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中秋節隨筆欣賞

中秋節隨筆欣賞

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大家一定喜歡過中秋吧!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中秋節隨筆欣賞,希望能幫到大家!

中秋節隨筆欣賞

四季輪流,時間滴溜溜的轉,轉着轉着,不經意就轉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

中秋節拾着夏的歲末,迎着秋的愜意潸然而至,似時鐘滴答、滴答、滴答、送走了夏的繁忙炙熱,迎來了秋的清新涼爽,也迎來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至今流傳多少年,我不大清楚。只知道在遠古就有“秋暮夕月”的習慣,尊月為神,設香案,焚香祭拜。

相傳,在古代齊國,有一位女子長得很醜,但他從小就養成習慣祭拜月神,無形之中也兼修了良好品德。因此,被選入了宮中,可惜沒有被寵幸,但她還是一如既往的祭拜月神。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夜,皇帝雅興所至,來觀賞月亮,偶然見到了她,陡覺她美豔出眾,動了寵愛之心,三千眾愛聚一身,把她立為皇后。或許,就是傳説中秋節的由來。

不過在我們家鄉聽老人説:在盤古開天,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日出日落,把萬物蒸烤的像火一樣,人們居住的地方就是一遍火海,無法生存。這時,多虧有一位名叫后羿年青人,他力大無窮,並且具有超強的射箭本能,他決定把天上多出的九個太陽射下來。於是,他就登上最高崑崙山,拉弓搭箭,嗖嗖嗖……連射九下,多出的九個太陽,應聲而下。天上就只剩留一個太陽,萬物得以生存,人們得以安寧。

后羿因射太陽而得名,受到人們的推崇,也贏得年輕漂亮嫦娥的芳心,於是兩個有情人就結為夫妻,他們恩恩愛愛幸福的生活。后羿喜歡廣交朋友,一起去打獵。由於后羿的名氣太大,有許多人拜他為師,學習射箭技藝。自然就有些奸詐邪惡小人矇混過關的混進來,其中有一位叫蓬蒙的小人拜后羿為師,就是這個小人害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上山打獵,偶然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看后羿射太陽有功,救人們於火海之中,就賜他一粒仙丹,吃下可以成仙。后羿接過仙丹,剛放到嘴裏,突然想起心愛的嬌妻——嫦娥,趕忙把仙丹吐出來。回到了家裏,后羿就把仙丹的事告訴了嫦娥,跟嫦娥一起商量,最終想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仙丹只一粒,兩人只一人能成仙,萬般無奈,后羿和嫦娥就把仙丹藏起來。這事被小人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帶着徒弟們上山打獵,蓬蒙裝着有病,推説不去。等后羿他們走了,蓬蒙就提劍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實在沒有辦法,索性就把仙丹吞下。自然,就變成了仙女,飛上了天空。嫦娥實在不忍離開后羿,就選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居住。晚上,后羿打獵回來,聽説嫦娥被蓬蒙逼着吞下了仙丹,已飛上了天空。萬般憤怒,欲殺小人蓬蒙,可他早就逃了。后羿悲憤欲絕,捶胸頓足,欲哭無淚。由於太想妻子了,后羿在晚上,遙望月亮哭泣,哭着哭着,就跟着月亮跑,跑着跑着,好像看到了嫦娥在月亮裏晃來晃去,似乎也在對他哭泣。但畢竟天地兩隔,又如何能見面?后羿為了表達他那份相思,在月圓時,設香案,擺上嫦娥最愛吃的瓜果,他也獨自斟酒,邊飲邊對月長歎,訴説離別之苦。後來,這事傳了出去,人們紛紛仿效。據説,嫦娥在八月十五夜,在廣寒宮遙望大家,人們也能看到嫦娥。好像就有了八月十五夜,人們觀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了。

其實,賞月在唐朝就盛行了,有詩為證: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常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花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向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這些都是唐人在賞月時,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名句,書寫了月亮之美、之白,美如素,白如練。

至於八月十五夜吃月餅,最早是在南宋,雖然那時品類不是很多,不像今天品類之盛,繁不勝舉,至少在那時已有月餅。在民間,大家以月餅相贈,有一種懵懂的寓意,就是,取月餅為團圓之義。其實,吃月餅真正的盛行,還是在明初。當時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官兵又查得很嚴,朱元璋要聯絡各路起義將領,消息又送不出去。十萬火急關頭,多虧軍事劉伯温,他想了一條妙計,把消息藏在月餅裏面,議定八月十五夜起義反元。由於消息準確無誤的送出去,起義相當的順利,不久,徐達就攻下了元大都,起義成功。後來,朱元璋就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賜一些月餅、糕點給大臣和百姓。這樣,吃月餅在明朝就盛行了,從皇宮貴戚,官宦士大夫,富賈鄉紳,平明百姓大家都紛紛在八月十五夜吃月餅、賞月。

中秋節裏的'“中秋”一詞,最早出於《周禮》,我國古代曆法,一年分為四季,一季分為三個月,三個月分別命為孟、仲、季。因此,在秋季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仲秋”,又因農曆的八月十五為中旬,故稱為“中秋”了。據史記記載,古代帝皇祭月節為農曆八月十五,又恰巧在三秋之半,故名叫中秋節。可能,中秋節也是緣襲着古代帝皇祭月節而來吧。

如今,中秋節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節日,不單是為了遠古流傳下來節日,把她繼承,把她傳承,還是的的確確不能缺少的節日。一年,除了過年,端午,就僅剩下中秋節了。端午是為了紀念士大夫屈原,而中秋節實屬為節日,僅次於過年。因為中秋節也有團圓之意,並以吃月餅取團圓之義,跟北方人過年必須吃餃子象徵着團團圓圓是一樣的寓意。而吃月餅、賞月更富有情趣、詩意、温馨,雖説她次於過年,實則勝過過年。你想一家老少,在自家的院子裏,擺上一張桌子,擱上幾把椅子,大家圍着桌子坐着,吃着月餅,飲着酒,聊着天,敍着家常,好不温馨,觀賞着圓圓的月亮,眼見一家人團團圓圓,這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嗎?望那遙遠的天穹懸掛着圓月,銀白色的光芒照耀在庭院裏,散射着皎潔雪白的光芒,如同父輩眼裏慈祥愛意的光芒,照耀着家家户户。今夜,大家與月共歡,把盞同飲,同慶此刻;今夜,大家與月共舞,擁抱離別之苦,同聚團圓之夜;今夜,大家與月共眠,沐浴親情,同賞天倫之樂。這不正是天涯一家親,共賞天倫之樂嗎?

而今,中秋節已被定為法定節日,遠在天邊的遊子,遠在天邊的親人,都可以借現代文明交通之便利,穿越在高速運轉磁懸浮列車之時空。只要你願意,無論你在哪裏,都可以輕鬆歡快的回到家裏,與親人共度節日,歡慶喜悦,浸沁温馨,共度月圓之夜,賞月與吃月餅之幸福;盡賞月圓月滿,餅圓人圓,花好。不像蘇東波在中秋之夜憶舍弟子由之痛苦,因而寫下了千古絕唱《水調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中秋佳節,在月圓之夜,蘇東波卻不能跟他的兄弟在一起,只能孤獨自斟自飲,難免不悲痛傷懷,浮想聯翩,追憶過往,因而寫下了傳世流芳的佳作,那像現在,是信息高速發達運轉的時代,有程控電話,手機,互聯網,想家人了,隨便掛一個電話,就能聽到親人的聲音,如果還是覺得不那麼親切,就可以打開互聯網,開通視屏,面對面的聊,近在屏前,實則遠在天邊。那裏會像蘇東波數年不見兄弟面,只有書信稀疏來往,略知兄弟是否安好。

願今年的中秋節,願所有的人,花好,月圓,人更圓;共度今宵,不眠今夜,同慶中秋,賞月團圓,年年今日……

標籤: 隨筆 中秋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kxwl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