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中秋節作文 >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農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稱中秋,所以這是中秋節的來歷素因之一。

中秋節的來歷簡單介紹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據説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温、台、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璋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

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日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一説起源於我國古代的秋祀——敬土地神。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是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與季節有很大關係,在科學尚不發達的時代,無論是播種還是收穫,人們往往祈禱土地神:播種時祭土地神,祈求豐收——叫“春祈”(春祀);八月中旬稻子成熟,向土地神報告豐收——叫“秋報”(秋祀)。

中秋節是秋報的遺俗。八月中旬,正是秋糧收割之際,一年汗水拋灑在土地上,收穫在即,因此家家拜祭土地神,答謝神的`保佑,於是圍繞“秋報”出現了一系列儀式和風俗活動。

第二種中秋節的來歷起源於我國古代的月崇拜——祭月亮神。中秋節是遠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節是月亮的節日,中秋之夜,月最亮最圓,月色最美好,温柔、圓潤、恬靜,給人以神祕感,致使崇月甚於崇日。正因為古代人們重視月亮,許多習俗都與月亮有關。我國古代就有祭月、拜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載有:“天子春朝Et,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意思是説,天子祭拜太陽,在春天早晨;祭拜月亮,在秋天晚上。“夕月”就是秋分(中秋前後)晚上祭拜月亮神,是對月的原始宗教崇拜。因為八月十五月亮最圓,適於拜祭,因而便有了中秋節。祭月是歷代帝王相沿的禮俗,現在北京阜成門外的月壇,便是建於明代嘉靖年問的祭月之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傳説故事結合在一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何時有中秋節?成書於南北朝時代,我國目前最早專記歲時節令的專著《荊楚歲時記》惟獨無中秋記事,唐代成書的《初學記》也不見中秋節文字,所以書上並不能查到中秋節的來歷。但事實上晉代已有賞月習俗,《晉書》中記帝王“諭尚書鎮牛渚,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之事,即是例證。唐宋以降,賞月之風大盛。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問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聚會、會集),至於通曉。”另據吳自牧《夢粱錄》載:

“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據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

由此看來,中秋成為節日,是在唐代。到宋代,中秋節日風俗活動大大豐富起來,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蔚然成風,一直延續至今,這是比較權威的中秋節來歷。

標籤: 中秋節 來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zhongqiuzuowen/zw2ny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