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哲理 >

靜心人生哲理

靜心人生哲理

幾日的暴雨把心情洗得如浮萍一樣,在空蕩的夜色裏飄浮不定。想把心靜下來,卻發現是如此得難!暴風雨過後,天空中再無一物,為什麼心中的煩亂卻又上眉梢?佛説:“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可心上的塵用什麼拂拭呢?人生百年,常常為“惑”字所困,這就是我們心中的塵土。無論少年、青年、中年還是老年,“惑”字總在與我們同行:想不通世間的貪富、想不開人生的命運、想不穿情感的迷離……,惑越重,心越累,惑越多,心越迷茫。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民收穫了滿園葡萄,他想着與人分享他的喜悦。於是他摘了一大串葡萄到園門口等過路人。第一個路過園門的是位商人,農民就高興地跑上去對他説:“這是我種的葡萄,您嚐嚐吧?”商人拿過葡萄一嘗,説:“好甜”,農民聽了很高興,就想着把手中的一大串葡萄都送給商人,這時商人就問:“多少錢啊?”農民忙説:“不要錢的,這是我自己種的葡萄,想與您一起分享我的`快樂。”商人搖搖頭説:“世上哪有白得的利益?”於是商人拿了葡萄,扔下一串錢走了。當農民看着地上的錢發呆時,又走來一位官員,農民想總會有人懂得自己的心情吧,於是又捧了一串葡萄讓官員品嚐,並説要送給他,官員馬上扳起臉問:“你是不是有事求我?”農民忙説:“沒有沒有”,官員説:“我不信”,於是扔下葡萄走了。

農民感到好失望,想着我怎麼連葡萄都送不出去呢?這時,又有一對年輕的夫婦走來,農民再次鼓起勇氣摘了一大串葡萄送到他們面前,少婦一嘗,笑逐顏開,連説好吃,農民很高興,就説:“我把這一串葡萄都送給你吧。”這時,少婦的丈夫卻已是怒目圓瞪了,嚇得農民捧了葡萄跑回園子裏去了。故事結束了,卻留給我們一個深深的思考:為什麼農民連一串葡萄都送不出去呢?是因為葡萄不甜嗎?是因為農民心不誠嗎?誠然不是,答案是商人、官員還有少婦的丈夫心中的疑惑,而這些惑就來自於他們心中裝滿了權、利、色,而忘了人性還有單純的一面。當一切忘了初心的時候,就失去了自我。靜心,就是要尋求自我。“惑”字説明了人心裏裝着很多的選擇,卻不知道怎樣選擇?既然我們無法放去選擇,那麼只有把心變得更大、更寬,讓它承載更多的選擇。而要把心變得更大、更寬,就需要有一顆空明之心、寧靜之心。水在飛流的時候我們永遠看不到水後面的東西,只有水靜下來的時候才能清澈見底,而人心也一樣,只有在寧靜中才能找到自我。老子曾説:“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要求我們有一顆安靜、寬容、空明之心,排除外界的干擾和誘惑。

有人説最怕寂寞,其實人需要寂寞,只有在寂寞時我們才能真正也放鬆自己,真正地靜下心來,真正地認清自己。孔子尚吾日而三省吾身,更何況處在物慾橫流中的我們,堅守一顆赤子之心是多麼得可貴!靜心,並不是讓我們躲到世外桃園中去,靜心更需要在紅塵中歷練。儒家文化建立起人與社會的和諧。孔子一生以“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就是説不能憑空臆測、不能絕對肯定、不能拘泥固執、不要自以為是。孔子追求的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以一顆聖人之心通達社會,這才是真正的靜心。就好像我們把雞蛋、蘿蔔、茶葉分別放在開水中煮,結果雞蛋變硬了、蘿蔔化了,只有茶成了茶水,這三種東西,正代表着三種人的處事方式,而唯有茶做到了和於這個世界,真正做到了“外化而內不化”,達到了靜心的最高境界。靜心並不僅僅是堅守本心,而是要真正放下心來。

標籤: 靜心 人生哲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zheli/2vo7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