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經典語錄 >語錄 >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名人語錄吧,語錄具有篇幅簡短,語言精練的特點。什麼樣的語錄才具有借鑑意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孟子語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使用説明和學髮指導:

1、學生自瀆課文,對照譯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學生能自讀自悟,在反覆品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抓注重點詞語,從多角度交流各自的閲讀感受。把握文章的主題,思考對自己的啟示。

3、課前完成預習自測,將預習中遇到的需要給大家提醒的問題,或不懂的問題寫下來,等待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交流。

教材助讀: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聖”。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説説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一種精神。

預習案:

1、給帶點字注音。

熊掌( )兼顧( )捨身( )選擇( )

2、辨字組詞。

孟( ) 欲 ( ) 掌( ) 仰( )

盂( ) 浴( ) 黨 ( ) 抑( )

3、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捨棄—— 選擇——

4、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捨棄—— 真理——

5、解釋下列詞語。

所: 欲: 也:

亦: 可: 得兼:

舍: 者也: 生:

義:

整體感知:

有感情的朗讀古文,對照譯文理解古文的意思,細細品讀文章感悟寓意深刻的句子。(朗讀指導:要放聲讀,讀準字音、讀清句子、讀出語氣體會作者的感情)。

我的疑惑:請你將預習中遇到的需要給大家提醒的問題,或不懂的問題寫下來,等待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交流。

探究案:

探究點1:怎樣理解成語“捨生取義”的意思?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認真讀古文,在理解整篇課文意思的基礎上,圈出重點字詞感悟,作批註,爭取課上精彩交流。)

探究點2、全文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訓練案:

1. 填空。

(1)《孟子語錄》節選自《 》一書,這是一本記錄 的書。

(2)《孟子語錄》以 和 設喻,告訴我們 的道理。捨生取義的含義是 。

2.背誦並默寫《孟子語錄》。

3.完成《配套練習》的《孟子語錄》一課。

名言積累:

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②、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課外閲讀: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軻,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但小時候的孟軻片天性頑皮好動,不想刻苦學習。他整天跟着左鄰右舍的孩子爬樹捉鳥,下河摸魚,田裏偷瓜。孟母開始又罵又打,什麼辦法都用盡了,還是不見效果。她後來一想:兒子不好好讀書,與附近的環境不好有關,於是,就找了一處鄰居家沒有貪玩的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後,孟軻還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邊洗衣服,回來一看,孟軻又腳底板揩了油。孟母心想,這周圍又沒有小孩,他又會到哪裏去呢?找到鄰居院子裏,見那兒支着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丁丁當當”地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着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圍沒有鄰居,門外是一片墳地。孟母想,這裏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吸引兒子了,他總會用心念書了吧!但轉眼間,清明節來了,墳地裏熱鬧起來,孟軻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着一羣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着學生唸書,那拖腔拖調的聲氣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着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唸書了,高興得很,乾脆拿了兩條幹肉做學費,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又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問他:“你最近書讀得怎麼樣?”孟軻説:“還不錯。”孟母一聽,氣極了,罵道:“你這不成器的東西,逃了學還有臉撒謊騙人!我一天到晚苦苦織布為了什麼!”説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織布機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譁”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不明白母親為什麼這樣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厲聲説:“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

這一次,孟軻心裏真正震動了。他認真的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真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兒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説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3、掌握理解“捨生取義”的意思。

學習重點:全文字、詞含義,全文大意。

學習難點:對“捨生取義”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提問有關孟子的資料和字詞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聖”。

二、展示目標(如上)

三、學習新知:

1、師範讀課文。

2、生自讀課文。

3、結合譯文理解內容

課文分析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書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講解字、詞

所:不譯。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亦:也。可:能。得兼:應為“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舍:捨棄。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活着”。義:可以理解為最高尚的思想、行為、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譯文: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就捨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捨棄生命而選擇義。

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

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捨,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捨,作者最後得出結論:捨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於大眾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捨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在內容上基本接近,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高道德標準之一。這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今天,對於廣大的中學生的道德建設來説,也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孟子是講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動的比喻,闡述深奧的哲學道理,這樣便於讀者的理解。這種寫法也為同學們今後寫議論文提供了經驗。

4、學生思考:“捨生取義”這個成語的意思?

(指為了真理和正義,寧可捨棄生命,了不做不義的事。)

5、練習背誦課文。

四、小結:

內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業:

默寫課文和練習冊內容。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的道德判斷水平和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捨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生命是非常可貴的,因為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的機會。一個人如果連生命也無法再擁有了,那麼他將再也不可能做別的事情。但有的時候,有些人卻寧願為了一些別的東西而捨棄至高無上的生命,比如我們熟知的劉胡蘭的故事、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還有岳飛的忠精報國,為什麼這些人能把生命置之腦後呢?他們身上所體現的這種精神其實是與兩千多年前孟子的“捨身取義”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甚至可以説是受了他的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能影響兩千多年,而且成為人們尊崇的道德準則,可見它的魅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語錄》之““捨身取義”。

二、孟子介紹(由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孟母三遷的故事講的就是孟子,有沒有同學能跟我們介紹一下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聖”。

三 教師背讀課文,學生自讀,齊讀。

四、理解字義,文意,試不看課文註解翻譯。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一書共收入七篇文章,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講解字、詞 所:不譯。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亦:也。可:能。得兼:應為“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舍:捨棄。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活着”。義:可以理解為最高尚的思想、行為、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譯文: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就捨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捨棄生命而選擇義。

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捨,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捨,作者最後得出結論:捨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於大眾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五、學生思考:“捨生取義”這個成語的意思?

(指為了真理和正義,寧可捨棄生命,了不做不義的事。)

六、 試背課文

七、 想想,你知道哪些捨身取義的事蹟?談談自己的看法。(或沒有踐行捨身取義的事,談談自己的看法,如一些背叛國家和民族的人叫千古罪人)

八、小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孟子語錄的學習,知道了儒學大師孟子的重要觀點即雖然生命和正義都是他所熱愛的,但如果二者發生衝突時寧願捨棄生命以求大義,也就是會“捨生取義”,他的這一思想一直影響到了現在,讓我們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同時我們還要知道也有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義"。舍義取生那是苟且偷生,“捨生取義”則能讓你的脊樑挺立。

九、積累(都要求掌握):

(1)列舉一些你所知道的捨身取義的人物事蹟;

(2)孟子的其它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側隱之心,人皆有之。(推崇人性本善的觀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作業:背誦課文;

掌握"“捨生取義”這個成語的意思;

掌握孟子的其它名言。

《孟子語錄》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捨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捨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師範讀,生體會。

二、介紹相關資訊: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四、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欲:想得到的亦:也子得兼:該詞位置前後顛倒,應作“兼得”,譯作“同時得到”。舍:捨棄

五、師生交流,小組合作寫出文章結構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後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説明捨生取義的道理。

七、處理課後習題。

八、背誦課文。

標籤: 語錄 孟子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ngdianyulu/yulu/0pgq7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