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清明節作文 >

【必備】拜山的作文三篇

【必備】拜山的作文三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拜山的作文3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必備】拜山的作文三篇

拜山的作文 篇1

清明,我和父母,哥哥一起回到故鄉拜山。

我在集市購買紙錢,水果等物品,前往墓地。

拜山的地點在山上,爺爺帶領我穿過雜草叢生的土地。路上,偶爾遇見幾個人,想必他也是來拜山的吧。這座山上,有大大小小的墳墓,幸虧有爺爺帶領,不然我準迷路。

過一陣子,爺爺停下來,他望着眼前的墳墓一言不發。我也沉默地站着。這是外太祖母的墓地,生前她是多麼疼愛我這些子孫啊!從我記事起,她就已經白髮蒼蒼,每次我到她的家裏,她總是熱情地款待我,不停地拿糖果給我和哥哥。我多想説我已經長大,不愛吃糖果,但看着她開心的笑容我總是不忍,那慈祥的面容已經深深烙在我的大腦裏。可是,在前年,她去世,走的那麼突然、平靜,不是因為生病和其他的原因,或許是老吧,是啊,外胎祖母已經90高齡。在墓地前,往事不斷湧現,我是多麼懷念這位可親可敬的老太太啊!

我將水果等食品擺到墳墓前,依次向外太祖母的墓地鞠躬。每個人的眼裏都浮出霧氣,淚水在眼眶裏打滾。我向照片裏的人訴説不快的事情,分享某件事帶來的喜悦。

最後再戀戀不捨地望一眼墓碑上的照片裏的人,我下山,帶着滿滿的傷感。每個人都如此悲傷,每個人不約而同地在心裏祝外胎祖母在天國開心、幸福。

拜山的作文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到清明節,我就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以前年紀小,老年人不主張小孩去上墳祭掃。今年,清明我有幸與爸爸去公墓祭奠太爺爺、太奶,寄上一份晚輩的深深緬懷。

清明節早上,我便與爸爸早早地起來,驅車來到爺爺家接爺爺奶奶。從樓上取出準備好的供品、鮮花、紙元寶和冥幣。於是,我們四個人便啟程去北鎮廖屯公墓。

早晨,晴朗的天氣,雖沒有詩中描寫的紛紛細雨,但有涼涼的春風吹拂。我平時也沒有起牀這麼早,穿的比較單薄,不時地打一個寒顫,我好久沒出遠門了,一路上我沒一絲睏意。奶奶又對我和爸爸講述了已故太爺爺太奶的音容笑貌,陳年往事。我聽得特起勁。過去的事有些是三四十年前的了,其中的生活艱辛,對於生於九零後的我可能沒能全部理解,但通過奶奶將近一小時的講述,我腦海裏浮現了許多情景,使我就、覺得,太爺爺、太奶依舊活在我們身邊。我暗想,太爺爺、太奶,您們在天堂那邊還好嗎?

一路上,爸爸將車開得平穩,也許是心情沉重的原因吧。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公墓的山腳下的空地中停滿了大小的車,行人手持鮮花,絡繹不絕。遠遠地就聞到燒冥幣的味道。偶爾,驚聞刺耳的爆竹,嫩綠的小草從土裏像衞士一樣肅穆地站在那裏。有些公墓上已擺好鮮花與供品。人們忙着祭祀先人,各個表情凝重,有些人眼圈紅紅的。

我們四人找到太爺爺的公墓,擺好供品,鮮花和香爐。爸爸教我點好三柱香並行了跪拜禮。我的思緒便隨着爸爸點好的紙錢飄逸。由於紙錢多,爺爺又用木棍撥弄着紙堆,怕燒不盡,收不到。爸爸站起向公墓院子四周扔了一些燃燒着的紙錢,同時説:“我爺爺、奶奶腿腳不好,你們(注:你們指孤魂野鬼)別跟他們搶。”我的眼淚差一點流下來。火燒得很旺,山上的風不時的將紙灰吹起,烘烤着我,我通身暖和。這暖和好比是來自太爺爺的擁抱。我心裏默記着……我學着爸爸的樣子也去將紙元寶點燃,我雖沒能説上幾句話,但我內心對太爺爺還是挺想念的,也許是血濃與水的緣故吧!我主動拿着掃把將公墓小院打掃一番。爺爺、奶奶看着我輕盈的動作,向我投來讚許的目光。大概是按民俗與傳統,李家後繼有人來延續香火的緣故吧!

祭奠完畢,在回家的路上我沒説太多的話。我感到我長大了,我有大收穫。我決定每年清明都來為太爺爺、太奶掃墓,並對他們説,您們在那邊還好嗎?

拜山的作文 篇3

啊!今天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是人們傳統一年一度的祭奠祖先的好日子。大家都興高采烈的回到老家買了許多的東西和香爆竹,在九點多的時候我和我爸爸叔叔一起去拜祭祖先我們一去到那裏就看見有許多的山羊在那裏吃草,在對面的半山腰上有一隻羊媽媽帶着自己的小羊在興高采烈地吃草,過了一會兒我們爬到了半山腰然後有的拿起鋤頭有的拿起鐮刀在除草把墳地旁邊草和大棵的樹砍了。

把墳地的周圍草除乾淨後就開始擺放“五生”然後在兩個地方個插兩根蠟燭再在墳地上面放一些五彩紙和金紙,在墳地面前擺五個酒杯和三個茶杯然後再放一包茶葉,把酒杯到滿酒就點香,每個人都是六根(即一個地方一根)。

然後就是燒紙錢和金銀財寶了,可是要燒完了才可以走,最後一步就是放鞭炮了,一共要放兩排,而且還要用香來點不能用火機。

第二個地方就是在一個果園裏面,要經過河而且地勢險冒,

到達了目的地之後看見樹木茂盛之後大家都在唉聲歎氣,因為樹木會令我們覺得是絆腳石使我們覺得它阻擋住了我們前進的路,過了二十分鐘……五十分鐘……七十分鐘後終於完成了之距艱鉅的任務。

今天真是度過得太愉快了……

我們在閲讀文章時,常常看到文章的題目多種多樣,有的用“記”,有的用“論”,有的用“賦”,不知你是否仔細想過,這些字表示什麼意思呢?

記,就是記載、描寫的.意思。大凡題目上用“記”字的其體裁一般都是記敍文,如葉聖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我們常用的文體日記、遊記、訪問記等也屬於這一類。

論,就是闡明事理的意思。大凡題目上用“論”字的大多是議論文,如謝覺哉的《論“同甘共苦”》。也有用“談”、“説”、“議”、“評”等字來替代“論”字的,如何其芳的《談修改文章》、吳晗的《説謙虛》、韓愈的《師説》等。報刊上常用的文體社論、評論等也屬於這一類。

賦,盛行於漢魏六朝的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敍事,如杜牧的《阿房宮賦》。如今有的寫景敍事的散文也稱為“賦”,如楊朔的《茶花賦》、峻青的《秋色賦》。

贊,是我國古代的文體名,一般用於歌頌和讚美。今天有的作家寫散文、詩歌,在題目上也會用上一個“贊”字,如茅盾的《白楊禮讚》、冰心的《櫻花贊》。

傳,常見的一種是用來記錄某人生平事蹟的,如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有一種記述故事的文章也稱為“傳”,如施耐庵的《水滸傳》。

行、歌,都是我國古代詩歌體裁的名稱,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歌”與“行”不同,“歌”是能唱的詩。今天的民歌、兒歌也能隨口吟唱。

因此,閲讀文章時,我們可藉助題目上的這些字,大體上識別這篇文章的體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qingmingzuowen/8r74r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