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敬人者人恆敬之美文

敬人者人恆敬之美文

孔子説:“不學禮,無以立。”可見禮儀的重要性。一個在任何時候都彬彬有禮的人,一定會受到大家的歡迎,由此可見禮儀的魅力。其實很多人都認識到了這點,對外人也基本做到了有禮,但在對待家人時,卻隨意少禮。還有些人認為在高科技時代,大部分時間面對的是網絡,反正穿着馬甲,即使無禮,別人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更有一小部分人認為禮儀繁瑣,沒必要講究。這些都是片面的。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瞭解禮儀的內涵與意義,督促自己行動起來,讓自己成為舉止優雅、受人歡迎的人。

敬人者人恆敬之美文

我們常説,一個人要有禮貌,但禮貌的意義有多大呢?這要看禮貌關乎的對象和所影響的範圍。

個人與個人,沒有第三、第四或更多的人在場時,如果不講禮貌,直接的影響是在彼此之間,間接的影響卻不僅限於直接的對象,因為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家庭以及社會網絡。兩個人之間的不禮貌,粗看得罪的是一個人,其實得罪的是一批人。至於在眾目睽睽、大庭廣眾之下出現失禮的行為,那要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更加大了。

禮貌和對錯無關。不能因為自己是對的,就可以沒有禮貌。有的時候即使是不對的,但是由於講究禮貌,你也可以使過失導致的損失減少。所謂“得罪”了人,往往是由於禮節不周或者失禮造成的。某一場合,多人在座,遲來的那一位一面致歉,一面將帶來的小禮品分送給各位。大家都拿到了,只有一位沒有。送禮者如不作誠懇的解釋,施以補救,那就是明顯的失禮,可能造成一人向隅、舉座寡歡的現象。

失禮的後果之好壞,與被失禮的對象有關,也與場合有關。比如這個“漏一人”的例子,如果所漏者是一位豪爽豁達之人,他很可能哈哈一笑,説“沒關係,週末請我吃龍蝦吧”。所以俗謂,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如果是重要的場合,比如典禮,比如祭祀,比如國際間的外交活動等,禮儀的周到或欠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歷史上因為非禮或禮儀不周引起大的爭端的事情並不少。

禮貌和禮儀為什麼如此重要呢?禮的精神內核,是一個“敬”字。孔子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亦即在需要禮儀的場合,如果沒有“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説“君子敬而無失”。孟子説得更具體:“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類社會和人與人交往中的所謂禮儀、禮貌者,無不有“敬”存焉。敬的`取義,不僅是對他人,對施禮對象的尊敬,也是自己的人性尊嚴和人格尊嚴的體現。你有尊嚴,人家也有尊嚴。你只有懂得維護別人的尊嚴,別人才會維護你的尊嚴。“敬人者,人恆敬之”,此之謂也。

國家、社會的大的禮儀,自有傳統的規制,循之可也。所以《爾雅》解釋“訓”字,為“穆穆、肅肅,敬也”,還是一個“敬”字。禮貌則是個人的一種修養,待人接物,無不關乎禮儀。但世間的事,錯綜複雜。如果遇到突發的情況,如何執禮呢?如家裏突然來了三個不速之客,這可如何是好呢?《易經》告訴我們:“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應急之道,仍然是“敬”。如果處理不當,露出不耐煩的樣子,甚至希望人家儘快離開,乃至下逐客令,結果就難以預料了。

應對突發的緊急情況,不要忘了“敬之終吉”,不要忘了“敬而無失”。這也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説的“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和諧安定和“恭敬辭讓”有如許的關係,豈能不慎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y9ozm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