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美文閲讀《遊清水巖》

美文閲讀《遊清水巖》

美文閲讀《遊清水巖》

微風攜帶細雨,迎我到石井。撐着雨傘遊了一遭清水巖,走入霏霏,更令我想入非非。爬到清水巖山腰時,已是下午。雨歇風息,我眺望遠處,山色朦朧;兩旁的草葉上沾滿雨水,令我頓覺清清爽爽新新。步行一會,剛到山脊處,泠泠淙淙的流水聲撲面而來,水聲清脆而有節湊感,宛如魚兒吐泡,又似青蛙跳水。水聲令人頓生好奇之心,我握着雨傘大步循聲而去,不久,已至山窩處。

美文閲讀《遊清水巖》

進山窩便見潺潺的溪水從山澗流出,清澈的溪水流過巖石與水草,一路歡唱而來,水流聚至山窩處便掉入小水潭中。清水巖寺因“甘泉出於石罅間”而得名,此間自然是石中有水。我繼續沿山路前行,穿過一汪清泉,如同進入奇妙的森林,樹枝在身邊不停劃過。穿過小路,才發現別有洞天。此處乃“讀書巖”,唐代楊肅、宋代呂大奎等名人都曾在此讀書。站在石上,四周蟲鳴鳥叫,泉水蜿蜒,安寧美妙。在這裏靜思冥想,彷彿還能聽到琅琅讀書聲。據明代《閩書》所載:楊子山亦名崎髻山,與鴻漸山鼎峙,為泉郡外障。山巖迤右,峯石疊立,東有石室,西有龍泉,下為峯口廟。又據(南安縣誌》之(地輿志》二所載:“楊子山,…山多活泉,清泚常流。”民間流傳:唐末五代之時,楊肅曾到高山採薪伐木,遇到神仙,傳授給他仙家異術祕訣。由是神氣靈異,能預知禍福,又精醫術。時審知王閩,其夫人病瘡,百藥無效,楊肅為夫人治病,藥到病除。閩王大喜,欲加封賞,楊肅不受,但求為鄉人浚破灌田,以利農耕,民受其利。及至宋代,封為“太乙真人”。我聽着優美的潺潺溪水聲,聞着新鮮的水草味,回味着意味深長的民間傳説,忽然感覺清水巖神祕了許多。山路之蜿蜒,草葉之青翠,讓我心曠神怡。一腳踏入清幽處,身心了無雜念,腳步也格外輕快起來。

行至山頂,抬頭便看到了:清水寺。寺前左側,巨巖聳立,上刻七律一首:一山高出眾山巔,路轉峯迴別有天。石磴棲雲人自遠,僧寮隱樹地雲偏。帆歸語海滄波外,花笑春風古洞前。乘興招遊尋楔事,殘霞薄暮上澳邊。寺後巨巖上摹刻“仙苑”二字。據史書記載:系道光五年乙酉(1825)所刻。以讚譽此山有如蓬萊仙苑,至今石刻尚存。右側巖崖上,鐫刻五律兩首,其一日:仙凡真隔世,坐久道心閒。俯瞰疑無地,高依寄此山。帆歸淪海外,衣振白雲間。驀靄催人去,憐霞散綺斑。詩系清代石井昔阪村道光舉人許廷圭所題。楊子山開發甚早,既有唐宋名賢讀書此巖,又有朱熹講學此山書院,又有弘一大師住錫。地以人重,茲山之中,文化藴涵深厚,我對清水巖頓生敬仰之心。

我到達山頂後放慢腳步,一路停停走走。我看到不遠處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廟。便是清水巖寺,為唐代名剎。寺邊有一株千年古榕,安靜地矗立在巨石上,形成一種樹中有石、石中有樹的奇觀。關於寺中大殿供奉的三尊石佛,據人介紹:“這三尊古佛分別為釋迦牟尼佛、藥師如來、阿彌陀佛。石佛每尊高1.65米,胸寬約0.7米,重約200公斤,袒胸雙盤坐於蓮花座上,是泉南一帶著名的大石佛。石佛據説是明嘉靖年間進士、無錫知縣鄭普從南海運來的。石佛胸部均鐫刻‘井江鄭汝成勒’,這是清乾隆三十四年重興清水巖寺時,石井中憲第肇建者鄭運錦長子鄭汝成所捐刻。這裏在1983年被列為南安市文物保護單位。”仰望石佛,依稀可以想象當年香火鼎盛,往來信眾絡繹不絕的情景。這座古寺庇佑着這裏善良的人們。

繞過古寺,沿石階往下步行一段路,便到了朱子祠。聖賢供於祠中,彷彿在警示後人,需行事積德、廣結善緣才能福廕子孫。站在祠外遠眺山下,遠處海天一線,近處有溪水潺潺,聲如水晶撞擊般清脆悦耳。毛毛細雨微落山中,朱子祠更顯古樸。早年興建的北樓,其匾額、楹聯都是由弘一法師題寫,而近期興建的南樓、中樓、山門的匾額與楹聯多是趙樸初手跡。廟內一座白塔供奉着性願法師的舍利。據人説:性願法師是閩南一代高僧,為石井古山人,曾與弘一法師一同講學參禪。遙想當年法師傳經講學,便覺此處白塔莊嚴宏偉。

不知不覺到了“百聞未能一見”的中憲第。庭院深深,中憲第古厝的青石紅磚之間,隱藏着昔時的繁華。走進古厝,猶如穿越時光,歷史的厚重撲面而來。雕樑畫棟已褪去顏色,屋頂的瓦當、檐角也經過修補。那有些殘損的灰褐的木窗台,令人不禁心生感慨。中憲第的主體建築為五進宮殿式建築,東側附有護厝一條,西側附有護厝二條。可見當時的主人家世顯赫。護厝像一條幽深的青石小巷,春雨濛濛,走在其中,撐一把傘緩步前行,撫摸古舊的白牆,腦中不斷放映着這家主人鄭運錦的故事

中憲第的主人鄭運錦自小窮苦,敢於拼搏。他來往於台海,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俠義的心腸換來富甲一方。他回到家鄉石井,建造了一座漢式的規模宏大的府第。初建時因規模過大,違背了清王朝建造府第的限制。因而中憲第房間總數為112間,卻對外佯稱99間。後來鄭運錦借用其族先輩“中憲大夫”給府第取名“中憲第”。據《鄭氏族譜》記載,鄭運錦的兒子鄭生因為真才實學,受朝廷誥封“中憲大夫”,使中憲第名副其實。歷經了200多年滄桑的中憲第,凝聚着兩代人的心血。

從中憲第西面的護厝走到盡頭,向東轉彎,便到了後花園。如今花園已經荒廢,一片凋零。穿過花園到達東面的護厝,再向南走,演武廳、梳粧樓、月亮潭、九曲橋、水榭、亭閣、假山、魚池……像是畫中美景一一呈現。經人介紹:梳粧樓曾是這裏千金小姐的閨房。樓外便是一潭小湖,小姐們早起梳粧常常憑欄,藉着湖光映照倩影。我望着湖水,心想,或許那些小姐看着的是倒影,想着的'卻是心事。

雕花窗子與石徑小巷構成一幅深秋美景圖。走在煙雨朦朧之中,讓人感受到中憲第那深深古厝的濃濃韻味。

最後,我在山清水秀的鰲峯山麓前久久停留。山麓旁有“延平郡王祠”

郡王祠莊重典雅,裏面供奉着民族英雄鄭成功。它並不大,卻讓人感受到一種莊嚴。我的思緒也在歷史煙雲中不斷穿梭,想象着百年之前的鄭成功如何驅除荷夷、如何背井離鄉、又如何落葉歸根。據史書記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帝肯定鄭成功不是“叛臣賊子”,而是“明室遺臣”,下令遣官護送鄭成功父子的靈柩從台灣遷葬於故鄉南安其祖先樂齋公墓內,並親書輓聯一對、“忠臣”的匾額一方,下詔把原來被清政府所毀的南安石井鄭氏宗祠改建為“延平郡王祠”。

回望歷史,再重新觀看這座祠堂,除了敬仰鄭成功的功績,也感佩康熙帝非凡的氣度。

延平郡王祠內有一塊古舊的石碑:“有明石井始祖鄭公阡”。落款處題有鄭克塽。據人説:這塊石碑是2004年從霞美大山村挖回來的。鄭公阡是鄭氏家族的祖公,是第一世。鄭成功是第十二世,而鄭克塽是第十四世。這塊石碑是鄭成功之孫鄭克塽歸順清廷,遷京17年後,返回南安為始祖修墳時所立。

傍晚時分,山裏起了微風,吹得草葉瑟瑟作響。我懷着愉快的心情戀戀不捨地離開清水巖。涼爽的山風裏融入了新鮮的草葉味,讓人別有滋味在心頭。到達山下,我抬頭仰望山頂,古寺在視線中漸行漸遠,古韻卻在心中長久縈繞。

標籤: 美文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mw7o2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