窗外的景色和發生的事。小女孩邊聽,邊想象着這幅雪中美景,不由得心曠神怡,心中那份鬱悶寂寞頃刻化為烏有。一個月後,老太太出院了。小女孩迫不及待地懇求醫生把她調到靠窗的病牀。她掙扎着欠起身,伸長脖子,朝窗外一望,驚呆了:窗外竟是一堵黑牆!但小女孩豁然開朗:是老太太給她推開了一扇心窗!每當她遇到挫折悲傷時,就會想起這位可敬的老太太,想起老太太給她描述窗外的美景……

人瀕臨心靈窒息和精神危機時,最需要一雙上帝般的手幫他推開一扇心窗,當然,那應是一扇充滿歡樂與希望的心窗。其實,這只是舉手之勞,人人都不難做到,但往往漠視了,遺忘了,甚至不屑為之了……

人生的哲理故事6

1.《聖經·傳道書》上説:“寧可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不聽掌管愚昧人的喊聲。”弦外之意,智慧來自智慧之人,智慧之人成功於智慧。

2.《史記》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種“小天下”的不凡氣度,並非王者靠征服所能達到,而是為通達自然之道的智者所獨享。

3.有人問希臘智者歐里庇得斯:“凡人為什麼缺乏智慧?”歐里庇得斯答道:“智慧是由悲苦換來的,小悲苦換來小智慧,大悲苦換來大智慧。”由此可見,苦難真正是人生的一筆巨大財富。

4.。儒家説“仁義”,佛家言“慈悲”,道家倡“貴生”,墨家講“兼愛”。每“家”都充滿着一種人性關懷。因此,如能集眾“家”之長,那將是何等完美的境界啊!

5.有人問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快樂的祕密何在?”伊壁鳩魯回答道:“生命中有三種慾望,一種是自然而必要的,一種是自然卻不必要的,還有一種是不自然也不必要的。對不必要的慾望要嚴加控制,對自然的慾望要極力追求,這就是快樂的祕密。”

6.一支箭射進樹林中,只能射中一棵樹,但不能射中所有的樹。樹林以被刺中一棵樹的方式吞噬了箭。同理,慾望以被滿足有限的方式吞噬了追求無限的人。因此,對無限慾望保持恆久而強烈興趣的人,是註定要失敗的。

7.先前,有個閒適的富人問古希臘智者西塞羅:“你是否願意坐下來探討真理?”西塞羅回答道:“與其與一個普通人一起認識真理,不如同柏拉圖一起犯錯誤。”又一個故事説,一個結冰的寒冬,有人看見希臘智者米鬆光着身子在河裏破冰捉魚,人們驚異地問:“米鬆先生,你不穿衣服難道不怕冷嗎?”米鬆舉着手中的魚笑道:“它們也沒穿衣服啊!”看來,西塞羅也好,米鬆也罷,兩人刻意在乎的只是精神上的愉悦。的確,樂之者才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8.希臘七賢之一的阿那哈斯曾問一位種葡萄的人:一棵樹上有多少果實?

那位種葡萄的人無言以對。阿那哈斯點撥至少有三種:“一種是快樂,一種是痛苦,一種是糊塗。”

9.孟子説:“獨樂樂,不若眾樂樂。”孟子借樂説人,指出要謀求大多數的幸福與快樂。幸福要共同品味,快樂要傳播才是快樂。一人偷着樂不如大家樂歡暢。

10.魯迅在《野草·題辭》中寫道:“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老子也強調:“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流水不説話,水中的石頭濺起浪花,浪花與石頭就是水的話;高山不説話,風吹樹響,風與樹就是高山的話;人不説話,“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眉宇笑容就是人的話。

11.《易經》上説:“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要想讓人覺得話中有清芬,就必須像蘭花一樣默默開放。老子説:“無言數豐。”就是説,沉默是金。

12.古希臘智者米鬆走在路上,常會對着大石頭下拜。人們感到怪異,問其故,答曰:“難道你們沒發現它比國王還要活得長久嗎?”石頭無慾無求無私心,“心底無私天地寬”。沒有私心雜念,人就很快樂。見人愛人,見物愛物,見天見地都是故人。老子説,“以無私成其私”、“聖人外其身而身存”。意思是用大我換小我,以“無我”的方式“為我”。

13.當記者問著名飛人劉易斯:“你為什麼會永遠跑在前面?”劉易斯笑着説:“因為我是領跑!”這句調侃旨在強調,自我定位很重要。如果一個人開始就把自己當成追趕別人的人,那就可能永遠追不上;如果一個人開始就把自己當成領跑者,那他可能就會永遠跑在前面。

人生的哲理故事7

10分鐘的人生

父親與兒子做遊戲:10分鐘代表一個人的一生,在這10分鐘裏,每人各翻一本書,從裏面找“黃金”這個詞,誰找得多誰就贏……

計時開始!

兒子雙目圓睜,父親逐頁尋找。房間裏很安靜,只聽見刷刷的翻書聲。

“找到一個!”一分鐘後兒子興奮地叫道。

“我也找到一個。”父親叫道。電子錶上的數字不緊不慢地跳着。

5分鐘後兒子蹦起來:“第3個找到了!”父親慌了:“我這裏的‘黃金’為啥這麼少呢?”

兒子得意地説:“你不會找嘛!要細心!”

電子錶上的數字跳得好像更快了。

“第2個!”父親説。“第4個!”兒子蓋過父親的聲音。

到了第8分鐘,兒子又一連找到3個“黃金”。最後他一共找到10個,父親只找到4個。

“爸,你輸了。”兒子説。父親點點頭:“我承認我輸了。可是就這麼完了嗎?”

“還要幹什麼?”兒子問。“如何使用黃金,你想了嗎?”父親問。兒子考慮片刻説:“我要買一大堆巧克力、玩具,買一輛真正的賽車,還要去埃及看金字塔……”

父親指指電子錶:9分10秒。

兒子問:“又怎麼了?”父親笑道:“你那些願望都不現實。你已經老了,巧克力不敢吃,賽車開不動,金字塔也看不成了。你看,説着説着9分40秒了,10分鐘的一生很快就要結束了。”

兒子呆呆地望着父親。

父親説:“為了尋找黃金,你花去了大半生的時間,卻難以享用它。其實黃金並不寶貴,時間才是最寶貴的,它是每個人的終極資源。”

人生的哲理故事8

喬丹罹患癌症,於20xx年6月27日病逝,時年35歲。

得知診斷結果之後,喬丹的朋友、一名心理醫生建議他給當時只有9歲的兒子塞巴斯蒂安寫一封告別信,作為留給兒子的遺言,以父親的身份指導兒子如何過上快樂和成功的生活。喬丹思考了許久,他決定邀請愛爾蘭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給兒子寫信,集合成冊後留給塞巴斯蒂安作為紀念。

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讓塞巴斯蒂安獲得一些終身受益的人生指導,也希望此書能給其他失去親人的孩子帶來温暖。

下面這封信的作者帕特里克·基爾蒂是來自北愛爾蘭唐郡鄧德拉姆的喜劇演員。他的父親傑克被保皇派軍事團體謀殺後,帕特里克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貝爾法斯特開始了演藝事業。他在英國主持了多檔電視節目。

親愛的塞巴斯蒂安:

我父親去世那年,我才16歲,還有千言萬語沒有來得及對他説,父親也有很多人生經驗沒有傳授給我。然而,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是父親的愛造就了今日的我。在你閲讀這本書信集之時,如果可以用書籍的頁數來衡量你爸爸對你的愛,那麼這一定是一部有很多卷的鉅著。

我很有福氣,自從我父親去世後,我又經歷了很多人生歷練,學到了重要的經驗。現在我已明瞭,生死並不算什麼。事實上,生與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若你能明白二者之間的平衡,並將之應用於成長過程中,便能擁有和諧與幸福的'未來。

所以,不要畏懼死亡,不要因為你爸爸去世了就害怕去思念他;不要害怕哭泣;當你覺得空虛的時候也不要害怕去求助。總有一天,當想到你父親的時候,你會面帶微笑,但前提是他離世後你身邊還能充滿愛,你也能主動去尋找愛。

我父親去世的前一年,他教給了我兩條原則,我至今依然遵循着。這兩條都簡單好記、實用性強,在之後的很多年裏,它們幫助我迎接了一次次的挑戰。

第一條原則產生於學校組織的聖誕節晚會,在我即將登台表演之前。也許你很難相信,我那時候真的非常害羞,根本沒有勇氣站在大家面前演出,因為緊張,臉色一片慘白。

演出前的那個早上,我向父親求助。

他説:“撐着你抖得最厲害的那條腿。”

那時候,這個辦法聽起來一點兒都不管用,真讓人泄氣。但是,謝謝你,老爸!謝謝你提醒了我上台之後膝蓋會因為害怕而顫抖。那天下午表演的時候,我確實撐着自己抖得最厲害的那條腿,這個竅門將我的緊張掩飾得天衣無縫,誰都沒看出我的驚慌失措。

信不信由你,這真的是一條很棒的建議。把注意力集中在腿上,讓我不必再擔心那些更嚴重的問題,比如忘記台詞或者在意觀眾們是否發笑。

我在此後的人生中應對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時,都應用了這條淺顯卻又深刻的道理:只執著於你能掌控的,不能把握的就心平氣和地放手。

若你想事事都獲得成功,那很簡單,只要將精力投入到那些你十分擅長的領域。

那年他教給我的第二條原則是:“要努力從他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但有時候,你自己犯錯也是很必要的。”

還是很簡單吧?在之後的20年裏我都在努力實踐這條原則。有許多次,我都從自己的錯誤中默默地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雖然我寧願從未犯過那些錯。

然而,我知道父親教導我這一點並非讓我在生活中小心翼翼,並非讓我乖乖坐好,看別人上演失敗挫折或者功成名就,然後沿襲別人的路徑和夢想,來指導自己的人生之旅。

他教導我這一點是為了讓我承擔風險時不會畏懼。這樣,當我去追求生命中期望達到的目標時,即便這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我也不會有片刻遲疑。

他知道,一旦我能從錯誤中汲取經驗,並不斷前進,終有一天,我會成長為他理想中的那個卓越的人。

塞巴斯蒂安,我還在發奮成為那樣的人。我還在不斷地犯錯誤,不斷地跌倒,但我仍然不斷地站起來,繼續追尋我所珍視的夢想。

不要讓你的夢想變得黯淡無光,也不要降低你的目標。因為如果你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即便取得了低一層次的成績,你的家人也不會等在那裏與你分享歡樂。

當你達到了你認為符合父親所期望的人生成就時,回頭想想你所付出的艱辛,盡情開懷吧,是父愛助你取得了不凡的成績。父愛的慰藉會幫你撫慰傷痛。

千萬記住,別害怕跌倒。嘗試一些瘋狂的事情,或者逼自己離開安全之地去冒一些風險,只有為了自己的夢想去拼搏,才有美夢成真的那一天。

塞巴斯蒂安,我已經知無不言了。我對於生活的全部體會,以及我最重視的建議、最深刻的教訓都是來源於那個光榮的稱呼——父親。

你也要為你父親而驕傲。這本書就是他為你鋪設的前進道路。也許沒有人能給出完美的答案,但如果你能從這本書中發掘出一條可用的建議,也不枉他的一片苦心。

你要堅強,撐着你抖得最厲害的那條腿。要相信我,太陽依舊會帶來光明,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無論你有怎樣的人生選擇,父親的愛都會陪伴你終生。

帕特里克·基爾蒂

人生的哲理故事9

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裏的老住持和7個弟子知道。7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老住持問7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弟子們都搖頭。7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説:“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但又過去了7天,還是沒人承認。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們就下山吧。

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乾乾淨淨地走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下來。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説:“我沒拿。”“那為何要背個偷竊之名?”弟子説:“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説,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老住持笑了,從懷裏取出那串念珠戴在這名弟子手上。説:“能想自己,更能想別人,就是佛法。”

【智慧人生的哲理啟示】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説清楚。然而比説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擔;能行動;能化解;能扭轉;能改變;能想自己,更能想別人,顧全大局,這就是法。這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大智慧。

人生的哲理故事10

城裏新開了一家商店。女人可以在店裏選購丈夫。商店門口懸掛着《顧客須知》,內容如下:

1.您只能光臨本店一次;2.本店共六層樓,各樓層入口處懸掛有該樓層可供選擇的男士的品質説明書;3.您可以在任何一樓層選購,也可以繼續前往上一層樓;4.您沒有權利返回下一層樓。

有一個女人決定光顧這家“丈夫商店”,給自己找一個理想的伴侶。在一樓入口處,她看到牌子上寫着:“有工作的男士。”她立刻上7二樓。二樓入口處的牌子上寫着:“有工作,愛孩子的男士。”她又徑直上7三樓。三樓入口處牌子上寫的是:“有工作,愛孩子,又英俊瀟灑的男士。”“嘿,還真不錯!”這個女人想了想,但還是上了四樓。四樓入口處寫着:“有工作,愛孩子,英俊瀟灑,還能幫助妻子做家務的男士。”“還有這樣的男人?簡直讓人難以置信,我就需要這樣的男人。”説完她就上了五樓。五樓入口處掛的牌子上寫着:“有工作,愛孩子,英俊瀟灑,既能幫助妻子做家務又浪漫多情的男士。”這個女人非常想在這層樓停下來,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但她最後還是説服7自己,上了最後一層樓。

在六樓入口處,她讀到了如下內容:“您是本店第31456012位顧客。本層樓沒有可供選擇的男人。開設本層樓的目的只是為了再次證明女人的願望難以滿足。感謝您光臨本店。”

假如現實中真有一家這樣的“丈夫商店”,我相信能在五樓及以下選擇而不光顧六樓的女士,絕不少於31456012住。同樣,如果有一家“妻子商店”,能知止而止、不衝上頂層的男士恐怕也為數不多。

這無疑是一則寓言,文字簡約,寓意深刻。小而言之,戀愛、婚姻的悲劇,往往出於對於所謂“完美”的苛求;大而言之,人生的悲劇,根源於不能止息的人性的貪婪。

感言:

1、殘缺是一種真實美。

2、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3、勿將追求理想變成貪得無厭。

4、因有殘缺,故有追求,過程就是人生。

5、完美人生、完美人格,人間今世沒有,將來也無。

人生的哲理故事11

讀大學的時候,我在大禮堂裏聽過學校最有名的一位教授開設的講座。等到我趕往大禮堂的時候,大禮堂裏靠近講台和過道兩邊的座位,都已經被別人佔去了。而中間和後面那些出入不方便的座位,卻還空着。

我挑了一個座位坐下,然後向講台上看去,只見教授早已經坐在那裏。這時聽講座的同學陸陸續續地都來了,大禮堂裏的每一個座位上都坐着人。

教授站起來,徑直走下講台,來到大禮堂最後面一排的座位上,指着座位中間的一個同學説:“同學們,在開始今天的講座之前,請允許我向這位同學致敬。”説着,教授向那位同學鞠了一躬。

大禮堂裏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大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教授緩緩地説道:“我之所以向這位同學鞠躬,是因為他選擇坐裏面位置的行動,讓我充滿敬意。”

禮堂裏變得有些騷動起來。大家低聲議論。

教授説:“我今天是第一個來大禮堂的,在你們入場的時候,我發現,許多先到的同學,一進來就搶佔了靠近講台和過道兩邊的座位,在他們看來,那一定是最好的位置了,好進好出,而且離講台也近,聽得也最清楚。只有這位同學來的時候,當時靠前和兩邊的位置還有很多,可是他卻徑直走到大禮堂的最後面,而且是坐在最中間,進出都不方便的位置。這位同學把好的位置留給了別人,自己卻寧願坐最差的位置。“我繼續觀察後發現:先前那些搶佔了他們認為是好位置的同學,其實備受其苦,因為座位前排與後排之間的距離小,每一個後來者往裏面進時,靠邊的同學都不得不起立一次,這樣才能讓後來者進去。我統計了一下,在半個小時之內,那些搶佔了‘好位置’的同學,竟然為他們只想着自己的行為,付出了起立十多次的代價。而那位坐在後排中間的同學,卻一直安詳地看着自己的書,沒人打擾。”

説到這裏,教授停頓了一下,向大禮堂四周從前至後地看了一遍,然後望着大家,緩緩地説:“同學們,請記住吧:當你心中只有你自己的時候,其實你把麻煩也留給了自己;當你心中想着他人的時候,其實他人也在不知不覺中方便了你……”

教授的話一説完,台下響起了熱烈掌聲——為這位教授用如此獨特的方法講授人生的哲理而折服。

人生的哲理故事12

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老子,有一天他把弟子人叫到牀邊,他張開口用手指一指口裏面,然後問弟子們看到了什麼?在場的眾第子沒有一個能答得上。於是老子就對他們説:“滿齒不存,舌頭猶在”

意思是:牙齒須硬但它壽命不長;舌頭須軟,但生命力更強。

人生的哲理故事13

一天,一隻蒼蠅遇見了以勤勞、聰明著稱的蜜蜂。蒼蠅問蜜蜂:“高貴的蜜蜂啊,您是怎麼保持飛行方向的?”

蜜蜂驕傲地回答:“如果我迷了路,我就向着光亮的地方飛,那裏總是正確的方向。”

正在它們説話的時候,一個小男孩把它們抓住了,用一個玻璃瓶把它們倒扣在窗台上。玻璃瓶的透光性很好,陽光照進了瓶子。為了逃命,蜜蜂開始運用它那尋找光亮的智慧,而蒼蠅則完全失去了方向,煽動着翅膀四處亂竄。這時,一陣風吹來,玻璃瓶被颳倒了,瓶底衝向窗户,那正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

蜜蜂向着陽光的方向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衝擊,卻一次又一次地撞在厚厚的瓶底上。而蒼蠅撞來撞去,不到兩分鐘就撞到了出口,獲得了自由。

當蒼蠅再次來到玻璃瓶邊上時,蜜蜂已經精疲力竭地昏倒在瓶壁上。蒼蠅不禁感歎:“這麼聰明的蜜蜂,竟然沒有找到逃生的路!”

[啟示]沒有什麼真理和經驗是無界限的。獲得經驗縱然是可貴的財富,但只有不斷思考經驗的邊界,你才不會被其壓垮。

人生的哲理故事14

席爾瓦先生和佩雷拉先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幽默人生哲理小故事。一個星期天晚上,他們在席爾瓦先生的寓所裏喝啤酒。

這兩位先生都未成家,所以他們各自僱了一個傭人為他們打理房子,有時候還可以替他們跑跑腿。

幾杯啤酒下肚之後,他們便將談論的話題轉向了傭人。佩雷拉先生説,他的傭人班達應該算得上是全世界最愚蠢的傭人了。

“算了吧,你能證明班達比我的傭人忠達更愚蠢,我就誓不為人。”席爾瓦先生説。

“好的,我就證明給你看。”説着,佩雷拉先生把他的傭人叫了過來,交給他10個盧比,“班達,你拿着這些錢去大街拐角處那家汽車專賣店,給我買一輛汽車。”班達興沖沖地走開了。

“佩雷拉先生,你看我的傭人多麼愚蠢!”

“哼,你認為這就夠愚蠢了?等一會你瞧瞧我的傭人吧,故事大全《幽默人生哲理小故事》。”席爾瓦先生叫來忠達,給了他兩個盧比。“拿着這兩個盧比,坐車到我辦公室去找我祕書,問一下我是否在辦公室裏。”

“沒問題,先生。”忠達拿着錢走出了大門。

傭人們走後,兩位先生又爭執起來,他們都極力讓對方相信自己的傭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此時此刻,他們的傭人班達和忠達正在外面為他們奔波效力。在一個街角,兩個傭人不期而遇。

“忠達,你看見了吧?”班達説,“我想我遇見的主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

“不,班達,我的主人才是世界上最愚蠢的。”

“忠達,你看我的主人有多蠢,他剛才給了我10個盧比,叫我給他買一輛汽車!這個傻瓜,他不知道汽車經銷店星期天不營業嗎?”

“你認為這就夠傻了?我的主人剛才給了我兩個盧比,要我去他的辦公室,看看他是否在那。這個傻瓜不知道,打個電話到他辦公室問一下,只需要花費一個盧比,根本用不着給我兩個。”

有些時候就是這樣 聰明反被聰明誤。看了這個故事 你收到什麼啟發了麼?

人生的哲理故事15

砌牆工人的命運

三個工人在砌一堵牆。

有人過來問:“你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説:“沒看見嗎?砌牆。”

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説:“我們在蓋一幢高樓。”

第三個人邊幹邊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燦爛開心:“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新城市。”

10年後,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牆;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中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是前兩個人的老闆。

【提示】你手頭的小工作其實是大事業的開始,能否意識到這一點意味着你能否做成一項大事業。

隨機應變

有一天,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先生被邀請作演講嘉賓。他的司機對他開玩笑説:「我經常聽到你在車中預備演講,聽得多了,我也可以一字不漏地背念出來。」愛因斯坦聽罷就説:「那就好極了,我昨日整天都在做研究工作,疲倦得很,況且邀請我演講的機構與我素未謀面,你大可替我演講,我做你的司機好了。」

演講當晚,司機果然一字不漏地念出愛因斯坦慣説的演講內容,令在場的人佩服不已,連坐在觀眾席最後排的愛因斯坦,也頻頻點頭稱是。

可是,演講完結後,突然有一位年青科學家,追問了一個頗為深入的問題,那當然是司機的演講以外的資料,全場都等待着這位冒牌科學家的答覆。出乎意料之外,他竟然氣定神閒地開始回答説:「年青人,請恕我直言,你剛才的問題實在太簡單,甚至可以説是個蠢問題,假如你不信的話,我可以證明給你看。這問題簡單得連我的司機也懂得如何回答。」

跟着,司機便邀請愛因斯坦上台作答,並且在掌聲雷鳴之下離開會場。

【提示】生活中,有隨機應變的能力相當重要,但最重要當然是充實自我,未雨綢繆。

非洲土人穿鞋

在美國有一間鞋子製造廠。為了擴大市場,工廠老闆便派一名市場經理到非洲一個孤島上調查市場。那名市場經理一到達,發現當地的人們都沒有穿鞋子的習慣,回到旅館,他馬上拍發電報告訴老闆説:“這裏的居民從不穿鞋,此地無市場。”

當老闆接到電報後,思索良久.便吩咐另一名市場經理去實地調查。當這名市場經理一見到當地人們赤足,沒穿任何鞋子的時候,心中興奮萬分,一回到旅館,馬上電告老闆:“此島居民無鞋穿,市場潛力巨大.快寄一百萬雙鞋子過來。”

【提示】同樣的境況,卻有不同的觀點與結論。其實,當我們經常往壞的方面去想的話我們將錯失許多“成功的機會”。相反的,我們一直往好的、積極的方面去思考的話,我們就會挖掘出許多令人想不到的機會,即使是危機也可能藏着一線機會。

老鷹與火雞

有一羣火雞看着老鷹張著翅膀自由自在地在天上翱翔,十分的羨慕。於是和老鷹的頭頭商量是否能夠派一個教練來教他們飛行的方法,老鷹頭頭爽快的答應下來。

老鷹教練很有耐心地教導火雞張開翅膀學飛行:『翅膀張開,用力地拍!』火雞們在老鷹教練的大力指導下拼命地張着翅膀、用力地拍,它們好高興自己會飛了,雖然飛得不是很高,但是它們已經會飛了!

太陽西下,該是下課回家的時候了,老鷹教練對它們説:『你們今天好棒!你們都飛得很好,你們可以飛了!太陽下山了,我也要回家了!

結果呢?老鷹是飛着回家,火雞仍然是走路回家。

【提示】火雞是真的會飛了嗎?不是。直銷商往往在聽了一場動人或是精彩的演講之後,會立即產生興奮及一股衝動,但是在演講結束之後,又恢復了原本的慣性行為。身為組織領導者必須瞭解這種情況,並作有效的處理,以免辜負了演講會所附予的真正目的。

標籤: 哲理 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zheli/4qzk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