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勵志作文 >創新作文 >

做一個敢於創新的人作文「精選」

做一個敢於創新的人作文「精選」

  導語:魯迅先生説:我們要感謝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的,如果你是歌手,去唱新歌吧!如果你是運動員,去做新的騰越吧!我們大家將為你喝彩!小編整理有關創新的作文,歡迎大家閲讀。
 

做一個敢於創新的人作文「精選」

第一篇:做一個敢於創新的人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六年級八班的韓浥晨,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一個有創新能力的人》。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聰明、勤勞的民族,我們的祖先曾經開創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然而在近百年來科學技術史上,卻很少有中國人的名字。形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這跟我們民族的創新能力下降有很大的關係。

科學的本質是創新。創新不容易但並不神祕,可以説,任何人都可以創新。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美國有個叫李小曼的畫家,他平時做事總是丟三落四,繪畫時也不例外,常常是剛剛找到鉛筆,又忘了橡皮放在哪兒了。後來為了方便,他就把橡皮用鐵絲固定在鉛筆上,於是帶橡皮的鉛筆誕生了。在辦了專利手續後,這項發明被一家鉛筆公司用55萬美元買走。這件事説明:只要做有心人,就可能會有創新。

人的創新能力是從哪裏來的呢?很多事實告訴我們:人的創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要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大家從小就要敢於夢想,那些奇異豐富的想象往往會孕育成奇妙的創新。當然,夢想又往往和現實有着遙遠的距離,所以大家還需要為實現夢想付出汗水、心血,一點點縮短現實與夢想的距離,最終才能把夢想變成現實。只有超越前人的成果,不為權威的觀點所束縛,不因眼前的困難而退縮,我們才能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同學們,我們學校第十二屆科技藝術節已經拉開了帷幕,希望大家不斷在學習中創新,在生活中創新,在活動中創新,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有創新能力的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敢於創新

如果你是一名顧客,你一定想見識最新產品;如果你是一位觀眾,你一定想欣賞最新劇目;如果你是一位歌手,你一定想唱新歌;如果你是一位運動員,你一定想嘗試一套新動作。對於,愛寫作的你,你一定想用新的`寫作思路去堆砌大道。

聽我舉了這麼多例子,知道我想説什麼了吧。

沒錯,就是求新。

求新,是人類的本能。創新地推動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創新的腳步就從未停止過。歷史從古埃及的紙草文字中走過,從中華的四大發明中走過。從牛頓的三大定律中走過,從克隆綿羊“多利”中走過。一串串創新的成果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試想遠古的蠻荒原野中,我們的老祖先沒有敢第一次撿起石塊和樹枝,今天的蒼穹下還會有滿目的繁榮文明嗎?

為什麼要創新?古人説得好:“流水不腐,户樞不蠹。”只有求新求變,事物才會有生命力,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於是我們不能抱死昨天的眼光來看待今天和明天。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抱殘守缺就意味着失敗。只有不斷採用新方法、新技術,不斷地有新發明、新創造,不斷地產生新成果,我們的事業才能興旺發達。

然而創新也是不易的。每一個新事物要得到人們的理解、肯定與支持,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90年代初期,內地開始出現了諮詢顧問業,個人辦的“點子公司”、“調查公司”應運而生,但許多人笑他們是不務正業,靠動歪腦筋要嘴皮子騙錢的小混混,時至今日,諮詢顧問業在社會中的作用已越來越大,再沒有人把他們看做“三流九教”了。但是,最初的創業者往往很容易被流言蜚語嚇倒。倘若他們沒有敢於堅持的勇氣,能有今天的業績嗎?當然不。

因此我們要説,在創新過程中,“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是最重要的。固然,我們也需要卓越的 想像力,兢兢業業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冷靜的頭腦,但王二麻子敢舉第一面大旗,我們首先要為他喝彩,於是面對從未有人穿越,而今終於被拋在身後的大西洋,哥倫布能感慨地説:我敢做了,去做了,終於做到了。

魯迅先生説:我們要感謝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的,如果你是歌手,去唱新歌吧!如果你是運動員,去做新的騰越吧!我們大家將為你喝彩!

第三篇:敢於創新,學會創造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江澤民同志説的“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道出了創新的重要性;陶行知説過這樣一句話:“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可見誰都可以成為有創造性的人,創造和創新並不是不可企及的夢想。對,我們應該學會大膽創新,學會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網 ,為社會、為國家做更多的事,獻出自己的力量。

創新,並不是閉門造車,只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見與想象去胡亂地下定義,否定現實,瞎編亂造。盲目的創新通常只會弄巧成拙,成為人們的笑柄。創新,需要在借鑑、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在他人正確的理論引導下,探索更深一層次的問題,提出寶貴的意見。只有創新,才有了人類的進步,不僅僅只是在科學領域,在生活中同樣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牛頓由一個掉落的蘋果發現了地球的萬有引力;伽利略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結論,證明兩個鐵球能夠同時着地,如果沒有這種難能可貴的創新精神,或許,我們至今還只能夠停留在前人錯誤的理論中。只有創新,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需求。譬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涼夢”---“我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水稻夢一做就是40多年,正是因為敢於探索,勇於創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們國家因此避免了糧食危機,而袁隆平的努力,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作出了貢獻。院士説得好:搞科研,應該尊重權威但又不能迷信權威,應該多讀書但又不能迷信書本。

科研的本質是創新,如果不尊重權威、不讀書,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還不要害怕冷嘲熱諷、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堅持,才能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要埋頭苦幹,不畏艱辛,一個人事業的成功或者失敗,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頑強堅持的毅力……社會的前進需要不斷創新的人。

第四篇:勇於創新

中國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了。對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的取捨,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清朝書法家翁方綱和劉墉,一個對古人書法刻意求似,一個卻博採眾長,自成一體。翁問劉:“哪一筆是學古人的?”劉反問翁:“哪一筆是自己的?”這在文壇的記錄中留下了詼諧而又富於哲理的一筆。

人們總是喜歡以古為師,但只有在“師古”的基礎上,求不同,求發展,才會有獨特的風格,才會有更大的進步。翁方綱師古而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稱道;但劉墉師古而不泥古,在古人字體的神韻中,加入自己的風格,則尤為可貴。因為只有這樣,書法才會發展,才有前途。事實上,翁方綱所崇尚的歐體也正是當年歐陽洵融各家筆意而成的。

因此,世上沒有靠描摹而成的風格,沒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梵高,正因他狂放不羈的用色和汪洋恣肆的激情,結合着他古典繪畫的功底,才做出了萬世流芳的《向日葵》;畢加索,憑着自己敏鋭的感知,才步出傳統油畫的道路,而成為不朽的印象派大師。當音樂學府的老教授們面對電聲樂器,大歎“世風日下”的時候,理查德·克萊德曼大膽地把所學的巴赫和肖邦用新樂器結合,才有瞭如此深邃宜人的《星空》。古文化,是歷史沉澱出的精華,是一個學者、藝術家必備的素養和基礎;而創新,不泥於古的精神,則是他們的靈魂。曾聽説,有偽造名畫的畫師,他們的作品可以假亂真,令人難辨真偽,技藝也該是叫人歎服的了。但他們不是大師,因為,那作品是“人家的”。創新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了。

藝術上是這樣,在生活、社會各個方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歷史車輪不斷向前,正是因為有了吸收和捨棄,才有了新事物。

工業大革命時,人們不侷限於僅用手工勞作,才去發明機器;人們不侷限於僅在地上行走,才去研製飛機;人們不侷限於僅用煤作能源,才去探索電力的奧祕……如今,人類已可以遨遊太空,而無數科學家卻仍在努力地探索着,在研究、發展新的、更科學、更普遍的規律,讓人類社會不斷向前。我們不能沒有歷史,但也不能忘記,那僅僅是古人的業績。君不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只有師古而不泥古,推陳出新,才有存在和發展的可能。

我們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於質疑,敢於放開思路,敢於創新。一味拘泥於書本和公式,只會變得頭腦僵化,不適應日新月異變化的大世界。

標籤: 精選 敢於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lizhizuowen/chuangxinzuowen/ogpr3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