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美文 >好文 >

怎麼有效克服自卑

怎麼有效克服自卑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 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象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 多脱離實際,只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自卑是人生成功之大敵。自古以來,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 苦苦尋覓。下面這些途徑和方法頗具操作性,有助於人們擺脱自卑,走向自信。

怎麼有效克服自卑

用補償心理超越自卑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制,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為求得到補償。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 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走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正是這一心理機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 力,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尋求補償的願望就愈大,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於自卑,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的心理基礎。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義者威特波庫指出,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靈性,憑藉這一靈性,人們得以完成許多豐功偉業。這種靈性是潛在於每個人內 心深處的一股力量,即維持個性,對抗外來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嚴和人格。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戰勝自我。因 此,令人難堪的種種因素往往可以成為發展自己的跳板。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道德取決於能否從自我設置的陷阱裏超越出來,而真正能夠解救我們的,只有我們自 己。即所謂上帝只幫助那些能夠自救的人。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並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於他善於戰勝自己的軟弱。一代球王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害怕那些 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恐懼他人。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 心態,從此便以鋭不可擋之勢進了一千多個球。球王貝利戰勝自卑的過程告訴我們: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只要勇往直前,付諸行動,就一定能走向成功。久而 久之,就會從緊張、恐懼、自卑的中解脱出來。因此,不甘自卑,發憤圖強,積極補償,是醫治自卑的`良藥。

心理補償是一種使人轉敗為勝的機制,如果運用得當,將有助於人生境界的拓展。但應注意兩點:一是不可好高鶩遠,追求不可能實現的補償目標;二是不要受賭氣情緒的驅使。只有積極的心理補償,才能激勵自己達到更高的人生目標。

用樂觀態度面對失敗

在自我補償的過程中,還須正確面對失敗。人生之路,一帆風順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無數次失敗構成的,正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始人沃特所説:通向 成功的路即: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但失敗對人畢竟是一種負性刺激,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沮喪、自卑。那麼,如何面對?如何自我解脱?就成為能否 戰勝自卑、走向自信的關鍵。

面對挫折和失敗,惟有樂觀積極的心態,才是正確的選擇。其一,做到堅韌不拔,不因挫折而放棄追求;其二,注意調整、降低原先脱離實際的目標,及時改變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來激勵自己;其四,採用自我心理調適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使自己不成為經常的失敗者,就要善於挖掘、利用自身的資源。雖然有時個體不能改變環境的安排,但誰也無法剝奪其作為自我主人的權 利。應該説當今社會已大大增加了這方面的發展機遇,只要敢於嘗試,勇於拼搏,是一定會有所作為的。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乃成《史記》,就是 因為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氣餒、不自卑,都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有了這一點,就會掙脱困境的束縛,走向人生的輝煌。

此外,作為一個現代人,應具有迎接失敗的心理準備。世界充滿了成功的機遇,也充滿了失敗的可能。所以要不斷提高自我應付挫折與干擾的能力,調整自己,增強 社會適應力,堅信失敗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敗之後都能有所領悟,把每一次失敗當作成功的前奏,那麼就能化消極為積極,變自卑為自信。

用實際行動建立自信

征服畏懼,戰勝自卑,不能誇誇其談,止於幻想,而必須付諸實踐,見於行動。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獲得成功。具體方法如下: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

在各種形式的聚會中,在各種類型的課堂上,後面的座位總是先被人坐滿,大部分佔據後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會太顯眼。而他們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信心。

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因為敢為人先,敢上人前,敢於將自己置於眾目睽睽之下,就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膽量。久之,這種行為就成了習慣,自卑也就在潛移默化中 變為自信。另外,坐在顯眼的位置,就會放大自己在領導及老師視野中的比例,增強反覆出現的頻率,起到強化自己的作用。把這當作一個規則試試看,從現在開始 就儘量往前坐。雖然坐前面會比較顯眼,但要記住,有關成功的一切都是顯眼的。

2.睜大眼睛,正視別人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一個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傳遞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視別人,意味着自卑、膽怯、恐懼;躲避別人的眼神,則折射出陰暗、 不坦蕩心態。正視別人等於告訴對方:我是誠實的,光明正大的;我非常尊重非常尊重你,喜歡你。因此,正視別人,是積極心態的反映,是自信的象徵,更是 個人魅力的展示。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行走的姿勢、步伐與其心理狀態有一定關係。懶散的姿勢、緩慢的步伐是情緒低落的表現,是對自己、對工作以及對別人不愉快感受的反 映。倘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身體的動作是心靈活動的結果。那些遭受打擊、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過來,通過改變行走的姿勢與速度,有助 於心境的調整。要表現出超凡的信心,走起路來應比一般人快。將走路速度加快,就彷彿告訴整個世界:我要到一個重要的地方,去做很重要的事情。步伐輕快 敏捷,身姿昂首挺胸,會給人帶來明朗的心境,會使自卑逃遁,自信滋生。

4.練習當眾發言

面對大庭廣眾講話,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膽量,這是培養和鍛鍊自信的重要途徑。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思路敏鋭、天資頗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是缺乏信心。

在公眾場合,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説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別説,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並不 想讓他們知道我是這麼無知。這些人常常會對自己許下渺茫的諾言:等下一次再發言。可是他們很清楚自己是無法實現這個諾言的。每次的沉默寡言,都是又 中了一次缺乏信心的毒素,他會愈來愈喪失自信。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如果儘量發言,就會增加信心。不論是參加什麼性質的會議,每次都要主動發言。有許多原本木訥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過練習當眾講話而變得自信起來的,如肖伯納、田中角榮、德謨斯梯尼等。因此,當眾發言是信心的維他命。

5.學會微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能給人自信,它是醫治信心不足的良藥。但是仍有許多人不相信這一套,因為在他們恐懼時,從不試着笑一下。

真正的笑不但能治癒自己的不良情緒,還能馬上化解別人的敵對情緒。如果你真誠地向一個人展顏微笑,他就會對你產生好感,這種好感足以使你充滿自信。正如一首詩所説:微笑是疲倦者的休息,沮喪者的白天,悲傷者的陽光,大自然的最佳營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eiwen/haowen/9w8k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