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好文 >

高考補錄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

高考補錄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

素有"皇帝女兒不愁嫁"的高等院校開始感到沉甸甸的招生壓力。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是此間最為敏感的高校之一,為了爭取更優質的生源,學校為高考"補錄"報名宣傳已斥資15萬元。

高考補錄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

這是怎樣的信號呢?高等教育將要駛向另一個時代?一次大面積的高校"洗牌"是否即將蒞臨?

分數線的"寬容"

本週一,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公佈了今年高考"補錄"的志願報名資格線。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文、理資格線分別低於今年專科志願填報資格線60分和50分,這在山東省高考錄取中還是第一次。

幾乎所有看到高考"補錄"志願報名資格線的人都感到不解,怎麼會這樣?文科220分、理科210分、藝術文理240分,體育400分。文理科的志願報名資格線比藝術、體育都要低。

這份"寬容"不僅體現在分數線的高低,還體現在分數線的寬度。依據此前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公佈的《2007山東省普通高考分段表》,今年文科、理科、藝術文、藝術理、體育"補錄"志願報名資格線上的考生分別為197959人、369874人、90404人、24356人、5842人,總計688435人。

688435人又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今年參加山東省普通高考的人數總計717160人,也就是説沒有資格參與此次補錄的只有28725人。如果將688435人與招生計劃相提並論,則又生成另一種意味。依據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佈的數據,截至8月17日,全省2007年普通高校招生共錄取考生455001人,其中本科錄取198810人,專科錄取256191人。依據補錄規則,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只對專科(高職)第二批次尚有缺額計劃的部分高校進行重新徵求志願和補錄。而用此次高考"補錄"報名資格線上688435人減去此前錄取總數的455001人之差為233434人,與今年專科錄取總數的256191人相差無幾。

更令人感到分數線"寬容"的是將其與招生計劃相比。據悉,今年山東省文史類、理工類、藝術文、藝術理、體育"補錄"計劃分別為18589人、17768人、4363人、876人、170人,總計41766人。與此招生計劃相比,233434人的範圍可謂絕對"充足"。

"必選題"的無奈

其實,分數線"寬容"的背後是一道"必選題",隱含着諸多無奈。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副院長趙連營説,此次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劃定的高考"補錄"的志願報名資格線是經過測算的,之所以低於往年主要是被複讀、留學、就業等取向分流。

趙連營具體分析了不同考生羣體生成的原因。一是今年復讀生較多。有業內人士測算,此次20多萬高考"補錄"志願報名資格線上的考生中差不多有五六萬人要去復讀。今年是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啟動以來的第一屆畢業生參與高考,也是山東省實行"3+X+1"的第一年,許多人認為新高考讓人不適應,復讀能夠增添更多經驗,成績可以大幅提高。二是不少高考生選擇留學,希望去國外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職場競爭力。三是有些家長更加務實,讓學生去職業學校和技校學習實用技術,便於就業。

"補錄"並非新鮮事,只是內涵不斷補充新的內容。報載,北京市今年第一次進行補錄,並且規格要比山東省高許多,有本科層次的高校,但是不少學生和家長還是不"感冒"。今年北京"補錄"本科批次共有5268個補錄計劃,實際錄取4254人。有專家分析,補錄招不滿,一批上線高分考生主動放棄補錄機會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説一部分高分考生甚至剛拿到成績就到復讀班報了名。

由此不難揣測,即使山東省高考"補錄"出現本科院校的身影,也同樣難免遭遇尷尬,也就不難理解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對分數線"寬容"背後的那份無奈了。

教育觀的甦醒

來自各方的聲音都在宣稱,這份無奈還遠遠沒有終結。如果今天正視這份無奈,無疑可以在明日爭取更多主動。

細心人不難發現,今年高考"補錄"悄悄更換了名詞--重新徵求志願。儘管內容無二,但是相對於"補錄"這種直接的稱謂,重新徵求志願顯得更為委婉。

對於今年山東省高考"補錄"缺口較大,有高校招生人員建議,充實高考生的`誠信檔案,對沒有如期報到的考生加以懲處。但是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沒有行政干預出現,這種現狀很難扭轉。

此種情勢發出一個最珍貴的信號,高等教育要變,成才觀念要變。

在今年上半年公佈的"山東省教育事業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單列"人口變動將對教育資源配置產生直接影響"一欄顯示,"十一五"期間,山東省高等教育學齡人口2008年達到960.9萬人的峯頂後開始下降,2010年將下降到782.1萬人。至2013年,山東省大學適齡人口將比2008年下降50%左右。

去年山東省教育廳廳長齊濤也曾公開披露我省未來高考情勢:山東省高等教育大約還有5年的充足生源市場。然而今年高考"補錄"的志願報名資格線的"跳水"似乎給人一種感覺,這一天可能會早於5年而蒞臨我們身邊。

齊濤為高校開出一劑"良方"--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全面實現向內涵發展的戰略轉移。可以説,未來大學的末位淘汰將是那些不能賦予學生恰當能力的學校。換言之,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由學歷向能力的轉變已悄然蒞臨。

人的稟賦、個性和特長都是多樣化的,社會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為什麼要用一個標準、一個模式來培養選拔人才呢?淡化名次,着意能力;淡化知識,着意素質;淡化考試,着意興趣,只有這樣,方能在明日的職場勝出。

如果從此方面理解,高考"補錄"的志願報名資格線的下降來得恰是時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haowen/edw3l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