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勵志作文 >感悟作文 >

關於感悟清明的作文(精選10篇)

關於感悟清明的作文(精選10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感悟清明的作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感悟清明的作文(精選10篇)

感悟清明的作文1

清明,一個充滿和矛盾的日子。萬物更新後的春意盎然,對應的卻是故先人的緬懷,似乎僅有不期而至的綿綿春雨,才能抒發這種情緒。

三天假期成為眾人踏青的日照,曠野和墓地裏,隨處可見熙熙攘攘的人羣裏攜老扶幼的掃墓大軍。

每年清明,祭祀先人,打掃墓廬,是中華民族沿襲數年的習俗。

清明節,一個誕生在春暖花開的美好節日,意就非祭祀如此單吧。在我們的傳統認識裏,清明就是祭祀親人,先人的一種方式,今天,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在這太平盛世的和諧社會裏,我們應該通過一種方式,告訴我們的先人,今天的發展進步有他們的一份貢獻。今天,新法規下清明賦予了,我們更充實的涵義。清明不僅意味着祭奠先人,更是陽春三月,人們出户外踏清的好時期,給自己的新年孕育一個好心情。

當然,在這樣的日子裏,一些平時因忙碌沒時間,很少見面的同鄉:朋友可以聚到一起,聊聊一些往事,掏掏知心話,交流交流友情,處處都是鄉情親情,感受親情,友情的温暖。

祭奠,更讓我們感覺到,生命是如此寶貴與脆弱;讓我們感悟活着真好!生命是如此重要與精彩,它啟發我們要好好珍惜生命,珍惜生活,這樣才不枉世界賦予我們的一切,我想,這才是清明節給我們最好的感悟吧。

感悟清明的作文2

清明節的晨曦,我遊蕩在河的左岸。繞過開滿油菜花的田野,衣角撫過枯舊的柵欄,帶走那殘留的希望。早起的小朋友們,光着小腳丫,踩在鬆軟的沙灘上,伴着銀鈴的笑聲,去捕捉童年的幻影。蝴蝶追逐花朵的腳步,芳草等待露珠的眷顧。遠處的山,被霧渲染得虛無縹緲,更添一分獨特的神祕。山間隱約的火紅,在迷茫中盛開。清風凌亂了我的髮絲,微波在我心間泛起點點漣漪。佇立凝視那抹倔強的紅,思想不由自主地飄遠。清明不應悲傷,先人的屍體雖己化為腐朽,但他們的靈魂還在追逐陽光。清明不該消極,嫩枝仰望着蒼穹,萌芽嚮往着大樹,自然一片生機勃勃,我們有何理由不奮發向上?

清明節的正午,我漫步在街的右旁。晨霧褪去,迎來灼熱的陽光,給沉悶的大街,畫上一筆朦朧的色彩。街上稀疏的人們,拖着疲憊的身心走着,帶着眼裏迷離的情緒望着遠方的道路,有一步沒一步地搖晃着。我漠然地看着這一切,不禁嗤地冷笑。人降生歡天喜地,人去世肝腸寸斷。人本來就是上帝的禮物,上帝只是收回而已,又何必悲傷。一疊疊的冥幣堆放的一起,風孤零零地吹着。火一點點吞噬着,它沒有任何反抗、沒有任何掙扎,化為灰燼慢慢地逝去。死去的人們是否收到,沒有人會知道,也沒有人想知道。這只是活着的人們的一種寄託,儘管心中都清楚都明白,卻還是不相信欺騙着自己。也許,這樣也好。

清明節的夜晚,我凝視星空幻想着。夜漸漸來臨了,月悄悄掛上了,星慢慢現身了。奶奶曾經講過,地上如果消失了一個人,天上就會亮起來一顆星。我眺望着它們,它們就像黑暗中跳動的火焰,用微小的光亮固執地閃耀着。乍一看,密密麻麻,低垂天際,彷彿欲墜。然而越看越是遙遠,越看越是深邃。漆黑中的點點亮光,總能給自己內心帶來一種深深的平靜,平靜中藴含着不滅的生機,藴含着彷彿大悟的喜悦。就像它們本身,在無盡的黑暗虛空中倔強的不肯熄滅的光芒。死去的人們亦是如此,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努力發光?

清明,我的感與悟。

感悟清明的作文3

它讓平緩的心跳顫抖,勾起無數人朝朝夕夕的記憶,看透的是亙古不變的生命終點。

它慰藉了世者的悲痛,成為後人祭奠先祖的時節,在宂長的時間河流裏世代流傳。

我不是豪情萬丈的詩人,無法感慨逝去的文墨騷人;不是戰爭下的倖存者,無法切膚感受血駐長城的悲愴;更不是那垂暮之年的老者,無法理解生命長河的真諦。我不過正值青春年少,懷有割捨不下的記憶。每當清明,緬懷哀思。

走上坑坑窪窪的山腰,繞過彎曲的幽徑,赫然的墳墓在那一角與自然融合,不顯蕭瑟突兀。那夜親人的哭嚎,宣告了生命的流逝。想來已有八個年頭,卻讓我從童年銘記於心,彷彿昨日重現,歷歷在目。

燒紙、點香、跪拜一切繁雜過後,最樂意的便是在掃過的.墓前席地而坐。看着上方的綠草嫩枝:“外婆的頭髮又長了不少啊”。打破了之前的肅寂,活絡着與母親交談,如往年般詢問外婆生前那種種趣事,就算那重複的故事也回味無窮,直到夕陽西落。

在這被人鮮少涉足,清幽靜謐之地,想必外婆也悠然自在。心裏於是寬慰不少。這或許是心理作祟,卻也只能如此平復愧疚的心。清明清明啊,想來也是後人自我安慰的人之常情罷了。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感悟清明的作文4

4月5日清明節這天,我早早做完作業換上運動裝,我們全家出動沿徒駭河東岸向北前行尋找春的影子。

四月份的徒駭河邊已是萬物復甦春意盎然了,河邊柳樹已經冒出了嫩嫩的綠芽,河岸花園裏迎春花和桃花爭奇鬥豔,到處散發着春的氣息,好多五顏六色、形態各異的風箏在河岸上空悠閒自在地飛翔。

在穿過巨龍廣場旁小樹林時,忽然聞到有燒火的氣味,只見前方不遠處有一片墓地,一個老人正為她死去的親人祭祀,一盤水果擺在墳墓前,她跪在地上一邊燒着紙錢,一邊低聲哭訴。奶奶示意我輕輕遠離,祭祖和掃墓是個莊嚴肅穆的事情,打擾了人家是很不禮貌的。不遠處有一對夫婦帶着孩子,來為他們的親人祭祀。他們卻並不像老人那樣擺水果燒紙錢,而是折了些柳條採了些野花,編成了花圈擺在墳頭,朝着墳墓鞠了幾躬,表達對親人的哀思。我們沿着河岸繼續北行,媽媽給我講道:“很多身在異鄉的人都把對逝去親人的思念與祝福寫在風箏上,將風箏放飛,來表達對故鄉先人的懷念,現在從網上也可以給先人掃墓呢。”

回家後在爸爸的幫助下,我從網上給革命先烈、抗日英雄寫下了祝福,並送了鮮花。

從網絡上我也瞭解到,現在大家都在提倡文明祭祀,用“綠色掃墓”取代傳統陋習:為先人獻上一束鮮花;或者在墓地旁栽種一些樹苗、播撒一些草籽;或者在網上點起一支紅燭,獻一束鮮花,放一首哀樂來祭祀等等。如果大家都能將自己的哀思寄於“綠色掃墓”之中,既寄託了對先人的尊敬與哀思,又綠化了環境,哪該多好啊!

感悟清明的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次清明時節,又是紛紛細雨,又是面對冰冷墓碑而黯然灑淚的時刻,一代代人都在問自己:我從哪來,要到哪去?儘管我們每個人從孩童時代起就這樣問父母,直到長大後還是無法清楚地回答自己。因為避諱,也因為禁忌還因為難以表述的窘迫心境,所以,佛教禪守就有了:從你來的地方來,到你去的地方去。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如同提出這個問題一樣,不需要什麼思考,當我們在清明細雨中緬懷逝去的親人或先祖,每個人都明白自己仍然如同他們一樣,從虛無間由父母帶自己到了這個人世,又從這個世界回到了一抔黃土中。而在這個世界走了一遭後,給這個永世永存的時空留下的最珍貴的東西,除了一段為時不會太長的名聲,讓親友和後輩有所懷想,再就是這一墳墓讓同樣不會延續太久時間的後人們來祭奠。

佇立在清明細雨中,深思於安放親人的墳墓前,讓純潔得只剩下親情與生命意識的哀思伴隨着清淚,淡淡地和着雨珠輕輕流淌。也許,它能清洗沉積太久的紅塵世俗的紛雜無奈,給自己一份清新和明白,給遠去的親人或先祖一份醒悟清明的告慰,相信自己能活出清清爽爽的生活,擁有自己的清清白白的人生,那麼,在面對親人在天之靈的懺悔中,我們民族的清明節就真正成為了人生的清醒站了!

清明細雨在飄灑,人生思緒在輕揚,對冥冥之中的祖先或親人的景仰與懷念,重温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天問,也許我們能再次從心靈深處感受一種人生的超越,體會一份血緣親情的真純,在祖先血脈依存的凝聚力與感染力中,夢尋一段嬌花照水,楊柳臨風的美好境界……

感悟清明的作文6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蕪自生愁。”又是一年清明到,我和家人一起回老家給外婆掃墓。

外婆是前幾年因病逝去的,我們一家人悲痛欲絕。葉落歸根,外婆去世後,被安葬在老家鄰近長江的一座偏僻而美麗的山上。

出發之前,外公和媽媽便準備好供品,香燭,紙錢,鞭炮等。來到外婆的墳前,一年沒來,墳前長滿了野草。我們一起把野草拔掉,外公張羅着佈置供品擺放,把香燭點燃後分別插在墳前,我和媽媽一起燒紙錢,爸爸則拆開鞭炮放在墳邊地上擺好。外公對着墳喊着外婆的名字:“xxx,我帶着孩子們來看你了,你要保佑他們工作順利,保佑孫子身體健康,考試考百分。”一陣沉默,“哎,你走得太早了,還沒享到福喲……”外公説着説着,聲音哽咽起來。爸爸媽媽連忙安慰外公,領着我一起給外婆叩頭祭拜。墓碑上的照片已經有些褪色,但外婆的音容笑貌卻彷彿仍在眼前。我喃喃道:“外婆,每年的這個時候,我都會來看你的!”

等我們拜完後,爸爸點燃鞭炮,媽媽捂着我的耳朵把我抱在懷裏,鞭炮燃燒的炮灰隨風飄起,盤旋在空中許久,許久,彷彿是外婆在向我們招手。突然,我鼻子一酸,撲進媽媽懷裏,“我想外婆了。”媽媽撫摸着我的頭説“外婆雖然不在了,但是外婆希望我們都健康幸福。”我懂事地點點頭。

走在回家的路上,聽外公和媽媽講着外婆的故事,我不知不覺握住媽媽的手,感受那無盡的温暖。死者已矣,生者長存,學會緬懷,學會珍惜,把握好每一天,好好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我想,這就是清明節給我的最大感觸吧。

感悟清明的作文7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我最喜歡的。

光“清明”這個名字就讓人喜歡。“清又明”,清亮明淨,説出來,聽上去就有種讓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爽之感。是呀,在這樣的日子裏,放眼望去,翠綠如海,繁花如潮,到處是鶯歌燕舞,鳥語花香,行走的人們也都是充滿活力的,怎能不叫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呢?

清明是祭祖的日子。清明那天,我和家人一起去祭拜祖先,以此抒發對先人的懷念之情和深切的哀思。當然,也少不了帶上些傳統食品,清明的傳統食品,表達的是一種紀念,是一種對豐收年景的期盼和祝福,也是對自然的一種尊重。農耕文明給人們留下的情感就是這樣的真誠和淳樸。

來到我家祖先的墳前,化點紙錢,擺上一束鮮花,陳列幾樣祭品,在墳前站立一陣,與祖先進行久別後的無聲交流,默默地祈禱祖先們能保佑我們身體健康、萬事順心。當然,這時,我們難免傷感,但是卻一點兒也不頹喪,相反,讓我們更珍惜生命,並且賦予清明這一明亮的日子一份沉重,使它變得沉甸甸的,更有豐富的內涵。

在這初春的時節,因為上墳的人紛紛走出户外,所以隨時都可以看到抱着柳枝,捧着鮮花,提着祭品的人們,他們三五成羣地行走在散發着野花、野草香氣的小徑上,沿路都是他們祖先的墳墓。呼吸着散發着草春芳香的空氣,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顯得那樣的和諧。

走在路上的人們都禁不住這樣想:清明上墳,會不會讓人走出户外,去感受春天的用意呢?我感覺到了我們祖先那份濃烈的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我們是一個熱愛大自然的民族。能把過去的人和現在的人、人類和自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只有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民族是獨一無二的。

清明,春雨綿綿,拜祭先祖;清明,麥苗青青,農人忙碌。清明正是一個美好希望的開始。

感悟清明的作文8

今年的清明節給我感受最大的就是人多車多。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非常繁忙,大街小巷,人來人往,車輛川流不息,把一個本來不大的小山城堵個水泄不通,上山的路上竟然到處都堵車,掃墓、上墳,這是人們懷念故人、傳遞愛心的傳統文化習俗。但清明節好象超過春節的熱鬧程度,不得不讓人有點想法了。

清明節上墳時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上墳的人哭着臉的少,面帶恬淡微笑的人多。唐代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詩句,是説上墳的人心情是悲痛和沉重的。但現在上墳的人流中有大部分以上的人是面帶微笑的,這與早晚上下班的人流緊張與疲憊的神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墓地上也有哭泣的,但那都是些剛剛失去親人沒多久的,哭泣大多都是很短暫的,也許這就是現代人的觀念。畢竟“人死如燈滅”,生生死死的自然法則是不可抗拒的,人們已經把死亡看的很淡、很淡,所以即便是在墓地,也不覺得這就是悲傷之地。在上墳祭祖掃墓的人流中,一羣羣一對對的親朋好友聚在一起,他們或是微笑着打着招呼,或是微笑着邊走邊交談,全然沒有為地下之人悲傷的心情,他們更多的是互相問候着家常裏短、人情世故、過去未來……總之,愉悦的表情伴隨着掃墓人,全然沒有詩人杜牧描述“欲斷魂”的神色。

人們真的把祭祖掃墓看成了放鬆心情的日子。人生有苦有樂,活着的人的確不需再為死去的人悲傷,而應該為死去的人高興,因為他們終於脱離了人生的種種苦難了!——不知這樣理解對嗎?不知道清明節去掃墓的人們都有些什麼樣的感想呢?

感悟清明的作文9

星期六,我們全家去老家為祖先掃墓。

到了祖墳所在的山坡上時,我就拿起掃把,把祖墳周圍的落葉等垃圾掃得乾乾淨淨。接着又拿起抹布,沾上清水,仔仔細細地擦着墓碑。經過一番有力地擦拭後,祖先的墓碑祖先的墓碑新的一樣一塵不染,光亮如新。沒多久,祖墳就被我們掃好了,我們祭拜後,便走回老家吃午飯。

吃完香噴噴的午飯後,我躺在牀上,心中不由得想到:清明節是個祭拜祖先的節日,是我們大家應該做的,掃墓的我們要表揚,想來卻不能來的也要給予表揚。但從來沒有想過掃墓的人應該受到批評與譴責!大家有沒有想過,祖先功勞有多大?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土地,讓我們有地蓋房,有地耕種……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祖先的功勞不可沒啊!而現在有些人到了清明節,卻絲毫沒有掃墓的想法,把已過世的祖先冷落一旁,任憑野草長滿墳墓。這樣的人難道不應受到人們的譴責嗎?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是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感悟清明的作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裏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裏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着。此時,我們不禁會想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潸然淚下。

遠處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簾,鳥兒唱着春天的奏鳴曲,漫山的桃紅柳綠,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嫩芽吹葉落”,綠油油的嫩芽長了出來,到處是一片春意盎然、萬物復甦的景象,這是一個充滿期望和祝福的季節。清明時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在緬懷過去的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珍惜生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不要虛度了這樣一個美好的人生。還要對生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讓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實實的,這樣才會不讓自己遺憾,並且對得起他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lizhizuowen/ganwuzuowen/4gg42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