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經典美文 >

生活不貴,慾望貴的美文摘抄

生活不貴,慾望貴的美文摘抄

一位旅居法國一個月的朋友,回來談了自己的一席感觸,她説,法國人的業餘生活很忙,忙着整花園、烘點心、逛市集,孩子玩孩子的,成人忙成人的,各取所需,很家常。她説,國內的很多人休閒都得高大上,非得去個什麼地方才算休閒。我們探討一個生活常態的東西,我説大凡一個東西沒有落入生活常態,總是有隔膜,經常做的事才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高高在上,而是隨時隨地,閲讀什麼的都是如此。有時,我們對別人的生活是有很多誤會的,一説法國,就是大餐,就是浪漫,就是奢侈和優雅,真正該關注的倒是別人的生活方式,一種落入實處的生活方式。我説,法國人可能是“閒裏忙”,他們是忙生活忙喜好。工作只是一部分而已。友人算是那種成功人士,可能比我對一些事情的感觸更深,她説現在的狀況是有錢人很焦慮,沒錢的人也焦慮,羣體焦慮,工作完了,要麼不會休閒,不知道幹什麼,一閒下就心慌;要麼一閒就好像非得利用得天衣無縫般,到一個什麼地方去,不然就覺得沒意義。還是沒落入常態,是一種狠命過度的狀態,不放鬆。

生活不貴,慾望貴的美文摘抄

有個細節,我覺得很有意思。友人去法國前半年,學了半年時間法語,普通的.點餐問路或是問候之類的社交完全沒問題,法國的餐廳是這樣的,一般用法語,但若是看到你是外國來的,也偶爾用英語,當餐廳的人聽到她開口説法語時,明顯的表情不一樣,熱情了很多,當然是刮目相看。友人主動説自己是素食主義者,餐廳的人聽到,更是尊重,説,沒關係,我可以單獨為你弄菜單上沒有的菜。若是聊藝術、繪畫或是園藝什麼的,他們倒是非常樂意。生活,得有生活之外的空間,人才不會侷促和透不過氣來。他們最懂無用之美。

我又想起曾經去到法國的另一個友人,談到去盧浮宮看畫,蒙娜麗莎的畫像前擠滿了旅遊團的人,根本看不到什麼,而對面的一幅《迦納的婚禮》卻無人問津,友人折轉身,安靜地看對面的一幅畫,她説,真是意外收穫,名氣遮蓋了很多東西,為什麼人們不能自己去尋找角度?人少,才能好好看。巴黎需要安靜審美的人。曾看到過一部紀錄片裏,有一個在盧浮宮拍攝的鏡頭,空無一人的盧浮宮,大概這一天不是法定節假日,又因為是雨天,一個老婦人在一幅畫像前靜坐,她説,這幅畫叫《卡羅琳》,是安格爾的畫作。這幅畫像就是這部紀錄片的封面,一個少女,因為畫面的定格而成了傳奇,像要從畫像中走下來。老婦人靜靜地説,很小的時候,她就覺得博物館裏畫像上的人都是活的,只是白天沉睡了,到了晚上,可以紛紛從畫像中走下來……我記住了她看畫像時寧靜的神態,有時,幸福只是與一張畫作的沉默交流。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這個世上的好,並沒有標準,是各取所需,不是隻有一個蒙娜麗莎。也許,他們個體,發自內心的審美才是我們該學習的東西。

友人説,她住的公寓樓下就是漂亮的咖啡館,一清早就開門,香氣四溢,坐下來點一杯咖啡,最便宜的美式咖啡也就2。5歐元,摺合人民幣十來元。下樓小坐,吹吹風,喝杯晨間咖啡,看看報紙看看書,只是休閒日常,跟什麼浪漫也不沾邊。巴黎的消費根本沒有外界傳言的那麼貴,只要你不吃什麼大餐,自己去超市裏買點意大利麪、紅酒、牛排什麼的,自己動手很容易吃到可口的美食,她説,學會了下一手Q彈的意大利麪,簡單美味便宜。她在法國待了一個月,花費並不多。

我想起了《巴赫十二平均律》,很寧靜,沒有起伏,但耐聽高貴不膩味,不刻意,這有點像法國人的生活狀態吧。這也許才是我們最該學習的內在狀態。

基本的生活不貴,慾望很貴。這條法則放到哪裏,都應該是成立的。

標籤: 美文 摘抄 慾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jingdianmeiwen/0k24w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