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勵志作文 >創新作文 >

以創新與堅守為命題的作文2篇

以創新與堅守為命題的作文2篇

以創新與堅守為命題的作文1

創新,是以未來發展為目標進行變革;而堅守,則是以歷史為鑑,堅定地守護過去的某種觀念或規則等。這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系統,但是這兩者並不矛盾,甚至可以相融相契。這是社會發展中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有趣之處就在於這兩套系統雖然有時會出現一些衝突,卻並不像數學答案一樣一對一錯,兩者是相互依存的。

以創新與堅守為命題的作文2篇

下面舉兩個例子對比一下。

比爾·蓋茨在沒有自己的專機以前,出行從來不坐頭等艙。有人問其原因,蓋茨微笑着説:“頭等艙比經濟艙飛得快嗎?”説得真好啊!從短短的一句話中,可以看出比爾·蓋茨“堅守”節儉的品質,因此,旅途中坐頭等艙的虛榮對他來説有如浮雲。

與其相反,美國信封大王麥肯錫,每次出行必選頭等艙,而他的理由非常簡單——頭等艙的顧客大都是社會名流、業內精英,其中藴涵着巨大的商機。在那裏,麥肯錫有更多的機會認識更多的客户,從而給自己的企業帶來更大的收益。由此看出,麥肯錫不拘泥於所謂的勤儉持家,而是喜歡走創新之路。同一些頭等艙中的乘客相比,許多人只注意到頭等艙的舒適享受,而麥肯錫卻以獨特的眼光發現其背後的商機。而後來的事實證明,許多名流真的成了他的重要客產。

你看,坐飛機選擇什麼艙雖然是件小事,卻從中折射出兩種行為準則,而且是完全不同的行為準則,但兩個人都在事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實,創新和堅守並非相悖,而是相輔相成的,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我們應當做出最合適的選擇。面對罪犯,包青天鐵面無私,堅守法律的剛性;為了使孤寡老人免受拆遷之苦,亞伯拉罕·林肯選擇讓公路改道,放棄事先設計好的路線,做出人性化的變通。關雲長忠心不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張子房先後易主,終隨劉邦,大事既成,又隱居深山……這是“君子見機,達人知命”。還有古語中的“君子固窮,不失本心”與“隨遇而安,相時而動”“威武不屈,富貴不淫”與“大丈夫能屈能伸”等等,無不折射出古人“創新與堅守”的智慧。

創新和堅守這一對命題,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因為“一切隨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實用哲學中永恆不變的原則。

以創新與堅守為命題的作文2

創新,在今天不能不説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彙,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才教育等等,每一絕,而堅守傳統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與創新相對的。那麼,它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在一般情況下,創新代表着變革,即革去FU敗的骨肉,注入新鮮血液,帶着一種不安和憧憬的心境在一片迷霧中突破舊框框的束縛,尋找通向未來的路。光量子理論的提出者是愛因斯坦,但作為這一學説基礎的量子力學的.提出者普郎克只比愛因斯坦大幾十歲,為什麼普郎克沒有一鼓作氣地研究下去呢?只因為這一理論一旦被證明成立將徹底打破他一直崇拜並虔誠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在“創新與堅守”的徘徊中他迷失了自我,令人遺憾地選擇了“堅守”——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不料卻被權威束縛了思想的翅膀,使創新成了奢望,這不能不説是一種悲哀。

創新可以給世界帶來進步。可是這個世界如果只存在創新,那又如何呢?

日本曾有一位9歲的天才書法家,4幅作品被私人收藏,拍賣價高達1400萬日元。小田村夫也曾預言他將是一顆璀璨的明星,但幾年後他在眾多新星中銷聲匿跡,因為他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受歡迎,不斷改變風格,不斷臨摹,其作品反成了毫無價值的書法仿製品,失去了原本的風格,成了“王羲之”“柳公權”的複製品。

世界上之所以大師級人物寥若晨星,絕不是因為天生的庸才太多,而是因為太多的天才沒有堅守本心隨波逐流而成了庸才。社會需要創新,同樣需要堅守——創新者,變其思維;堅守者,守其本心。創新與堅守兼具,才能構成完美的世界。

阿丹與阿蒙是師出同門的畫家,兩人原本都擅長畫虎。一日,老師同時對兩人提出了拓展新畫路的建議。阿丹沉吟半晌,決定不採納這個建議,只是一心研究各類虎的體型、習性;阿蒙同樣思考了一番後決定接受,開始畫山水草木。多年以後,阿丹去阿蒙家小坐,進門後入目的便是墨色的箭竹、山間的流水、百花盛開的泉邊……剎那間阿丹有如入仙境之感;作為回訪,阿蒙不日前往阿丹家,推開屋門,一頭咆哮的猛虎迎面撲來,威嚴的氣勢從天棚直逼地板,雖是墨彩繪制,卻讓人有臣服的衝動……兩種選擇,決定了二人不同的畫風,不同的藝術方式,卻收穫了同樣的成功——畢竟通往成功之路自古便不止一條。

探索創新,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這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繼承傳統,堅守本心,會讓我們的發展更穩健,更具自己的特色。做任何事情最忌諱的就是瞻前顧後,優柔寡斷,或見異思遷,或墨守成規,這隻會使我們坐失良機,遠離成功!

標籤: 創新 命題 堅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lizhizuowen/chuangxinzuowen/d404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