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避暑雜文隨筆

避暑雜文隨筆

暑真的來了,氣温節節高升,哪怕天是陰的,温度也毫不退縮。曾在天府之國誇口南北暑熱之不同,很得意於“我們那兒再熱,到了晚上、樹陰下都涼快了”。現在呢,這話再不敢大口氣地説了。因為到了晚上,天也悶悶地,似乎在加深人的悶悶不樂。

避暑雜文隨筆

人們應對極端天氣現象的方式,一是迎面應對,一是避而趨之。迎面應對,好些時候是迫不得已。比如在曠野中遇見風雨,只能頂風冒雨。比如過去勞動效率低下,夏天收割打碾靠人工,怕風雨遭踐了糧食,只能冒着暑熱死挨暴曬。這些情景我都經歷過。“與天鬥,其樂無窮”—很多時候根本容不得你選擇鬥還是不鬥,置身那種環境下,只能説是被動迎擊。至於樂在什麼地方,還得好好找找。

如果不計客觀,完全讓人主觀選擇,在惡劣氣象面前,肯定是避了。避而趨之,這個趨既有接近的意思,也有走開的意思。與避搭配,那就是跑開了。避風、避雨、避沙塵,避寒、避暑、避中暑。還記得少年時遇到一次沙塵暴,所有人都回到家裏頂上街門,安靜地坐在炕邊兒上,誰也不説話。連動輒鬧騰的弟弟妹妹也默不作聲,似乎是在靜待天地的宣判。和避其他自然天象不同,暑天人會中暑,中暑嚴重會暈厥休克,救治不及時要死人。當然,哪種自然災害都有避不開而遭受滅頂之災的可能。只是寒暑這種東西,困人於無形,如果不能及時防範,等身體有了反應再處理,對人的傷害就已經很大了。

自古就有避暑的事情。河北承德有個名勝叫避暑山莊,是清時帝王夏天的行宮。從秦始皇時起,皇帝就各處修行宮,把全國各地能找到的好地兒都圈起來作為他們享受包括消夏的地方。擔負管理國家重任的官員,找個氣候合適的地方辦公,考慮處理國家大事,也不能一概説是特權。國家是他們的,他們想到哪裏都是正常的事情。秦皇島在解放後一直是機關避暑的地方,只是近來才取消。取消的原因不是大家不避暑了,而是隨着社會發展,經濟強大,有了空調等設施,人們不需要到避暑勝地,也可以不受寒暑變化的影響了。

皇帝要避暑,老百姓也需要避暑,誰都知道天熱不好受。老百姓無法去行宮,但也有自己的辦法。比如挖地窖、吃涼麪、在水井裏浸涼飯食瓜果、找江河湖海、茂林修竹等水多綠化好温度低一的地方休閒等等。戈壁沙漠地方,暑熱來了逃無可逃,人又不能坐以待斃,所以也想自己的辦法。過去去山裏打柴禾的人,打柴出汗幹累了,在柴禾車陰涼下躲一下,或者找到黃羊吃水的泉(井)邊,以水降温。我來到戈壁小城多年,學着前人防暑的辦法,也總結了一些實用方法。比如早晨上班時把窗户關好,晚上下班才開開,以保持室內一夜流通之後較低的温度,防止熱空氣對流入室;天氣特別熱的時候曾在窗户玻璃上貼過白紙,起到反射陽光的作用。電扇空調來到之後,起了些作用,但誰也不敢在空調屋裏睡着。大暑人工改變為大寒,我還是很怕他對身體的影響的。

氣温再熱,那就需要忍耐了。有人在天熱的時候發段子,説看看存摺、看看工資、看看愛情之類的,心裏會拔涼拔涼。這是開“心靜自然涼”説法的玩笑。心靜自然涼有它的道理,它解決的是人的焦躁情緒引發的煩亂,講的是人在應對自然環境時候保持平靜心態的重要,是説精神心理對生理感覺的影響。但這肯定是有限的。在暑熱中,暴曬、缺水,再怎麼心靜,也抵抗不了啊。

因為這些年來氣候因素在生活中佔比越來越重,所以人在趨利避害方面越來越有能力、越來越願意去實踐自己的想法了。“候鳥”式生活的人羣越來越大,“趕場”般旅行的人越來越多。身邊好多人在海南、北海、西雙版納等地購置房產,還有人到海南租房過冬。幾個朋友都是,入冬之後就南遷,迎夏之時就北飛。看得出來,國家安定、經濟發展為人們南來北往自由地避冬、避夏提供了重要經濟支撐。

避害趨利、避重就輕,是一切生命的自然選擇。避,避免正面衝突,迂迴走過江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對自身與世界關係的整體認識。從最初的條件反射般的'躲避,到遇強似“弱”的迴避,再到審時度勢、不與爭鋒的避免。避官不看其臉色、避小人不與其為伍、避鬼不與鬼魅相與、避流氓不與其平齊類似等等,正是這種認識的昇華。樹木彎下了腰、藤蘿低下了頭,它們在遇到阻力的時候無一例外選擇“曲徑通幽”。人在生活裏總結出各種躲避方式,有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有的韜光養晦暫時“示弱”躬身謀求長遠發展。所謂避,都不是真正的逃避迴避,其重點都在逃避迴避之後,是在實力不足的成長髮展階段為了生存而不得不作出的機動動作。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説,迴避或者躲避的本質目的都是為了戰勝“對手”,而不是真的怕什麼。孫武在《孫子·軍爭》説:“故善用兵者,避其鋭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鋭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一支軍隊,敢打必勝的勇氣、不怕死的血性固然不可或缺,但智慧與戰略戰術更加重要。避,就是戰略戰術之最普通的一種。三十六計裏不還有“走為上”嗎?當然,這個走只是戰略轉移,只是像毛主席在敵強我弱時採取的拖着敵人走的戰術。當把強敵拖垮的時候,也就是轉頭與敵人正面交鋒掌握主動權取得勝利的時候。保存有生力量避免不必要的犧牲、不為一城一地得失而計較,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戰例,無一不有一個“避”之顯露其間。

人真的能避開什麼呢?有句話説“怕什麼來什麼”,説的是某些事情你越想回避它越來找你的客觀現象。天熱的時候人可以躲到陰涼處、可以開空調,但天氣的大趨勢卻無法躲開,你不可能一直待在空調間,也不可能老在陰涼處,你還得為謀生而勞作,還得為生計奔波,還得為喜好而流汗,還得服從命令去暑熱裏打掃衞生……工作生活中的好多事情也是如此,既然它已經“兵臨城下”,那麼,最好的辦法就不是避而是應對了。再説,又有什麼是可以完全避得開的呢!俗話説: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躲不過還躲,能力所及已經完全可以拿下的問題還回避,這就在面對紛繁世界中出了基本的認識問題。或許,避得太久,已經不習慣於面對面處置問題了。但是,避與躲終歸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我們還得現身,在避其鋒芒之後,擊其“惰歸”!當一個人能夠正視問題並動員自身能力去應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説明避X已經取得了成功。暑有多利害?你雖然能熱死牛,但我不讓你發威於我,我防範、隔離你於身體髮膚之外,你也就奈何不了我了。貪慾害死人,我躲避你,控制住你呈現的時空,不讓你影響於工作生活,你也就無法把我帶到深坑裏去了。

有人講,世界上最好的進攻就是防守。套用這個道理,是不是可以説避就是解決一切問題最普遍管用的一個好方法呢?見仁見智,誰都可以通過自己的經驗做出判斷。可以確定的是,避,肯定是奪取最後勝利的重要方式之一。

當前,最重要的還是避暑。為了防暑,我也是什麼都不顧了:草帽、涼鞋、綠豆、西瓜、防曬衣、涼茶等等,從形象到吃喝弄了個一應俱全。我相信,今年的暑熱仍然會被我糊弄過去的,我覺得再狡猾的暑,也不如一個積累了不少經驗的好獵手。它如果再熱下去,我就把空調啟動起來。這空調也是得出些力了,買回家來十多年,搬了3次家,總共開機時間還不足2個月呢!

2018年6月29日

標籤: 隨筆 避暑 雜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e3y2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