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中秋隨筆的美文

中秋隨筆的美文

中秋隨筆一:

中秋隨筆的美文

我國傳統的節日頗多,兒時最盼的莫過於春節,可以穿新衣、吃餃子。至於中秋最初總以為那是大人們的節日。

隨着年齡的增長,先是遠離父母外出求學、再後來工作異鄉,越來越體會到這是我們的親情之節。閤家團圓的日子,不僅可以在晚上聚餐時美美的吃上一頓象樣的飯菜,還可以嚼上一塊美味的月餅……

對中秋的認識真正意義上的改變緣於我的工作,那時剛參加工作的我被公司單獨安排到瀋陽出差,原本計劃中秋回家的計劃因工作的安排被改變。只能在電話裏聆聽母親的囑咐,應付完電話,心中倒是多了少許煩躁,父母總是那麼羅嗦。那時的我心中還暗想自己可能屬於那種堅強的人吧,何況還夾雜着可以借工作之便飽覽祖國河山的興奮。

直至至今的每一箇中秋都在外度過,在這一天與家人團聚竟成為一種奢望。今天早上,火車站的候車廳裏的乘客也比往日少了許多。開往南京的列車上,諾大的車廂卻只有幾個人,伴隨着廣播裏那首熟悉的薩克斯名曲,我的思緒也漸漸遊離車窗外的美景……

到達工地後,如往常的電梯技術支持工作一樣,詢問情況、分析問題、排除故障。當問題完全解決後已是晚上。回到賓館休息時,意外地發現桌上多了兩塊月餅和一杯待沏的綠茶,節日的氣氛復又在心中飄蕩……

我知道,對於奮鬥的電梯人們來説,永遠沒有停息和駐足。今晚過後,一切都會成為過去。

中秋隨筆二:

又到中秋,又見月圓。

前幾日,好朋友的母親過世。朋友在微信裏寫到:相伴32載,終成回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啊,朋友的`感慨,我們亦有。我的父母六十多歲了,住在鄉下,過着平靜而單調的生活,兩個兒子考上大學結婚成了家住到了城裏,大兒子遠在貴陽,幾年回來一次。小兒子在縣城,一月回來幾次。有次看電視,裏面播的關愛老人的公益廣告,母親問我:俺們是不是裏面説的“空巢老人”。我心裏一驚,眼睛發酸,我支吾説:是。母親突然意識到什麼,默然不做聲了,我也默然,不知再説些什麼……我一直告誡自己一有空就回家看看。不知從何時起,我感覺我回家快成了父母的客人,我要是提前打電話告訴他們我要回家,母親有時會專門蒸一鍋饅頭,有時會到村口等我,我下車時村口人會跟我説你娘早在這裏等你了。吃飯時,母親都會給我盛上飯,有時甚至端給我。小時候都是讓我給父親先端飯,吃完飯總會讓我去洗碗,那時候還會因為不想洗碗而捱罵,這時候,吃完飯母親會説:讓你爹去洗。我成了父母的座上賓?陳紅唱到:常回家看看。值此中秋佳節,帶着老婆孩子,拿上團圓的月餅,回家看看吧。

剛剛講完張承志的《漢家寨》。張承志,一個特立獨行的作家。語言嚴肅莊重冷峻而又充滿情感張力,作者由漢家寨在嚴酷自然環境中的存在堅守,想到了民族文化的堅守。前幾年韓國搶注“端午節”事件,國人憤怒唏噓之後開始反思,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了幾十年,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富了,但我們在過度追求財富的同時,失去了很多原本珍貴的東西,我們在某些地方失守了。慶幸的是我們開始意識到並行動了起來,傳統節日被國家定為法定節假日,新型城鎮化建設既要留得住青山,又要記得住鄉愁。人類學家戴維·科爾澤指出:“沒有儀式和象徵,就沒有民族”。中秋佳節,走親訪友,桂花月餅,團圓賞月,這就是我們的儀式,而且,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標籤: 隨筆 美文 中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7qlp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