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清明節作文 >

清明見聞的作文(精選9篇)

清明見聞的作文(精選9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見聞的作文(精選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清明見聞的作文(精選9篇)

清明見聞的作文1

清明節是一個很古老的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按照公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在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中,只有清明節是以節氣命民的,在這個節氣裏,有時候是風和日麗,不過細雨綿綿則更為多見。古詩有言:清明時節雨紛紛,説的就是這個節氣。在這個時節裏鶯飛草長,桃紅柳綠,大自然顯示出勃勃的生機。作為一個民間的節日,清明節是用來紀念我們逝去的親人的,當然伴隨着就是去郊外踏青春遊。

今天是清明節,是一個難得的豔陽天,很多人都要去小店、超市等地方買香,水果等東西,去到親人的墳上帶上很多“金元寶”、“銀元寶”給我們在“地府”裏的親人送去金錢和糧食,當然也還有些會捎上一些“衣服”和“房子”,希望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能夠過的好一些,不會成為“孤魂野鬼“而無家可歸。

清明節的當天有很多人會上山掃墓,在親人的墓碑旁邊,和他們聊聊天,話話家常,講講最近一年一家人的情況,或許這些他們根本就聽不到,但是也是我們寄託哀思的一種放式。

清明節的這一天真是讓我大開了眼界啊!

清明見聞的作文2

雨在外面紛紛地下着,今年的清明要來了……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節,母親帶我回江蘇老家去掃墓。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下着小雨,一片淒涼的樣子。

有這樣一個傳説: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使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後來,介子推歸隱山林後,晉文王為逼其出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與他母親被燒死,晉文王傷心,作為紀念,規定以後每年那天都不許生火,只吃生的食物,那天就是清明。

今年的清明節,我跟我母親似以往一樣,帶上紙錢、食物等東西,買了兩束鮮花。我們找到我姥爺的墓,磕了三個頭,把花放在墓前,然後燒紙,燒的時候,紙燒起來,黑色的煙不停地向上竄,風一吹,迷得我的眼睛都睜不開來,有的時候還把燒出來的灰吹的滿天飛。燒完之後,在地上留下了一灘黑灰。燒的時候,母親、大姨、舅舅都給姥爺説話。

燒完紙,我們走出墓園途中還看到許多人都在給自己的親人燒紙錢,還有在那哭的,也有笑的。

清明是祭奠先祖的好時節,也是踏青的好時節。

清明見聞的作文3

清明,我們老家那裏有給故去親人的墳墓添土,掃墓的習俗,也有踏青,盪鞦韆的習俗。

清明節的早上,我們還要吃餅卷雞蛋和餅卷生菜的習俗,寓意我們在新的一年圓圓滿滿和發財。早上,我們全家早早地吃過早飯,先去壩東山腳下,給太爺爺的墓地添土掃墓,我們再去山腳下的小河邊盪鞦韆。

清明家鄉的小河邊可熱鬧了。久居城市的人們都回家團圓,都去小河邊玩耍。那裏漂亮極了,一棵棵小草都早已從大地母親的懷抱中調皮地伸出小腦袋,接受陽光的滋潤和春風的愛撫。

最顯眼的要數大壩上的迎春和楊柳了,那盡歡的迎春花是那樣的漂亮,那嫩綠的楊柳枝條在微風中隨風飄蕩,人們用楊柳枝條和迎春花編了花環,戴在頭上,非常可愛。還用柳條做成各種哨子,吹出各種美妙的聲音,好聽極了。

在我們老家最有意思的要數盪鞦韆了,各家各户都為自家的小孩子吊鞦韆,像我們大一點孩子們都願意玩大秋千。大秋千有兩種,有一種是一人或兩人玩的,有一種是圓形的座位可以坐十多個人,要好幾個年輕的小夥推動才能轉起來,坐在上面不可以説害怕,讓推的人聽見,他們就可勁地推,根本不讓鞦韆停下來。但是玩的人還是很多,還要排隊。這也是人們消除壓力的好辦法。

我們老家的清明節是不是很有意思,有時間你們也去我的老家玩玩吧。

清明見聞的作文4

這個月大假,正好遇上了清明佳節。自從正月開學後,我再沒見爺爺和奶奶,非常想念他們,爺爺和奶奶打電話讓我回去過清明佳節。

今年的清明佳節,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以前,每逢清明佳節總要灑點雨兒。人們希望今年的這一天也能下點兒雨,據説這樣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因為,這對於乾旱少雨的北方來説,春雨實在是太珍貴了。今年雖然沒有下雨,但太陽卻是那麼温暖,它趕走了初春的寒冷,給掃墓的人們增添了幾分暖暖的春意。

清明佳節,是人們非常重視的一個節日。無論是生活在本地的人們,還是在外地工作的人們,這一天都要進行掃墓活動。你看,一個小小的縣城裏,大街小巷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紙作。我和爺爺、爸爸、姐姐,也加入了掃墓的行列。

清明佳節,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給墳上栽植松樹和柏樹。因為,在我們這裏,松樹和柏樹是一年四季唯一常青的樹種。栽上它,預示着家庭和事業常青不老!我們家就在縣城,我們家的祖墳就在縣城邊上的山上,滿山遍野,現在都栽上了柏樹,把原來一個個光禿禿的黃土山打扮成一片片綠色的海洋。

掃完墓,中午吃蛇蛇又是這裏人們的一個重要習俗。家家户户用白麪製作成像蛇一樣的麪食,人人都要吃。據説,吃了蛇蛇,就不會被蛇咬了。在我們這裏,蛇是財的象徵。吃了蛇蛇,自然會給人們帶來財運。

我喜歡清明佳節,我更喜歡老家的清明佳節!

清明見聞的作文5

今天是清明節,心裏不由得一驚。

這天,天十分晴朗,但對於我來説卻是陰沉沉的。走到郊外,一陣淒涼的風吹來,使人打了個寒顫。我愛到這裏散心,總會有慈祥的回憶。愈是清明,就愈發強烈。

放眼望去,卻見一羣人在那冰冷的碑前哭泣。我也好想哭,只因想起了我那與世長辭的姥爺。俗話説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但不能平的是,偏偏要奪走我最愛的人,恐的我還只是個孩子,離不開那慈祥的姥爺!我真想擁有一台時光機,可時間不會倒流。一想到這是不可能的,便潸然淚下。

姥爺因病去世後,我們一家人悲痛欲絕,把姥爺葬在老家一個偏僻而美麗的山上。葉落歸根,也算是一種幸福吧,但我心中依然不是滋味。每逢清明,我會和家人來這片郊野走走。我卻總會將那種失去親人的悲痛掩埋在心中,因為我不想勾起家人悲傷的回憶。但我總想大哭一場。我現在也長大了,那件事已經過去兩年了,時間總是走得那麼無聲無息。

回過神來,再看看那些掃墓的人,個個都像丟了魂似的。我沉默了。我要竭盡全力去愛我所擁有的家人,將來自己不會後悔。我在這個清明節裏,僅僅只有這麼一個願望。我相信姥爺知道了也一定會高興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好了一些。這些年來,我能傾訴的,只有這些了。一陣涼風吹來,我也不感覺到淒涼。

在遙遠的天邊,我彷彿看到姥爺那慈祥的微笑……

清明見聞的作文6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這天的夜晚果然下起了濛濛細雨,雨後的空氣是清新的,花草上的塵土都被沖洗乾淨,能聞得見草的香味兒和花的香味兒,我發現樓下的大樹,在雨後也努力地長出小葉。

清明佳節是一個懷念逝去的親人的日子,許多人都以自己的不同的方式思念他們,懷念他們。我們學校也組織了同學們去烈士陵園掃墓,是讓我們都能記住那些為解放而犧牲的烈士們。

清明佳節不單單是祭祀,還可以踏青,郊遊,放風箏……小長假的第一天,我和幾個同學相約去了水上公園。公園裏遊人如織,杏花開了,雪白雪白的;桃花也開了,粉粉的,紅紅的;草地泛出綠色;樹上的葉子也都長出了嫩芽;最漂亮的就是湖邊的柳樹,隨風搖擺,婀娜多姿。我們幾個在綠草上跑一跑,跑累了,就坐在湖邊的草地上,聊聊天,談談心,這是多麼美好愜意的事情啊!

這個假期,舅舅帶我和妹妹還有姥姥去太平河邊玩。河邊也有很多人出來郊遊,我還看到有人在地上挖野菜。在太平河公園的冀之光塔那邊,有很多賣風箏的,天空中更是飛舞着各式各樣的風箏。我和妹妹也拿着風箏,跑來跑去,特別快樂!

據説,插柳也是清明佳節的一種習俗,俗話説:“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也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真是挺有意思的。

清明時節,不僅神聖、莊嚴,春天的氣息還讓我們的心輕舞飛揚。我喜歡這個沉重與喜悦並存的季節。

清明見聞的作文7

每年的四月五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又叫鬼節。

過清明節的時候,我與父親回家鄉掃墓,坐車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上一年的清明節,上一年的清明節是我與母親去的,不知道上一年的清明節與今年一樣還是不一樣。

我與父親到了家鄉以後,就與爺爺奶奶還有父親與我上山掃墓了,我們慢慢的走在小路上,而小雨一直在下着,這使我想起了一首詩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我們到了墓前的時候衣服全都濕透了,還好我們的供品還沒有濕,我們的供品有水果,有雞、鴨、肉、豬頭、魚,還有一些酒。我看見了一棵野果樹,父親就爬上去要了一點野果,放在老祖先的墓前,還把那些雞、鴨、肉、豬頭、魚與酒放在老祖先的墓前供給老祖先,我們不要為墓地除草、培土、修排水溝。

爺爺從一個袋子裏面拿出了一些鬼錢,有一元的,十元的,一百元的,一萬元,一億元的,五億元的。拿出來燒,我問:“爺爺,為什麼要把這些鬼錢拿去燒?”爺爺説:“因為要把這些錢給老祖先用。”我不知道為什麼死人也會用錢,我們掃完墓了,回到爺爺奶奶家的時候我們衣服全濕了,鞋子全髒了,我們把濕衣服換了,把髒鞋子脱出去了。

我最喜歡家鄉的清明節了,反正就是喜歡清明節,每一年的清明節我都回家鄉去過的。雖然很累,可我還是很開心。

清明見聞的作文8

清明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這樣描寫清明節的。我與奶奶還有姑姑父親與母親,我們一起去拜祭我的爺爺,父親拿了好多的紙錢給爺爺燒,我問父親為什莫燒紙錢,父親説使爺爺在那邊過得好一點,想起爺爺我就哭了起來爺爺那麼的疼我愛我,現在我見不到爺爺了我很難過。

我從父親手裏把紙錢搶過來跑到爺爺的墳前,給爺爺燒了起來,嘴裏還説着:“爺爺你在那邊過好,勝勝好好的不用擔心我們。”父母把墓地附近的雜草都除去了,我也在幫忙。然後他們拿出準備好的貢品擺在墓地前,墓地四周都是柳樹,父親説這些柳樹會為祖先們遮陰擋雨。在我們拜祭是還時不時有一家人來到旁邊,跪下。紙錢在燒着,只見得有一個人在磕頭,嘴裏唸叨着:“爸,給您送些錢,在那邊多買些好吃的。在這邊吃了一輩子苦,現在可以享享福了……”風兒在吹着,那些人帶着憂傷,在風中離去。

臨走前,我向老爺的墓地深深鞠了個躬。

清明見聞的作文9

現在,當我看到青餅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次做青餅。至今還讓我難以忘懷。

那天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媽媽把我從夢中叫醒,説:“亦丹,今天我們去做青餅。”我迫不及待地起牀了,高興得像一隻兔子一蹦三尺高,穿好衣服像獵豹似的跑下樓去。看到外婆正在洗青,外婆叫我們去看會兒電視。終於到了下午,我們把糯米、青放進舅舅的後車廂,外婆還放了報紙和布。我們來到了做青餅的地方,舅舅拿出糯米和青,外婆把糯米和青混合在一起,放了一點點水。我們足足等了兩個小時,終於輪到我們了。在這兩個小時裏,我看得一清二楚,先把混合起來的糯米、青在蒸籠裏蒸一下,再用機器把蒸熟的糯米變成青團,最後用印頭按結實就行了。開始做了,我們蒸了一下糯米和青,蒸熟了拿出來倒在機器裏,然後一個老婆婆開了機器的開關,用木棍使勁地弄着糯米和青,機器的下面出現了一條盤着的“青蛇”,然後我們把青團切開了,變成了一段一段。我和妹妹先在印頭裏放了些松花,接着把青團放好按結實,一個個青餅在我們手下誕生了。青餅的花紋各種各樣,栩栩如生,有害羞似的玫瑰、有彎彎曲曲的龍、有富麗華貴的牡丹……幸好我和妹妹眼疾手快,比舅舅跺做了一點,我們非常高興,由於第一次吃到自己親手做的東西。

等青餅涼了,我們把它搬到車上,興高采烈地回家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qingmingzuowen/gml8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