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隨筆 >

洛陽讀牡丹隨筆

洛陽讀牡丹隨筆

在和風煦煦的四月,我們一行人來到洛陽。所有的同行者都不約而同地盼望着一睹牡丹的風采。就這樣,我尋思着“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動人情景而心潮澎湃,踏歌循花而往牡丹園。

洛陽讀牡丹隨筆

一路上,熱心的導遊先給我們講述了“花中之王”的許多趣事兒,以慰我們熱切的期待。

素有“九州腹地”之稱的洛陽,位於黃河中下游,北臨嵯峨逶迤的邙嶺,南對亙古聳黛的嵩山。土壤肥沃、氣候温和,非常適宜牡丹栽培。歐陽修曾説“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恰恰道出了洛陽的“地脈”是牡丹天時地利之一。隋煬帝遷都洛陽後,西苑從此成為牡丹的樂園。唐朝時,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蔚然成俗。到了宋代,洛陽牡丹甲天下。司馬光有詩曰:“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誰道羣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羣花。”可見洛陽牡丹花事之盛。

洛陽盛產牡丹,民間還有個有趣的傳説。據説,在一個玉樹瓊枝、漫天飛絮的冬日,武則天在長安城的御花園裏,圍爐飲酒,賞雪作詩,突發奇想,命令百花在一夜之間全部開放。醉意朦朧中,她揮筆寫下了這樣一道詔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百花們得到聖旨,不敢違命,第二天一早迎雪綻放,惟有桀騖不馴的牡丹沒有從命。武則天勃然大怒,於是將牡丹逐出長安,貶至洛陽。可是,牡丹一到洛陽卻昂首怒放,這更激怒了一代天后,武則天下令將牡丹全部燒死。誰知道牡丹枝幹雖然被燒焦,但到了第二年春天,反而開得更加茂盛了。於是,人們對牡丹的“勁骨剛身”、“焦骨牡丹”之贊不脛而走。洛陽人小心翼翼地把牡丹植入家中。他們精心侍養,百般憐愛。牡丹不負眾望,嬌姿愈盛。不經意中,成就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佳名。

四月,這是洛陽最美麗的時刻;四月,這是牡丹最霸氣的時節;四月,這是愛美的人們如痴如醉的腳步匯聚相擁的時候。四月的洛陽,處處是落霞,一片紅、一羣紫、一簇粉,還有水墨、碧綠、姚黃……整個洛陽城就變成了一座奼紫嫣紅、花香四溢的牡丹城。

我們的腳步終於踏進了牡丹園。一陣清香撲面而來,碧波清流之中,萬株竟蕊,五彩繽紛,朵朵剔透玲瓏,滿園奼紫嫣紅,花海人潮,蔚為壯觀。

根據顏色、花形、產地、種植世家等特點,每一叢花卉冠以一個優美的名字。金碧輝煌的“姚黃”、 絕代花後的“魏紫”、豆蔻年華般的“歐家碧”、 奇異轉枝的“潛溪緋”、豔麗綽約的“ 胭脂紅”、還有,“醉妃”、“二喬”、“玉天仙”、“飛燕紅粧”等等。“洛陽紅”的枝葉尤為繁茂,花朵碩大豔美,被尊為洛陽牡丹王中王,倍受推崇。

腳步,在一叢叢溢彩流光中穿梭;目光,在一簇簇蕊綻錦繡裏徜徉;歎贊,在一枝枝妖嬈奇葩上棲落。雲錦霞棠哪裏有這樣的靈動,琅玕珠翠又怎會有如此的銷魂?

我們走近一叢奇異的“蘇家紅”,只見重花疊瓣,朵朵千瓣。正在驚讚不已時,導遊開始講述它的奇妙之處,這花初開時是赤紅色,隨着花瓣的慢慢舒展,顏色逐漸由深到淺,最後轉變為嬌嫩的粉紅色。特別令人奇異的是,“蘇家紅”盛開的時候,花瓣邊緣色淡,瓣根色濃,由淺及深,似畫家均勻塗抹一般,人們稱之為花王二世。其後,導遊又介紹了不少優秀品種,像平展面頭的“左花”、花大如盤的“魏紫”、桔紅色的“牛花”,依次被稱為花王三世、四世和五世。每一叢花都絢爛多姿、美不勝收。

我最喜歡一叢白牡丹,名字好像叫“白雪塔”。瑩白的花瓣,賽雪欺霜,晶瑩剔透,好似層層白雪堆積而成的玲瓏仙塔。傳為這白牡丹是宋代元豐年間一位名叫貞子的女子幻化而成的。美麗純潔的貞子因蒙冤受屈而致死,被葬於邙山之上,一年之後,她的.墳頭竟開出了潔白如雪的牡丹花,昭示她清白如玉的一生。因其花色雪白,外形像一座塔,所以得名“白雪塔”。聽聞導遊的這番話,更覺得她像一位冰肌玉骨的女子,亭亭玉立,清麗脱俗,動人心魄。我們屏氣吸聲,不敢近褻一點點,生怕一絲聲息就會驚走了她似的。微風拂過,粉雕玉琢般的葉瓣折腰爭舞,金蕊玉霄,無限清雅。真正應了那句“競誇天下雙無絕,獨立人間第一香”。

我的目光久久停駐着,我用純淨的心靈感受着這份奢華的邂逅。也許,國色天香、雍容華貴成就了牡丹的傳奇。其實,貧寒風霜的逆境磨練才是牡丹華貴氣度的活水清流。一個人的高雅的內在修養、適度的言行之中,必然有着歲月的滄桑積澱,有過荊棘坎坷的磨礪。一個人,可以選擇這樣的成長過程:在歷經滄桑和各種磨練之後,高情遠致,才勤並攬;遠離誇誇其談、華而不實;表裏如一、內外兼修。最終,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這份遐想一直在腦海裏流連,於是記了下來,常常自悟。

標籤: 牡丹 洛陽 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suibi/82l8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