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節日作文 >清明節作文 >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通用8篇)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通用8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青團作文(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通用8篇)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1

清明節前夕的一天,你如果走過我們的教室,你一定會聽到我們一陣陣歡樂的笑聲,聞到一股股清香。你肯定會問我們:“你們在做什麼?”我們會回答:“我們在做青團!”

下午一點到了,每個小組紛紛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擺放在桌子上,彷彿正開展着一場食品展覽會。瞧:有綠色的青汁;有香甜的餡兒;還有一個個道具。道具準備好,就蓋和麪了,這可是製作青團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只見一個個和麪高手——老師請來的家長們陸續登場。她們嫻熟地將麪粉倒入盆中,再加入少許的水,接着,陳冠宇媽媽將手伸入盆中,熟練的揉了起來。慢慢地,原本鬆鬆散散的麪粉在陳冠宇媽媽手中變成了柔軟的大面團,然後,再倒入事先準備好的青汁,繼續和。終於,青色的麪糰揉好了,家長們把麪糰分成幾段,依次分給每一個小組。

開始做青團了。我先取出了一箇中等大小的麪糰,在手中來回揉。揉成一個光滑的圓球體時,就差不多了,我接着把麪糰輕輕壓扁,然後小心翼翼的把壓扁的麪糰窩成一個圈,再把豆沙餡擠在裏面,注意不要擠太多,小心餡兒會漏。擠好餡兒,用筷子把餡兒往裏面塞一塞,再把麪糰一捏,一包,之後用保鮮膜將青團包好,這樣一個完美的青團就做好了。再看看其他人做的:杜駕麟在青團上來回抹上黑芝麻,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黑”團,不知道蒸出來味道怎麼樣?看看成婭媗的,她把芝麻、豆沙和青團一起搓,使青團變成了一個“大花臉”……其它小組也不甘示弱,都在埋頭奮力做着,整個班的氣氛達到了最高潮!

第一課下課了,朱老師給我們每個組評了獎。我們這組光榮地獲得了“最佳紀律獎”我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所有組製作的青團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陳申一組的青團,他們十分創意,有“長方形”;有“五角星”;有“餃子”;有“荷包蛋”;有“神舟飛船”;還有“青團一家”……他們這組不愧是“最佳創意獎”。獎評好了,就該把青團送到食堂去蒸了。我在教室裏聯想起了青團的味道,一定是軟軟的、糯糯的。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美味的青團,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個青團,剝開保鮮膜,吃上一口,“真香”我説道,這青團帶着一股黃瓜的清香,吃進嘴,軟軟的,糯糯的,太好吃啦!

回家的路上,我腦海一直浮現着下午活動的場景,真是春暖清明,青團飄香。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2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在寒日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一種“青精飯”,據《瑣碎錄》記載:“蜀入遇寒食日,採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説:“古人寒食採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賣青團的店家洞察到這以點,前些年曾出現過多種甜鹹餡料的青團,如豬油玫瑰青團、黑洋酥青團、金針耳鮮肉青團等,但好景不長,這些原本受人青睞的青團,竟然無疾而終,實在讓人百思不解。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3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説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説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麪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説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4

江南的春天細雨綿綿,到了四月,水鄉田間,綠野青山,多了一隊隊踏青掃墓的身影,菲菲細雨中撐着陽傘,或緬懷,或賞景。返程時,手裏多少都拎着幾個綠色麪糰一樣的食物,江南人告訴你,這是清明特有的食品——青團。

這年的清明節,我有幸參與到製作青團的全過程。那是臨街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糕團店,每年這個時候,店門口總會排起長龍,等着買三五個青團,或自己品嚐,或送親朋好友。我吃過這家店的青團,鮮香四溢不粘牙,餡料十足易飽腹。但是這青團是怎麼做的?這麪糰是怎麼變成綠色的呢?趁着下午沒什麼人買的檔口,我向店裏師傅請求學做青團,師傅爽快地答應了。

首先,我在裝滿面粉的盆裏倒入足量的水,右手不斷攪和,讓麪粉與水充分糅合,只是攪和來攪和去,攪和成了“漿糊”,愣是攪和不出團團來。“你這手法不對。”師傅見了,立馬用他自己的獨特手法,不一會兒就成了麪糰。我驚訝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説,這個是靠手法,要勤學苦練才成。媽呀,做個糰子都這麼費勁,幹哪行都不容易啊。接着,放發酵粉,醒面1小時。這時,師傅拿出了新鮮的艾葉,用榨汁機榨成了艾草汁,綠汪汪的,我把這艾草汁倒入盆裏,與麪糰充分攪和……這麪糰綠了!原來青團之青的奧祕在這裏!師傅拿起一個鍋,倒少量的水,加上糖,大火煮七八分鐘,取出備用。又拿來紅豆,搗成豆沙,倒入剛才煮成的糖汁攪拌均勻。又到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這翠綠的麪糰搓成長條狀,揪下一段,揉成小團團,壓成餅,放上豆沙再包裹,一個豆沙青團就成形了,再往鍋裏煮五分鐘,香氣四溢甜上心頭的青團就出鍋了!

我這垂涎的舌尖早已忍不住了,拿起自己做的青團,迫不及待咬一口,啊,好燙啊!“你冷冷再吃!”我媽一臉無奈地説我。燙過之後,感覺味道不錯,既有豆沙的軟糯香甜,又有沁心的草香回甘。青團吃完了,可心裏還是,甜甜的。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5

又是一年清明,望着桌上剛剛買回來的青團,我不禁愣住了,姥姥親切的臉龐又浮現在腦海中

兒時,與姥姥、姥爺住在一起,小小的農家小院承載着一家人濃濃的親情,每逢清明節姥姥便會準備好一切製作青團的食材在廚房忙碌。

我和姐姐可不會錯過這種有趣的事情,姥姥剛剛開始上手,我們便一個人搬一個小凳子坐在桌子旁,姥姥見了也不趕,只是笑着警告道:不準亂摸哦,衣服髒了可是要捱打的。我和姐姐低頭看了看剛剛換上的新衣服,乖乖地點點頭。

艾汁的味道在空氣中瀰漫開來,清香頓時襲捲了廚房,我和姐姐深深的嗅了一口。姥姥用那雙蒼老温暖的手把面和在艾草的汁液裏,白色的糯米粉一點一點融入艾汁的綠色裏,不一會面團就揉好了。姥姥把麪糰揪出一小塊一小塊的,用雙手搓成一個圓溜溜的球,隨即用大拇指壓在圓球中心,放在手掌上不停地轉動,做成一個小碗的形狀,再用勺子舀了一小勺豆沙進去,雙手不停地轉動把小碗的口子慢慢收攏。一個可愛的、小巧玲瓏糰子就做好了,一個個青團如同一塊塊光滑的翠玉。

我和姐姐這時也顧不得什麼新衣服了,站到凳子上去拿面,姥姥見了,也不惱,揪出兩個小小的麪糰放到我們的手中,教我們該怎麼做。臉上的笑容彷彿融進暖暖的陽光中。

把青青的糰子放進蒸籠,蓋上蓋子,靜靜等候着。蒸籠上開始冒熱氣,許是糰子太綠了吧,竟連這冒出的熱氣也是綠綠的了。揭開鍋蓋,一陣清香撲面而來,在外玩了一天的小花貓也尋着香味回家了,趴在灶台邊,不肯離開。

抬頭朝窗外一看,已是傍晚,姥爺早已在院子裏擺好了桌子,姥姥把青團和菜端出去,我和姐姐迫不及待地抓起剛出籠的青團,被燙得嗷嗷直叫,趕緊把青團扔到盤子裏,姥姥連忙拉我們過來把手放在水裏,嗔怪道:怎麼這麼不小心。眼裏的疼惜似乎要從眼眶中溢出。

回到桌邊,拿起已經沒有那麼燙的糰子,塞到口中,一股清香在口中肆意遊竄。姥爺拿起那個已經不知用過多少年的白瓷杯,啄了一口酒。姥姥在旁笑着,眯起的眼睛裏滿是幸福。小花貓卧在桌腳,慵懶地伸了個懶腰,趴在那兒,睡着了。

想至此,回過神來,抬手拂面,不知何時淚叮咚地落下。拿起桌子上的青團,輕輕咬了一口,滿口清香,卻不是熟悉的味道。一滴淚滑到嘴裏,鹹鹹的,澀澀的,歎了一口氣,輕輕離開桌邊。

原來,當年的味道再也找不回來了。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6

青團應該是清明前後應時當令的新鮮玩意,在東坡詩裏寫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時候踏青,呼吸一點新鮮空氣,看着新鮮的綠色,吃團,喝寒食粥,若是再應景的下些小雨,尤有韻致,身心一快。怪不得有詩人説:“這是在吃春天”。

青團又叫艾米果,清明稞,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蒸好幾摞小籠,一屋子熱氣騰騰。熟了以後,綠綠的鬆軟的皮兒,皮亦微皺,不軟不硬有咬勁,帶有清淡卻悠長的艾草香氣,味甚雋,遠勝年糕湯圓,一口入肚,三春不忘,是寒食時節流行於江浙滬一帶天然綠色健康的時令食品。艾草有平喘、利膽、消火、抗菌、驅寒、除濕等功效,而小麥草的汁有去油解膩、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時還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青團品類也頗多,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黨皆可滿足。蝦子冬筍以鮮著稱,蝦子放的太多,會汪出些許汁水,“鮮得連眉毛都掉了”。豆沙餡心甜而不膩,沙色紫的發黑。紅豆水濾去皮,熬爛,澄出細沙,加少量白糖,北方叫“澄沙”,南方叫“洗沙”。初期的青團最離不開豆沙。豆沙又最能吸油,故易作餡。

青團歷史悠久,比如清朝的袁枚在《隨園食單》裏面就專門寫了作為糕點之一的青團的作法:“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最好採用清明前的艾,這個時候是最嫩的,嫩綠的樣子,嫣然可愛。將艾在開水中略燙,瀝去水,碎切,揉進糯米粉內,與糯米粉同抖勻,乃以蒸成,候冷,尤妙。

入口細嚼半天,説不出話,頃刻下肚,鮮嫩腴美,不可名狀,意猶未足。至於為什麼吃青團,眾説不一。傳説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後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一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心生一計,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裏,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另一種説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跟隨晉文公的介子推。介子推當年跟着晉文公各國逃亡,立下過功勛,後來晉文公發達了,介子推不肯接受晉文公的回饋封賞而隱居。晉文公重視介子推的才能,於是在綿山找到他,想讓他出山幫自己,介子推死活不出山,晉文公就索性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最後介子推寧可被燒死也不出來。悔恨交加的重耳下令舉國在他的忌日禁止用火,人們開不了灶,只好吃冷食,提前蒸好的米食成了填飽肚子的首選。

青色寄託着古人助長陽氣增長的願望,寒食小温擔任着俗世紛擾的小確幸。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7

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燦爛地開放了。這個時候,在鄉間的小徑旁、河畔、山野裏,艾草正長得鮮嫩。用手輕輕一掐,揪下一根來,放在手心裏一搓,滿手都是綠色的汁液,把雙手湊近鼻前,只聞見一股清香沁人心脾。這個時候,最適合做一種美食了。這種美食叫青團,是我們寧波當地人非常喜歡的一種食物。它其形如圓月,手掌般大小,上面印着精美的圖案。由於這種美食外面還粘着一層金黃的松花粉,所以又稱金團。咬一口,又軟又糯。再咬一口,香甜的芝麻黃豆餡兒從青團裏流入口中,還沒來得及細細品嚐,就已滑入肚中。松花香、艾香和着甜甜的餡兒,真叫你吃了一口又一口,停不下來呢!

你想知道這種美食是怎麼做的嗎?哈哈,讓我來告訴你們吧。首先要準備糯米粉、新鮮的松花粉,剛採摘的艾草和自家做的黃豆餡、芝麻餡,等這些食材準備好後,一切就緒,先把艾草煮熟,擠出苦汁後,和糯米粉放在同一個蒸籠裏蒸熟。等蒸熟後,一同倒入一個大石臼中,然後兩個人配合着,一個人用木杵捶打,另一個不停地翻,到最後艾草和糯木粉完全融為一體,青色的糯米糰像黏土一樣,就可以開始做青團了。由一個人先捏出一個小圓球一樣的糯米糰,遞給下一位。第二位就把糯米糰捏成小碗狀,然後把餡兒舀一勺放進“小碗”中,把“小碗”的口封住,再遞給下一位。第三位就把這個有餡的糯米糰在松花粉中打個滾,撣一撣,讓青色的糯米糰變成渾身金色的,再遞給最後一位。這最後一位呢,拿來木頭做的印花板,將糯米糰放進去,用手心輕輕地壓一壓,再倒出來,呀!一個帶“喜上眉梢”金團就做好了!

青團的味道就是我家鄉的味道!要是你來到我的家鄉,我請你來嘗一嘗這美味,保準你吃了忘不了!

清明節的青團作文8

青團是江南地區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裏,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春遊後我要跟我們班的十九個同學一起去參加製作青團活動。

到了中山公園,老師先教了我們三首關於清明節的古詩,這三首古詩分別是:杜牧的《清明》;韓翃的《寒食》;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學完古詩後我們就要開始製作青團了。老師分發給我們材料有:一袋加了糖的糯米粉,一小袋艾草粉,老師説這是從艾草中提煉出來的,而不是直接用艾草做的,還有一包紅豆餡和一些肉鬆。對了還有一個小碗和一杯水。

我們開始做青團了,我先用麪粉倒滿碗的三分之二,然後加入一點艾草粉和二十分之二的水開始和麪。不過我把水加多了,結果我的麪糰變成了“冰淇淋”,後來經過老師的幫忙後我終於弄好了。不過到做第二個麪糰時我加了太多的糯米粉而把我的手套黏在了碗裏,經過老半天跟糯米麪團的鬥爭後我終於擺脱了困境,來到了加餡料這個環節。我打算做一個紅豆餡青團和一個肉鬆餡青團。“啊!”是誰叫這麼大聲,我轉頭一看,原來是思媛包的紅豆青團被她揉破了,紅豆餡料和糯米糰子簡直分不出兩者是誰。我還看見了幾個同學的肉鬆青團被揉散架了。我心裏不禁擔心起我的肉鬆青團,不過幸好我的肉鬆青團命大,並沒有像其它肉鬆青團一樣散架。

通過這次製作青團的活動讓我真正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華傳統文化值得我們這一代人去傳承的。

標籤: 青團 通用 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erizuowen/qingmingzuowen/3wy0wg.html
專題