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清明節作文 >

關於清明作文五篇

關於清明作文五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作文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清明作文五篇

清明作文 篇1

梅港位於餘干東南部,是西漢大將梅鋗故鄉和明理學家胡居仁墓葬地。清明時節,從縣城驅車30公里,博友陸小鋒熱心作陪,同博友周鋒榮、江錦靈在梅港作踏春弔古之遊。

清明時節雨紛紛。在小雨中,我們一行來到位於梅港鄉古街邊的西漢大將梅鋗英靈安葬之所——應天寺。

梅鋗是越王后裔,越國滅亡之後,越王后裔中的一支散居古幹越一帶,更姓為梅。梅鋗出生在梅港村,據載,他“虎背熊腰,魁梧英俊,臂力過人”。秦統一天下時,梅鋗率人馬,跟隨當時的越王至南海(今廣東一帶),居台嶺(今南雄市梅嶺一帶),築城湞水上,“奉王居之”,擁兵據守,當地百姓稱“梅鋗城”。 梅鋗這批越人在台嶺休養生息,艱苦創業,屯糧練兵,稱雄一方。他們帶來的吳越文化、生產技術等,對嶺南的開發起到了積極作用。反秦起義爆發後,梅鋗決定率領部隊前去番邑投奔同鄉吳芮。吳芮派梅鋗率百越兵前往南陽,與沛公劉邦合兵一處,直取咸陽,梅鋗率領的這支隊伍在戰鬥起了重要作用,所以破秦後項羽論功行賞,吳芮被封為長沙王,梅鋗被封十萬户侯。劉邦統一天下後,梅鋗又被封為“台侯”。 公元前196年,梅鋗去世。梅鋗部屬及其家人歷時數月,才把他的靈柩運回到故鄉梅港。幾百年後,世人為了紀念這位一代英雄,在他墓地建造了一座應天寺,塑像供奉。

據載,應天寺建成於南朝宋孝建(454—456)年間,迄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寺依山而建,前後兩進,下低上高。因無重要佛事活動,寺大門緊閉,只開側門。進得院來,當中是五級寶塔香爐,塔檐六角,雲龍吐珠,每層兩側各一銅質鑾鈴。山風吹過,泠泠作鳴。據記載,舊時,應天寺前殿正中供樟木雕成2米多高梅鋗塑像,兩旁6小將,隔壁與梅將軍相背而立3尊彌陀佛,大佛兩旁是八大金則;後殿為觀音堂,兩旁是十八羅漢。但歲月滄桑,又近信江,洪水侵襲,寺廟屢經重修,如今於前殿中央,卻只見彌陀大佛。20xx多年前西漢大將、留於我筆端心中夢裏的家鄉英雄、曾被當地人稱為“梅王”的梅鋗呢?

在右側小殿,我們總算找到了這座寺廟的真正主人。小殿內有兩尊塑像,右側真人身高、黃臉黑髯、紅色披風、金色戰袍、氣宇軒昂、仗劍肅立者,非梅將軍莫屬了!左側塑像高約一米,捧劍坐立,表情恭敬,應該是梅將軍隨從吧。史載,這位秦漢之際征戰沙場、叱吒風雲的梅將軍封侯之後,“食台以南諸邑”,但實無封地,因為當時台嶺以南已為南越王趙佗所據。故唐代羅隱有詩言:“十萬梅鋗空寸土,三分孫策竟荒丘。”而今,穿越20xx多年的時空,原本寺廟的靈主,更只能落寞的側身於偏殿,承受着凡夫俗子的冷遇。着實為梅將軍抱打不平!

離開應天寺時,寺廟老居士給我們講起了“梅王省親誤殺愛子”的故事。據傳梅鋗先在番邑東湖練兵,後率軍居台嶺,在外轉戰16載,有一次終於乘船回到家鄉。眼看快到梅港,不料突遇一個15歲左右的少年在岸邊手持彈弓將其帆索打斷,所乘大船隻得臨時靠岸。性情暴烈的梅鋗跳下船,一把奪過少年手中彈弓,一彈弓就將少年射死。回家之後,從妻子口中得知,自己當年離開之時,妻子已有身孕,如今兒子已有15歲。他喜出望外,忙讓妻子把兒子叫出來相認,妻子説兒子去河邊玩彈弓至今未回。梅鋗大驚,問明兒子特徵,方知自己誤殺愛子,悔恨不已。此後梅鋗從不濫殺,得到百姓擁戴。

老居士還領我們去看了附近的梅港古街,以及信江邊的古碼頭。斷瓦殘垣、芳草萋萋,窄窄的古街在信江岸邊延伸,2米來寬的麻石板坑坑窪窪,留下歲月深深淺淺的印記。古碼頭邊上,用來系船的鐵環讓人隱約窺見當年碼頭的繁忙,而如今只有江流無聲。陸兄指着遠處一個古老的埠頭説,那叫“太子埠”。當年“梅王”愛子就是在這裏用神弓彈斷帆索的嗎?虎父無犬子,可惜虎子竟讓虎父枉殺,真令人痛惜不已。當地百姓給這裏取名“太子埠”,也許是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少年英傑,表達惋惜之情吧!殺子悲劇似乎預示了將來,20xx多年過去了,當地梅氏越來越少,據老居士説,當地最後一個梅氏女於30多年前去世,周邊再無梅姓。

午飯後,沿昌景公路繼續前行約4公里,繼續我們的弔古之旅。我們來到一個叫大山底村的地方,在當地一位周教師的帶領下,我們去村後明理學家胡居仁墓地拜謁。

胡居仁,號敬齋,一生以講學授徒為業,為明代著名布衣理學家。據載,胡居仁幼時非常聰敏,有大志,喜讀書,時人謂之“神童”。 及長,博覽羣書,左傳公羊、諸子百家、楚辭漢賦、唐詩宋辭等,無不涉獵。他“醇正篤實,飽讀儒家經典,尤致力於程朱理學,過於其師”。後四處遊學訪賢,與當時許多有名學者交遊,探討學術。曾會講於弋陽圭峯、餘干之應天寺,開明代會講之先河。他的學術思想不落窠臼,豐富和發展了程朱理學,自成一體。後建屋講學於餘干梅溪山中,先後創辦南谷、禮吾、碧峯等書院,逐漸形成了一個全國聞名的學派——“餘干之學”。期間兩次到全國聞名的白鹿洞書院掌教,並制訂學院學規。據文獻,明代理學大家有15人,其中就包括胡居仁與同時期另一位餘干人張吉,在當時為餘干贏得“人文之盛甲江南”的美譽。

成化二十年,即1484年,胡居仁去世,終年51歲。他一生清貧,死後只留下一女,家徒四壁,然而他的學術思想卻對後世影響深遠。在他逝世百年之後的萬曆十三年(1585年),胡居仁被崇祀孔廟,並被追諡文敬。

經過村前四棵合抱古樟時,周老師告訴我們,這四棵古樟傳為胡居仁死後其女親手所栽。古代有為父母守靈三年之俗。一代賢人仙逝之後,胡氏女定是在此搭起簡易靈棚,每日祭祀,並手栽樟木,寄託哀思。

踏着泥濘小路,我們爬上一座大約海拔30米的小山,周老師告訴我們,這叫獅子嶺,當年理學家胡居仁就安葬在這嶺之下。前面那幾塊田地,以前是胡家人的祖業。嶺前有坳,據説當年胡居仁的靈柩就是通過嶺下面的甬道推進槨中的。因為傳説胡居仁死後,皇帝曾賜其18顆金頭,所以曾引來盜墓的'人,但由於這座嶺比較大,盜墓的人沒有成功。

雖然知道一代儒學先賢胡居仁埋葬於此,可要找到先賢的墓碑卻很困難。不知何時起,這裏已成為附近李姓村人的祖墳山。目光所至,是大大小小的墓葬,一塊比一塊新的墓碑,以及清明兩天祭祀的香燭和花束。好不容易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不起眼的墓碑,碑石陳舊剝落,上面刻有“明從祀先儒胡文敬公之墓”幾個字,碑前殘香零落,顯然已很久無人拜祭,顯得無比落寞。我們黯然佇立良久,惜乎沒帶來一束鮮花,獻祀於先學大儒靈前。

在悽清的小雨裏,我們心情有些沉重地離開了安葬明理學家敬齋公的獅子嶺。山路旁,杜鵑花在熱烈的盛開;那四棵古樟,在雨中顯得是那麼肅穆,似在向人們無言的訴説……

清明作文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説的一樣,每年的清明心中總會有一絲淡淡的莫名的哀傷,不甚強烈,卻也揮之不去,就這樣在心頭繞着、糾纏着……

“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在我的歲月裏,這首詩給予我的是一種恬美的意境。

童年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春天放起的一隻只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今天讀這首詩,是那麼的哀怨,那麼傷感。

因為爺爺已經去世十年了,可這個生前對我百般呵護的人,我卻一點印象都沒有,心中不免有許多內疚……

現在的我時常聽媽媽説:“媛,爺爺在世的時候對你可好了,每次我出去有事都是爺爺在照顧你,連餵你吃個飯,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把你噎着了……”每當聽到這些話,我總在竭力想像爺爺究竟長什麼樣子,到底是濃眉毛還是淡眉毛,大眼睛還是小眼睛,高鼻子還還是塌鼻子……“爺爺”,這個在他人可能不陌生的稱呼,我對它卻一絲熟悉感都沒有;這個在他人可能每天都可以見到的人,我對他卻有一種素未謀面的感覺;

這個在他人可能每天都要喊上好幾遍的人,我卻沒有機會喊一聲……爺爺,今天,我多想這樣叫您,多想每天一睜開眼就看見你,多想每天放學就可以看見您那慈祥的臉,多想與小時候的我一樣依偎在你的懷中,多想與其他人一樣,始終有個疼我愛我的爺爺永遠守在身邊。

可是,現實總是會很殘酷……因為您已經永遠地走了……

清明,又是一年清明,無盡的悲傷纏繞着天地,思念的淚水,灑向人間。

此刻我的心與天堂的您在一起,久久的,久久的……

清明作文 篇3

今天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天氣陰沉沉的,我們全家去給太公太婆上墳。太公太婆葬在蕭山長河山二村的毛竹山上,那裏不是公墓。車大約開了一小時,我們就到了山腳下。

我抬頭往上望,毛竹不僅多而且高,似乎在互相比賽誰長得高,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大大小小的墳墓。因為昨天下過雨,上山的黃泥路變得很滑很滑,一不小心就會滾下去。我害怕起來,緊緊拽住爸爸的手,一步一步地挪到了山頂,太公太婆的墳墓出現在眼前。外婆先拿出好酒好菜祭奠太公太婆,再點上蠟燭,我們依次上香。

山上挖筍的人很多,墳上的好幾棵毛竹也被挖走了,所以好些地方的土沒了,露出光禿禿的石頭。外公和兩個挖筍的人一起給這些地方添上了一大把一大把的黃土,那是對死去的人的一種懷念嗎?太公太婆,我雖然沒見過你們,但我好希望你們在另外一個世界開開心心地生活!

我忍不住拉着爸爸去挖筍,好不容易看到了一棵筍芽兒,又不敢挖了,爸爸出馬,三五下搞定,我抱着一根細細長長的竹筍,歡天喜地的,剛才心裏湧起的傷心,早就拋到了九霄雲外。

來上墳的人漸漸多了起來,老天爺似乎也變得傷感了,突然下起雨來,我們趕緊下山,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呀!

清明作文 篇4

又是一年清明時,陽光依舊燦爛,斜斜地灑在屋脊上,照得整個村莊很明亮卻又安靜。

清明節,本有濃濃的哀傷,但是也不至於這樣的靜呀!路上行人不多,屋裏的空氣,像被什麼束縛着,寂靜,帶着些許壓抑,説話的聲音,那麼輕,那麼柔。偶爾路過幾輛小車,也似乎沒有填飽肚子,輕輕“嘟嘟”兩聲,就遠去了。唯一活潑一點的,恐怕只有這滿處跑的陽光了。

我,站在門前,靜靜地看着這寂靜的世界。忽然間手被表弟拽緊了,“姐,我們馬上也要去踏青了,去給爺爺磕頭。”我低頭看着他被陽光浸得白裏透紅的臉龐,看着他的活潑與雀躍,不禁陷入沉思,這煦暖的陽光,這寂靜的村莊……手又被拽了一下,我頓時回過神來,微笑着輕柔地説:“好,去給爺爺磕頭。”

帶上竹杆、香、黃紙、鞭炮,順着鄉間小路。道路兩旁的墳墓插滿了各種各樣的吊籃,五顏六色的,在風裏搖擺着,空氣中到處瀰漫着鞭炮的香味。大人們頂着竹杆走在前面,也不説話。我一手提着塑料袋,一手牽着弟弟。他在旁邊嘰嘰喳喳個不停,對一切都充滿好奇,來自城市的他恐怕還不能理解這樣的靜。

到了墓地,大人們靜靜地開始忙碌。敬香,燒紙錢,然後是磕頭。磕頭的禮節很是莊嚴,一跪三拜,並要按年齡長幼來拜。大人們雙手合十,眼眸緊閉,嘴角呢喃,一臉虔誠。一跪一拜中,滿含赤誠。輪到我了,當我的雙膝觸到温暖的大地,一陣酥酥麻麻的感覺頓時浸遍了我的全身,我緩緩閉上雙眼,腦海頓時浮現出先輩們篳路藍縷的傳奇:他們是怎樣地經歷千辛萬險,穿越時間的千山萬水,把家族的血脈帶到此處,傳達於我。耳邊一陣風動,如一絲絮語,又如先輩們的祝福,輕柔而又深沉,讓我的內心踏實又寧靜。最後是弟弟,他靜靜地走近,規矩地行拜禮。望見他寧靜的臉,我想他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來自先人們的愛護與祝福。我那在時間洪流裏漸行漸遠的面容漸漸模糊的先人們,或許早已將他們的愛憐與祝福,化為了這輕風,這陽光,遺愛至今了吧!

又是一年清明時,陽光依然燦爛,先人們墳頭的青草正萋萋,生生不息。

清明作文 篇5

清明節的腳步一天天走近,母親離開我們已整三年了。平常過節不知不覺,而清明節卻成了我們思母祭母的節日。母親出生在清明節,春暖花開大地復甦的時節,好像生怕我們忘了母親似的,辭世也是在清明節後,XX年4月11日母親走了,永遠的走了,享年81歲。

母親是一位平凡的女性,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雖不識文斷字卻不忘讓兒子們唸書識字。常説:不要顧及家裏有知識走遍天下。母親一生雖沒有什麼驚人的成績,唯有驕傲的是和父親含辛茹苦的操持家務田地,把我們兄弟四人培養成人,從此不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有着各自的幸福小家。她常説。這是她一生最大的幸福和驕傲。

由於我們都在外參加工作,家裏缺少勞力,生活的艱難也一直伴隨着二老。可我們兄弟每次回家,從未聽父母抱怨和叫苦。總是告訴我們家裏什麼都好,在外好好工作,過好自己的日子不用惦記他們。閒暇之餘母親還為村裏的孤寡殘疾縫縫補補做飯剪窗花。一張張紅紙在母親的手中眨眼間龍飛鳳舞,百花齊放。幾十年的農村勞作,母親的堅韌勤儉包容博大的母愛,讓我們終身受益,一生難忘,永遠懷念。

如今我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老家的條件也改善不少。母親卻在此刻撒手人寰。最讓我難以釋懷的是在母親去世前一個月回家看望父母陪母親待了幾天,由於工作需要不得不匆匆返京。不想這一別卻成了和母親的永別。這成了我此生最大的遺憾再也難以彌補。

北京的梅花又要開放了,看到梅花總要想起母親。因為母親的名字也有個梅字。雖然京城的梅花是一年一次綻放,而母親這朵梅花卻是月月開,因為她叫“月梅”。世上花開萬千,唯有“梅花”我最愛。

不知不覺母親離開我們已三年了,兒子們難以再報母親的養育之恩,唯有把年邁健在的父親接過來照顧,讓他代母親享受人生享受天倫。“家有一老賽過一寶”“子欲養而親不待”人到中年,我們才真正領略它的真諦。那就讓我們緬懷母親教誨,孝敬健在的父親安享晚年!如今兒子們難以報答母親只有祝願母親在天國不再受那人間疾苦。每天開心,幸福。這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和祝福。

母親,清明時節,讓兒再叫一聲“娘”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qingmingzuowen/wq7m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