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情感美文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情感美文

隨着網絡文化的發展,美文的概念已經不限定於某種文體,或某類內容。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自由的文化,給美文的概念也賦予了更多的開放自由的元素,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情感美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情感美文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情感美文 篇1

寂寞的海岸線越拉越長,已經長得看不到邊際了。在寂寞緊鎖的世界裏,我突然間明白: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錯開的歲月,再也回不到開始的起點,一切在歲月周而復始的前移裏,然後一切變得面目全非。

——彼岸煙花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兩個人拉鋸的寂寞航程,越駛越遠,已經遠得看不到海岸線了。在茫茫無航標的大海里,如一葉小舟任由大海的波濤洶湧裏顛覆,不知道是否到達哪裏,正因航線已經錯綜複雜。出行的時候,每葉小舟的航標都是清晰可見的,但是越駛越模糊了視線,迷糊了雙眼。

人生只可遇見,不可預見。我不知道自我是不是那葉迷茫的小舟,可我知道自我的世界裏被孤獨充斥滿了,已經分不清自我的突破口在哪裏了。多少次夢裏的徘徊,還是讓我把自我困惑在人生的關口處,無力前行。一向覺得自我的世界裏很精彩,最後發現自我還是孤獨的,還是把自我困在了孤獨的千山萬水裏。孤獨這條道上,已經有我太多灑下的痕跡,再也無法抹去。

以前勇敢的一篙撐開了記憶的狹長,把自我帶離了千山萬水的過往。以為自我所有的灑脱能揮手和所有的塵事道聲別,然後點頭微笑着離開。不料,時刻的記憶還是帶着階段性的,有的過往已經寫進了性命,無法從性命裏剝離,就這樣註定了歲月的篇章就得這樣的抒寫。人生的道路也狹長,狹長的讓人分不清歲月的紋理。寂寞譜寫的曲,越唱越孤獨,越唱越無趣。性命的交響樂一向唱不盡人生的悲歡離合,在所有的寂寥裏寫下生生世世孤獨的歌。輪迴的記憶,已經翻不盡歲月的篇章了。多年以後,還不知道會不會這樣一遍又一遍的去重複歲月,一遍又一遍的去追憶過往。

以前以為用三年的時刻,鎖住了層層的孤獨,從此歡樂拉開了序幕。但是,一切終究在最後回到了記憶的起點,一切還是回到了比原來更深的寂寞牢籠。在重複的歲月裏,在重複的孤獨裏,不知道是對着天空抿嘴對着所有不屑的微笑,還是蹌然轉身找個地方安靜的哭泣。正因,自我已經找不到自我説服自我的所有理由,一切不再是經久的模樣。變質的一切牽動了歲月的稜角也在褪變,一切不再是有稜有角。

以前,在陽光下笑着奔跑,在煙雨裏哭着逃亡,這一畫面已經成為了永恆的經典,深深地烙進了記憶的長廊,不再重複,不再綻現。歲月裏,記憶下,那份完美的憶念再也走不出我的世界,永遠深深地紮根在了那裏。正因那份憶念,我放下了追隨時光而前行的腳步,我寧可停留在那段歲月裏,不讓自我有新的旅程。為的就是獨自在那段獨走的歲月裏,歌唱一個人的歲月繁華。

泛黃的牛皮紙上寫下了很多歲月的痕跡,惟獨抹不去的就是那頁印着咱們笑臉的篇章。我告誡自我,用你鍾愛的方式陪你走完所有有你的日子。我不再驚鴻駭世的叫囂,我只想用自我的方式陪你走完你最孤獨的行程。懂你非我莫屬,不管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出此刻我的性命裏,我只讓自我做個傻子,只看透所有,不再點透所有。正因,我自我知道我缺不了你的陪伴,我需要你的所有陪伴,缺了你的這份陪伴,我的日子會孤獨到灰暗。

一句言辭,一個帶有你慣有的口頭語都已經出賣了你。或許,你也就想這樣安靜的停留在我的性命裏,彼此需要這樣的温暖。你的一句挺美,已經深深地烙進了我的腦海,百變都是不離其中的。很多時候,我就想看着你緊張憤怒的叫囂,雖然我看不到,但是我想得到,就想這樣的氣氣你,然後自我帶着自我的那份幸災樂禍在窮樂。一個人的寂寞,已經是兩個人的錯了。

沿着長長的海岸線,慢慢的走着,總有走盡寂寞的時光的時候,到時讓所有的錯在歲月裏沉澱,讓所有的味道在時空裏醖釀。一個人的寂寞,當哪天不是兩個人的錯時,一切都是新的篇章。堅持着所有該堅持的信念,愛着心中最原始的感覺,這就應是性命的本真,歲月的純然吧?所有的自欺欺人,最終還是會在歲月裏自我給自我解下所有自身上鎖的桎梏,還自身一份清晰的脈絡。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總有給歲月解鎖的那一天的。當有一天,一個人的愉悦,成為兩個人的愉悦時,或許這是歲月最美的.篇章了。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情感美文 篇2

我時常獨自一個人在春天裏行走,走着,走着,就走進了一片從未見過的風景,彷彿,那些寂靜的日子,那些如歌的行板,那些迷人的的情節,或者,這完美的一切,都會深深打動我,每次,每次,我都是感覺到無與倫比,這人生的風景真的總是讓我無言可曰。

因此,我常常慶幸自我,能夠看到這般好的景緻,能夠和這般好的景緻融為一體,這該是多麼愜意的人生啊!很多美麗都沒有錯過。

但是,越是如此,我就越感覺到,在我愉悦的背後,有一種莫名的東西,它一向默默地跟隨着我,成為我最美的風景中的一個影子。

之後,我才知道,叫寂寞。一個奇女子般夢幻的身影,她總在你最美的時候出現,彷彿,把你的心事看的如天空般透徹,空氣一樣,純淨,真實,卻不可捉摸。

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不是病痛,不是分離,不是忘卻,而是,在你看到最美的風景時候,卻沒有一個人來與你一齊分享。因此,我常常會用隨身的相機來記錄這一切,往往留住了那些很美很美的東西,卻也定格了一個人不可多得的寂寞。

註定,一個人的寂寞,會是如此地美麗。

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感情,它悄然來臨,卻像黑夜裏的貓一樣,邁着簡單的腳步離開……當你遇到一個人,讓愛意像春天一樣來臨,當你愛上這個人,你會發現,你的感情真的也如你發現的那片風景,那無與倫比的景色,讓你深情而嚮往,讓你欲罷不能,你總以為,是你第一個發現了它,它再也不能遠離你本來平靜的生活。至少,他此刻完全是屬於你的。但是,過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那些本以為能夠長久的風景,總是一再換了容顏,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感情大抵亦是如此。走了這艱難的一路,每到精彩的時候,就會有了轉折,感情拐了一道彎,那最美的一切已經是悄然無了蹤影……

卻説寂寞。一個人的寂寞,總是這樣美麗而又傷感。期盼的時候,總會感覺自我是深谷裏的一朵幽蘭,幽蘭在穀人自賞,總有奇緣賞花人,卻道是,孤芳自賞賞清高,高山流水無知音……因此,你會説:“生命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我,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以前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不求天長地久,只求以前擁有。只有知音才是最美的,又怎能去奢求天荒地老呢?

再説寂寞。偶爾也會遇到那麼一個人,而偏偏結局都是一樣的,不是在寂寞中等待,就是在寂寞中死亡。“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卻忽然忘了是怎麼樣的一個開始,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寂寞是寂寞的通行證,寂寞是寂寞的代名詞,寂寞開在寂寞的花裏,灑落了一地的玫瑰花瓣,卻與感情風馬牛不相及。

因此,幾米説:“當你鍾愛我的時候,我不鍾愛你,當你愛上我的時候,我鍾愛上你,當你離開我的時候,我卻愛上你,是你走得太快,還是我跟不上你的腳步,咱們錯過了諾亞方舟,錯過了泰坦尼克號,錯過了一切的驚險與不驚險,咱們還要繼續錯過。我不瞭解我的寂寞來自何方,但我真的感到寂寞。你也寂寞,世界上每個人都寂寞,只是大家的寂寞都不一樣吧。”

於是開始懷念,用一個人的寂寞。最後知道,懷念是怎樣一種安靜的表情,這好比,把一個人寂寞的咖啡,加進了懷念的開水之中,於是,便有了苦澀,苦中的一縷清香……

我想起安妮寶貝這樣一句話:她説:感情原來是很象咱們去觀望的一場煙花。它綻放的瞬間,充滿勇氣的灼熱和即將幻滅的絢爛,咱們看着它,想着自我的心裏原來有這麼多的激情。之後煙花熄滅了,夜空沉寂了。咱們也就回家了。這個世界上,很多純粹的東西死的太快了……

是的,莎士比亞説過,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無論什麼,寂寞,性命,感情……我只期盼:“人可能沒有感情,可能沒有自由,沒有健康,沒有金錢,但咱們務必有情緒”

寂寞紅塵,幾許愁顏為誰憐?

彆強説寂寞!

“我以為終有一天,我會徹底將感情忘記,將你忘記,但是,忽然有一天,我聽到了一首舊歌,我的眼淚就下來了,正因這首歌,咱們一齊聽過。”-我會記得這樣一首歌:《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

愛就愛了,錯就錯了,一個人的寂寞,不是我的錯。一個人的寂寞,如果註定會是兩個人的錯,我願錯上加錯,只要,從此,再也不會錯過……

也許,咱們要的僅僅只是這樣的一份情緒。

附:雪小禪《高不可攀的寂寞》很鍾愛的幾句:

我知道,這世間必有一種人,以最單純最乾淨的態度,以植物的姿勢,驕傲的寂寞着。

自知生命不可超越。有時候,抵達內心的狂熱只有自我知道,那一刻,如生如死,淡定自然。滿池荷花,化成歡喜,在光陰裏,能夠永遠留存,那一分,那一秒,那一剎那,是高不可攀的寂寞,枝枝蔓蔓纏繞起來,記得時,心存感激。

——請允許我有這樣的奢侈,至少,嚮往這樣的寂寞。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情感美文 篇3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

想念的時候總是太多

傻傻的執着被現實割據着

心中的惆悵真的難以訴説

回望的時候總是難過

痴痴的眼神飽含無數的寂寞

收藏的温柔真的難以灑脱

生命緣牽出兩個相依相連的人

就這麼用鍵盤敲擊一世的情思

就這麼用心扉歌唱一種天籟的傳奇

生命情牽出兩個相知相愛的人

就這麼用遐想的天空編織彼此

就這麼用遊離的延伸席捲遠方的距離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

過盡了千帆,看破了江南岸

天長地久的相思永遠陪伴着你我

一個人的寂寞兩個人的錯

綿綿不絕的期望,夢牽魂繞的掛牽

感情的世界再也無法暫告一個段落

標籤: 情感 寂寞 美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nvqwe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