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清明節作文 >

又見清明作文(6篇)

又見清明作文(6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又見清明作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又見清明作文(6篇)

又見清明作文1

時光匆匆,歲月如梭,轉眼,又將迎來那個讓我既難過又開心的清明節。清明節,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習俗,而我們那是吃清明果,掃墓,祭祀祖先。

既然要做清明果,那麼剪艾草是必然的,回想以前,我會和爺爺一起在那條我熟悉得不能在熟悉的小路上剪艾草,弟弟和閨蜜就會在一旁嬉鬧,偶爾也來幫我一起剪艾草。而現在那條泥濘的小路早已變成了光滑而又結實的水泥路,爺爺也早已經不在了。路邊的艾草也被水泥覆蓋,要想在剪艾草,那就必須得要走好一段路才能見到艾草的蹤跡。難道人與事都是經歷不了風雨的摧殘嗎?還是我把所有的一切都想的太過美好了?

不知不覺間,爺爺已經離開我有六七年了,如今,我想要在和爺爺一起剪艾草,也只能是在夢中了。可是,老天爺,你為何連我的最後一絲念想都要毀掉,自從爺爺走後,我做夢見過爺爺四回,難道是爺爺你在怪我嗎?所以不讓我夢見你。爺爺,不管是因為什麼,我都要對您説一聲“對不起”因為,我答應您的卻從未兑現過,真的對不起,以後我會努力的,我會讓您原諒我的。

清明,即是一個懷念的節日,也是一個思念節日,而對於我來説,它不僅僅是讓我去懷念我的爺爺,還讓我對與閨蜜的見面而期待。因為閨蜜住的地方與我住的地方有些遠,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沒有機會見面,更別説玩耍了。所以,清明的到來,也意味着,她要來了,我們又可以整晚不睡覺,説着彼此説不完的知心話。

每一年,我都是既害怕清明的到來,又是最想要清明的到來,是不是很可笑呢?可是與我而言,清明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喜歡卻又害怕的節日。

又是一年春,清明到來了,路邊的艾草也都出來了,而我的思念與懷念也慢慢的飄了出來……

又見清明作文2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甦,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着紙錢,領着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別雞坡,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轉好幾道車。記得小時候,我總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母親在墳前一燒紙錢,就管不着我了,我便滿山遍野地到處玩,直到母親把我拖上車去。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去上墳不再又玩又鬧了,而是逐個逐個地觀察每一座墳。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不愧麼的有趣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又見清明作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個清明節到來了。但這個清明,可不單是掃墓那麼簡單。

清明·踏青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風象母親的手,輕柔地撫摸着我的臉頰;春風像調皮的孩子,時不時揉亂你的頭髮;春風象奶奶的嘮叨,徘徊在你的腳邊;瑣碎而濕暖。地上的小草雖還枯黃着,卻已泛出一些綠意,讓人看了心生歡喜。踩在腳下,厚實而柔韌,像一條天然的地毯,如果打了滾的話,一定很舒服。

清明·掃墓

爺爺的墳前沒有墓碑,只是一下淺淺的墳頭,孑然地被掩沒在一堆砌野草皮之中。爺爺生前是愛乾淨的,我們這些晚輩便持着工具,沉默地將瘋長的野草修平,把一個光禿禿的`墳頭變得十分整潔,還在上面和四周播了花種。大家在墳前供上香,每人都虔誠地磕了幾個頭,咚咚有聲。最後大家在爺爺墳前擺上時令水果和幾包香煙,戀戀不捨地離開了。

清明·寫信

我端坐在桌前,正在寫一封寄往天國的信。我把我滿腔的思念、悲傷、惆悵、痛苦全部寄託在一張紙上。又把自己和家人的近況寫在另一張紙上。我把我折的九十九隻紙鶴、紙錢和信放在一起點燃,看着一股煙緩緩升騰而起,在空氣中瀰漫開來,直至消失。那些承載着我心意的東西,雖然明知道不可能給爺爺,但還是抱着一絲期望,期望着爺爺能收到。一直到煙散盡,我還是凝視煙消失的地方。

清明·將來

我相信,因為親人的離去而整日以淚洗面。悲痛得不能自已不是他們想看到的,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一定要經歷的事,可以悲傷,但不能悲傷過度,傷害身體。親人們最想看到的,是你每天努力學習,健康成長,更想看到你快樂的笑顏!

又見清明作文4

朋友母親過世了,恰逢清明,陪她一同祭拜。看她故作堅強,強忍眼淚的模樣,有些心疼,心中不禁泛起漣漪,也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我的母親,總是穿着簡單,笑容温暖。她常説自己最驕傲的事就是勤儉持家,把我養大。小時候,家裏窮沒飯吃,把飯菜硬省下來給我,自己舔鍋底的是母親;白天工作繁忙,夜裏依然奔波家務的是母親;每次出門,不住唸叨,心裏滿是擔憂的是母親;不管長多大,一輩子為子女操勞惦記的還是母親。

我曾有那麼一絲念頭,如果母親某天突然離開,自己會哪般?眼淚止不住噴湧,還是雙眼乾涸無淚,説不出哀愁?想着,不知不覺眼淚已落滿眼眶。

從不輕易與人談論死亡,倒不是因為死亡是一件多麼羞恥或禁忌的事,相反,它比任何一件事都更為光明,更為高貴。花開到盡頭就凋謝,葉長到極致便枯落,待來年開春時,花蕾綻放、嫩芽初生,又是一片新生復活的模樣,這就是死亡的價值,這也是生命的意義。

那些逝去的先人,他們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承載着生命創痛的普通人,更是優秀品質的傳承人。他們面對磨難打擊時展露的高貴沉默的秉性;他們面對孩子時甘願犧牲的深厚感情;他們面對長輩的尊敬與緬懷;他們面對朋友的坦誠與無私幫助……這一切都是值得我們去發揚堅持的精神特質,這一切都是作為生命存在的最初體現。

那些逝去的先人,他們或許只是大千世界裏的滄海一粟,但他們曾存在過,留下這壯美的生命過程。他們平靜安詳的離開,他們相信自己在去世的時候,已經完成了自己的精神使命,他們相信他們的特質會化作一股力量,永遠延續。

生命就是如此,或許我們無法抗拒生命由盛到衰的規律,但是我們曾經歷生命、體驗生命、感悟生命,把這種美延續到生命的盡頭,把這種堅韌的精神永恆傳遞,用這種力量孕育新的生命,這便是生命的精彩。

祭拜完,久違的太陽竟探出頭來,趕走連日陰霾。遠處化作春泥的落紅,孕育着新苗破土重生。明媚的天空中,樹梢黃綠中,河水乍暖中,萬物在這復甦的清明,嶄露鮮活的姿態。

又見清明作文5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是想您的一天。

那年清明,您還在。您站在門前高大的柳樹好久了,邊盯着茂盛的枝條邊抿着嘴笑,雙眼放光,似乎謀劃着什麼。不一會兒,您就找來了剪刀,讓我踩着凳子剪下一些枝條。我顫巍巍地爬上椅子,您在一旁幫我扶着。從來沒上過這麼高的椅子,不免有些害怕,於是害怕地望向您,祈求您大發慈悲讓我下來,可是您的眼神中帶着堅定和鼓勵,我咬了咬牙,站在椅子上開始剪柳枝。懷着忐忑不安的心高空作業十分鐘以後,終於剪了一地柳枝,您這才心滿意足地讓我下來。您坐在門口的一個小馬紮上,將柳枝攬在懷裏,開始編起來。好奇的我也搬着一個小板凳坐在您身邊,看您要變什麼花樣。只見你一絲不苟地低着頭,拿起一根又一根的柳枝,雙手靈活地動着,動作如此嫻熟使我根本看不清具體過程,不一會兒一個圓形的花環就編好了。您挺起背,抬起頭,小心翼翼地帶在我頭上,我帶着美麗的花環在滿天柳絮中翩翩起舞,像一隻快樂的小精靈,您直誇我可愛。記得陽光下,我們笑得都很甜。

“小孩子們在清明節都要扎青。”您在每個清明節都會做一桌好菜,請樓上樓下的小孩子們到家裏做客,説是給我們扎青。雖然我並不知道扎青是個什麼習俗,但是我知道在那天我總會吃到很多好吃的,從而並不覺得清明節是個憑弔逝者的日子。

後來,您走了。清明節不復從前那般快樂了,每年家裏回來很多親戚,他們帶着一捆一捆黃色的紙,帶着各種各樣的小點心和水果,還會包一些水餃,是您最愛吃的韭菜餡的。他們把東西一樣一樣的放在一個大圓盤子裏,説是給您上墳。我這才知道,清明節從來都不是一個該慶祝的節日,您只不過是不想讓小時候的我們內心充滿恐懼罷了。

現在想起來,還是那年我在陽光下舞蹈的樣子,不知道是陽光特別明媚還是怎麼,我的心裏格外温暖。每每想起您的樣貌,我便回憶起那幾個過得很快樂的清明節,我知道您最疼愛我。

這是第四個沒有您的清明節,我一個人孤單的望向遠方,又一次想起您。

又見清明作文6

有人喜歡熱熱鬧鬧的春節,有人喜歡粽葉飄香的端午節,還有人喜歡闔家團圓的中秋節……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帶着濃濃思念的清明節。

碰巧,我們最近剛學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小時候我並不懂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意思,更不理解“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原因。我只是單純喜歡清明節因為可以放假出去掃墓和踏青。可是今年上了三年級的我,逐步懂得了許多從前不懂的東西。特別是學習了這首古詩後,我終於理解了清明節的意義和人們的沉痛心情。

清明節可不只是個傳統節日喲,它對我們有着深刻的意義。我們每到清明“追悼先人”和“撫慰生者”,這兩種傳統文化內涵都很重要。“追悼先人”體現了家族傳承,而“撫慰生者”則寄託了生者美好的願望。

知道了清明節背後藴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後,我更加對清明節多了一份敬畏之情。我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傳承我們祖國的文化瑰寶,一定要好好學習每個傳統節日背後的傳統文化。願我們的先烈永遠安息!願我們永遠對得起祖先!加油吧,少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qingmingzuowen/g4gd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