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語文背誦受益無窮-美文閲讀

語文背誦受益無窮-美文閲讀

人,只要活着,就要動腦筋想,張開嘴説,拿起筆寫。想什麼,怎樣想,有個內容和思路的問題;同樣,説和寫也有個材料和條理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而且解決得比較好,光靠自己拍腦袋不行,得向前人、旁人虛心學習。一切從零開始,既沒必要,也不可能。

語文背誦受益無窮-美文閲讀

就拿遣詞造句來説,不能因為狼比狗壞就把“狐羣狗黨”説成“狐羣狼黨”,你不能胡編亂造;“説相聲”不能説成“講相聲”,“説”和“講”雖是同義詞,你不能亂搭配。老舍由師範畢業當了小學校長以後,對母親説:“以後,您可以歇一歇了!”從有關描寫看來,他母親沒有回答他的話,只留下一串串的眼淚。這一情景怎麼表達?老舍在《我的母親》中是這樣寫的:“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讀來覺得簡潔、真切、生動。你要提高自己遣詞造句的水平,非向別人學習不可。

怎樣學習?光看不行,非讀不可;光讀不行,還得靠背,通過背把它記熟記牢,把別人想的內容和思路,説與寫的材料和條理一一印入自己的心田,在不知不覺中流向你的舌頭和筆頭。杜甫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讀再讀反覆讀,自然就背熟了。“萬卷”,是極言其多,並不是非九千九百九十九卷加一卷不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説的是三百首,也無非是講要多“熟讀”一些。總之,會背的詩文得有一定的數量,太多,時間不夠;太少,如雨落大海,起不了什麼作用。當然,背的一定得是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如此,才會真正受益。

背誦,對很多同學來説是一件“苦事”。為了完成任務,往往死記硬背,像擠牙膏一樣,想一句背一句,甚至想一個字背一個字,結結巴巴,不但原文的情味在他的背誦中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背過很快就會忘記得乾乾淨淨。這樣背書,益處不大。背書應當自然成誦,像流水一樣自然而然地流瀉出來,用古人的話來説,就是“使其言皆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出於吾之心”——書上的文句都是我自己嘴裏説出來的話語似的,書上的意思都是從我自己心裏生髮出來一般。只有自然成誦,才能把書上的`營養真正化為自己的血肉,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值得背誦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自然成誦的過程就是不斷體驗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過程,不斷領悟名家名篇語言魅力的過程,也就是使自己變得“文質兼美”的過程。自然成誦的名家名篇多了,你的思想境界、語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背誦,除了多讀、熟讀,固然沒有什麼“祕訣”;但也不可不講究方法。其一,先求理解,懂了就比較容易背。不懂就背,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無”。在背之前,文意、段意、句意、詞意應當有個較為準確、深入的理解,特別是全文的脈絡、結構和一些關鍵性語句及其上下文之間的關係都得了然於胸。像朱自清的《春》第二自然段開頭的“一切”概括下文所描寫的山、水、太陽、小草、樹木等等,懂得了“一切”的所指,下面的文句就比較容易背。又如最後三個自然段,由“娃娃”而“小姑娘”而“健壯的青年”,春天就像這樣在“生長”着,懂得了作者的這一思路,比死記硬背要快要好。其二,必須讀對。字音、句讀、語氣、句調等如果讀得不對,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你背熟的也是錯的東西,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其三,不能心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一段一段地背;一段之中,要一句一句地背,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如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忘記。試背的時候,如果背不下去了,不要馬上翻課本,要反覆追憶,實在想不起了,再看,就會記得更牢。

需要説明的是,以上講的方法都是輔助性的,最要緊、最根本的還是多讀、熟讀,不是為了背而去讀,而是一遍又一遍用“心”去讀。古人早就説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用“心”去讀,讀它七八十遍甚至上百遍,最後你即使不把注意力集中於背誦,書上的語句也能從你口中順順暢暢地傾瀉而出。這樣,當你説話、寫作時,你所背文章中語詞、句式就會自然而然地湧向你的舌頭和筆頭,你的所思所感也會逐漸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實際上,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宋代朱熹就特別強調“自然誦”。

問:“書如何讀?”曰:“讀書無甚巧妙,只是熟讀。”

工夫自熟中出。

讀書之法,先要熟讀。須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説道是,更須反覆玩味。

“熟”須是“十分爛熟”“爛泥醬熟”,為此,“讀書者須將此身葬在此書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從而進入進“不忍捨去”的“悦”的境界。古人還強調“記遍數”,“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遍數究竟多少?他未作規定,只是説“但百遍時,自是強五十遍時;二百遍時,自是強一百遍時”。一般地説,看和讀都是由讀物的言語形式通向它的思想內容的途徑,讀從言,和看不一樣,必須發出聲音,默讀、閲讀是後起之義。讀把無聲文字還原為有聲語言,在這還原過程中就有可能比看更容易、更快捷、更全面地把握它的思想內涵,特別是進入它的情感狀態、精神世界。當然,只有“熟讀”“背得”才能把書中的營養化為自身的血肉,將所知化為所有,使其附着、滲透於自己的心理結構。

讀書背書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但少年卻是最佳時期,因為這時記性特好,背下來的書到老都不會忘記。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直到暮年還每天讀書抄書,但是他説:“隨抄隨記隨忘記,偏記兒時讀過書”。著名作家、詩人邵燕祥在回憶他是怎樣學習語文的文章中寫道:“年紀大了,記憶力日衰。但早年記誦的一些斷章警句,還時時浮上心頭。我因為背書不原意出聲,記得不牢,吃虧不少。……背誦,不僅有助於理解、領會,對於音調鏗鏘的詩文,這更是整體審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吧?”巴金説他少年時熟讀《古文觀止》,“這兩百多篇文章可以説是我真正的啟蒙老師。”茅盾在年輕時能夠流暢地背誦整部《紅樓夢》,這於他後來的寫作確實大有裨益。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大串。我們當然不必像茅盾那樣把整部《紅樓夢》都背出來,但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詩文,將使我們終生受益,這一點確實是無庸置疑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rvdv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